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列宁晚年的文化思考面临的问题境遇

2011-08-15杨小红

关键词:苏维埃列宁资本主义

杨小红

列宁晚年的文化思考面临的问题境遇

杨小红

列宁关于文化建设的思考是在20世纪20年代。21世纪初的中国无论是经济还是文化都跟当时的苏联有很大的不同,但列宁对文化的思考所面临的问题境况跟现在的中国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对今天中国共产党提高文化建设自觉性有现实意义。

列宁;文化建设;社会思潮

列宁晚年把思考重心转向文化。他在书信与文稿里大谈文化,尤其是在1922年至1923年间,他就社会主义文化提出了一系列的新思想、新观点。虽然列宁关于文化建设的思考是在20世纪20年代,而21世纪初的中国无论是经济、政治还是文化方面都跟当时的苏联有很大的不同,但列宁对文化的思考所面临的问题境况跟现在的中国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探寻列宁在那个时代关注文化问题的原因,分析他当时所面临的状况,对我党提高文化建设的自觉性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从逻辑上看,列宁的思想重心经历了从政治到经济最终到文化的改变。他的这种改变不是人为的、主观的随意换置,而是把握了变化着的客观现实问题的结果。在十月革命之前及十月革命至1920年底内战结束的这段时间内,如何在帝国主义的薄弱环节夺取政权、进行武装抵抗成为当时布尔什维克的主要任务。军事斗争平息以后,欧洲革命相继失败,世界革命的可能性不大,国内经济建设任务被提上了重要日程,列宁及时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调整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新经济政策。而苏联在经济建设过程中遇到的一系列问题,又使列宁意识到了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一、执政党共产党党员如何不受资产阶级文化的领导、支配

1921年苏维埃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国家资本主义成为苏维埃国家经济政策的基础,并在此基础上恢复了资产阶级(城市的私营企业主和农村的富农)。1920年11月,苏维埃人民委员会发布租让法令,允许外国资本家在苏经营租让企业或同苏维埃国家组织合营股份公司。1921年5月,苏维埃政权通过关于交换的法令,宣布实行产品交换。允许私人在地方范围内进行商业往来。在工业方面,一切涉及国家经济命脉的重要厂矿企业仍归国家所有,由国家经营,而国家暂时无力兴办的中小企业则允许私人经营。

虽然列宁极力主张采用国家资本主义的形式来发展苏俄的社会生产力,但是发展也带来了诸多的问题。一些资产者甚至苏维埃的职员都认为,国家资本主义不是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种策略,而是向资产阶级国家的演变。

列宁对此社会思潮非常重视。他首先对什么是国家资本主义做了分析。他认为,普通的国家资本主义是资本主义制度下由国家政权直接控制资本主义企业的一种资本主义,而俄国的国家资本主义是以前任何理论、任何著作都没有探讨过的资本主义,与普通的国家资本主义有根本的不同,因为领导这个国家的已经不是资产阶级,而是无产阶级。俄国现有的国家资本主义,就是苏维埃能够加以限制、能够规定其范围的资本主义。在史无前例的苏维埃国家资本主义时期,列宁提出了“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1]667,就是要在经济工作中与资产阶级做斗争,国营企业要在同资本主义企业的竞赛中取胜,国营企业的办法要在和资本主义企业的办法竞争中取胜。列宁甚至认为,“这不是竞赛,这是资本主义与共产主义之间拼命的激烈斗争,即使不是最后一次也是接近最后一次的殊死斗争。”[1]679但是,苏联当时的经济状况不容乐观。1922年春,莫斯科消费合作社欲从法国商人手中购买一批罐头食品,他们将有关购买的报告递至中央政治局,先由政治局通过决议,接着又由人民委员会办公厅和国家政治保卫局分别作两次调查,写出调查报告,最后由一名政治局委员出面指挥协调才算把事情办成。经济工作中如此大费周折、低效率地处理业务的情况比比皆是。在1922年俄共(布)第十一次代表大会上,列宁尖锐地指出,俄罗斯联邦和俄国共产党的负责共产党员其实是被资产阶级领导、支配。列宁对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作了文化层面的分析,他说,“如果出征民族的文化高于被征服民族,出征民族就迫使被征服民族接受自己的文化,反之,被征服者就会迫使征服者接受自己的文化。在俄罗斯联邦的首都是否有类似的情况呢?4700名共产党员是否受别人文化的支配呢?”[1]680布尔什维克用武力征服了资产阶级,但是反过来,资产阶级可能通过文化征服布尔什维克。列宁认为造成共产党员被愚弄、被敌人牵着走的原因不是俄共掌握的政治权力不够,而是“缺少文化”[1]680。列宁坦然面对困境,承认资产阶级的文化总比共产党员干部的文化高一些,所以,从事管理工作的人员应该从头学起,向资产阶级学习,强调“目前的关键在于人才,在于挑选人才。一个习惯于反对抓小事、反对单纯文化工作的革命家,是难以领会这一点的。”“整个的关键不在于政治权力,而在于会管理,会正确安排人员,会避免细小的冲突,使国家的经济工作不致被打断。 ”[1]691-693

二、如何帮助农村发展文化,争取农民

在苏俄国内战争时期,迫于战争形势所需,苏维埃政权被迫采取了一系列带有强制性的非常措施,即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这项政策的实施,虽然对保证战争的胜利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却是以牺牲农民的根本利益为代价的,它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许多地方甚至出现了农民暴动,其中最严重的是1921年2月28日发生的喀琅施塔得兵变。得罪农民,也就是得罪广大人民群众,引发他们的不满和反抗,这是使列宁刻骨铭心、难以忘却的教训。但是另一方面,列宁认为农民落后,不会自发地产生共产主义思想,而是具有自发的资本主义倾向。“农民群众醉心于自己的伟大斗争,他们必然以为夺得全部土地,就等于解决了土地问题。……他们看不到进一步的更伟大更艰苦的反对整个资本主义社会和争取彻底实现社会主义的斗争。”[2]新经济政策下,劳动生产率还停留在极低的水平上。正是由于以上原因,农民问题成为列宁晚年萦绕心头、苦苦思考的重要问题。

如何既保护小农的生产积极性,又避免小资产阶级自发性冲击国家建设,使小农经济接受全民监督,如何让工人能够保持对农民的领导,保持农民对他们的信任?列宁在实践中认识到,解决这个矛盾的关键就是买卖合作社。他的结论是:要普遍推行合作制。列宁认为在实行新经济政策的条件下,使俄国居民充分广泛而深入地合作化,正是农民私人利益同国家社会共同利益相适应、相结合的制度。“合作社的发展也就等于社会主义的发展。”[1]773要是完全实现了合作化,就在社会主义基地上站稳了脚跟。

但是,如何使农民自觉积极地参加合作社呢?列宁意识到没有一场文化革命,要完全合作化是不可能的。所以他提出应该把俄国的工作重心从政治斗争、革命、夺取政权等转到和平的“文化”组织工作上去,转移到“文化主义”上去。“可是,要完成这一仅有的事情,就需要一场变革,需要有全体人民群众在文化上提高的一整个阶段。”而这需要“整整一个历史时代”。党的划时代的任务就是在农民中进行文化工作,那唯一可做的事就是使农民 “文明”,“做一个有见识的和能写会算的商人”[1]770,才能够懂得人人参加合作社的一切好处,农民越觉悟,对这一点就理解得愈深刻。

要进行这样一场文化革命是可能的,因为俄国的政治和社会革命的胜利成了文化变革、文化革命的先导。而进行一场文化革命对于只有落后的文化素养的农民来说也是必须的。直到1917年,俄国总人口的80%以上仍然在农村生活,即使是城市工人,许多人也只是换上工人服不久的农民,很少有人识字。就具体措施来讲,列宁认为不应该马上把纯粹的和狭义的共产主义思想带到农村去,反对不切实际地在现实中推行共产主义的理想价值观念。他认为,共产主义的觉悟、理想和道德单靠朴素的感情和一般的认识来维持是远远不够的,“在我们农村中奠定共产主义的物质基础前,这样做对于共产主义可以说是有害的,可以说是致命的。”[1]765在相当的物质资料的生产前提下,共产主义思想道德还需要现代科学文化知识作为坚实的基础。他强调加强组织国民教师的工作,使他们从资产阶级的支柱变成苏维埃制度的支柱,以便通过他们去争取农民,使农民脱离同资产阶级的联盟而同无产阶级结成联盟。而工人应该真正成为在农村无产阶级中传播共产主义思想的人。城市工人要支援农村,在他们之间建立一种友好互助形式,让农民群众和工人阶级一道走,忠实于和工人阶级的联盟。而完成这一任务的途径就是在工厂工人中组成许多以经常帮助农村发展文化为宗旨的团体。

三、如何提高国民素质,改善国家机关

新经济政策的实行,促进了苏联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工人和农民的生活水平也有了较大的提高,国内的经济政治局势趋向稳定。这时,如何加强苏维埃国家机关的建设,反对官僚主义,提高工作质量和办事效率的问题就提到了议事日程上来了。列宁总结教训,承认在改善国家机关方面瞎忙了5年。他在1923年这样评价苏联的政权机关:“我们的国家机关,除了外交人民委员部,在很大程度上是很少经过比较认真改变的旧机关的残余。这些旧机关仅仅在外表上稍微粉饰了一下,而从其他方面来看,仍然是一些最典型的旧式国家机关。”[1]779列宁意识到官僚主义在苏维埃政权机关的复活。

列宁把官僚主义形容为苏维埃国家机关身上的脓疮,它扼杀了人民的民主,阻碍国民群众积极性的发挥,干扰国家各个方面建设的正常运行。当时人们普遍认为,宣言、声明、布告和法令已经够多了,问题是如何让它们不仅仅是一纸宣言,要落到实处。“应当从政治上描述伟大任务的时期已经过去,应当实际完成这些任务的时期已经到来。”[1]586但是,政权机关贪污受贿,办事拖拖拉拉,“在这种情况下就无法搞政治,因为一切措施都会落空,不会产生任何结果。”[1]591

官僚主义是如何形成的呢?社会主义的国家机关本应该成为高效率地为人民服务的机关。在革命胜利的最初日子里,苏维埃俄国的政治体制的建设是朝着使所有的人都来参加国家管理的方向进行的,比如直接选举等。但是,由于国内战争的爆发,列宁的一些主张和设想没有得到贯彻。但即便是在这么短的时期里,列宁也意识到苏维埃机构口头上是全体劳动者都参加的,而实际上远不是他们全体都参加的。缺少文化的普通工人和农民是不可能直接参加对国家的管理,也不可能做到对政权机关的有效监督,文盲便成为贪污受贿生长的土壤。所以列宁说:“文盲是处在政治之外的,必须先教他们识字,不识字就不可能有政治,不识字只能有流言蜚语,谎话偏见,而没有政治。”[1]786列宁在1923年的《怎样改组工农检察院》中提出了另外的方法——改革政治体制,大力加强决策机构的民主基础,防止中央权力过分集中,避免领导机构成为特权阶层。但是列宁认为官僚主义这些毛病靠军事胜利和政治改革仍然是治不好的。他在《我们怎样改组工农检查院》里提到,为了保证工人农民对政权的监督,不仅要从工人、农民中选举中央监察委员,而且不断用新的工农代表去更新,以防当选委员职业化,脱离普通工人农民。但是,列宁自己也意识到在俄国这类落后国家,从哪里去找一批又一批有文化、有觉悟、有能力审查政治局会议文件的工人和农民?这都依赖于对广大国民群众的文化建设。

列宁在其生命最后时光带病口授的第一篇《日记摘录》中专门论述了如何加强教育工作。他强调,必须提高教师的地位,“不提高人民教师的地位,就谈不上任何文化”。他认为必须增加教育投入,必须提高教师待遇。“首先应当缩减的,不是教育人民委员部的开支,而是其他部门的开支,以便把缩减出来的款项,转作教育人民委员部的经费。”“应当把我国人民教师提高到从未有过的,在资产阶级社会里没有也不可能有的崇高地位。……使他们具有真正符合他们的崇高称号的各方面的素养,而最最重要的是提高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 ”[1]677-678

综上所述,在十月革命胜利之后,列宁作为国家领袖人物所面临的经济问题、政治问题,最终都与人、与人的文化素质有关。无论是普列汉诺夫还是苏汉诺夫,都认为社会主义只能是资本主义高度发展的产物,否则,社会主义革命就将脱离社会本身发展的客观需要,而由此带来的文化滞后将带来许多严重的后果。列宁晚年对这样的质疑做了自己的回答。列宁所遇到的问题没有随着列宁的逝世而消失,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与苏联有一些相似的情形,在经济文化落后的旧中国之上建立的政权也遇到了如何管理国家的重重困难。随着中国自身经济的发展,那些问题凸显出来甚至表现得更为复杂。我们只有用心去读、耐心体味列宁关于的文化思考,才能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切实增强贯彻落实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推动文化发展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1]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列宁全集:第1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97.

A82

A

1673-1999(2011)24-0004-03

杨小红(1972-),女,重庆人,重庆工商大学(重庆 400067)思想政治理论学院副教授,中国人民大学访问学者。

2011-12-12

猜你喜欢

苏维埃列宁资本主义
苏维埃运动在湖南
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是垄断资本主义的最新发展,是新型帝国主义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剥削的两重批判——基于《资本论》第一卷的思考
列宁晚年意识形态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太行山第一个苏维埃政权
苏维埃考
茂名:粤西地区第一个苏维埃政权成立地
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发展趋势
民意调查:列宁和斯大林及其在历史上的地位
列宁的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