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范式与西方主流经济学范式比较
——以斯密悖论为例

2011-08-15黄寅跃

关键词:库恩斯密悖论

黄寅跃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范式与西方主流经济学范式比较
——以斯密悖论为例

黄寅跃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范式与西方主流经济学范式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范式,它们有着不同的概念与理论范畴以及相关的准则。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范式从建国以来对我国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经济学开始全面影响中国,西方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研究方法具有其科学的意义,但问题也十分突出。客观分析比较经济学的各种研究范式,借鉴吸收各自的科学成分,对于构建科学的经济学体系,形成中国特色经济学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范式;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西方主流经济学;斯密悖论

尽管库恩认为范式不适用于经济学,因为经济学不能算是科学,它缺少常规科学所要求的公理化形式或范式[1]161,但是,经济学先后经历了重商主义、古典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剑桥学派边际革命、现代凯恩斯主义、供应学派、货币主义、新古典综合学派、公共选择学派、制度经济学等纷繁复杂的演变,经济学已经有了被研究者广泛接受的经济信念、价值判断标准、经济学研究方法。据此,我们可将经济学划分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西方主流经济学(包括自由主义经济学、凯恩斯主义国家干预经济学)两大范式。

一、概念界定

(一)范式概念的界定

范式(paradigm)一词源于希腊文,有“共同显示”之意,据此引伸出模式、模型、范例、规范等意思。库恩对范式做过各种不同的表述。英国学者玛格丽特·玛斯特曼对库恩的范式概念作了系统的考察,他从《科学革命的结构》中列举了库恩使用的21种不同含义的范式,并将其概括为三种类型或三个方面:一是作为一种信念、一种形而上学思辨,它是哲学范式或元范式。比如 “把握世界的理论框架”、“整理现象的方式”;二是作为一种科学习惯、一种学术传统、一个具体的科学成就,它是社会学范式。比如“共同体共同使用的成功事例”、“共同体内部的一致意见”、“科学共同体所共同使用的成规”;三是作为一种依靠本身成功示范的工具、一个解疑难的方法、一个用来类比的图像,它是人工范式或构造范式。比如“科学研究不可缺的事例”;“一种科学成就,它为共同体规定应该研究什么问题和采用什么方法”、“它是科学共同体进一步展开活动的基础”[2]171-174。库恩曾说:“不幸我走的太远了,把这个词的用法扩展得太广了,竟包括集团所共有的全部成规了。”[3]313为了进一步阐明自己的观点,库恩在《再论范式》中写道:“不管范式一词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中有多少用法,但还是可以把它们分成两个集合,范式的一种意义是综合的,它包括了科学家集团所共有的全部成规,另一种意义是把其中特别重要的成规抽取出来,成为前者的一个子集。”[4]在这里,库恩从科学社会学的角度对范式这一概念作了澄清。所以笔者认为,范式就是专业共同体或者由一定共同体成员共同具有的一整套信念、价值技术等等。

(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范式的界定

对于马克思经济学范式,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考察和研究,其主要观点有:张青松从经济哲学的角度出发,认为“政治经济学的基本问题就应该是对商品经济现象的最高概括”[5]。林岗、张宇从马克思的所有制理论入手,揭示了马克思经济学的产权特征并分析了其“产权范式”[6]。孟捷从生产方式与生产关系的关系入手,提出了马克思经济学的“生产方式范式”[7],这里的生产方式主要指的是“资源配置方式”。肖殿荒从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出发,认为整个马克思经济学理论是建立在劳动价值论基础上的,用以揭示工人和资本家之间的对立和从属关系,因此可以将马克思经济学范式表述为“从属范式”[8]。正如程恩富、张建伟所指出的那样,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范式“其中包含着人文精神、哲学意味和价值判断,其理论层次丰富,理论预见力深刻,理论体系完整性(历史与逻辑的统一)等等”[9]。综上所述,笔者认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范式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基本前提或假设、研究对象和范围、基本理论和观点、基本分析方法和基本的信念或价值判断等。具体来说,马克思政治经济学范式是:以社会人为理论出发点,以人与物的关系为既定前提;其研究对象和范围是生产方式的矛盾运动;劳动价值论和唯物史观构成这一范式的基本理论;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统一、抽象与具体相统一、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分析方法体现了这一范式的方法论特色;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对资本主义及其剥削的揭露与批判,体现了鲜明的阶级性和革命性。

(三)西方主流经济学范式的界定

西方经济学范式,就是以价格经济学和一般均衡理论为基础理论,以理性人都是自私的“经济人”假设为理论出发点,以价格机制为市场的核心机制,以竞争为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以利润最大化为最终目标,以线性非对称思维方式和还原论思维方法为方法论特征,擅长数量分析是西方经济学的基本模式,也是其突出优势。线性、抽象性、片面性是西方经济学范式的基本特征,也是西方经济学范式的致命缺陷。

二、两种范式的比较

库恩认为竞争范式之间是不可比的[1]110,两个范式对一个特定的问题可以做出不同的可容许的回答[1]106,所以范式的更替类似于格式塔转换[1]78。虽然竞争范式不可比,但范式的更替具有它自己的理性准则。在库恩看来,“得胜范式必须建设性地处理导致危机的反常,而且在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前提下,增加定量的精确性有利于新范式。”[10]库恩的范式理论带有很浓厚的相对主义色彩。如果只是“知觉转变”[1]102,那么科学进步从何说起?笔者认为,范式更替遵循的不是理性准则而是实践标准。笔者下文将以斯密悖论为例,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范式和西方主流经济学范式进行比较。

(一)斯密悖论的提出

亚当·斯密在《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序论与全书设计“第四章论货币的起源及其效用”中提出悖论:“应当注意,价值一词有二个不同的意义。它有时表示特定物品的效用,有时又表示由于占有某物而取得的对他种货物的购买力。前者可叫做使用价值,后者可叫做交换价值。使用价值很大的东西,往往具有极小的交换价值,甚或没有;反之,交换价值很大的东西,往往具有极小的使用价值,甚或没有。例如,水的用途最大,但我们不能以水购买任何物品,也不会拿任何物品与水交换。反之,金钢钻虽几乎无使用价值可言,但须有大量其他货物才能与之交换。”[11]下文是对于“支配商品交换价值的原则”的探讨。通过对上下文的把握我们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斯密提出这个悖论只是为了引出劳动决定交换价值这个“支配商品交换价值的原则”。

(二)两种范式对斯密悖论的解释

我们从劳动价值论、供求均衡以及边际效用论来分析钻石与水的悖论。从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看,商品是价值与使用价值的统一体,价值决定交换价值,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商品价值量的多寡是由生产该产品所消耗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遵守等量社会必要劳动相交换的原则。在一般条件下,人们只需花费较少的劳动就可以得到水,故而水的价值量小;而钻石需要经过勘探、开采、加工、销售等环节才能最终成为商品,钻石消耗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多所以其蕴含的价值量大。总而言之,劳动价值论对斯密悖论的解释主要是建立在区分价值与使用价值的基础之上的。

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则用供求均衡来解释这一悖论。我们通过下面两幅图来阐述马歇尔的观点,图中P代表价格,Q代表数量,S代表供应,D代表需求;左图反映的是钻石的供需平衡,右图反映水的供需平衡。由于水的供应量极其充足,而钻石的供应量却非常少,在给定供给D1时,水的P1处于一个较低的价格;钻石的P1处于较高水平;当需求曲线向右移动至D2时,钻石P2亦大于水的P2,D2反向运动亦有此结论,故钻石的均衡价格总是高于水的均衡价格。其原因在于,钻石十分稀缺,得到钻石需要花很高地成本;而水相对丰裕,在一般情况下只需消耗不多人力物力即可获得。综上所述,供需均衡理论对斯密悖论的解释主要在于对资源稀缺性的强调。

19世纪70年代,门格尔、杰文斯和瓦尔拉斯三位经济学家分别说明了价格或交换价值不是由它们的全部效用或使用价值来决定而是由它们的边际效用来决定的。正如保罗·萨缪尔森在《经济学》一书中写的那样:“我们必须再加上一条真理,即水在整体上的效用并不决定它的价格或需求。相反,水的价格取决于它的边际效用,取决于最后一杯水的有用性。由于有如此之多的水,所以,最后一杯水只能以很低的价格出售,即使最初的几滴水相当于生命自身的价值,但最后的一些水仅仅用于浇草坪或洗汽车。因此,我们发现,像水那样非常有用的商品只能以几乎接近于零的价格出售,因为最后的一滴水几乎一文不值。”[11]70由此观之,边际效用论对斯密悖论的解释侧重于强调不是总效用决定价格,而是边际效用。

(三)对不同范式解释的进一步比较

以上三种理论分别从劳动决定价值、资源的稀缺性以及边际效用三个方面对斯密悖论做出了解释。部分西方经济学家认为,关于钻石和水的悖论,亚当·斯密早在一篇发表于《国富论》前10年的讲演中就解决了。钻石和水价格的不同是稀缺性不同,斯密说:“仅仅想一下,水是如此充足便宜以至于提一下就能得到;再想一想钻石的稀有……它是那么珍贵。”[12]其实不然,斯密在《国富论》中提出悖论是为了阐明劳动决定交换价值这个“商品交换原则”。笔者认为,稀缺性只是影响商品价格的若干因素之一,对商品价格起决定作用的仍然是劳动,因为“得到”这个资源是通过劳动实现的。至于所谓的天然钻石的价格也是建立在可加工原料的前提下而言的,是能够被改造的前提下才有价格。

当然,斯密也注意到以下问题:在特定条件下,人们会以很高的价格来评价水,比如一个迷失在阿拉伯沙漠里的富裕商人愿意高价购水。如果工业能批量生产钻石,那么钻石的价格将大幅度下跌。对于富商评价水的价格这一问题而言,边际效用论似乎更有说服力。当然这仅仅是在进行主观评价而非达成交易的前提下认为的。一旦涉及到交易活动的另一方——水的持有者,问题就发生了变化。因为在绝境中作为一个经济人的水的所有者,其在权衡利益之后是不会和富商进行任何交易的。为了进一步阐明观点,笔者将引入博弈论的方法(期望收益理论)来进行讨论:我们假定富商愿意用10000元人民币购买市价人民币1元的水,那么,当双方愿意交易的时候,富商的收益是他所剩的全部财富,而水的所有者的收益是9999元;当各有一方不同意之时,富商收益为零而水的所有者收益为10001元;当双方均不同意时,富商收益为零而水的所有者收益为10001元。对于水的所有者而言,占优策略是不与富商进行交易。由此观之,西方主流经济学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反而证明了理性人假设的局限性——如果仅仅考虑主观需求而忽视“惊险的跳跃”[13]已经转变为道德援助是不切合实际的。其实,马克思在《资本论》和《1844年政治经济学手稿》里面都阐述过生产与消费的辩证关系问题,边际效用归根结底是被决定的东西。当然,马克思也从来没否认过在一定条件下矛盾双方地位会相互转化。至于工业能批量制造钻石导致价格下降,这完全符合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

三、结论

库恩认为,“增加定量的精确性有利于新范式”,这一点与马克思是一致的。马克思曾说:“一门科学只有当它达到了能够成功应用数学时,才算真正发展了。”[14]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区分了两种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在第一条道路上,完整的表象蒸发为抽象的规定;在第二条道路上,抽象的规定在思维行程中导致具体的再现。”[15]据此,一般的观点认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是哲学分析方法,尽管它也常常用数学方法;西方主流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是数学分析方法。基于理性选择范式的西方主流经济学似乎有明显的解释优势。而从实践的角度来看,整个经济运动的过程是社会人之间的交往过程。西方主流经济学范式将复杂的现实经济问题抽象为数学模型,往往难以准确刻画系统整体的动态变化过程,尤其是系统内大量的个体之间、个体和环境之间的复杂交互过程。同时,西方主流经济学范式也就不注重制度整体性的研究,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范式则很好的处理了历时研究与共时研究的辩证统一关系,科学地阐述了生产方式、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实现了抽象思维与具体思维、整体分析与个体分析、历史与逻辑的统一。

西方主流经济学家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范式的攻击无非集中于操作层面。具体说来,就是将传统政治经济学理论范式(苏联模式)等同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范式。笔者认为,所谓传统政治经济学理论范式是综合马列主义和斯大林经济思想的经济理论并以计划经济为研究主题的社会主义经济学体系。那些因为苏联的解体而认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范式发生了危机是不合逻辑的。我们应该分清哪些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范式的硬核,哪些是它的保护带。对中国经济发展而言,笔者认为,简单地照搬照抄难以解决问题,坚持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范式就要牢记“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16],就是“应该学会尊重科学,应该摒弃门外汉和官僚主义者的‘共产党员的’狂妄自大,应该学会有系统地从事工作,利用我们自己的经验和我们自己的实践”[17],就是牢记“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正如《宣言》中所说,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18]。

[1]托马斯·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2]夏基松.历史主义科学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

[3]托马斯·库恩.必要的张力[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1.

[4]Thomas S Kuhn.The Essential Tension:Selected Studies in Scientific Tradition and Change[M].UniversityofChicago.P294

[5]张青松.《资本论》基本范式再认识[J].经济学动态,1996(11).

[6]林岗,张宇.产权分析的两种范式[J].中国社会科学,2000(1).

[7]孟捷.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范式中的生产方式与资源配置方式[J].教学与研究,2000(6).

[8]肖殿荒.两大经济学范式及其价值理论之比较[J].当代经济研究,2003(2).

[9]程恩富,张建伟.问题意识与政治经济学革新.经济学家,1999(3).

[10]约翰·洛西.科学哲学历史导论[M].镇江:华中工学院出版社,1979:217.

[11]亚当·斯密.国富论[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9:18-19.

[12]保罗·萨缪尔森.经济学[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70.

[13]马克·斯考森,肯那·泰勒.经济学的困惑与悖论[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121.

[1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24.

[15]拉法格.回忆马克思[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4:8.

[1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8.

[1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17.

[18]列宁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73.

[1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28.

A81

A

1673-1999(2011)24-0001-03

黄寅跃(1986-),男,广东南海人,东华大学(上海201620)人文学院2010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社会主义法制。

2011-10-08

猜你喜欢

库恩斯密悖论
视神经炎的悖论
海岛悖论
“帽子悖论”
布莱克·库恩
亚当·斯密道德理论的核心是什么?——The Theory of Moral Sentiments题解
李斯特对亚当·斯密的批判——兼评《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及对中国经济学的启示
美妆悖论
库恩集团收购蒙大拿公司
需求、天性与产业发展——来自亚当·斯密的启示
《江泽民传》作者库恩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