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论声乐钢琴伴奏教学与实践

2011-08-15潘晓芬

关键词:钢琴伴奏演唱者旋律

潘晓芬

浅论声乐钢琴伴奏教学与实践

潘晓芬

钢琴伴奏课是高等师范音乐院校声乐教学的分支课程,它是声乐课的延续,作为高校声乐钢琴伴奏教师,应认识到这门课程的意义和作用,才能更好地以纯熟的演奏技巧及跨学科理论知识引导学生准确表达作品。

声乐钢琴伴奏;艺术歌曲;舞台实践

钢琴伴奏是钢琴演奏艺术中既独立又综合且具有合作性的艺术。钢琴伴奏要求伴奏者具有高超的演奏技巧,又要备跨学科的综合知识和作品分析能力。一个合格的声乐钢琴伴奏者,要在艺术上给演唱者以指导,既要了解一定的声乐理论基础知识,又要熟悉大量歌曲,善于把握作品风格,具有合理的音乐处理和灵活应变的能力。根据教学大纲,钢琴伴奏一学期授课20周,包括期中2周艺术实践,学期最后2周为期末复习考试,必唱曲目3首,自选曲目1首。实际教学分阶段实施。

一、理解作品阶段

首先,对歌曲最初的认知就是读谱,包括曲名,速度标记、表情记号和调式调性,明确歌曲的情绪表达需要,藉由钢琴把每一首歌曲的不同感觉表现出来。

其次,要了解歌词的涵义和作品背景。通过歌词了解作品内容,尤其是外国作品如艺术歌曲,更需要去对照每一行甚至每一个词的意思,对歌词的理解程度将直接反应到演奏中。经过对歌词和乐谱的对比弹奏后,伴奏者也能更进一步体会乐曲所要表达的情感内容。在掌握了歌曲的基本信息后的另一个重要环节便是了解歌曲创作的出处,历史文化背景和作曲家的风格,如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莫扎特,尽管他的一生都在贫困交加中苦苦挣扎,但他的作品大多旋律优美,充满了浪漫的诗意,有的情绪欢快活泼,充满了童趣。以《渴望春天》为例,这首歌曲创作于1791年他去世前的冬天,它短小精致,节奏明快,采用了富有律动感的6/8拍,加上钢琴伴奏分解和弦的伴奏音型,音乐语言非常生动,充满了童趣和天真。莫扎特的音乐留给后人更多的是乐观积极向上的情感,让人们对生活充满了信心。

最后,要从整体上把握作品的风格,就要在理论层面上深入分析作品所包含的音乐元素,他们共同构成了作品的风格。如节奏,旋律,和声,力度,速度,曲式结构和伴奏织体等。

二、相互配合阶段

钢琴伴奏的过程是师生磨合的过程,教师完美的专业技术功底是上好伴奏课的先决条件。赵碧璇教授认为,要弹好声乐钢琴伴奏还必须要会歌唱——会唱所弹作品。应当在了解了作品的背景及伴奏的表现手法后,根据作品的风格在弹奏中予以恰当的艺术指导。有些学生在和伴奏之前就已熟悉歌曲旋律,然而在初次合伴奏时还是会不知所措。作为声乐艺术指导,要先从音高,音准,节奏等等音乐基本要素入手,再对作品的旋律,歌词,发声方法,音色,呼吸,内涵等做出进一步的要求。以歌曲《我住长江头》为例: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这首词为宋代词人李之仪所作《卜算子》,上下共8句,抒写了一位女子怀念其心上人的深情。作曲家用清新悠远的音乐体现了原词的意境,在此基础上赋予了歌曲更深的含义,但他没有照搬原词的结构,而是将上下两阙有机结合起来并将下阕重复3次,以此借诗抒情,表达内心深处对革命先烈和战友蒙难的哀思。此曲结构为带补充的单三部曲式。在创作手法上采用了流动性很强的6/8拍,16分音符的快速分解和弦音型贯穿全曲,描绘了不断向前涌动的连绵江水和悠悠的相思,速度应沉稳而不宜过快。引子部分4小节,钢伴右手为16分音符6连音,每个6连音的“头”在左手,每个这样的开头音连结起来就成了一条旋律线,二者遥相呼应。

很多学生总是担心自己数不清拍子,教师在弹奏这一音型时,应注意手腕与音型的密切配合,运用缓慢的触键奏出温柔细腻的音色以引导学生专注于听钢伴左手的旋律进行,酝酿情绪,使合作有个好的开端。在处理好每一组音型的同时还应注意由和声变化所带来的细微的色彩和音色的变化。在旋律进行过程中每个乐句的连接之处,钢琴伴奏以对话及呼应形式出现了补充,使旋律上行或下行的拖腔与伴奏浑然一体,形成了吟诗的意味。

在音乐进行到“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时,钢琴伴奏以饱满的和弦与声乐部分完全重叠,提升了歌曲的内涵,突出了主题。在弹奏此种伴奏音型时,应用手臂力量推出圆润歌唱的音色,而不是明亮粗暴的和弦。

演唱还应注重字正腔圆。对歌词的读音应力求准确。教师可让学生大声朗读歌词,以字行腔,既可以在朗读诗句的过程中进一步向歌曲旋律过渡,始终保持诗句的文学连贯性和句法,又可以发掘歌词内涵。应尚能认为,歌唱时咬字的关键在于字腹以及字与声的结合。对中文读音中的四声应加以强调,可让学生在诸如“长”“头”“不”“时”等读音中加上不为人察觉的上滑音或下滑音,体验“字正”的效果。如“共饮长江水”与“此水几时休”中的“长”字与“时”字,如果按照原谱演唱,容易让人产生听觉差异,若能加上小小的上滑音,使之回到第二声,能避免产生倒字的错觉。又如“定不负相思意”中的“不”字,有bú和bù两种发音,为了更符合音乐和情绪的需要,在“不”字前加上下滑音,使之成为去声,再加强爆破音的力量,表现一种坚定的决心。

要让字词成句,表达完整的意思,就需要气息的连贯。从整体上看,《我住长江头》的旋律看似简单,许多演唱者却往往力不从心。原因在于随着歌唱旋律内在张力的增强,乐句的保持发生了困难。有的学生在“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这两句的第二个“心”字处不换气,一直到“负”才换气,这样容易导致气息不足,同时也割裂了句子的完整性。除了在全曲最后的乐句“定不负相思意”的“负”字后换气以饱满坚定的情绪结束全曲外,教师应结合词的句意与乐句相配合,指导学生一句一换气。这样既符合中国的语法习惯,又符合音乐对乐句的处理。良好的气息控制能使歌曲产生多种层次的力度对比和音色变化,如第四句“共饮长江水”由各字级进后把“水”字四度跳进到了小字二组的A音,在演唱情绪提升到这个音时,力度却呈现P到PP的变化,而不是随着音高的升高音量也随之加大。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正确的发声方法达到“腔圆”的目的,这不但是对个人演唱功力的考验,更是一个人文学艺术修养的体现。值得注意的是,歌曲在第36小节、52小节与66小节处标注了渐慢的记号,许多学生会在钢琴还未结束乐句补充时急于进入下一句,这样的结果要么就是伴奏保持原有速度,学生抢先唱出了歌词,要么就是伴奏为了迎合学生而突然加速,这两种情况皆出现了人声与钢琴不同步的现象,极大地破坏了歌曲原有的艺术美感,因此,应重视这一类问题,要同演唱者同步呼吸,教师应让学生作出充分的预示,给足气口,当然,在尊重作曲家原意的基础上,也给演唱者充分的自由发挥其个性特色。最后,要注意歌词的内在联系,把它们放在歌曲全局中演唱,而不是孤立的每一句。

作为一名合格的钢琴伴奏,应指导学生唱音乐而不是唱音符。作曲家独具匠心的把下阕重复了3次,曲调不同,情绪也有所不同并且一次比一次激动,最后在ff的力度上达到高潮。然而光有激情是不够的,只有真正把握歌唱方法,同时正确融入情感,才能与钢伴在细节问题上取得一致认识,达到内心的融合与默契,共同塑造音乐形象。当然,每个学生的程度,性格与修养的差异使得钢琴伴奏合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不可能千篇一律,教师也需要因材施教,根据学生个性差异来调整进度与方法。

三、随堂与舞台检验阶段

随堂使钢琴伴奏植入专业教学中,以声乐专业教师讲授为主,钢琴伴奏与声乐学习者共同在讲授中更好的掌握技能要求,风格和合作要求等。钢琴伴奏在与专业教师的合作中,相互配合,相互补充,共同完成教学任务。学生的专业训练与伴奏合作同时进行,技能要求与音乐要求融于一体,使教学目的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趋于完善和成熟,随时准备将教学成果公开亮相于观众,接受舞台实践的检验[1]。

学院每学期有两周艺术实践,学生得到了在舞台上实践的机会。这与授课时在琴房的环境相比有了很大不同,音响效果和心态与在琴房相比有着较大的差异,导致了许多学生在台上缺乏自信,在演唱歌曲时可能会不经意做出某些与演唱无关的动作,伴奏老师应及时给予纠正。舞台上,伴奏是独唱者的心理依靠,不管在台前或幕后,有经验、性格沉稳的伴奏会使他的合作伙伴感到安心。在音乐可以开始的时候,伴奏老师对演唱者报以微笑并微微点头回应,会让演唱者增强演出的信心。应力求让学生在发挥自身最佳声音的同时克服心理因素。钢伴也应具备随机应变的能力,尽量不使音乐中断,善于控制自己的音量及音色,为真正的演出打下基础。

[1]张淑珍,刘芸.音乐专业教学中的重要角色:“艺术指导”[J].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10(3).

G641.2

A

1673-1999(2011)24-0187-02

潘晓芬(1983-)女,福建厦门人,集美大学(福建厦门 361021)音乐学院助教。

2011-10-13

猜你喜欢

钢琴伴奏演唱者旋律
声乐表演中音乐素养对美声唱法的重要性
唐代口哨旋律拟解
形、韵、意——咏叹调《有一颗爱心飘落》钢琴伴奏分析
声乐演唱中乐感的有效培养研究
吟诵的旋律性初探
声乐演唱中弱音技巧的训练与运用
浅谈舞蹈基训课的钢琴伴奏
钢琴伴奏在民族声乐演唱中的作用
乐感的培养与钢琴伴奏的实践学习
声乐钢琴伴奏在与演唱者合作中的协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