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学语文课程公民教育初论*

2011-08-15

长沙大学学报 2011年4期
关键词:中学语文语文课程公民

黄 卫

(长沙大学中文与新闻传播系,湖南长沙 410003)

中学语文课程公民教育初论*

黄 卫

(长沙大学中文与新闻传播系,湖南长沙 410003)

现代社会是公民的社会,培养对国家、社会和人类极具责任感的现代公民,是中学语文课程教育不可推卸的责任。中学语文教师应树立加强公民教育的理念,明确公民教育的内容,紧密结合整个中学语文课程来培养学生作为现代公民的品格和能力,以加强中学公民教育的力度,推动中国公民教育建设。

中学语文;课程教育;公民教育

美国公民教育之父霍拉·曼有句名言“建共和国易,造就共和国公民难”。公民意识决定了社会意识,公民素质决定了国家素质,一代合格公民的培养、造就是实现国家现代化的前提。由此,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1]。为此,自觉、积极培养、造就一大批既注重主体权利、同时对国家和社会极具责任感的现代公民,是中学语文课程教育不可推卸的责任。

一 公民和公民教育

(一)公民与公民教育的内涵。由《社会科学大词典》、《辞海》、《国际法律大辞典》及有关权威人士的论述得之,公民是能明确认识自己在宪法里规定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对自己在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主体地位、主人身份有清晰把握,对相应的责、权、利有明确的的认知并能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充分履行公民社会职责的人。要使民众充分意识到自己的权利和义务,意识到自己在国家中的主人公地位,并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国家和民生事务的建设中去,就必须接受系统的公民教育。

目前学术界普遍认为公民教育就是要通过教育培养一个现代社会的合格公民,培养一个现代公民应具有的基本的公民素质、公民道德、公民的社会参与能力,使公民对自己在国家政治和法律生活中的地位有清晰认识,在情感上认同所属的国家和社会,在认知上了解自身的公民角色,知道自己所承担的责任及所享有的权利。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是我国公民教育的核心理念,正是这些核心理念规定了我国公民教育的主要目标。

(二)公民教育的必要性。1.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全球化的时代进程首先要求中国加强公民教育,以合格公民的素质参与中国现代社会的建设,在此基础上,培养具有全球视野的世界公民,参与国际经贸和文化交流活动,关注地球村的经济文化发展、生态环境保护与和平友谊事业。

2.我国社会转型的必然要求。以研究现代化而闻名于世的美国社会学家英格尔斯,在他的《人的现代化》一书中指出:“一个国家,只有当它的人民是现代人,它的国民从心理和行为上都转变为现代的人格,它的现代政治、经济和文化管理中的工作人员都获得了某种与现代化发展相适应的现代化,这样的国家才可真正称之为现代化国家。”[2]换言之,我们国家要实现现代化,首先就要实现我国公民的现代化,即要建造现代化公民。

3.公民幸福的必然要求。培养幸福的公民,应该是教育追求的目标之一。公民要幸福,就必须认识到自己的公民主人翁的身份,有独立意识,尊重和被尊重,以及充分的自由。如果公民教育得不到足够的重视,那么,公民就将缺乏或迷失健康自我意识的个体,要么是盲目恭顺的臣民,要么就是容易失去理性绝对自我的刁民,公民幸福无从谈起。

二 中学语文课程加强公民教育的必要性

学校是一个社会,学生就是这个社会里的公民。学生在学校里接受公民的训练,就是公民教育。中学语文课程教育作为中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其中加强、实施公民教育,对塑造现代化合格公民具有无可比拟的作用。

(一)中学时期是进行公民教育的最佳时期之一。公民教育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公民教育首先应该从娃娃、小学抓起,尤其中学更是责无旁贷,因为中学教育是培养合格公民的最佳时期与最主要的途径。中学生正处在青春期,心智逐渐成熟,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逐渐形成,是公民培养和形成的关键时期。在这个关键时期,理应通过公民教育,启发中学生的个体、自由、独立、民主意识,帮助其确定自己的公民角色,理解角色的责任、权利和义务,成长为合格公民。

(二)中学语文教育是实施公民教育的良好平台。在中学,公民教育应有机渗透在各科教学和各项教育活动之中。语文课程为“百科之母”,在中学课程教育中人文性内容最多、课时最长,覆盖最广,可说是最适合实施公民教育的课程,因此将公民教育渗透在中学语文教育过程中,有目标、有计划地引导、培养学生为成为良好的公民,是十分必要的。

三 中学语文课程中实施公民教育的策略

(一)中学语文教师要树立加强公民教育的理念。影响公民教育目标实现的最关键的因素是教师自身的公民素养。教师尤其是中学语文教师必须深刻明确中学语文课程教育的总目标之一是为未来社会培养建设性人才——合格公民。

(二)中学语文教师要明确公民教育的内容。在前文已述及公民教育的内涵和目标,公民教育的内容就是围绕该内涵及目标展开的。中学语文教师在实施公民教育时,首先就必须明确公民教育的内涵和目标,并紧密联系其内容在中学语文课程中队中学生具体实施公民教育。

(三)通过语文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履行公民权利和义务的品格和能力。语文课堂教学最基本的内容就是“阅读”(听与读)与“写作”(说与写)。

1.通过阅读教学培养学生的公民素养。(1)充分利用教材,挖掘公民教育蕴育点。语文教学主要凭借的是课文,现行中学学语文教材中编写的文章绝大部分都是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且内容极其丰富,字里行间蕴涵着公民教育的篇目也不在少数,对学生公民素养的培养有着特殊作用。教师要尽其所能地把握教材中的内涵,挖掘教材中的“公民教育蕴育点”,在教学中有效地加以渗透,适时“呐喊”,适度“灌注”加以凸显。

(2)培养读书习惯、养成公民素质。语文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读书、思考,在学生自主读书、独立思考的过程中,他们会逐渐认识到现代化社会需要具备哪些能力、素质、价值观念与行为习惯,明确独立、自由、民主、平等、理性、公正、博爱、责任等理念的价值意义。

(3)三标整合,有机化成。语文阅读教学中,知识与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目标是相互渗透,融为一体,协调统一的。语文阅读教学在理解、感悟语言的同时应接受文化、情感的陶冶,力求三个维度目标的和谐统一。教师要潜心体会语言所蕴含的公民教育因素——通过语文本身语言的内在魅力震撼学生;通过文本的意象、意蕴、意趣等精神性的内蕴打动学生;从而在语言与内涵的有机整合中培养学生公民素养。

2.通过写作教学培养学生的公民素养。写作的训练,从本质上说,就是做人的训练。因而:写作教学必须承担培养合格公民的责任。在中学写作教学中要使学生深刻认识到,作为合格公民“必须积极参与公共生活,能够为社会的发展提出有意义、有价值的参考建议”,而写作、表达是公民履行公民权利与义务的有效渠道。我们应给学生写作的自由选择与自由发挥以更大的空间,并引导学生追求思想的高度与深度,以及独立批判的意识和能力;特别要鼓励创造性思维,非常规的,另辟蹊径,别开生面的写作构想,不断地打开学生的写作思路,让学生知道:“原来作文也可以这样写”;同时更要注意和鼓励个性化的写作,充分发挥每一个学生的写作潜能,帮助学生找到自己的写作之路。

我们要教育学生:既要理直气壮地捍卫自己的写作权利与尊严,也要尊重并捍卫他人的写作权利,特别是对与自己意见不同的人,更要如此,即所谓“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要用生命来捍卫你说话的权利”,这是一条现代民主观念的基本底线。另一方面,写作也是每一个公民的义务与责任。这就是说,我们的写作,不仅是为了表达自己,也是向社会发言,提出自己的批判性、建设性的意见,尽到一个公民的责任。因此我们要教育学生: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去从事写作。“要关注社会,关注人的生存状态,并把这种感情上升到对人类命运的关注。关注的同时,要积极、敢于善于表达自己的见解:你是社会的一分子,你应该对社会表达你的见解、对社会做出建设性贡献。

3.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语文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它恰恰是培养学生公民素养的最佳方式。首先,“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学生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自由发展,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下,学生的兴趣得以激活,加深了理解和体验,受到了思想启迪,感受了作为一名自由公民的自豪。其次,自主意识与合作意识本身就是公民素养教育的重要目标。“自主”即自己做自己的主人。一个人要想做自己的主人是有一定条件的,他必须是一个人格健全、自尊、自爱、珍视自己的生命及创造的人。所以自主意识体现了公民素养中的一个人对自己的态度。“合作”是一个人与人交往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必须学会尊重他人的文化、思想,必须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必须学会认同别人赞赏别人,必须有愿意与他人合作的意识。这种意识体现了公民素养中一个人对他人对社会的态度。实践证明,这些意识靠灌输是无法做到的,学生只有在日常学习中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才能在实践中不知不觉地把公民意识内化为自己的意识,形成习惯,并用这样的态度指导自己的一生。因此必须确立“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重要地位。

(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生活,增强学生的公民实践能力。公民教育的目标之一是要“发展参与社会生活的兴趣,并为国家和社会作出承担的责任意识和责任能力”[3],因此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我们要重视以课堂学习为基础,向课外积极延伸推进,拓展教学内容,倡导“大语文”的教学理念。在教学中,适时适地对语文教学中的公民素养主题进行内容的拓展和延伸,主要做法是:相近或相对主题内容的拓展;同一作者或相近时代作品的拓展;同部作品相关内容的拓展。通过公民内容拓展,既加深了对新知的理解,又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既提高了学生语言实际运用能力,又提升了学生的公民素养。

我们要培养学生学会观察社会生活,关注社会生活,以使学生对社会有更深切的认识理解,同时可以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如演讲会、讨论会、作文、写评论等形式,扩大学生的视野,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增强抵御各种不良倾向侵害的能力,增强与社会的融合和参与意识,增强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使学生成为一个积极参与社会的公民。

让我们再次重温美国著名社会学家英格尔斯的一句至理名言:“一个国家,只有当它的人民是现代人,它的国民从心理和行为上都转变为现代的人格,它的现代政治、经济和文化管理中的工作人员都获得了某种与现代化发展相适应的现代化,这样的国家才可真正称之为现代化国家。”如果我们全体中学语文教师都能自觉、积极、有机、系统地将公民教育贯穿在语文课程教育过程中,为把所教学生培养成一代合格公民而竭心尽智,共同奋斗,就能大大提升学生的公民素养,一个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繁荣富强的现代化中国必将早日来到!

[1]胡锦涛.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07-10-25.

[2][美]英格尔斯.人的现代化[M].殷陆君,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

[3]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EB/OL].中国新闻网,2001-10-24.

G633.3

A

1008-4681(2011)04-0157-02

2011-04-06

黄卫(1958-),男,湖南长沙人,长沙大学中文与新闻传播系副教授。研究方向:语文教育学。

(作者本人校对)

猜你喜欢

中学语文语文课程公民
论公民美育
加强中学语文朗读训练的思考
在高中语文课程改革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中学语文略读策略初探
大学语文课程的“思化”品质认识
如何让现代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活”起来
隐私保护也是公民一种“获得感”
项目教学法在小学语文课程中的应用
十二公民
对中学语文情趣化学习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