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土家茶文化资源及其开发
——以长阳土家族自治县金福村为例
2011-08-15龚永新
龚永新 陈 红
(三峡旅游职业技术学院,湖北宜昌 443000)
论土家茶文化资源及其开发
——以长阳土家族自治县金福村为例
龚永新 陈 红
(三峡旅游职业技术学院,湖北宜昌 443000)
土家族是我国55个少数民族之一,该民族大多分布于宜茶地区,因而土家人惯于种茶、制茶、饮茶、食茶,在其生活区域积淀了深厚的土家茶文化,长阳金福村就是这样一个典型。文章以金福村为例,分析了土家茶文化的丰富资源,强调了这些资源的开发利用价值,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有关土家茶文化的开发模式。
金福村;土家族;茶文化;资源;价值;开发模式
长阳金福村地处清江中下游,根据著名社会学家潘光旦先生的考证研究,这里是土家族先民——巴人的发祥地。[1](441)今天的武落钟离山,常常被视为湘鄂川黔土家人寻根祭祖的圣山,朝拜者络绎不绝。该村产茶历史久远,茶是其传统的支柱产业。土家茶文化底蕴深厚,无论是在长阳,抑或是在土家茶区都具有典型意义。因此,以金福村为例,研究并挖掘土家茶文化资源,选择适当的开发模式以加强土家茶文化利用,有助于推动类似地区的茶产业建设和促进茶农致富。
一、土家茶文化资源的内涵
(一)观念形态
在金福土家族祭祖仪式上,当地人(他们常称自己为“毕兹卡”)普遍传唱着一首《梯玛神歌》,在这首歌中,他们敬奉的生育始祖“苡禾娘娘”少女时,上山采茶,因口渴嚼食茶叶而怀孕,怀胎三年六个月,一次生下八个男孩,孩多无法养育,于是苡禾娘娘将其丢进山里,然而这八个弟兄见风就长,靠吃虎奶长大成人并成为土家族氏族神祖——八部大王。这是一个精彩的茶虎一体的图腾传说,它深刻体现了土家人对茶及虎的崇拜。
土家人敬重茶,对茶的理解与众不同。如抓茶叶要“净手”,不仅为茶叶不被污染,而且体现对茶神的尊重,特别忌讳将茶泼在地上,绝不玷污茶神;用茶水敬神灵,是一件很神圣的事,表现在敬鬼、敬祖先、敬土地、敬向王、敬盐水女神等等都得用茶水,都有相关的仪式。在土家人眼里,茶水是打通阴与阳之间、天与地之间、虚与实之间的中介物,通过茶水,活着的人在精神上可与先祖进行沟通,获得与神灵的某种默契。
土家族是一个乐善好施、讲究孝敬礼仪的民族。金福土家人也十分好客,不论熟人生人,不管自家客家,总是以茶相待,这里今天仍流行一种说法,即“来客不筛茶,家里无‘达撒’(礼节)”。过去的金福村常有人家在门前的大路上放一缸茶,让过路行人自由取用,有一句俗话反映这样一种历史现象,即“施得三年茶,不生娃的也生娃。”
(二)文化生产的形态
文化生产形态主要体现为各类茶文化活动,它包括有关茶的文化艺术和科学技术的生产两大类,如采茶歌舞、种茶制茶技术与技能、具有艺术化倾向的泡茶与饮茶等。
在金福村,90%以上的农户生产茶叶并以茶为主要的经济来源,18岁以上的成年人几乎都有饮茶嗜好,且年龄越大表现得越是突出。80多岁的老人回忆说,这种现象或格局,他们“记事”时即已形成,这些也正是茶文化产生的基础。比如采茶歌和薅草锣鼓歌一样,很受金福人喜爱,所以人人都能唱,他们上午唱古人,中午唱花名,下午唱爱情。在他们看来,上午精力充沛,盘盘古,唱唱历史人物,显显歌手的本事;中午太阳当头,渐趋炎热,针对山花烂漫,唱唱花名,爽朗情怀;下午感到疲倦,唱唱爱情,提提精神。
早期的土家人靠着一双双巧手,制作出甘醇清香的佷山贡茶以及名扬海外的宜昌工夫红茶。随着社会的发展,金福的茶叶生产逐渐实现现代化,如今的廪君茶厂已拥有大规模的茶园和茶叶生产能力,茶叶生产用上了微波杀青、揉捻机、理条机、烘焙机、清洗机等现代化生产设备,茶叶品质有了更加可靠的保证,这为金福村带来了可观的收益,茶叶成了农民致富奔小康的重要途径或手段。
金福的经济历来主要依靠茶业,茶做好之后,就盼望外地茶商来购买。有歌为证:“三月是清明,茶客进姐门,茶叶白,姐念客人心里疼”,唱出了昔日人们对茶叶流通的期盼;“高山岭上一树茶,年年摘来年年发,头道摘了斤四两,二道摘了八两八,买把梳子打发姑娘到婆家”,道出了茶在当地经济生活中的重要地位;“新打的船儿高又高,里头装的是茶包,粗茶包,细茶包,不该撞到丁子垴。船儿打破了,茶香满河漂,好细茶,碰头花儿香。”这首歌里提到的“丁子垴”,就是金福村清江边的一个小地名,过去常有打破木船的情况,歌中道出了当年打破茶船,茶农很是沮丧的心情。
(三)文化品的形态
土家茶文化品的形态是指承载茶文化的物质载体,是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它包括各种以茶相关的器物和成品。据《长阳县志》载,清乾隆十三年,长阳的知县李拔,本着古训:“天子巡守……观民风俗”,上任就在县东连山坡、县北三箭坡、点军坡、县南大岭坡修四路茶亭,点军坡的茶亭,石墩石柱石栏杆,上下两层,正门前,一尊石刻白虎,耸立在约4米高的独立石柱顶上,可谓壮观。这里以茶为主,兼营小吃,成为过路行人的栖息地和当地人们休闲娱乐的场所,此茶亭一直保存到 1950年代初。[2](140)这是作为历史文化遗址的文化品形态的资源。
金福村对岸的佷山有一座山,名叫“龙三窝”,这里自古有三窝(丛)很别致的茶树,发芽早、长势好、色嫩绿、富光泽,做成的茶叶香气高长,滋味醇厚。20世纪60年代初,有学者考察龙三窝古脊椎动物化石(俗称龙骨)时,发现在约两亩大的一块平地有一个小“天坑”,坑中常有雾气喷出来,当地人介绍,从前的三窝(丛)茶就长在这窝里,由于茶树四季常青,因此也称“绿山窝”。
金福一带,历史上以产贡茶出名,并先后形成了“佷山茶”、“佷山贡珍”、“早春贡茶”、“廪君茶”等有着深厚历史文化内涵的产品。今天,人们围绕这里的茶产品开发,应用现代媒体和现代技术,进一步创新发展,在葫芦、坛、罐、古老的揉茶机,箩筛等基础上,不断丰富文化内容,如建立生态茶园、完善工艺流程、用现代化武装茶叶生产以及形成品牌标识、宣传策划、建立网站等,体现产品的文化特色。
二、土家茶文化资源的价值与评价
(一)文化价值
土家茶文化资源具有地域文化特色,这一点又是区别于其他文化资源,彰显其独特价值的重要因素。从文化的角度加以考察,我们发现金福土家茶文化至少有这样一些特点:一是力求简单、崇尚俭朴,这与土家人居住环境以及生活条件有着密切联系;二是俗民创造、真实写照,金福的土家茶文化多为本地村民创造,表现形式多样,如民风民俗、民间典故、民间曲艺、民间手工艺、民间口传历史、生活智慧等,并以家族传承和社会传承方式延续至今;三是礼俗相融、物我相融,如在土家人的饮食习俗中,人们把自己独创的品茗佳品——罐罐茶、油茶汤、泡儿茶、擂茶奉献给客人,均表达了对客人的恭敬之情,做到了礼与俗,物与我的交融;四是兼收并蓄、不断拓展,从唐代中央政府在长阳设郡置县,到雍正改土归流的“土司卫所时期”,再到今天民族自治县的发展,土家族与中原汉族始终保持着频繁的交流,使土家茶文化内涵不断丰富,外延也不断扩大。
土家的油茶汤,应该就属于劳动过程中的创造。土家人居住于山坡陡岭,劳动期间常以玉米花充饥,当休息时吃着玉米花,就着油茶水,久而久之,体验出玉米花与油茶水夹杂一起味道香,解渴、提神又给力,于是煮油茶时试着将玉米花放进去,制作成了“油茶汤”,以后家家煮,人人喝,便渐成风习,且伴料品种越来越多,油茶汤的风味也越来越体现出差异化、个性化。金福人讲到自己的生活习惯,有一个口头禅,即“砣砣肉、毛把烟、罐罐茶”,以至于上了年纪的人今天仍保持着这样的生活习惯,坚持着自己的某些看法。事实上,许多看上去并不科学的生活方式,由于有了这样或那样的组合,不仅会被人们接受,而且会在人们的生活中成为代代相传的生活民俗。有关这些问题的研究,不仅具有直接的文化探究与学术研究意义,同时也有利于项目开发,有利于满足人们相应的精神文化需求。
(二)时间价值
所谓时间价值,是指文化资源形成的历史久远及相对稀缺性,历史越久远,表现越稀缺,同时还包括文化资源的复制和传承能力。长阳金福村地处我国茶树原产地向东演进的重要地带,是古峡州茶区,这里的产茶与本民族发生在时间上都具有久远性特点。特别是土家人古老饮茶方式,承载着饮茶历史的时间见证,具有传承和复制文化的功能。如土家人特别喜爱的罐罐茶、油茶汤,清香鲜美,提神养气,醒脑御寒,是饮茶历史的活化石。还有土家人婚俗中的拜茶礼和激越高亢的茶歌,无不是土家茶文化的别致体现。
(三)消费价值
文化资源开发的一个重要的内在动力,就是其消费性。如人们依托文化产品(茶园、茶叶、各种茶文化景观)的消费,有助于促进对本地风土人情、风俗习惯、文化品牌的了解。
传说廪君在清江发大水时为救一位捕鱼落水的老人而死,土家人为了祭祀这位先祖,在清江两岸修建了40多座庙宇,每年农历六月初六是廪君的祭日,这一天,当地土家人还保留着杀鸡血祭、洗晒旧衣、燃放河灯等祭祀风俗。[3]今天,当地人以禀君为茶命名,是对这位先祖的最好祭奠,禀君既是一个品牌,也是对一种精神的弘扬。
金福村的茶文化资源,其消费价值更体现在旅游的消费意义上,而发展旅游不仅消费文化同时也创造文化。如金福丰富的廪君文化,古老茶传说,悠久的民族茶礼与茶习俗,特别是那些为民众喜闻乐见的茶文学艺术表达,如茶歌、茶舞、戏曲、诗歌、谚语、谜语、对联,还有“油茶汤”、罐罐茶的制作技艺等,不仅具有娱乐价值,而且还具有欣赏、体验以及审美价值,关注这些“原生态”茶文化资源的应用,有利于发展茶乡旅游,促进土家茶文化的创新发展。
三、土家茶文化资源的开发模式
促进金福土家茶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总的思路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创建国家旅游名村为目标,实施旅游产业一体化发展战略,采用多种开发模式,实现土家茶文化资源向文化资本的转变,以满足人们“吃喝玩乐在金福,探祖寻根到佷山”的消费需求。
(一)项目牵头、带动开发模式
在县、乡、村三级高度重视下,目前金福村已成功引进廪君茶业合作社、昌生茶叶有限责任公司,这为“以项目牵头带动开发”创造了良好条件。如廪君茶业专业合作社现有社员1 063户,范围覆盖金福、庄溪等七个自然村5 000多户茶农,合作社社址在金福村。合作社现有1.2万亩无公害绿色有机茶园,茶园大多依山傍水,风景秀丽。合作社拥有茶叶现代化加工基地和技术装备,生产产品远销全国大中小城市,深受消费者好评。金福村新近成功引进的浙江茶商“昌生茶叶有限公司”,该公司将投资3个亿,依托金福丰富的茶产业与茶文化资源,开展旅游茶乡建设。不仅如此,三峡旅游职业技术学院也选点金福,实施“城乡共建工程”,已取得初步的茶建成效。
因此,项目牵头,带动开发就是要发挥好企业及高校的作用,充分利用好金福的自然、人文以及社会资源,在继续做大做强茶产业的前提下,加快转型升级的步伐。力争把金福打造成“清江流域最具知名度的旅游茶乡,三峡旅游者的二级旅游目的地,巴人文化旅游高度依赖的乡村。”[4]
(二)产业捆绑、融合开发模式
金福除产茶历史悠久,茶产业作为主导产业在该村经济建设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还有金福金栀、药材等作为特色产业,也发挥着重要作用。栀子芬芳美丽,极具观赏价值,一般地区的栀子是只开花不结果,金福的栀子是既开花又结果,栀子的果实通过加工具有广泛的用途,因此这里的栀果产业是一项重要的经济来源。目前,金福村的栀果、药材大多是与茶间作的形式。
因此,将金福的产业捆绑起来,共同服务于旅游名村建设,如开设金福村体验游、开发金福旅游产品,甚至将金福各种产业与产业文化同旅游产业结合起来,通过旅游得到综合展示,获得综合效益,前景美好。当前,可直接进入设计建设的,一是佷山“龙三窝”体验游。已知“龙三窝”古茶树,是目前鄂西南茶区最古老的大茶树,开展“龙三窝”体验游,可观赏古茶树,体验采茶、制茶的乐趣,了解土家人有以歌为媒的传统。二是佷山“茶礼”游。茶在土家人生活中占有重要位置,生老病死都离不开茶。在佷山的游客中,有很大一部分旅游者是来土家寻根的,他们是为追寻自己的族源而来,当然也应了解土家人茶道的本源。将佷山向王庙或白虎堂同佷山贡茶茶礼结合起来,形成“茶礼”游,具体可在武落钟离山禀君庙,定时开展“土家茶礼”的展示活动,提供土家“茶礼”用具,或进行土家特定茶饮方法演示,或游客自行操作,泡茶敬土家向王——廪君,专人导引,依序列、依礼而行,然后也可自己解渴,专用的陶制茶罐、茶叶还可以制成礼品,为旅游者增加纪念品的选择类别。三是“茶家乐”风情游。金福村佷山位于清江边,这里风景秀丽,野趣盎然,家家都有自己的茶园、金栀园、农家饭、茶饮食,特别是除“油茶汤”、罐罐茶外,还有鸡蛋茶、葛粉茶、面食茶、米子茶、绿豆皮子茶、瓜籽果碟茶等,游客在此不仅可以驻足品茗,而且可以全身心地放松。
(三)节会搭台、促进开发模式
通过节会形式,能在较短时间内促进外界关注、推动经济发展。如2010年5月26日,宜昌市三峡茶文化研究会在金福村举办茶文化研究会年会,境内外80多位专家、政府官员、企业管理人员云集金福,不仅对金福有了全面了解,而且就金福茶产业的进一步转型升级、市场建设、品牌打造进行了广泛研讨,提出了合理化的建议,与此同时也推动了产品营销。结合金福茶文化资源的挖掘利用,以春茶开茶节、向王“茶礼”节的形式组织节会,应该是最有条件的。因为,不仅从“茶图腾与巴文化”的内涵研究出发(关于土家茶图腾与白虎崇拜的关系,关于采茶作为采猎文化与母系氏族的文化对接问题,已有大量成果),而且自陆羽将佷山与茶区联系在一起,到佷山“贡茶”的生产。清光绪末年曾获“南洋劝业奖”金奖的记录,说明用于节会搭台的内容是丰富的。
值得提出的是,金福村的茶文化资源发掘与利用,已受到当地政府、企业以及高校的关注和重视,他们立足金福,力求在传统的土家四道茶、擂茶的基础上,进行艺术化处理,计划用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土家吹打乐”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长阳南曲、长阳山歌”中的音乐元素作为背景,打造一台茶文化表演节目,整合出属于金福村的并能产生较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文化精品,以此推动金福村旅游名村建设,继承和创新土家茶文化。
[1]潘光旦.潘光旦文集·篇七[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2]陈金祥校勘.长阳县志·民国二十五年[M].北京:方志出版社,2005.
[3]龚发达.土家茶文化漫谈[J].农业考古,2000(4).
[4]龚永新.宜昌市茶叶产业转型升级的战略思考[C].三峡茶文化研究会年会论文选集要,2001(6).
On the Tujia Culture and Its Development
GONG Yong-xin CHEN Hong
(Three Gorges Tourism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Yichang, 443000, Hubei)
Tujia is one of our 55 minorities, mainly in the tea-planting area. There is profound Tujia tea culture in the region because people there have been growing tea, making tea, drinking tea and even eating tea.Jinfu village in Chang Yang county is one such typical example and the author takes it to analyze the rich resource of Tujia tea culture and stresses the value of its development. Some modes of development have been put forward here.
Jin Fu village; Tujia; tea culture; rescues; value; developing mode
F590
A
1009-8135(2011)06-0035-04
2011-06-19
龚永新(1955-),男,湖北兴山人,三峡旅游职业技术学院教授,从事茶学、茶文化学教学与研究。
陈 红(1965-),女,湖北长阳人,三峡旅游职业技术学院副研究员,从事民俗学教学与研究。
(责任编辑:张新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