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马克思主义信仰与教学
2011-08-15张晓玲
张晓玲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马克思主义信仰与教学
张晓玲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能自觉划清马克思主义与反马克思主义的界限,必须掌握三个问题,即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用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怎么划清界限。
马克思主义;反马克思主义;界限;思想政治理论
当代中国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为指导。马克思主义是引领我们前进的旗帜,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中占主导地位。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出现了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思想意识,甚至还有一些反马克思主义的错误思想。反马克思主义就是敌视、攻击、背弃和否定马克思主义的种种社会思潮,如新自由主义、民主社会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这些思潮力图否定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取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
反马克思主义思潮在人们心目中颠倒黑白、混淆视听,助长一部分人怀疑和否定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道路的情绪,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广大学生产生了相当大的负面影响。面对着大量西方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的冲击,有的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产生了动摇,甚至有的学生认为授课教师可能都不相信或做不到自己所讲的一系列理论,从心里对该课和授课教师产生抵触。少数教师心态浮躁,将教师职业仅仅看作是一种谋生手段,而没有看作是一份光荣的、神圣的事业来谋求发展。甚至有的教师并不信仰马克思主义,缺乏信仰。在教学中,思想政治理论课存在缺失应有的立场、模棱两可等错误倾向。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传播者,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向学生宣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主要渠道和阵地。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自觉同这些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潮划清界限,不断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在实践基础上推进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在传播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首先要解决自己的疑惑,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以及如何研究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着中国快速发展,同时马克思主义理论也在发展,并且展现出蓬勃的生命力。但是,马克思主义在迅速的社会变迁和世界格局的复杂变化面前也遇到了新的时代挑战,需要马克思主义给以应对和回答。恰恰是这些挑战性问题,既是社会公众,也是青年学生所关注的问题。特别是时代的发展给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提出了“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和“怎样研究马克思主义”的问题。这些问题不是靠教材研究和教学法研究所能圆满解决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重新认识马克思主义,自觉划清与反马克思主义的界限,繁荣马克思主义学术,发展和丰富马克思主义理论。
首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坚定不移地信仰马克思主义。由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一门意识性较强的学科,教师不仅要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更重要的是要在此基础上对马克思主义进行研究和传播。只有自己真学、真懂、真信、真用马克思主义,才能使学生对教师及教师所传授的理论心悦诚服,真正“诚学之,笃信之,躬行之”。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来自教师对马克思主义原著的阅读,真正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而且,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要把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一脉相承性和与时俱进性,全面深刻地理解这一理论体系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在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回答出现的实践问题,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和教学。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用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作为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针对社会发展过程中不断出现的新问题,敢于打破过去对马克思主义教条式的理解,发展过去一些社会历史性的结论,创造性地提出符合当代社会实际的新观点,不断地补充和丰富马克思主义。这种与时俱进的态度正是划清马克思主义和反马克思主义界限的前提。
其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投入到学科建设中。社会发展使大学生提出更广泛、更多样性的问题,他们希望能得到更具有实效性的答案。教师必须积极地投入到学科建设中,根据承担的课程,明确学科定位,调整学科发展方向,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首先要确定学科定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具备的理论基础是对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的掌握和了解。这个体系包括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三大理论成果。教师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掌握不能局限在某一领域,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全面性和整体性观点。马克思主义作为一门具有强烈社会性质的科学,它在知识占有的广度和深度上有着较高的水平和较广的内容,与自然科学、人文科学是不可分离的。马克思主义的创立和发展都离不开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发展,它不断地从中汲取新的营养来丰富和发展自身,与之融为一体。所以,在知识结构上,学科建设需要教师不断学习,进一步提高自己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补充自己欠缺的知识领域,同时深化原有知识,深度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明确学科建设方向,既能提高教学效果,又能提升学科建设和专业研究能力。此外,为了把握社会的热点与学生关心的问题和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针对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还要密切关注时代的变化和发展,解决实际问题。
学科建设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思想政治理论课不能只限于宣传教育层面,教师要经过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化的培养,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才能将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成为具有学科基础和内在逻辑的知识体系。在投入到学科建设的过程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就可以找到自我发展的位置和空间,更有利于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和传播。
最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提高科学研究的能力和水平。由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科研能力总体不高,阻碍了部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师缺少科研能力,就无法透彻地领悟马克思主义的本质所在,也就无法成为合格的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者。为了在学科建设中确立和巩固自己的学科方向和研究特色,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坚持创新精神,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各方面存在的问题,理论联系实际,在现实中研究马克思主义,加强对现代化建设中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的研究,总结新经验,补充和丰富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断积累科研成果,贯彻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实践中不断提升,形成新的理论,这样才能提高教学的科学性,增加这门课程的理论魅力。并且,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学和研究采取能研究现实问题的新方法,进行创新式的教学,不仅在探索中可以增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方法,还能找出马克思主义理论深入人心的方法。
此外,教学可以促进科学研究能力和水平提高。虽然教学会占用教师大量的时间和增加工作量,但是在与学生交流互动的过程中,教师会发现自己的理论不足之处和接触到新的问题,进而开拓科研的新视角和新思路,可以加深对一些理论和实际问题的认识和见解。并且,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在实践中发展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积极参加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各种实践活动,如参观、访问、调查等,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通过实践丰富理论素材,用实践得出的结论来说服人、教育人,在实践的探索中提升理论。积极参加学术活动,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政府和高校应该采取各种措施,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科研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第一,扩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减轻教学工作压力。第二,积极参与课题项目,争取加大经费支持力度。第三,建立帮扶制度,坚持让老教师对青年教师进行科研指导。第四,提供更多国内外访问学习和进修交流等机会,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
总之,每一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都必须坚定地信仰马克思主义,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全面发展自己,不断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自觉与反马克思主义划清界限,才能增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论深度,才能达到新时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要求。
[1]李孝纯.划清马克思主义与反马克思主义的界限[J].红旗文摘.2010(2).
[2]北京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划清马克思主义与反马克思主义的界限[J].光明日报.2010(4).
[3]佘双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提升学科建设的意识[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7(9).
[4]姜永昌.论思想政治理论教师的素质结构[J].辽宁科技学院学报.2006(2).
[5]曹顺霞.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改革与教师素养提高[J].思想教育研究.2007(7).
[6]姚宏志.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的关键点在于提高教师素质[J].思想教育研究.2006(3).
G41
A
1673-1999(2011)08-0142-02
张晓玲(1969-),女,四川邻水人,硕士,重庆科技学院宣传部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2011-0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