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产业集群的产业结构调整研究
2011-08-15马静,肖晶
马 静,肖 晶
(1.长春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吉林长春,130022;2.大连理工大学经济学院,辽宁大连,116023)
基于产业集群的产业结构调整研究
马 静1,2,肖 晶1
(1.长春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吉林长春,130022;2.大连理工大学经济学院,辽宁大连,116023)
以科技进步为背景,以产业集群的国内外研究现状为主线,对产业结构的历史演变过程即主导产业的发展进行分析,从而揭示长期以来的产业结构演变的规律性。由于产业的关联效应以及技术在产业集群内部的扩散性,使得产业集群成为大量技术创新的载体,从而有效地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在分析产业集群对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的促进作用的前提下,提出优化区域产业结构的对策建议,即主导产业、产业链、和技术创新三大方面。
产业结构;产业集群;主导产业
一、科技进步与产业结构的关系
(一)三次产业结构演变
按照三次产业分类形成的产业结构状态,反映了社会经济发展的水平。在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时,第一产业所占比重最大,第三产业比重最小;随着经济不断发展,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第二产业比重逐步上升,并超过第一产业成为最大产业;当经济水平再进一步发展时,第三产业的比重上升,超过第一和第二产业成为最大的部门。因此,按照三次产业分类法形成的三种产业结构类型,也会由以第一产业为主的金字塔型结构,向以第二产业为主的鼓型结构,再向以第三产业为主的倒金字塔型产业结构演进。[1]
(二)科技进步促进产业结构优化
在当今的经济与社会发展中,我们时刻感受到科技的力量以及技术创新的重要性。科学技术在生产力要素系统中具有一种乘数效应,可以放大生产力各要素功能,其发展得越快,其乘数效应也就越大。以科学技术为主体的知识将变成推动社会进步和历史发展的最主要力量,逐渐成为市场经济资源体系中的主导性资源。[2]然而,创新不同于发明,前者体现在技术应用、经济效益以及商业价值几个方面。科学技术创新同发明的根本区别在于其实现了技术的应用,创造了经济效益,体现了商业价值并促进了经济持续稳定的增长。而国家的创新能力在于一个国家能够在长期内生产并商业化创新技术流(弗曼等,2002)。
历史证明,逐次的科技革命,逐步的科技进步不断在升级和优化着产业结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产业结构合理化,二是产业结构高级化。然而,无论是产业结构合理化还是产业结构高级化,都必须依靠科技进步。一方面,产业科技水平与产业关联结构直接联系,科技是各产业相互联系的纽带;另一方面,产业科技进步使知识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迅速发展,高技术产业在整个产业体系中比重上升,资源性产业和低技术产业在整个产业体系中比重下降。[3]
二、产业集群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产业集群(industrial cluster)的概念是由迈克尔.波特(Michael.E.Porter)教授于1990年在其著作《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提出的。其中,集群(cluster)一词本是生物学概念,指一定自然环境中的不同生物之间通过有机联系而存在的共生现象。在此,波特借以表示产业组织中的同类现象。1998年,波特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产业集群与新竞争经济学”一文,系统完善了产业集群理论,进一步阐述了产业集群的概念:所谓产业集群,是在某一特定领域中,在地理位置上集中且相互联系的公司和机构的集合,并以彼此共通性和互补性相联结。[4]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产业集群研究热。根据现有的文献资料,将从以上几个视角对国外产业集群研究现状进行论述。
1.基于产业集群形成视角
布雷斯纳汉等在研究区域集群产生时发现,集聚经济、外部效应以及任何类型的社会增长收益几乎都很自然地发生在集群形成之后。[5]然而,最困难同时也是风险最大的部分就是形成新的集群,因为助推集群起步的经济因素与维持集群发展的因素大不一样。同时,他们提出“旧经济”因素,即公司创建能力、管理水平、技术工人的大量供给、市场关系等,可以成为启动“新经济”集群的关键因素。
2.基于产业集群扩张视角
Swann&Prevezer(1996)更关注产业集群的发展和扩张,也就是,什么力量在吸引新的企业进入,特殊部门的产业实力还是强大的科技基础?通过对美国计算机产业和生物技术产业的对比分析,他们发现计算机产业的部门间关系对新企业进入集群的正向影响远大于生物技术产业,这源于前者较高的技术相关性。
3.基于空间计量经济学角度
一些学者运用空间计量经济学的方法对产业集群现象进行了实证研究。Rey&Montouri从空间计量视角研究了区域收入集聚模式的本质,发现了国家收入增长率的空间自相关性,并证实了美国区域收入集聚的一般模式。[6]在此基础上,他们深入分析了美国收入增长的地理分布,并且为空间效应对区域收入集聚的计量经济学分析的作用提供了有力的论据。Arbia等采用了相似的空间统计方法对空间集群现象进行实证分析,其中以双变量分布代替单变量分布来研究不同部门间的集聚或相斥。[7]
(二)国内研究现状
我国学术界对产业集群现象及区域创新体系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而大量的实证与规范研究则是在2000年后。通过阅读大量的相关文献,发现在国内单纯研究产业集群概念、特征、形成等的文献较少,而是大多同某一领域相结合来研究,并着重分析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相互作用。因此,采取全新的视角,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国内产业集群研究现状进行论述。
1.与区域产业发展相结合
王缉慈是国内较早从地理学和经济学角度,系统地研究产业集群现象及其创新网络的学者。她指出虽然产业集群现象在我国已经非常普遍,但是一些地方区域的产业集群发展战略存在误区,对产业集群的概念理解需要进一步加强。一些学者以区域产业发展为实例透析产业集群理论。温州市产业集群作为全国区域产业发展的示范基地,吸引了大批学者的研究兴趣。郭凤典等对温州地区的区域专业化产业集聚现象进行了深层剖析,指出浙江的“块状经济”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幅员辽阔,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一的地方经济或区域经济而言具有较高的参考和借鉴价值,但其是不可复制的,因为产生和形成这一模式的社会历史背景已不复存在。[8]夏曾玉等对温州制鞋产业集群进行案例分析,从理论上分析了温州区域品牌的建设,并洞察了影响温州区域品牌建设的相关因素。[9]另有研究者通过分析产业集群理论,将产业集群理论同东北产业振兴相结合,提出了振兴东北产业集群发展的对策建议。[10]尹广萍等(2009)分析了东北四大都市圈的产业结构,提出了对其整合优化的基本思路。
2.与区域经济发展理论相结合
魏守华等认为过去三种主要区域经济发展理论(梯度推移、增长极、地域生产综合体理论)均存在明显的不足。[11]因此,强调一种新型区域发展理论是适合中国国情的区域发展理论的。徐康宁则从产业要素变动和经济地理变迁的角度研究了短期内快速发展产业集群的对策及其对提高我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意义,并指出我国典型的产业集群及集群区的形成和开放经济有着内在的逻辑关系。[12]张红辉从产业结构的演进规律理论入手,借鉴西方的产业集群理论,分析了吉林省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并指出应走集群化的发展道路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13]
3.与直接投资相结合
关于产业集群与FDI的关系的研究吸引了一些学者的目光,而其中居多者则更关注二者的互动作用。区域产业集群的发展状况会直接影响地区经济的竞争力,而集群的组成主体为个体企业,其中包括影响力较大的外资企业。刘红霞在对外商直接投资和产业集群的互动关系进行系统研究,揭示了外商直接投资和产业集群的互动关系,同时从实证的角度研究外商直接投资和产业集群的现状,阐明两者互动关系的现实情况。[14]杜晓燕提出在政治、经济条件一定的前提下,FDI必然选择东道国最具优势的产业,而东道国最具优势的产业必然以集群形式存在,集聚性优势已成为东道国吸引FDI的主要优势。[15]
三、产业结构的历史演变
(一)主导产业的选择
主导产业是指对其它产业的发展具有较大的带动作用,因而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产业结构特征及其演变趋势的产业或部门。主导产业是产业结构的核心和结构演化的主角,其选择合理与否不仅关系到主导产业本身的发展,而且关系到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因此,确定合理的主导产业的选择基准,是正确地选择主导产业从而实现产业结构的合理化的前提和基础。[16]郭克莎强调在工业化新时期要选择新兴主导产业,并且新兴主导产业的选择确定之后,还要通过合理和有效的产业政策,来促进这些新兴主导产业的形成和发展,并加强其对其他产业和整个制造业发展的带动效应。[17]虽然如此,发达国家发展新兴主导产业的经验我国也只能参考和借鉴,而不能全盘照搬。提高服务产业比重固然是众望所归,但我们必须结合我国实际国情审慎应对。世界其他国家以及我国的现实数据都给我们一个强烈的信号:在我国经济发展的现阶段,第二产业对经济增长有着比第三产业更为显著的支撑作用。我国要保证经济的高速增长,大力发展第二产业仍应是现阶段的根本任务。[18]
(二)产业结构演变规律
产业结构演变与经济增长具有内在联系,相互促进的同时也相互制约。产业结构的演变存在着一般的规律,主要体现在:产业结构的演变与工业化发展阶段相关;主导产业的转换过程具有顺序性;三大产业具有依次替代的性质;产业结构的演进史沿着以第一产业为主导到第二产业为主导,再到第三产业为主导的方向发展的;产业结构演进的阶段区间具有可塑性。[19]我国产业结构的演变遵循了以上规律,农业在三次产业中的比例从1985年的28.4下降到 2001年的15.2%;工业比重上升较快,从43.1%上升到51.1%;服务业也有所提高,但幅度较工业偏小,从28.5%上升到33.6%。总体来看,产业结构趋于良性发展,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20]
(三)产业集群对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的促进作用
实际上,任何区域的发展都不是某一孤立的行为主体所能完成的,都可以看作是区域内外各种行为主体之间相互信用的结果,而产业集群只不过是保证各种行为主体相互间各种活动具有更高效率的一种有效经济形式。[21]从产业结构上看,产业集群对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产业结构合理化和产业结构高度化。产业结构合理化要求在一定的经济发展的阶段上,根据消费需求和资源条件,理顺结构,使资源在产业间合理配置,有效利用。而产业结构高度化则表现在高加工度化,高附加强化,技术集约化,工业结构软性化。[22]从产业组织视角看,产业集群是产业结构调整的微观组织形式。产业结构的调整、产业升级与产业组织有着密切的联系。从广义上来看,产业组织是指产业内部企业之间的相互联系,也即是指生产要素在企业内和企业间的动态组合方式、组合活动,组合方式表现为生产要素如何组合,采取什么样的组合形式;组合活动则表现为实施某种组合方式的一系列活动。[23]
四、优化区域产业结构的对策建议
(一)主导产业的转移
区域产业结构调整,表现为新的主导产业对原有主导产业不断替代的过程。由于产品生命周期规律的作用,主导产业呈现出周期性变化,按照其成长过程一般可分为形成阶段、扩张阶段、成熟阶段和衰退阶段。正是主导产业的新陈代谢,才导致了区域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换代,使区域经济保持着旺盛的活力与持久的增长。[24]因此,在主导产业选择上不能固守陈规,应适时放宽眼界,遵循产品生命周期规律,积极采用新技术开拓新兴主导产业,有效利用产业集群的地缘优势和载体作用,率先实现区域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
(二)产业链的延长和优化
从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角度看,产业集群实际上是某种产品的加工深度和产业链的延伸,在一定意义上讲,是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升级。[21]张红辉认为,产业在一定区域集聚,并不意味着具有持续竞争优势和创新能力。只有以产业链为基础分工协作的产业集群,才能有效地降低交易成本,获得外部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效益,提高区域产业竞争力。[13]所以,要从单纯产品经济向产业链、产业集群经济发展转变。国内外成功的产业集群的成长都无一例外地伴随着产业链的延长和优化,反过来后者又推动了前者的壮大,因此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三)技术创新的推动作用
20世纪70年代后期以来,技术创新在我国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日益明显,国内外学者在研究技术创新与产业结构的关系时,大多从产业结构的演化过程着手,希望从中找出产业结构的演化规律,进而寻找技术创新对产业结构变化的影响。目前,国内学者普遍认为产业结构的变化是由社会动因和技术动因所引起的,并且发现技术创新直接或间接地推进和影响产业结构的变化。其实,各种社会需求的变化都是技术进步所带来的结果,而技术进步又是技术创新导致的结果。技术创新创造新产品,这些新产品可以满足或诱发人们新的需求,这是技术创新对产业结构变化的直接作用。技术创新使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从而产生了技术进步,因此间接影响产业结构的变化,所以说创新是推进产业结构演变的根本动因(刘斌,2006)。
本文以科学技术进步与经济结构为着眼点,运用文献综述的方法,分析了产业结构变化规律及其科技进步对产业结构优化的促进作用。本文以产业集群为视角洞察各要素的关联:技术创新带动科技进步,将科技进步运用于生产则带来经济的增长和社会的进步。然而,创新往往具有偶然性,并且间歇性地发生在个别产业。由于产业的关联效应以及技术在产业集群内部的扩散性,使得产业集群成为大量技术创新的载体,从而有效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另外,根据我国当前实际国情以及国际经济形势,保持工业的主导与支撑地位仍是万全之举。与此同时,应保证服务业比重的稳健、适度增长。我们必须坚定“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邓小平,1988)的信念,推动科技创新与技术进步在各个行业的渗透。
[1] 卢岳一末.转型期我国三次产业结构变化与就业结构变化的关联效应研究[D].武汉科技大学,2009.
[2] 郭宝梅.科技进步对我国产业结构影响的探讨[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6(10).
[3] 袁正英,丁同玉.从产业结构角度看我国制造业科技进步[J].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1(2).
[4] 王燕.产业集群与长春市汽车产业集群发展战略[D].长春:吉林大学,2007.
[5] Timothy Bresnahan,Alfonso Gambardella,and Annalee Saxenian.'Old Economy'Inputs for'New Economy'Outcomes:Cluster Formation in the New Silicon Valleys,Industrial and Corporate Change,Vol.10,Nov.4[M].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1:835-860.
[6] Sergio J.Rey andBrett D.Montouri.US Regional Income Convergence:A Spatial Econometric Perspective[M].Regional Studies,1999,33(2):143-156.
[7] Giuseppe Arbia,Giuseppe Espa and Danny Quah.A class of spatial econometric methods in the empirical analysis of clusters of firms in the space[M].Empirical Economics,2008(34):81-103.
[8] 郭凤典,刘志高.我国典型地方产业集群及其存在的潜在问题[J].江汉论坛,2003(5).
[9] 夏曾玉,谢键.区域品牌建设探讨—温州案例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3(10).
[10] 李晗斌.产业集群与东北产业振兴[D].长春:吉林大学,2005.
[11] 魏守华,王缉慈,赵雅沁.产业集群:新型区域经济发展理论[J].经济经纬,2002(2).
[12] 徐康宁.开放经济中的产业集群与竞争力[J].中国工业经济,2001(11).
[13] 张红辉.吉林省产业结构调整与产业集群形成[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5.
[14] 刘红霞.FDI与我国产业集群的互动关系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7.
[15] 杜晓燕.产业集群:东道国吸引FDI的特殊优势分析[J].浙江社会科学,2005(1).
[16] 冯江华,王峰.主导产业、优势产业和支柱产业辨析[J].生产力研究,2000(3).
[17] 郭克莎.工业化新时期新兴主导产业的选择[J].中国工业经济,2003(2).
[18] 龚福麒.产业结构演进过程不可逾越[J].宏观经济研究,2004(9).
[19] 武博,仲建峰,黄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产业结构的演变分析[J].华东经济管理,2010(12).
[20] 刘则渊.现代科技革命与马克思主义课件[D].大连理工大学,2010.
[21] 邓水兰.大力发展产业集群推动江西产业结构升级[J].价格月刊,2008(8).
[22] 刘斌.基于产业集群的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研究[D].重庆大学,2006.
[23] 仇保兴.小企业集群与工业产业结构优化的关系[J].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1(1).
[24] 王云平.产业集群与区域产业结构调整[J].当代财经,2007(2).
F121.3
A
马静(1979-),女,博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为产业政策、国际贸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