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师中文专业参与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改革的策略研究

2011-08-15梁玉敏周晓琳

关键词:中学语文新课程改革

梁玉敏,周晓琳

高师中文专业参与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改革的策略研究

梁玉敏,周晓琳

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改革调整课程内容和目标,变革学习方式和评价方式,对高师院校的教师培养产生重大影响。高师中文专业应转变观念,强化服务基础教育的意识,调整课程结构,改革教学方法,转变学习方式,加强与中学的联系与互动,为基础教育输送更多适应课改要求的高素质人才。

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改革;高师;中文教育

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改革带来课程目标、课程结构、学习方式和评价方式等方面的创新,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并昭示着强大的生命力。作为为基础教育服务的高等师范院校中文专业,如何更好地参与新课改,树立为基础教育服务的意识,促进高师中文教育与中学语文教育的良性互动,为基础教育输送大批适应新课程改革要求的高素质人才,已是不容回避的现实性课题。

一、目前高师中文教育存在的不足

在全国各省市已经开展或即将启动的高中新课改,不仅向中学校长和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且对高等师范大学教师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构成了新的挑战。尽管新世纪以来,有关大学为基础教育课改服务的呼声此起彼伏,国内诸多师范院校对建立大学——中学合作伙伴关系,充分发挥师范大学对于中学教育的指导功能进行了多方面有益的探索,包括组织编写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开展多种形式的新课程培训,建立课程改革的研究实验基地和实验学校,以及促进师范大学相关学科、课程和队伍的建设,引导教师教育的发展等,取得了很多成就。但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也十分明显。

(一)教师缺乏“面向基础”的眼光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中心工作,高师中文专业能否培养出适应中学需要的新型教师,关键在于其课堂教学是否适应语文新课改和发展需要。教学研究显示出一定程度的书斋化、案头化倾向,不同程度脱离了中学语文教育实际,步入了“学院式”的研究道路。尤其值得注意的倾向是,大批高学历的青年教师在作职业规划时,更多地关注个人的学术研究,未能充分考虑师范教育的特殊性,因此,习惯采用综合性、学术研究型大学的教学模式,最终导致学术成果和教研成果均不能有效地转化为中学新课改的教学资源。上述倾向如果不能迅速纠正,难以培养出能够很快适应中学新课改需要的师资人才,使师范生就业需求与中学新课改人才需求之间无法合理对接,造成人才浪费。

(二)课程设置需要调整完善

由于高师中文专业属于传统专业,课程设置多保持若干年前就已经形成的格局,变动甚少,这固然有利于优良教学传统的继承和发扬,但存在脱离基础教育要求的弊端。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主要表现为:重专业课,轻教育基础课;重必修课,轻选修课;重学科课程,轻活动课程。课程结构和课时比例的不合理,不利于学生全面、均衡发展。就以语文教育类课程设置为例,仅在一学期开设一门“语文教材教法”,课时为54学时。语文教育类课程在高师中文专业应该是一个重要的板块,是一个课程系统,它可以包含语文学、语文课程论、语文学科教育学、语文学习心理学、语文教育史、语文教学法、语文教材研究、语文微格教学、语文名课点评、语文教育研究、语文新课标研究等系列课程。其中既有基础理论类课程,亦有语文技能及教育实践类课程。这一系统中的课程都是相辅相成的。仅仅一门54学时的语文教材教法,不可能负载语文教育类课程的全部内容。新形势下,对高师中文专业课程系统的重新构建、已势在必行。

欲圆满完成高中语文新课改,必须在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这两个不同层次的教育领域内同时推进教学改革工作,因此,建立高等师范大学与中学教学的良性互动机制十分必要。

二、对策建议

(一)转变观念,强化服务基础教育的意识

高师中文专业应结合新课改的目标与内容,改革以往传统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高校教师的教学研究应摆脱案头化、学院化倾向,面向基础教育,关注中学语文教学,关注语文新课程改革,通过课标的制定、教材的编写、考纲的编订,高考命题、论文撰写等措施,把脉中学语文教育,为中学语文教育提供理论支撑和智力支持。

(二)调整课程结构

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改革强调语文课程必须体现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将高中语文课程结构分为必修课、选修课、活动课和社会活动四个板块,力求使学生的语文素养普遍获得提高,同时也为具有不同需求的学生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为了更好地适应高中阶段语文课程结构的变化,满足新课程对师资培养规格多样化的要求,高师中文专业的课程结构也应该做出相应的调整。

1.在继续加强专业课程的基础上,突出课程的综合化特征,培养综合性人才。为了适应科技发展的需要以及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实际,培养“一专多能”的综合型人才必须加强高师中文教育的专业改造,除加强专业课程内部改造之外,还应加强中文专业与其他专业之间的联系,逐步达到“强化课程,淡化专业”。近年来,一些师范院校中文教育专业在专业改造方面已经作了很多尝试。在继续强化专业课程建设的基础上,可以让学生辅修一门音乐、美术、体育、历史、地理、生物等学科的课程,对学生的辅修课程应进行适当的指导和控制。这种课程改造方式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加强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的互相渗透,可以发挥学生的特长,培养“一专多能”的“综合型”人才。

2.增大教育基础课比例,强化教师技能的培养。在继续开好教育学、心理学、语文教学论等课程的基础上,还应以教师专业化为主线,再增设一些实用性强的课程,如现代教育技术及应用、语文教学基本技能训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语文教育艺术、微格教学、语文新课标实验教材研究、教育科研、班级管理等。另外,要加强学生的见习和实习。见习和实习是联系高师院校和基础教育的纽带,有助于学生尽快适应新课标语文教材,新的教学理念。但是,这两个环节恰恰是许多高师院校的薄弱环节。

3.增大选修课比例,重视活动课建设,建立综合化立体交叉课程体系。高师中文专业在课程设置方面,除加强语文基础理论教学外,应增加选修课的比例和门类,可以有针对性地开设一批可供学生选择的限定选修课和任意选修课。比如可以开设以下课程: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鉴赏、中外戏剧名作经典重读、中国小说欣赏、外国小说欣赏、中外文化史话、科学小论文写作、汉字和书法、影视欣赏和评论、实用美学、民俗文化等课;也可以增加中学语文教材新增篇目讲析、语文口语教学研究、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中国文化概论、语文教学多媒体制作、语文新课程标准讲座等直接为语文教学服务的选修课。

与此同时,我们要加强活动课的建设,多组织同学参与兴趣小组、班团活动、社团活动,组织同学走出校门进行社会实践,更好地了解国情、了解社会。尝试把这些活动课纳入正式的课程计划之内,这些“隐性课程”虽然是非正式的、潜在的、隐蔽的,但是它的形式多样和灵活,摆脱了课堂教学的局限,使学生在学校生活的气氛、人际交往关系以及各种文化活动中接受教育,在润物细无声之中,促进了学生的发展,与“显性课程”有着内在的递进、转换和互补关系。因此,高等师范院校的中文专业必须改变过去为某一专业方向服务的模式化的倾向——课程设置上的“学科中心型”,增大选修课比例,重视活动课的建设,建立综合化的立体交叉课程体系,以培养学生的个性。

(三)改革教学方法

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改革注重过程教育,强调教学互动,倡导在实践中学语文、用语文,尊重和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这一切都要求高师中文专业应采取措施,切实改革教学方法,倡导新的学习方式。高校教师不要再把自己仅仅定位于知识的化身,以权威自居,推行单一的灌输式课堂教学,应该根据课程及教学内容的不同,多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这些能力的具备,有助于他们以后成为研究型的老师。不再把自己仅仅当作教材的“传声筒”,善于在教学中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善于对教材进行二度创作,能够运用教育原理和教育规律,去分析一些教学现象,判断自身教学行为的合理性和有效性,逐步养成自我反思、设计教育教学行为习惯。在研究的过程中体会到教学的快乐,发自内心的热爱教师这个职业。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 ”[1]

(四)加强与中学的联系互动,促进高师中文专业发展

“教育改革的主体是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一个是普及,一个是提高。如果把教育事业比喻成一座宏伟的建筑,那么基础教育是它的基石,高等教育则是矗立其上的金字塔。高等教育屹立不倒的前提是稳固扎实的基础教育,反之,高等教育便是不经风雨的一座沙雕。”[2]在语文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师中文专业加强与中学语文教育界的联系与互动,资源共享,可以使二者共同发展,获得双赢。

高校拥有强大的文化资本,站在学术的前沿,应当承担起适应和引领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改革的任务,成立语文新课程研究中心,以学校为基地,以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改革研究为核心,规划并开展教研活动,形成良性教研机制,在此基础上,选派课程改革学科专家和语文学科教学论教师到中学开展高中课程改革行动研究和实证研究,遵循以“学科为基础,问题为中心,案例为载体,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基本原则,指导中学开展课程改革研究并帮助总结课改经验。让他们面对语文课程目标、结构、内容、评价的巨大变革,不再彷徨和迷惘。与此同时,高校还可以选派教师深入中学一线锻炼,熟悉了解中学课堂教学、熟悉新课程改革,发现中学语文教育教学存在的问题,教师、学生存在的问题,回到大学后,他们对师范大学生的指导就更有效,课程讲解更有针对性,对课改理念的渗透更充分,将会直接促进我校中文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此外,从省级以上示范学校或高中语文课程改革样板校、以及市州教科所聘请一批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语文教师、语文教学研究人员、管理人员到师范院校担任兼职教师。让他们参与学校基础教育与教师教育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参与合作研究,并为学生提供讲座、示范课、教材教法、学习方式等方面的直接指导。他们的参与,有助于高师中文专业的大学生,了解中学一线的教育,熟悉中学的教学管理,提高自己学习的针对性和时效性,为自己的专业化发展打下基础。

[1]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125.

[2]温立三,高师中文教育与中学语文教育接轨之我见[J].现代语文,2007(5).

G642.2

A

1673-1999(2011)24-0180-03

梁玉敏(1973-),女,四川广安人,西华师范大学(四川南充637002)文学院副教授;周晓琳(1954-),女,河北行塘人,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2011-09-06

四川省2009-2012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学改革项目“高师中文教改教研与中学语文教学的良性互动机制研究”。

猜你喜欢

中学语文新课程改革
2021聚焦新课程 专注新高考 欢迎订阅全新《新高考》
加强中学语文朗读训练的思考
改革之路
改革备忘
中学语文略读策略初探
如何让现代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活”起来
改革创新(二)
发挥自制教具在初中数学新课程实施中的作用
我区初中化学新课程实施中典型问题的思考
对中学语文情趣化学习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