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郑和信仰归属辨析

2011-08-15苏亚红

关键词:伊斯兰教郑和西洋

苏亚红

(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济南山东250100)

郑和信仰归属辨析

苏亚红

(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济南山东250100)

郑和出身于穆斯林世家,在伊斯兰文化的熏陶下成长。后因身份的变化,其信仰也变得复杂。学术界有人认为郑和是位多信仰者,但根据史料分析判断,一种更符合历史事实的认识呈现于世人,即郑和内心信仰伊斯兰教,并且笃信一生;而他参与其他宗教,只是其政治身份和宗教包容性的表现。

郑和; 信仰; 伊斯兰教

郑和出身于回族“哈只”世家,信仰伊斯兰教,是穆斯林后裔。然而,在贯穿其一生的航海和仕途生涯中,郑和曾多次主持佛教活动,崇奉天妃,对佛教、妈祖的尊崇在资料中也凿凿有据。对郑和的宗教信仰问题,学术界争议颇多,对他是不是“多神教徒”谜点重重,究其原因,主要与他的政治身份密切相关。郑和参与多种宗教既是可能的,也是必要的,但他始终是一个忠实虔诚的穆斯林,他真正的宗教信仰是伊斯兰教。

一、郑和的身世及其家族

《明史》卷三百四《宦官传》记载:“郑和云南人,是所谓三保太监者也。”寥寥十四字,只是提出郑和的祖籍、身份,对其信仰根本没有提及。但幸亏有《故马公墓志铭》,才弥补这方面的缺失,给予我们更多关于郑和身世的了解。

永乐三年(公元1405年)端阳日,资善大夫礼部尚书兼左春坊大学士李志刚撰《故马公墓志铭》,较为详细地介绍了郑和的家世,全文为:“公字哈只,姓马氏,世为云南昆阳州人。祖拜颜,妣马氏。父哈只,母温氏。公生而魁岸奇伟,风载凛凛可畏,不肯枉已附人,人有过,辄面斥无隐。性尤好善,遇贫困及鳏寡无依者,恒保护赒给,未尝有倦容。以故乡党靡不称公为长者。娶温氏,有妇德。子男二人,长文铭,次和,生女四人。和自幼有材志,事今天子,赐姓郑,为内官监太监。公勤明敏,谦恭谨密,不避劳勚,缙绅咸称誉焉。呜呼,观其子而公之积累与平日,与义方之训可见矣。公生于甲申年十二月初九日,卒于洪武壬戌年七月初三日,享年三十九岁。长子文铭奉柩安厝于宝山乡和代村之原,礼也。铭曰:身处乎边陲,而服礼仪之习;分安乎民庶,而存惠泽之施,宜其余庆深长,而有子光显于当时也。”①

这里叙述的郑和祖先世系为拜颜—哈只—马哈只—马文铭、郑和。碑上明确地提到郑和的祖父称哈只,父亲称马哈只,说明其祖父与父亲皆曾前往麦加,朝过天方。在伊斯兰教中,圣地麦加是穆罕默德的诞生地和伊斯兰教的发祥地,伊斯兰教徒不远千里、不畏艰险去朝拜真主,回来就获得“哈只”的称号。郑和的祖父、父亲曾到过沙特阿拉伯的麦加朝圣,人们从此就不叫他们的原名,都尊称他们为“哈只”。受到这种家世的影响,郑和在幼年时就沿袭了祖辈信仰——伊斯兰教。

云南省玉溪市东营村郑和后裔郑绍明家珍藏下来的《郑和家谱》、云南回族民间珍藏的《赛典赤家谱》以及南京《郑氏家谱首序》记载:“赛典赤·赡思丁生长子拉速拉丁生伯颜,封淮王。王伯颜生察而米的纳,封滇阳侯。米的纳生米里金,袭封滇阳侯,而米里金生马三宝。”可见,马三宝的祖先世系为:赛典赤·赡思丁—纳速拉丁—伯颜—米的纳—米里金—马三宝。杨怀中先生在他的著作中这样论述:“到了明代,朝廷欲下西洋,历史把回回人郑和推举到了七下西洋的第一线,让他承担了下西洋的重任。”②“郑和为赛典赤六世孙的系谱依次为:赛典赤—纳速拉丁—伯颜—哈只—马哈只—郑和。”③

已故著名史学家方国瑜先生在《云南史料目录概说》卷九《明时期文物》中提供了一条实物史料:“1931年,在昆阳月山掘土,得一《郑姓墓碑》为郑和之裔,碑高4尺2寸,广1尺6寸,当中刻‘皇清敕授孺人登仕郎昆阳州督捕厅郑刘太君之墓’,右刻‘雍正甲辰年三月十七日始’,左刻‘乾隆乙亥年九月初四日终’。碑阴大书‘圣裔’二字,下二行曰‘元咸阳王第十八世孙,明三保太监第十二世孙’。”④

经过对比上述两种史料可知,郑和的祖先为东来的伊斯兰教徒赛典赤·赡思丁,这点毋庸置疑。祖辈都信仰伊斯兰教,且其父、祖父都荣为哈只,在这样浓郁的伊斯兰教气氛中,伊斯兰教便成为他最自然的宗教信仰,同时他也不得不受伊斯兰教的初级宗教教育,如学习阿拉伯文、波斯文、古兰经的要义,了解回族的一些习俗等。这些宗教知识虽属于初步,但早已注入郑和的心灵,打上穆斯林的烙印,使他终生难忘。

二、郑和履行伊斯兰教“五功”及其对伊斯兰教的传播

虽然在明王朝平定云南之时,郑和不幸被掳进宫,成为燕王府中的一名太监,但他始终没有放弃对伊斯兰教的信仰,这在他以后的航海生活中得以体现。从一个穆斯林的身份和伊斯兰教教义来看,伊斯兰教规定穆斯林的五项功课,也称五项天命——斋、礼、念、课、朝,通俗地讲即斋月封斋、平日礼拜、诵《古兰经》、向清真寺捐献财物等、前往麦加朝觐。这在郑和一生中都有体现。首先在穆斯林心中斋月是非常神圣和尊贵的,从郑和在斋月回乡一事,可以看出他为履行伊斯兰教功课所作的精心安排。早在永乐三年,正值第一次出使西洋的前夕,郑和曾托大学士李志刚撰写了马哈只碑。永乐九年(公元1411年),在郑和第二次下西洋归来之后,明成祖曾下诏奖赏下西洋的官兵。于是,郑和借此机会凑请成祖,准予回乡祭祖扫墓,为此,则在碑背后右侧补刻上一段话,刻记在马哈只碑阴右上角,行格如下:

马氏第二子太监郑和奉

命于永乐九年(公元1411年)十一月二十二日到于

祖宗坟茔祭扫追荐至闰十二月吉日回还记耳⑤

郑和于永乐九年十一月二十日到达昆明,而于闰十二月十二日返京,这段时期是当年伊斯兰教的斋月。这段期间他念经、上坟、礼拜封斋,直到开斋节结束后才返京。从这一系列的伊斯兰教的宗教活动中,可以看出他是精心安排的,做了穆斯林的五项“天命”中的斋、礼、念三项,其虔诚信仰已表露无疑。泉州港史料《西山杂记》记述,早在泉州作首航准备的时候,“郑和等……上九日山(今泉州南安)祈风,至清真寺祈祷。”⑥

另外一处刻作为郑和履行五功的是在太仓刘家港地区的铁锚弄清真寺,而这座清真寺是由郑和堂侄赛哈智建。郑和七次下西洋,船队都要在太仓港停留集结,住上数月,然后伺冬季信风起锚出海,以郑和为首的穆斯林一定会到太仓清真寺做礼拜⑦。尽管这只是一个推测,但是郑和作为一名穆斯林,而且船队中也有穆斯林同胞,所以在这段时间去清真寺礼拜是情理之中的举动。

阿里·阿克巴尔在《中国行纪》第二章附章《中国皇帝每年出宫的情况》中,介绍了皇帝去清真寺的情形。阿里·阿克巴尔的这本书也着重介绍了伊斯兰教如何在中国朝廷中通过太监、宦官散布影响。这也反衬出明朝皇族与伊斯兰教的某种亲密关系,因而穆斯林太监在皇宫中履行伊斯兰教功课也是不无可能的。

在其他功课的履行方面也有史可寻。据《泉州灵山回教先贤墓行香碑》记载:“钦差总兵太监郑和,前往西洋忽鲁谟厮等国公干,永乐十五年(公元1417年)五月十六日于此行香,望灵圣庇佑。镇抚蒲和日记立。”⑧蒲和日是泉州穆斯林,曾参与郑和的第三次远航。相传穆罕默德的弟子有四大贤人,在唐武德中(618~626)来朝,遂传教中国。一贤传教广州,二贤传教扬州,三贤四贤传教泉州。三贤四贤归真后葬于泉州灵山,泉州灵山先贤墓称为伊斯兰先贤墓,郑和拜谒先贤墓是一次重大的伊斯兰文化活动⑨。

除此之外,他还修建或重修各地的清真寺。据《古今图书集成》记载:“净觉寺在府治(江宁府)三山门内,明洪武间勅赐,宣德年重修,郑和提请其子孙世守之。”“直到太平天国时期,他的十六世孙郑和荣仍在清真寺任教长。”⑩郑和笃信回教,其子孙亦为回教徒,净觉寺为回教集中居住地,所以奏请子孙遗宅。这样是为其子孙后代着想,让他们能有个更好的举行宗教仪式的场所,尤其是他以其兄马文铭之子为嗣,使后代沿袭其祖辈信仰伊斯兰教的传统。可见伊斯兰教在郑和心中的位置极为重要,他希望伊斯兰教信仰在后辈中传承下去,也反映出郑和内心坚定的伊斯兰教信仰的归属。此外,他还奏请重修西安清真寺。在《西安府志》中这样记载:清真寺在县东北,明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尚书铁铉修,永乐十一年(公元1413年)太监郑和重修。这都是穆斯林“五项天命课”的集中反映。

永乐十一年,郑和船队第四次西行抵达阿拉伯半岛南端的亚丁港后,郑和派遣七名穆斯林随从马欢、费信等前往伊斯兰教圣地麦加朝觐,绘制了公元15世纪的天房克尔白图,带回国内献给当时皇帝,该图则成为了世界历史上最早的一张伊斯兰圣地麦加天房图。也有学者认为郑和本人也亲自前去朝觐。“郑和祖父、父亲都为哈只,郑和作为一名虔诚的穆斯林,在航海过程中到达离麦加最近的地方,不去麦加朝觐,倒不合理。所以从穆斯林的角度来理解,郑和亲自前去麦加应该才是合理的。”⑪

在马利章《郑和朝觐记闻》中提到,郑和三次到过阿拉伯半岛,有朝觐麦加天房的机会,并依照各方面材料推测证实郑和在第四次下西洋时去了天房,完成了伊斯兰教“五功”中的“朝”。阿拉伯国家联盟发行的阿拉伯文杂志《阿拉伯人之家》第36期记载,“郑和的船队南面到达过爪哇岛,西南到达过阿拉伯海、红海和圣城麦加”。可见,郑和铭记伊斯兰教的功课——朝觐,并把它看得很神圣,躬亲前往,这是他内心深处信仰归属的表现。

在七下西洋当中,郑和选定了许多穆斯林同胞随行,如撰写《瀛涯胜览》的马欢。“马欢字宗道,别字汝钦,自号会稽山樵,浙江会稽人,以回教徒而随郑和使团三次奉使西洋诸国。”⑫如哈三阿訇,据《西安大清真寺记》记载,“永乐十一年四月,太监郑和奉敕差往西域天方国,道出陕西,求所以通译国语可佐信使者,乃得本寺掌教哈三焉。”⑬郑和之所以特邀哈三随行出使,既是客观形势所需要,也反映了郑和与船队中穆斯林成员的宗教需要。如在航海中宰牲,才能保证穆斯林成员吃上放心的肉,又如对航海途中归真的回回人主持伊斯兰教葬仪(即“者那则”)等⑭。身为穆斯林,郑和懂得这些教义仪式,因而安排哈三阿訇执行。据马欢记载,在出访航行间,每当遇到狂风巨浪,危险将至之时,哈三总会祈祷真主,保证船队平安,发挥了安定人心的作用。据《西安大清真净寺》记载,“海中风涛横作,几至危险,乃哈三吁天,恳默祷于教宗马圣人。已而,风恬波寂,安孕得济。”⑮除此二人之外,郑和出使船上还有大量的穆斯林,如郭崇礼、巩珍等,这大大促进了下西洋过程中伊斯兰教的传播,同时对船上穆斯林礼拜的引领也做出了巨大贡献,可以说这些也是郑和精心安排的。

郑和七次出使所访问和经过的国家中,除泰国、缅甸、斯里兰卡和印度以外,绝大部分都属于伊斯兰教国家。他以一位虔诚的穆斯林航海家、外交家和军事家的过人智慧与胆识,不仅秉承了伊斯兰教和平与平等的根本宗旨,而且还积极推动了伊斯兰教在东南亚地区的传播和发展。印尼著名的伊斯兰教学者哈姆加指出:“印尼和马兰西亚伊斯兰教的发展,是与中国的一名穆斯林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位穆斯林就是郑和将军。”⑯郑和下西洋支持满剌加国独立,为伊斯兰的传播产生了巨大动力。满剌加在明王朝的支持下,维护独立,得以迅速发展,一跃成为东南亚的一等强国和最重要的商业中心,又成为伊斯兰教传播的主要中心。新加坡学者李烔才在《印度尼西亚:神话与现实》一书中称,15世纪上半叶爪哇岛的一些地区,比如雅加达的安卓尔、井里汶杜板、棉石、惹班等地兴建清真寺以及巨港出现华人伊斯兰教区等等,都与郑和在当地积极传播伊斯兰教密不可分。

三、鉴别郑和对其他宗教的信仰

根据史料记载及学术界的研究,郑和主持佛教仪式、崇拜妈祖也有证可寻。他曾参与敬佛、去法号、修庙、施赠佛经等仪式的活动,但这些活动在宫中做宦官时,是迫于环境之压;在奉使出洋时,是为政治服务。鉴别他的信仰最好的办法,是看他所述的心愿。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郑和刻印了一部《大藏经》施舍给云南的五华寺。他的动机在其自撰的《五华寺大藏经发愿文》中表露无遗。全文如下:“大明国奉佛官太监郑和,法名福吉祥,谨发诚心,施财命功,印藏大藏尊经一藏。计六百十三函,施舍于云南五华寺永远长生供养。以此殊勋,上祝黄土永固,帝道遐昌,佛日增辉,法轮常转。海晏河清,民康物阜。所冀福吉祥,凡奉命于四方恩均资,三有法界,有情同缘种智者。永乐十八年,岁次庚子五月吉日,福吉祥谨题。”⑰

分析此篇发愿文,除了如“奉佛……”、“法名福吉祥”等表层外,可以从“上祝皇图永固,帝道遐昌”,“海晏河清、民康物阜”,“凡奉命于四方,经涉海洋、常叨恩于三宝,自他具利答报”看出,郑和之所以刻印《大藏经》并施舍给五华寺,是由于忠君、爱国、关心民计等。向佛祈祷的是宗教仪式,但祈求的内容是为大众求福,为国家求福,无一语祈求个人长命百岁、福禄安康。还有被誉为中世纪世界七大奇观的明代南京大报恩寺,据该寺《大报恩寺全图说明》记载:“明永乐十年敕工部重建,准宫阙规制,监工官内监汪福、郑和等。”⑱此外,明成祖为纪念郑和第二次航海归来而建的下关边的静海寺。从以上参加佛教活动,如施印大藏经、参与修建佛寺来看,都不是郑和自己的本愿,更为准确的说是统治者的意志。郑和是一名内监官员,其身份使其不能违背统治者的意志,所以此来解释郑和奉佛未免有点牵强。综上所述,郑和所参与的佛教活动是与其政治身份相系的,也与当时宫中大范围信奉佛教的背景有关。

在妈祖信仰上,郑和对海神天妃的崇奉祷告不能简单地从他本人的宗教仪式上看,而应从“不可忽视成千上万船员长期在海上跟惊涛险浪搏斗需化险为夷的呼救方式和习惯”⑲来看。还有其他诸如《敕封天后志》等与妈祖有关的活动都是为了航海的顺利进行和尊重当地海民的信仰而必须参加的。在众多碑刻记载中均有“舟人祷于神”、“奉旨遣宫整理祠庙”等诸如此类的表述,或奉天意,或达民情,而非郑和本意,不属郑和本人的宗教意志。历朝对妈祖的重视都是与其国策相呼应的,也可以说,当权者自觉或不自觉地利用了神灵信仰的整合功能,使国策与信仰、政府与航海者和谐地连接在一起,从而发展海事。

四、结语

郑和自洪武十三年(公元1381年)被掳入明营,之后进入燕王府,即表明其进入了佛教统治的宗教环境的“王国”,后因其身份转为官家人,随之他的一些行为也就带有政治色彩。佛教是明朝重视的宗教,生活在佛教充斥的深宫宦官,特别是年纪轻轻的宦官耳闻目染,佛教对其产生影响是能够理解的。更有无名宰相道衍僧人对郑和的耳濡目染。这也正是明朝两代皇帝为什么会任命他为主持航海的缘由之一。“除了郑和有政治远见、组织能力和个人胆识等条件外,他有一个他人难以具备的、不可取代的特殊条件,就是郑和的伊斯兰教信仰背景以及他的宗教信仰的包容性。”⑳这种宗教的包容性具体体现在航海的过程中,他始终以一个政治家的态度宽容地对待其他宗教,参加佛教、道教的宗教活动。这些活动从伊斯兰教的角度来看,也许有人会提出不同意见,但是从一个穆斯林特别是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下的穆斯林的角度来看,郑和的这种方式不仅是对其他宗教的尊重,也是对信仰者的尊重。这对于团结随行的不同信仰者形成一个整体,完成航海事业起到了鼓励作用,也体现出了中国穆斯林特别是回族穆斯林在适应中国社会和融入祖国大家庭的过程中的包容性。

郑和的这种中国穆斯林的传统思想,对于他领导的航海事业和进行的外交事业,以及传播伊斯兰教起了关键作用。因此,郑和对佛教和妈祖采取包容态度,不属于他真正的内心宗教信仰。郑和自出生就沿袭了家族的伊斯兰教信仰,这也是他最根本、最正宗的宗教信仰。而且一直以来,郑和以实际行动证明着他笃信伊斯兰教。同时,郑和负载的伊斯兰文化为他完成出使西洋的重大使命奠定了基础,增进了我国穆斯林与阿拉伯世界的文化交流。

注释:

①李清升.破译郑和之父马哈只墓碑铭[J].回族研究,2003,(1):71.

②杨怀中.回回民族航海传统的继承和发展——从回回民族史的角度看郑和七下西洋[J].回族研究,2003, (1):89.

③杨怀中.走进郑和[J].回族研究,2005,(1):10.

④马颖生.郑和是赛典赤后裔说应该可信[J].回族研究,2003,(1):80.

⑤⑧⑫⑬郑鹤声,郑一均.郑和下西洋资料汇编[Z].济南:齐鲁书社,1980.10、29、169、173.

⑥林松.论郑和的伊斯兰教信仰——兼评郑氏“奉佛”、“崇道”说[A].郑和下西洋论文集[C].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85.124.

⑦郑伟,郑自海.赛哈智对郑和航海的贡献[A].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国际学术论坛论文集[C].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782.

⑨王子华.郑和对伊斯兰文化的贡献[J].回族研究, 2003,(1):96.

⑩⑱韩品铮.郑和宗教活动述考[A].郑和下西洋论文集(二)[C].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85.141、143.

⑪赵爱军,马桂芬.从穆斯林的角度看郑和及其航海事业[J].回族研究,2005,(2):91.

⑭姜歆.郑和船队中的穆斯林[J].中国穆斯林,2005, (3):19.

⑮⑯韩胜宝.郑和之路[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5.234、242.

⑰这篇发愿文现藏于云南省图书馆的明版《大藏经》中,附于《沙弥尼离戒文》卷末,近由王海波在其《郑和与佛教》论文中介绍出来。

⑲林松.从回回民族特殊心理意识综观郑和宗教信仰的复杂性[A].郑和研究论文集[C].大连:大连海运学院出版社,1993.255.

⑳吴琳.浅论郑和宗教信仰的包容性[J].武汉交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1):31.

[1] 廖大珂.郑和下西洋与伊斯兰教在东南亚的传播[M].北京:海潮出版社,1996.

[2] 杨志玖.元史三论[C].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3] 李兴华,冯今源.中国伊斯兰教史参考资料选编[C].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85.

[4] 郑一均.论郑和下西洋[M].北京:海洋出版社, 2005.

[5] (日)寺田隆信.郑和——联结中国与伊斯兰世界的航海家[M].北京:海洋出版社,1988.

[6] 江苏省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活动筹备领导小组.传承文明走向世界和平发展——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国际学术论坛论文集[C].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7] 程恭让.明代太监和佛教考述[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02,(3).

[8] 张良君.论郑和下西洋中宗教文化的规范性传播[J].船山学刊,2008,(1).

[9] 曹群勇.论宗教观念的政治功能[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6).

[10] 孙远志.论郑和与东南亚的伊斯兰教[J].东南亚研究,2006,(1).

[11] 胡小鹏.“回回”一词起源新探[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1997,(5).

[12] 杨兆钧.郑和与穆斯林[J].云南民族学院学报, 1993,(4).

On the Attribution of ZHENG He's Belief

SU Ya-hong
(School of History and Culture,Shandong University,Jinan,Shandong 250100,China)

ZHENG He was born in Muslim families and had grown up under the influence of Islamic culture.His faith has become more complicated after the change of his identity.Although his multi-religious beliefs have been identified by many scholars,a more consistent belief was that he had another belief.Islam throughout his life occurs according to historical analysis.His participation of other beliefs is because of his political identity and religious tolerance.

ZHENG He;belief;Islam

K248.105

A

1674-0297(2011)01-0071-04

(责任编辑:张 璠)

2010-08-10

苏亚红(1986-),女,回族,甘肃礼县人,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研究生,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史研究。

猜你喜欢

伊斯兰教郑和西洋
清宫里的西洋钟表师
紫禁城内的西洋科学家
郑和异闻录
郑和异闻录
郑和异闻录
郑和异闻录
伊斯兰教中国化:历史与现实
对郑和下西洋的再认识
坚持文化自信 走好伊斯兰教中国化道路
开罗伊斯兰教老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