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史论结合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研究力作
——《国有资产管理:制度变迁与改革模式》读后
2011-08-15陈玲芳
陈玲芳
一部史论结合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研究力作
——《国有资产管理:制度变迁与改革模式》读后
陈玲芳
陈少晖教授及其研究团队完成的《国有资产管理:制度变迁与改革模式》一书,是一部以史论结合见长的不可多得的学术著作,该书具有鲜明的特色。一是史料宏富,论证严密;二是务真求实,立论平允;三是跨度宏大,观点创新。
书评;国有资产管理;管理体制;史论结合
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是关于国有资产管理机构设置、管理权限划分及确定调控管理方式等方面的基本制度体系,是国家管理国有资产的经济职能的制度化体现,是我国经济管理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大任务。在我国经济体制向市场化转轨过程中,加强和深化对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问题的研究,对于我国国有企业改革和公共财政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对于我国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研究,以往学者们大多从单一视角加以研究,即从历史纵向的视角考察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历史变迁,或从现实横向的视角分析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问题并提出解决对策。而不论是历史纵向的视角还是现实横向的视角,单一视角的考察都不足以全面深入地反映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价值取向和本质要求。新近出版的由福建师范大学陈少晖教授及其研究团队完成的经济史著作《国有资产管理:制度变迁与改革模式》(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9月出版)一书,将历史纵向的考察与现实横向的分析有机地结合起来,对我国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演进历程和改革模式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深入的分析。该书把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研究的逻辑思路建立在历史分析的基础之上,从而更加全面深刻地把握我国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历史轨迹,更加准确地认识和剖析现阶段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层次矛盾,进而更加科学合理地提出改革的目标模式与对策思路。该书不论从研究内容的系统性,还是分析问题的视野和方法上,都具有独到之处,是一部我国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研究的学术力作。诚如我国著名经济学邓子基教授在该书序中所言:该书“是近年来我国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研究领域不可多得的力作,不仅有力地拓展了当代中国经济史的研究空间,而且对于包括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在内的我国财税体制改革实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全书50余万字,共15章,全面系统地考察国有资本管理体制改革的制度变迁轨迹,提出与现实国情相适应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目标模式的基本框架。按其内容,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在阐述研究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重要意义的基础上,主要对国内外相关研究的文献成果进行系统综述,并从理论上对书中所涉及的基本范畴进行内涵界定和特征概括。第二部分用大量篇幅从宏观纵向的角度梳理并分析了从革命根据地时期的公营经济直到目前为止我国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演变的曲折历程,并从中寻求和总结对构建新型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富有启迪意义的经验教训。第三部分以十六大报告关于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改革的重要论述为指导思想,深入探讨我国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改革模式问题。
通读全书,不难发现,这部以史论结合见长的学术著作,不仅在对国有资产管理制度变迁的缜密考察中体现了作者深厚的经济史学功力,而且在对现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深入剖析基础上所提出的一系列理论观点和政策建议,更是颇具创新价值。概言之,笔者认为,本书至少在以下几方面具有较为鲜明的特色。
一是史料宏富,论证严密。梁启超曾言:“史料为史之组织细胞,史料不具或不确,则无复史之可言。”史学研究,资料是基础。该书作者以筚路蓝缕之功,搜罗整理了正史、档案、文集、笔记、报纸、方志等各类史料,特别是注意挖掘利用了许多过去鲜为人知的新史料。如作者通过查阅抗日战争后期出版的《解放日报》的相关新闻通讯报道,梳理抗日战争后期陕甘宁边区公营经济发展的状况,并结合当时实施的相关政策,认为皖南事变后边区公营企业管理政策日趋完善,各种公营企业管理政策的实施,对推动边区公营企业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也为以后经济发展和经济建设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并且培养和锻炼了一大批干部的经济管理能力。
在充分占有史料的基础上,作者参考今人论著、论文,细心爬梳,认真整理,相互校勘补正,深入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各个方面。在论述过程中,不是空泛的议论和主观推断,而是注意每一个观点均以史料为依据,以平实的作风铺排叙述,既让人耳目一新,又保证了内容的翔实可靠,体现了作者严谨踏实的学术风格和治学态度。
二是务真求实,立论平允。该书以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综合运用了历史与逻辑相统一、规范与实证相结合,以及归纳、演绎和比较分析等研究方法进行分析论证。在研究分析革命根据地建立以来,尤其是建国以来各种历史文献以及参考和借鉴学术界近年来各种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分析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演变过程中每一阶段的特征,揭示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演变的内在规律,为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目标模式的建构提供历史经验。
值得注意的是,该书既有许多对新的研究领域的拓展,亦有对学界在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问题上某些模糊观点的澄清。比如作者对学界存在的对国有资产实行“分级所有”的认识误区进行分析和解答,认为实行国有资产“分级所有”体制不是对国有资产国家所有权的“肢解”,也不意味着“国家宏观调控能力的弱化”,并非必然拉大区域经济的差距。类似的对传统理论观点和认识误区的突破和辨析,作者都是在扎实的文献史料和缜密的逻辑推论的基础上展开的,使许多立论观点具有充分的依据。
三是跨度宏大,观点创新。陈少晖教授多年潜心于国有资产管理及当代中国经济史的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在该书中作者不囿陈说,提出了许多富有新意的创见。比如对于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历史考察,以往学者们囿于资料收集的有限性,大都是从1949年新中国建立之后开始分析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演变。而该书对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演变的研究跨度进一步向前延伸到新中国成立之前的革命根据地时期,用专门一章阐述了革命根据时期公营经济产生、发展的历史脉络与经验特征,指出了其作为新中国国有资产重要来源的历史地位,从而充实了这一时期国有资产管理研究的薄弱环节。作者在这些方面的努力,既深化了原有问题的研究,在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历史考察方面又有着添补空白的意义。
就学术观点来看,该书的创新点还有许多。如提出了建构中央与地方“分级所有”的国有资产产权结构,并系统地论证了“分级所有”产权改革的必要性,阐述了“分级所有”改革的思路及该框架下地方国有资本营运的调整战略。再如,该书主张建立国有资产“分级所有”体制作为新型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建构的目标模式。其基本框架是:分级所有前提下的国资委—国有资产运营公司—企业的三层次模式,即“分级所有,三层管理”的体制模式架构。近日被业内称为“中投二号”的国新控股有限责任公司的成立恰好印证了该书的观点。据介绍,国新公司被定位为配合国资委优化中央企业布局结构、专门从事国有资产经营与管理的企业化操作平台,其任务之一是持有进入国新公司的中央企业的国有产权并履行出资人职责。国新公司挂牌的意义不仅在于整合央企,更重要的是在探索国有资产管理的新模式,即“国资委—资产管理公司—央企”的三层架构。这一创新观点与我国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实践的吻合,这种研判能力和前瞻视野,也进一步说明该书具有重要的理论参考价值与实践指导意义。
此外,针对学术界以及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目前关于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编制主体归属的争论,本书根据各地近年来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实践探索的比较分析,在总结成功模式经验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了“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应由国资委为编制主体”的观点,并按照国有资产“分级所有”体制框架为依据,提出建立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两级分别编制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政策建议。这些理论观点和政策思路,对于当前我国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的构建与完善,显然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总而言之,本书研究视野独特,结构安排严谨,逻辑思路清晰,史料丰富翔实,分析论证精密,在关于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研究的同类论著中,是一部史论结合、独具特色的创新力作。
F123.7
A
1673-1999(2011)08-0058-02
陈玲芳(1976-),女,福建古田人,博士,福建师范大学(福建福州350108)经济学院副教授。
2011-0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