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夔州竹枝歌舞与三峡地区诸歌舞形式的关系

2011-08-15罗钰坊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 2011年6期
关键词:三峡地区夔州竹枝

罗钰坊

(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湖北武汉 430074)

夔州竹枝歌舞与三峡地区诸歌舞形式的关系

罗钰坊

(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湖北武汉 430074)

三峡地区人民自古能歌善舞,创造出了绚丽多彩的艺术文化,包括夔州竹枝歌舞、土家族摆手舞、开县巫舞、打连宵等等,其中夔州竹枝歌舞是众多舞蹈形式中的一枝奇葩,对其他歌舞形式产生了重要影响。文章重点探讨了夔州竹枝歌舞与摆手舞、打连宵及巫舞之间的关系,以便我们能够对夔州竹枝歌舞以及三峡地区其他歌舞形式有更深入的理解。

夔州;竹枝歌舞;摆手舞;打连宵;巫舞

一、夔州竹枝歌舞概说

夔州竹枝歌舞源于上古时巴人祈福迎神的民间歌舞,即巴渝舞,经春秋战国时代的“下里巴人”和汉代的“巴子讴歌”,及至汉唐之间,逐步演变为“竹枝”。唐代时巴渝歌舞在民间已称为竹枝歌舞,杜甫寓夔期间,诗中有“竹枝歌未好,画舸莫迟回”的诗句。宋代夔州竹枝歌舞继续发展,南宋诗人陆游记述了古代夔州人过人日(正月初七)时的歌舞场景,写下《蹋碛》一诗:“鬼门关外逢人日,蹋碛千家万家出。竹枝惨戚云不动,剑器联翩日将夕。”说明当时跳竹枝舞场面之宏大,夔州人人皆会竹枝舞;至元明清到现当代,在文人和乐工的推动下,竹枝歌舞在民间广为流传,不少地方出现冠以地名的竹枝,夔州作为其发源地,保留着较为鲜明的上古民间巴渝舞的遗风流韵。

夔州竹枝歌舞是一种集歌、舞、乐为一体的民间歌舞形式。在历史和地理环境的影响下,使其具有鲜明的艺术特征:第一,它产生于劳动生产生活,民俗祭祀活动中,以节令、祭神、集会、竞技、男女情爱等为主要内容,具有较强的群众性、自娱性和传承性。第二,其歌词统称为《竹枝歌》,通俗易懂。其词主要以七言四句为基本形式,以前四字和后三字为小顿,并且在每句歌词的句中或是句末加上“竹枝”、“女儿”等衬词。唱法有集体齐唱、个别吟唱、吟唱加和声等,曲以“羽”调为主。第三,舞蹈动律特点为:“踏节”(注重以脚踏节拍)、“扬袂”(双手拂袖,舒展大气)、“睢舞”(恣意激情的舞蹈)。舞蹈内容主要为“击鼓起舞”、“通天拜地”、“扬袂睢舞”、“摆手踏节”、“村姑献花”、“喜乐迎神”、“大鹏展翅”、“踩罡布阵”等。第四,在乐器方面,有自制的盆鼓。盆鼓以上好的黄荆木、桑木、楠竹、水牛皮制作而成。其制作工序复杂考究,整个鼓无一颗铁钉,全用竹钉锁定。

二、夔州竹枝歌舞与土家族摆手舞的关系

土家族是古代巴人的后裔,巴人骁勇善战、能歌善舞,创造了巴渝舞,夔州竹枝歌舞是由巴渝舞演变而来。因此,这两者的渊源关系之深显而易见。由于地理位置相毗邻,为文化的传播、借用和融合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夔州竹枝歌舞虽产生于夔州(今重庆奉节县),但自唐宋以来流传十分广泛,对生活在渝鄂湘地区土家族的文化艺术产生了重要影响。“宋代苏东坡的弟弟苏轼就考定过:唐人闻‘竹枝’以巴渝为多,宋人闻‘竹枝’以楚语歌为多”。[1]说明从唐到宋之间,竹枝歌已由巴渝地区传入荆楚之地。摆手舞是土家族歌舞艺术形式,在其发展过程中受到夔州竹枝歌舞的影响而不断融入新的元素。夔州竹枝歌舞对土家族摆手舞的影响渗透到舞蹈内容、舞蹈动作、歌词句式结构和修辞手法等方面。

(一)竹枝词对摆手歌的影响

夔州竹枝歌舞是集歌、舞、乐为一体的歌舞形式,其“歌”为竹枝歌,或竹枝词。上文以叙述夔州竹枝歌舞中“歌”的特点,即通俗易懂、七言四句句式、句中句尾加衬词为和声。土家族摆手舞包括唱摆手歌、跳摆手舞、演出茅古斯戏剧等项目。摆手歌歌词内容包括人类起源歌、民族迁徙歌、农事生产歌、英雄故事歌等四个部分。

1.竹枝歌七言四句句式结构影响到摆手歌

摆手歌句式一般较为自由,但七言四句句式为其最常见的结构形式,如“摆手歌开头的锣鼓点子:吧吨盘冬吧吣地,吧吨盘冬吧咄地!吧吨盘冬吧吨吨,吧吨盘冬吧咄吨!摆手歌开头总要有一场开堂锣鼓,四、三律动(吧皑盘冬/吧弛弛)的基本节奏规定了歌辞的基本句式节奏,成为摆手歌的一种基本律动。”[2](217)在摆手歌第三部分农事生产歌中这种句式结构表现的更为明显,且歌词内容清新自然,口语化极强,符合竹枝歌通俗易懂、七言四句句式结构的特点。

2.竹枝词加衬词为和声的艺术特色对摆手歌产生影响

竹枝词的标志之一是七言中以四、三结构插入衬词以为和声,这种衬词为和声同样影响到土家族摆手歌。“清代土家族诗人彭勇行曾作《竹枝词》写道:‘摆手堂前艳会多,姑娘联袂缓行歌;咚咚鼓杂喃喃语,煞尾一声嗬月嗬。’这里所言‘嗬月嗬’为歌的和声记音,与唱竹枝歌加和声‘竹枝’、‘女儿’相类似。”[3]

摆手歌中有将和声放在句中也有放在句末的,如这一首敬神摆手歌:“无人唱歌我起头(呵月呵),我今起个万花楼(呵月呵,呵月呵);老者敬神添福寿(呵月呵),少者敬神无忧愁(呵月呵,呵月呵,呵月呵)。”[4](142)其唱法与竹枝歌相同,在前四字后有小停顿,只是将众人和声放在句末。

3.摆手歌中善用象声词和比喻的手法颇得竹枝歌遗韵

竹枝歌惯用于将“象声词”写入歌词,在摆手歌里,这种修饰手法用得比较多,例如《种冬粮》:“一年无一天休歇,一天无一时空闲。鸡叫三更夜沉沉,瞌睡来了睡不成。碓房春米到半夜,磨房推磨到五更。‘哐瞠哐瞠’春碓声,‘叽嘎唪嘎’推磨声。”[2](218-219)又如:“腊月采茶下大凌(刘冬姐),王祥为母(牡丹花)卧寒冰(哪倒采茶)。王祥为母寒冰困(刘冬姐),天赐鲤鱼(牡丹花)跳龙门(哪倒采茶)。”[5]“刘冬姐”、“牡丹花”、“哪倒采茶”是韵尾和声,是一种象声词。

竹枝词也常使用比喻,如“筵中蜡烛(竹枝)泪珠红(女儿),合欢核桃(竹枝)两人同(女儿)。”摆手歌的《泡谷种》:头个早上看一看,二个早上看一看,三个早上看一看,四个早上看一看,眼屎白在眼角边。张开嘴巴露笑脸,头上插根针尖尖。

(二)夔州竹枝歌舞在舞蹈方面对摆手舞的影响

1.夔州竹枝歌舞手执器具在摆手舞中尤可见

在夔州地区每逢重要节日与重要事件人们都会唱竹枝词、跳竹枝舞。表演过程中人们手拿“竹枝”,刘商的《秋夜听严绅巴童唱竹枝歌》:“天晴露白钟漏迟,泪痕满面看竹枝,曲终寒竹风袅袅,西方落月东方晓。”描述了唐代唱竹枝词手执“竹枝”的场景。除竹枝也有执“花枝”演唱者,如薛能的“春来还似去年时,手把花枝唱竹枝”的诗句。由此可知,竹枝歌舞的特点之一便是手执枝条一类的器具,边唱边舞。

摆手舞分为大摆手和小摆手,大小摆手舞在规模和表演内容、目的方面均不同。“‘大小摆手舞’之日,方圆数十个村寨的数万土家族穿着节日的盛装,齐集摆手堂,手执‘朝简’(木笏)或常绿树枝;人山人海,翩翩起舞,成为歌舞的海洋……跳小摆手时,无需‘朝简’,只要手执树枝或花枝。”[6]显然,摆手舞中这种手执“朝简”、花枝或树枝的表演方式受到夔州竹枝歌舞手执竹枝或花枝的影响。

2.摆手舞舞蹈包含夔州竹枝歌舞表演项目

竹枝歌舞中唱竹技,击鼓为节,竹枝短笛伴奏、舞蹈联歌等是比较重要的歌唱形式。明清摆手歌舞中锣鼓为节,踏地为律,跳摆手舞,唱摆手歌。表演时或者女子在里圈,男子在外圈,或者不分男女携手联袂而舞,连续往返,彻夜不绝。摆手舞中包含着夔州竹枝歌舞的内容和特点,足见后者对前者有着极深的影响。夔州竹枝歌舞舞蹈动律主要有“踏节”、“扬袂”、“睢舞”。摆手舞的主要动作走动顺拐,重拍下沉,双腿屈膝,全身颤动。即“顺拐”、“屈膝”、“下沉”、“颤动”。摆手舞中很注重踏的节奏,给人以沉稳凝重之感。这与夔州竹枝歌舞注重踏节有异曲同工之处。

三、夔州竹枝歌舞与打连宵的关系

打连宵是在三峡地区民间十分流行的一种集体舞。“连宵又名钱棍,一般为长约0.6米的一根竹棍,两端凿孔,孔中串数枚铜钱,棍上缠彩色纸条。”[7](236-239)表演时其人数不限,可多可少,少者一人多者数十人。参加者着盛装,或男或女但男女各成一组。表演时每人各执一把连宵(民间俗称“竹棒棒”),每一组有一位领头人指挥并领唱,其余参加者按照领头人的指挥,用连宵两端均匀而有节奏地敲打身体的脚、腿、手、肩、胸、背臂等部位以震动铜钱发响,还可蹲、跑、滚着敲打,也可几人互打,节奏鲜明、悦耳动听,边舞边唱。舞步有 8拍和 12拍两种,在行进中不断变换队形,演员来去穿梭,时而交叉,时而走八字。伴着连宵“乒乓叮、瞠瞠瞠”的单调音律,领头人唱众合。如这首《十二月》先由领唱:“正月呀就把车灯耍呀!”众人和唱:“柳哇柳连柳呀!”领唱:“二月里就把风筝扎呀!”众人和唱:“洛哇洛阳桥,登呀海棠花呀!”此处的“柳哇柳连柳呀”、“洛哇洛阳桥,登呀海棠花呀”都为和声衬词,在和声衬词方面有多种,形式多样,不拘一格。

住在重庆渝北区的吴秀兰女士是一位经验丰厚的民间艺人,会唱竹枝词、年宵、川江号子等,她“所唱的年宵歌词开头:‘年宵本是竹棒棒’,‘柳啰柳连柳’,‘这头打起那头昂(ang)(巴地方言,这里指唱以及伴奏)(呀)’。吴女士认为打年宵就是过去竹枝歌(舞)的一种,她先辈流传下来已很久,其词形式活泼不拘束。巫山年近七旬的胡定平老人,十岁时见一蓄长辫的九十老人会唱会舞年宵,现记得三句是:“武松打虎景阳岗,放下包裹和梢棒。酒醉睡在石板上……”。[8](273)

从上述对打连宵的描述可以看出,打连宵时手执连宵即竹棒棒为道具,从吴女士所唱歌词可以看出其为七言句式,并且有和声衬词,歌词内容通俗易懂,边唱边跳。这些都与竹枝歌舞特色相符合,打连宵甚至被认为是夔州竹枝歌舞的一种,足可见其受到竹枝歌舞的影响之深。

四、夔州竹枝歌舞与三峡地区巫舞的关系

(一)巫舞概述

受原始巫文化影响并伴随巫术仪式而进行的各类舞蹈皆可称之为巫舞,因此,巫舞的种类繁多,名目繁杂,湖南沅湘之地的巫舞、羌族巫舞、佤族巫舞、畲族祭祀巫舞、白族巫舞等等。笔者这里所指的巫舞是指重庆开县巫舞,《宗教词典》中说:“蜀人祀神,必凭巫,谓巫为端公”,因此开县巫舞或称跳端公。

开县巫舞源于原始时代,带有浓厚的“巴文化”和“楚巫文化”的痕迹,主要用于祭祀娱人。[9]其主要内容为庆坛,端公法器有:面具、衣箱、神案、锣鼓乐器、牛角、席子、七星竹根等。巫舞主要舞蹈动作有:作揖、跪拜、忏四门、砍四门、打四门等;基本动作步法与技巧为:禹步、罡步、便步、独脚跳、转、旋、跳、筋斗及各种舞枪、舞排带、舞旗、舞席、舞板凳等;舞蹈风格“要求稳、沉、直、圆。稳,就是动作要求稳健不飘、刚劲有力;沉,指的是感情深沉淳朴,动作粗犷大方;直,是强调人体上身要挺拔,不塌腰含胸,无论上身下俯多低,胸均要持挺拔的姿态,给人以阳刚之美感;圆,则指的是动作的走向、人体的动律以及队形的变化,都以太极图和‘∞’字为轨迹”。[10](172)舞蹈形式以单人、双人、三人歌舞为主,主要舞蹈剧目有:《开路神舞》、《踩罡步决》、《造枪织席》、《踩九州》、《踩八卦》、《祭五猖》、《神枪舞》、《圆满送圣》、《跑城穿花》等。

(二)夔州竹枝歌舞与巫舞的相互渗透

1.夔州竹枝歌舞中娱神舞受巫舞影响

夔州竹枝歌舞脱胎于古巴渝舞,巴渝舞用于战争和祭祀,给人一种严肃与凝重感。夔州竹枝歌舞中的娱神舞明显继承了这种神韵,宗教祭祀色彩十分浓郁。[11]夔州竹枝歌舞中的娱神舞主要用于祈福禳灾、趋吉避害、答谢神灵,其主要剧目有“踩九州”、“跳耍神”、“踩罡布阵”、“穿花”等。这类舞蹈舞姿主要表现为伏地、仰天、下蹲、踏节等,以显示对神明的敬重与畏惧之情。在夔州竹枝歌舞中的祈福迎神舞有庆坛,祭祀坛神、迎神等内容,表演者们围成圈,随着鼓声伴奏,边唱边跳,使用禹步连续多圈旋转,持续时间很长,这与巫舞如出一辙。巫舞中的主要步法也为禹步、罡步、便步和独脚跳等,其动作中的作揖、跪拜等形象的表达了对神灵的崇敬之心。剧目内容,两种舞蹈几乎雷同。

2.巫舞中的竹枝歌舞迹象

清咸丰年间的《开县志》载:“开州风俗皆重田神,春则刻木虔祈,冬则用牲报赛,邪巫击鼓以为淫祀,男女皆唱‘竹枝歌’。”可以看到在巫舞表演过程中同样穿插有唱竹枝歌的习俗。足可说明竹枝歌舞已渗透入巫舞之中,巫舞的歌词如神歌中有:“忘了天来不下雨,忘了地来草不生,忘了父母遭雷打,忘了尊师法不灵。”“父子相合家不败,弟兄相合家不分,国正而后天下平。”“为人莫做亏心事,半夜敲门心不惊。”“贫莫愁来富莫夸,哪有长贫久富家。”很明显地看出其内容较为通俗,且皆为七言四句句式结构,极可能受到竹枝歌舞的影响。

三峡地区为古代巴人之居所,巴人能歌善舞,创造出多姿多彩的歌舞艺术形式。这些歌舞艺术在不断传承、发展、演变的过程中,相互汲取众家之所长,彼此借鉴、影响、吸收和渗透,实可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更有甚者,夔州竹枝歌舞中的竹枝词作为夔州人民的艺术瑰宝,加上文人骚客的艺术加工,在全国各地颇有影响,而对三峡地区其他歌舞形式的影响则更是深远。

[1]饶学刚.楚地田歌“下里巴人”源流考[J].民间文学论坛,1998(2).

[2]杨铭.土家族与古代巴人[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2,9.

[3]李良品.论巴渝舞的起源与嬗变[J].江西社会科学,2003(9).

[4]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图书馆资料室.土家族研究论文选集[C].长沙:商周书店,1985.

[5]彭继宽,姚继彭.土家族文学史[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89.

[6]董珞.巴风土韵——土家文化源流解析[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

[7]陈轲.巴蜀一绝[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9.

[8]黄权生,李卫红.三峡地区“打连宵”系“竹枝”歌舞初探[J].三峡大学学报,2006(6).

[9]李虎.重庆三峡库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类及特征[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9(2).

[10]王洪华.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7.

[11]滕新才,龚少均.三峡库区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研究[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11(5).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Kuizhou Bamboo Song and Dance" and Other Form of Song and Dance in the Area of Three Gorges

LUO Yu-fang
(Department of Ethnology and Sociology, South-Centr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Wuhan, 430074, Hubei)

People in the area of Three Gorges are good at singing and dancing since ancient times, and they have created a rich and colorful culture. It includes Kuizhou bamboo song and dance, Tujia hand-waving dance,Kaixianwu dance. Lianxiao Kuizhou bamboo song and dance is an exquisite work among them, and has an important influence on other form of song and dance. This article discusses mainl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Kuizhou bamboo song and dance and Tujia hand-waving dance, Wu dance, Lianxiao, so that people have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m.

Kuizhou; Bamboo song and dance; Tujia hand-waving dance; Wu dance; Lianxiao

J722.7

A

1009-8135(2011)06-0015-04

2011-07-13

罗钰坊(1987-),女,重庆奉节人,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2010级民族学硕士生。

三峡地区山高峡险,崇山峻岭绵延不断,长江之水奔腾不息,如此险峻的自然地理环境孕育出刚强勇敢、不畏艰苦、积极乐观的峡江人民。他们在此世代繁衍生息,创造出纷繁的独特文化,如巫文化、巴渝文化和楚文化。峡江人民能歌善舞,多种歌舞艺术形式在三峡地区萌芽、发展、演变和流传,如夔州竹枝歌舞、土家族摆手舞、开县巫舞、打年宵等等。夔州竹枝歌舞源于古代巴渝舞,是一种集歌舞乐为一体的民间歌舞形式,它是古代巴人及夔州人民智慧与艺术的结晶,是他们对自然界征服与崇敬的结果。夔州竹枝歌舞与上述这些舞蹈形式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们既相互影响又各具特色,共同构成了三峡地区绚丽多彩的艺术文化。

(责任编辑:朱 丹)

猜你喜欢

三峡地区夔州竹枝
夔州精神与杜诗本色
三峡地区土家族摆手舞艺术特征分析
———评《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
杜甫咏诸葛亮诗略论
高节临风(竹)
苦竹枝总黄酮提取工艺的优化及其体外抗炎活性
运动会开幕啦
唐五代时期夔州军事初探
三峡地区摄影文化
三峡地区宋明墓葬的防腐措施研究
杜甫夔州诗与三峡文化关系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