大学生志愿支教活动项目化管理的实践与创新
2011-08-15黄炳超
黄炳超
(华侨大学团委,福建泉州,362021)
大学生志愿支教活动项目化管理的实践与创新
黄炳超
(华侨大学团委,福建泉州,362021)
大学生志愿支教活动是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健全大学生志愿支教活动的管理运行机制,是顺利开展大学生志愿支教工作的重要保障。在此将管理学中的项目化管理理论运用于大学生志愿支教工作中,解决了大学生志愿支教活动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并以华侨大学学生志愿支教活动项目化管理的实践进行实证分析,提出志愿支教活动项目化管理的创新思路。
志愿支教;项目化管理;社会实践;实践与创新
社会实践具有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大学生志愿支教活动作为大学生校外社会实践活动的组成部分,是大学生校园社会实践活动的有效延伸,是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与人民群众相结合,培养和锻炼才能,从而提高思想觉悟,增强服务意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活动。高校须加强对大学生志愿支教活动的领导,建立健全大学生志愿支教活动的管理运行机制,把大学生志愿支教社会实践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
一、项目化管理的涵义
项目是指需要运用各种有限资源来实施的、不重复的、有确定目标的有限任务,是在一定时间内,满足一系列特定目标的多项相关工作的总称。
项目管理是以项目为对象的系统管理方法,通过临时的专门柔性组织,对项目进行高效的计划、组织、指导和控制,实现项目全过程的动态管理和项目目标的综合协调与优化。
项目化管理是从项目管理的逐步深入中发展起来的,它是将组织团体的各项活动当作项目,并对其进行项目管理,即把组织团体项目化,运用项目管理的模式进行管理。项目化管理最根本的目的是在确保人员、时间、经费和各项性能指标的条件下,以尽可能高的效率完成预定目标,实现资源的有效整合利用和效益最大化。
二、大学生志愿支教活动现状及不足
(一)大学生志愿支教服务的主要方式
目前,大学生参与志愿支教活动,主要是通过“全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各地区“大中专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以及学校团委组织或社团自发组织的支教活动。
(二)大学生志愿支教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1.支教时间
一方面,由于课程时间受限,多数有支教意愿的大学生找不到合适的支教平台,自发组织的支教活动受经费、人员等客观条件限制,难以实现预期的目标;另一方面,大学生支教时间不稳定,也给接受支教服务的学校的教学管理带来困扰。
2.支教能力
多数支教大学生,特别是非师范类专业的大学生,虽有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满腔的支教热情,但由于缺少系统的教育理论学习和授课经验,难以把握学科体系的知识要点以及系统传授知识的技能。另外,大部分支教大学生个人生活阅历浅,对受教学生较为敏感的内心世界理解不够,无法很好地把握威严与亲和之间的平衡,不能获得很好的课堂互动效果。
3.支教经费
政府、学校组织的志愿支教活动,大部分经费由政府、学校拨款或募捐所得,其余部分自费。而学生、社团自发组织的支教活动则大部分自费,部分为社会募捐所得。支教经费不足使大学生志愿支教活动的规模、时间和效果明显受限。
4.支教效益
从支教者自身效益来看,由于支教地区生活条件艰苦、语言障碍、教学设备不足及支教大学生自身授课能力有限,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使支教大学生继续支教的积极性受挫,服务热情消减。从支教取得的社会效益来看,由于多数自发的大学生支教组织的宣传、组织等各方面力量单薄,无法起到动员社会各界、整合各方资源来参与支教的作用,实际取得的社会效益较小。
三、大学生志愿支教活动项目化管理的实践与完善(以华侨大学为例)
(一)大学生志愿支教活动项目化管理理论
大学生志愿支教活动项目化管理是现代项目管理理论对支教项目和运作过程进行管理的技术和手段,它将传统的项目管理方法应用于支教活动的整体过程,是传统项目管理方法和技术在大学生志愿支教所有项目上的综合应用,冲破了传统的管理方式和界限,促进大学生志愿支教活动朝着规范化、制度化发展。
(二)大学生志愿支教活动项目化管理的过程
在传统的项目管理方法中,项目的开发被分成项目启动、项目策划、项目执行、项目监测和项目完成五个阶段。大学生志愿支教活动的项目化管理根据大学生志愿支教活动的特性和具体实施情况,将项目执行和项目监测合二为一,同步进行。具体运作过程如下:
项目启动,包括发起项目,授权启动项目,成立项目领导小组,组建项目团队,确定项目团队负责人。
项目策划,包括制定项目计划,确定项目范围,配置项目人力资源,制定项目风险管理计划,编制项目预算表,制定项目质量保证计划,确定项目沟通计划。
项目执行与监测:当启动和策划的前期条件具备时,项目即开始执行。在项目执行过程中同时进行跟踪与控制。
项目完成,也叫收尾项目,包括项目移交评审,项目合同收尾,项目行政收尾。
(三)大学生志愿支教活动项目化管理的实例
为了克服大学生志愿支教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创新和发展大学生志愿支教活动,华侨大学借鉴和运用了管理学中的项目管理理论,对大学生假期志愿支教活动进行项目化管理,使志愿支教管理工作取得了实质性突破、根本性发展。
1.项目启动:组织管理,建章立制
为了更好地开展学校支教工作,成立了华侨大学支教工作领导小组,任命华侨大学团委书记为组长,社会实践主管老师为副组长,华侨大学青年志愿服务指导中心干部为组员,明确职责,各尽所能,加强志愿支教工作的领导,确保志愿支教工作的具体落实。
制定《华侨大学甘肃积石山志愿支教服务团招募和管理办法》、《华侨大学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重点团队立项资助制度》、《华侨大学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奖惩细则》、《华侨大学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指导手册》等规章制度,进一步规范化、制度化大学生志愿支教活动的开展和管理。
2.项目策划:项目组队,制定方案
根据学校的统一部署和同学的报名情况,将暑期校级志愿服务支教实践团分为甘肃积石山支教团和贵州布依族支教团两个项目组,采用“公开招募、自愿报名、统一面试、公开竞争”的选拔原则,结合受支教校方的实际需求和参选学生的特长、学科优势、综合素质等条件,严格选拔支教同学。
确定项目组成人员后,各项目组负责人进行组内分组,细化支教工作安排,制定支教活动的宣传、教学、募捐等方面的实施方案。为了保持受教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将支教时间定在暑期。支教大学生主要教授学生音乐、美术、体育等副科,采取团体教学、兴趣拓展和个别辅导相结合的教学模式。组织歌咏、朗诵、军训等各种比赛和表演活动,还协助当地政府组织开展民族特色文化节日庆祝活动、体育比赛等促进支教地区与受教地区文化交流的活动。
3.项目执行与监测:整合资源,集中培训,过程管理
充分利用校内外媒体的宣传平台,扩大志愿支教活动的社会影响力;发挥大中小学师生、华侨大学MBA联合会等人脉资源优势,募捐资助款项;利用支教平台,寻求物流公司、文具公司等社会组织机构对支教工作的支持。
整合各方资源对支教团队进行岗前培训,如:举办新老支教队员经验交流会,使新志愿者了解支教地区的情况,组织支教志愿者到小学旁听优秀教师讲课或模拟授课、邀请专业教师为支教志愿者讲授孩子心理知识和授课技巧、邀请防爆特警开展安全讲座等,以确保支教学生的教学质量和人身安全,确保支教团切实起到支援受教地区教育事业的作用。
高素质的支教队伍也需要强有力的管理保障机制,因此,华侨大学支教团在支教期间实行了日报制度,严格支教纪律,并通过网络、邮局等方式与学校保持联系,使校方及时了解支教大学生的工作、生活情况和需求。
4.项目完成:总结提高,考评奖惩
志愿支教服务期满后,支教团队回校进行社会实践成果汇报、支教成果展览、鸣谢工作等项目收尾工作,同时申报华侨大学暑期社会时间先进个人、优秀论文、优秀团队、优秀汇报团队等各项评比表彰。尤其对在服务期间表现突出的志愿者个人及集体,纳入华侨大学青年志愿者服务行动评优体系和华侨大学共青团系统评优表彰体系。
通过上述华侨大学的实践,可总结出对大学生志愿支教活动进行项目化管理所具有的诸多优势,首先,由学校与受教学校或政府结成“共建单位”,为支教大学生提供了长期稳定的支教实践基地;其次,两校、两地之间增加了信息沟通渠道,为支教方提供了更多有效的支教信息;再次,学校对支教大学生进行集中培训,对支教活动进行统一管理,有效地解决了支教大学生的支教能力和支教经费问题,并且通过充分利用各方资源,使支教活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个人效益。
(四)大学生志愿支教活动项目化管理完善创新的思路
大学生志愿支教活动项目化管理已取得了一定的实践成果,但仍需不断进行完善创新,只有使志愿支教工作的管理不断规范化、制度化,才能使支教活动更加全面、高效地展开。
1.拓宽支教的服务面
为了给有支教意愿的学生提供更广阔的支教平台,促进学校各项资源利用得到效用最大化。一方面,要扩大支教队伍,每年组建两个校级重点支教团队,每个学院组建相应数量的院级支教团,由此以点带面,形成覆盖全校的支教团队;另一方面,鼓励学生拓宽支教途径,自主寻找支教基地,上报学校审核,学校与审核合格的受教学校结成“共建单位”,最终形成全校上下一心、校院两级全员参与支教志愿服务的局面。
2.加强支教的延续性
借鉴“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的接力机制,合理安排全校每个支教团的服务时间和服务内容,保证每个支教团有特色、有重点,让更多的大学生投入到支教志愿服务工作中,真正达到“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同时做到既不影响受教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又能起到良好的志愿支教效果。
3.完善支教考评机制
完善的考评机制也是评优表彰工作的基础,合理而有效的考核与奖惩制度,既能使志愿支教考核工作的价值尺度更加统一,有利于管理;又能充分调动大学生参与其中的积极性,传播支教精神,起到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以项目小组为单位自评、服务测评、学校实践指导机构考评形成三位一体的考评体系,既为项目的开展提供有效的监督机制,又能客观地反映实践的实际效果,促进支教实践质量的不断提高。
[1] 陈扬.基于项目运作模式的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探索[J].教育与科学研究,2010,24(8).
[2] 郝丽丽,等.浅谈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项目化管理[J].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20(2).
[3] 辛立章,等.大学生社会实践项目化探索——基于桂林理工大学的实证分析[J].高校辅导员学刊,2009,1(3).
[4] 任允晓,等.大学生社会实践项目化运作的思考[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5).
[5] 王长峰,李建平,纪建悦.现代项目管理概论[M].北京:机械出版社,2008:34-35.
G645
A
黄炳超(1980-),男,硕士,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