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校面向残障学生开设的康复保健课程研究
2011-08-15徐正旭秦纪强
徐正旭,秦纪强
普通高校面向残障学生开设的康复保健课程研究
徐正旭,秦纪强
就目前我国高校面向残障学生开展康复保健课程认识不足、投入不足、师资缺乏等问题,从人文关怀的视角,结合实践并借鉴国外成功经验,探讨适合我国国情的高校残障生康复保健课程。
人文关怀;残障生;康复保健课程
我国《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要求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在教学实践中要时时、处处体现人文关怀。要“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合适的教育”。但随着高校扩招和高等教育大众化趋势的推进,大量残障学生迈入高校并和正常学生一样享受高等教育。由于刚刚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迈进,我国大多数高校在残障生体质康复、保健及全面发展教育方面存在众多不足,本研究从人文关怀角度,探析高校残障生运动康复保健课程设置对策,以其为高校制定相关政策提供支持。
一、康复保健课程的价值探析
(一)“残障生”与“运动康复”概念
《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中明确指出“残疾人是指在心理、生理、人体结构上,某种组织、功能丧失或者不正常,全部或者部分丧失以正常方式从事某种活动能力的人”。在中国,残障生包括听力语言残疾、肢体残疾、智力残疾、精神残疾和综合残疾五大类。基于“残障生”概念,康复保健课程是指残障学生以身体活动为基本手段,促进身心和谐发展的社会文化活动,通俗的讲就是残障生的“体育课”。对于高校体育教学来说,康复保健与体育课的区别在于残障学生有其独特的锻炼行为模式[1]。
(二)人文关怀视域下康复保健课程的价值
人文关怀就是关注人的生存与发展,就是爱护人、关心人、尊重人,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是人类自觉意识提高的反映。由于生理、心理的缺憾,残障生往往具有较强心理自卑,通过康复保健课程学习,残障生可以探索生理极限,把运动技能转化为生活技能,以对付生活中的难题[2]。此外,通过参与适当的项目,残障生可以获得自信、自尊以及自我控制的能力,矫正不良心理,获得成就感,这些都充分体现了人文关怀。
1.康复保健课程促进残障生全面发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我国高等教育的基本方针。高校开设康复保健课程可以有效促进残障生全面发展。一方面,康复保健课程可以增强残障生的体质,并具有保健意义,可以提高免疫力,抵御疾病侵袭,促进疾病的康复。另一方面,可以培养良好的主体意识。由于社会上存在 “身残则废”的残障生观,导致残障生有着不良心理定势,甚至失去生活的信心与勇气。通过残障生参与康复保健锻炼,可以使其个性得以展现,人的价值、尊严得以尊重。从教育的角度讲,参与康复保健课程有利于残障生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从而自觉地履行社会责任和义务,培养健康体魄、健全的人格。
2.康复保健课程促进了和谐校园的构建。健康、有序的高校育人环境需要每个人的维护,开设康复保健对构建和谐校园环境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残障生通过参与康复保健活动,最大限度地矫正补偿和康复平衡残障生生理、心理缺陷,提高生活、学习、工作的技能和效率,尽可能地为其将来适应社会工作,直接或间接地提高残障生毕业后就业能力,从而缓解残障学生就业压力。另一方面,参与康复保健活动更多地包含了人权、尊严的意义[3]。
3.康复保健课程提升残障生适应社会能力。社会学家认为,体育活动是整个社会的缩影,体育的重要功能是促进人的社会化。残障学生通过参与康复保健活动不仅可以获得适应社会所需求的行为能力、行为方式、行为规范,还可以学到其他社会生活中规则,能够明白各种竞争社会意义,增强对社会适应能力,以便毕业后能够很好的融入社会[4]。康复保健课程能够增进残障生与社会的交流与互动。由于自身的缺憾,残障生时常与正常的学生间有着较大的隔阂,这种隔离对残障生身体上、精神上有着严重的不良后果。参加康复保健活动是促使残障生增加社会接触的重要途径。可以加强残障生群体内的互相交往,还能增进他们与非残障生的交流。残障生在康复保健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旺盛的生命力和顽强拚搏、奋斗不息的精神,又能激励他们以更大的热情和积极的态度面对人生。
二、目前国内外高校开设残障生康复保健课程现状
(一)我国高校残障生康复保健课程现状
据调查,我国高校开设康复保健教育是滞后的。目前残障学生在参与体育活动方面存在缺位现象,与高等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价值取向相背离。高校各项体育工作围绕的主线是 《学生体育健康标准》和《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但由于残障学生的生理缺陷使其不能采用针对普通学生的 《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从而在制度上造成残障学生在体育教学中的缺位现象。有关研究发现,与普通大学生相比,残障学生存在肺活量下降、体能素质下降、超重与肥胖等体质健康问题。同时通过检索国内相关研究发现,针对残障学生参与康复保健的研究较少,因而,在人本关怀视域下,残障学生参与体育锻炼存在着不公平。
(二)国外面向残障生开设康复保健现状
世界各国对残障学生的体育教育都非常重视。以美国为例,美国残障人法案明确规定:体育活动是残障生接受教育的重要内容。美国部分州要求:“根据美国复原法案和美国残疾人法案,不论什么原因造成的残障人都不能排除在服务工作、活动项目、以及公众实体外,从而受到歧视;他们将在法律的保护下享受包括科研、职业培训、住房、健康保险、咨询服务、财政援助、体育教育、运动、娱乐及业余时间其他方面教育和活动……”英国、澳大利亚等残障学生康复保健在“阶段教育”、“过程教育”、“自动化行为教育”、“过程教育”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为残障学生毕业后胜任工作提供良好的基础。由于国外开展残障生康复保健课程较早,有很多经验值得思考和借鉴。
(三)我国高校残障生康复保健课程落后的原因
造成这一局面的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第一,残障大学生自身心理因素。有调查认为,影响残障学生参加康复保健的主要因素是自身行动不便,同时也有部分残障人认为参加休闲体育活动能引起别人的笑话,害怕暴露自己的生理缺陷,而不愿融入休闲活动中来。第二,高校政策实施与倾斜力度不够。虽然大多数高校对残障大学生高度重视,对残障学生参与体育生活给予了极大的支持。但是,好政策与现实之间存在差距。第三,相关软件、硬件设施缺乏。大多数高校目前没有专任康复保健教师,兼职教师在指导残障生锻炼方面存在观念落后、技能差等现象。另外,适合正常人的休闲体育活动项目不一定适合残障人,残障学生需要娱乐、健身、康复于一体的项目,当前国内在残疾人休闲体育项目的开发和研究上几乎是空白。
三、开设高校残障生康复保健课程的对策
江泽民同志指出说:“残障人事业是崇高的事业,是我们社会主义事业的一部分,我们是发展中国家,由于历史原因和生产力水平的制约,残障人事业还滞后于经济和社会发展,全社会要继续发扬扶残助残的良好风尚,为残障人送去更多的温暖。”从前面的研究可知,在我国高校面向残障生开设康复保健课程对构建和谐、有序的育人环境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康复保健课程要在价值取向、目标设计、教学组织等方面下功夫。
(一)注重康复保健课程的多元化价值取向
所谓课程价值取向是指人们对课程的看法和认识,在制定和选择课程方案以及实施课程计划时表现出来的一种倾向性。它影响着课程目标的确定、内容的选择、评价方式。为了更好地发挥康复保健课程的意义,在设计课程时要注重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等几个方面价值取向。通过运动实践活动,要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爱好,让残障学生能够依据自身情况掌握一定的技能,形成终身体育的观念。另外,通过康复保健课程,要加大对残障学生身心矫正,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二)提高认识,加大投入力度
要从社会稳定的战略高度出发,充分认识残障学生参与康复保健对个体、家庭、社会的重大意义,要优先加速落实残障学生参与锻炼的保障措施。大力投入残障学生健身活动,必须在为残障人开放体育场馆的同时,设计出适合残障学生的运动项目和专用体育设施、运动器材。此外,相关部门应加强对残障学生参康复保健的理论研究,用科学的方法提高残障学生健康素质。同时也应积极引入国外和港台地区先进的特教体育理论与实践方法,用于指导我国残障学生参与体育锻炼[5]。
(三)上级教育主管部门要把残障学生康复保健工作纳入法制轨道
对此,第一,是完善现行法律法规体系。针对《宪法》、《义务教育法》、《残疾人保障法》、《残疾人教育条例》、《教育基本法》等体现国家对对残疾学生教育的法规,要督促高校认真实施,从而为残障学生参与康复保健构筑法律保障。第二,是强化法治化的力度。要在法律所构建的制度框架内,围绕残障学生获得康复保健这一展开各项社会活动,如制定实施规定和条例,开展社会宣传公益活动,提高教育权利的观念和意识。第三,注重制度落实。要把《学校卫生工作条例》、《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的督导检查纳入政府对教育的督导检查内容,促使两个《条例》在高校得到真正的贯彻落实。
(四)针对残障学生锻炼实际情况,加大传统课程改造
康复保健课程是来实现增强残障学生体质健康的目标的一门特殊课程,与常规体育教学课程相比,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造和提高:第一,树立体育的“阳光”体育氛围,在整个高校中形成全员参与锻炼的和谐环境;第二,加大康复保健课程的投入,改善物质条件,建立立体关怀、扶持资金渠道;第三,改革现有教学模式,建立具有适合残障人掌握运动技能、发展体质的教学模式;第四,加大康复保健课程师资培训力度,建立专任的教师队伍管理体系,提高教师教学与辅导效能;第五,对现有的体育场馆进行改造,从而满足残疾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需要,除实施无障碍建设理念外,同时添加、改造有利于残障学生参与锻炼的各项专门体育设施[6]。
四、研究结论
(一)从人本关怀的视域角度可知,高校面向广大残障学生开设康复保健课程具有促进残障学生全面发展,提高适应能力和有利于和谐校园环境构建等重要意义。
(二)纵观国内外相关研究,西方发达国家高校在残障学生康复保健实施中,有很多经验值得学习和借鉴,另外由于残障学生自身心理因素、高校投入不足等原因,我国高校在此方面有众多不足。
(三)在加大高校康复保健课程过程中,要注重课程价值的多元化趋向、加大投入力度,实施依法监督,要结合实际情况,加大课程改造力度。
[1]卢元镇.中国体育社会学[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6:4.
[2]侯晓晖.残障人休闲体育[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7:5-6.
[3]王维.我国城市残疾人体育生活方式调查[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6(3).
[4]张风霞,王岗.论残疾人体育活动的目的、意义与特点[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2(1).
[5]李之俊.我国城市残疾人健身体育锻炼与对策[J].上海体育科研,2003(1).
[6]李慧玲,吴晓阳.构建残疾人健身服务体系的研究[J].嘉兴学院学报,2002(4).
G423.04
A
1673-1999(2011)08-0189-03
徐正旭(1983-),河南信阳人,硕士,安徽科技学院(安徽凤阳233100)体育教学部助教,研究方向为特殊教育学;秦纪强(1965-),安徽霍邱人,安徽科技学院体育教学部教授。
2011-01-30
课题基金: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2009sk4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