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转型期大学生信仰问题探析*

2011-08-15蒋凯凯

长沙大学学报 2011年4期
关键词:转型期思潮信仰

蒋凯凯

(中国矿业大学文法学院,江苏徐州 221116)

社会转型期大学生信仰问题探析*

蒋凯凯

(中国矿业大学文法学院,江苏徐州 221116)

当前的中国正处于社会的转型时期,国际国内政治社会环境复杂,各种思潮和价值观严重泛滥,由此导致大学生的信仰处于迷茫状态,呈现出信仰的多元化、功利化、非理性化以及无信仰化趋势。因此,需要改革创新对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加强对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鼓励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

社会转型期;大学生;信仰危机

一 当代大学生产生信仰问题的背景

(一)关于社会转型期的界定。关于“社会转型”的含义,在我国社会学学者的论述中,主要有三方面的理解:一是指体制转型,即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二是指社会结构变动,持这一观点的学者认为:“社会转型的主体是社会结构,它是指一种整体的和全面的结构状态过渡,而不仅仅是某些单项发展指标的实现。社会转型的具体内容是结构转换、机制转轨、利益调整和观念转变。在社会转型时期,人们的行为方式、生活方式、价值体系都会发生明显的变化。”三是指社会形态变迁,即“指中国社会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从封闭性社会向开放性社会的社会变迁和发展”。根据上述三个方面的阐述,可将时间年限大致分为四段:1978-1993年(15年起步阶段);1994-2004年(10年发展阶段);2005-2010年(5年完善阶段);2011年-21世纪中叶(巩固完成阶段)[1]。可见,社会转型期始于1978年的改革开放,而现在作为社会转型期的完善阶段,是社会转型期极其重要的阶段。

(二)大学生产生信仰问题的背景。由施惠玲、荆学民在《北京交通大学学报》上发表的《中国社会转型期信仰危机的历时过程与克服路径》一文中认为,中国社会转型期信仰危机的形成有一个历时的过程,包括四个阶段:“五四”运动以降传统信仰危机;“文化大革命”信仰宗教化造成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危机;苏东剧变引发的共产主义信仰危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确立后面临的综合性信仰危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确立后面临着市场经济的共性问题,即整个社会的功利化和世俗化倾向,它阻碍了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信仰危机的克服和解决[2]。根据施惠玲、荆学民的观点,当代大学生的信仰危机属于改革开放以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确立后的综合性信仰危机。一方面,90年代东欧剧变,前苏联解,使我国面临了一个艰难的选择:社会主义道路是否正确,是不是应该继续坚持。另一方面,中国实行对外开放,计划经济不断向市场经济转变,社会也不断产生功利化、实用主义的思想。此外,随着经济全球化和通信技术的发展,西方国家的各种思潮不断涌入中国,也使我国信仰危机变得更为复杂。高校是意识形态最为敏感的地方,功利化、多元化思潮在高校的快速传播,加之大学生本身思维活跃,容易接受新事物、新思想的特点,因此,极易受到社会各种思潮的影响。但是大学生的思想变化也非常快,社会的不断变化也很容易使大学生对于信仰问题无所适从。

二 大学生信仰问题的主要表现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体制逐渐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同时随着电子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西方社会的各种思潮和价值观不断地涌入中国本土,加上受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规范和价值体系的影响,中国社会的信仰问题更为复杂。大学生是社会上思想较为活跃而又缺乏实践经验的特殊群体,他们关于信仰问题的分歧非常大,存在着严重的不统一。因此,社会转型时期大学生的信仰危机状况尤为复杂和严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大学生信仰的多元化。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的转型期,互联网和经济文化全球化的发展,使西方各种文化、思潮、价值观在我国广泛传播。面对如此多的思想冲击,我国学术界对此的探讨频频不断,意见分歧也很大。我国高校的广大学生,是接受社会新事物的领头军,他们看到了西方国家的发展,通过与我国现阶段的经济现状对比,有一大部分的学生群体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共产主义产生了怀疑,认为时代在变化,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共产主义可能已经过时,甚至在他们心中已经丧失了实现共产主义社会的崇高理想。他们认为任何思潮文化的发展都有其合理值得我们学习的一面,因此应该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取其精华,不能单单把马克思主义思想作为唯一的信仰。

(二)大学生信仰的功利化。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市场经济制度的不断推进,我国的经济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当代的大学生出身在改革开放以后,他们的思想和上一代人相比,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使大学生中出现了个人主义、实用主义、功利主义的价值观。据有关调查资料显示,在调查大学生的入党动机时,为毕业时找个好单位创造条件的占48.3%;有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只占10.1%。在调查大学生学习目的时,有19%的学生选择为了国家的前途,35.5%的学生选择为今后的就业和前途;45.5%的选择既为国家也为自己[3]。这一资料充分体现了大学生思想越来越功利化。他们更加为眼前的利益着想,个人主义、实用主义的价值观充分地体现了出来,而集体主义、奉献社会的价值观显然被边缘化和模糊化了。他们对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了解变得越来越少,认为只要注重眼前的利益就好,没必要想得太长远。他们做事带有很强的功利性,当问及信仰问题的时候,更多的大学生回答带有不确定性,认为只要对他们有利的,他们都可以相信。因此,如何正确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成了当务之急。

(三)大学生信仰的非理性化。由于大学生并未真正踏入社会,涉世未深,因此,受外界各种思想和价值观的影响,往往产生一些非理性的认识,这些认识具有典型的自发性和盲目性。中国社科院青年人文社科中心撰写的“青年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状况调研”的调查报告表明,在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上,有16.4%的学生感到“说不清楚”。说明有一部分青年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信仰认识很模糊,他们无从判断。另一项调查,在北京地区大学生信仰状况调查分析中显示:有25.93%的学生认为大学生有无信仰“无所谓”,有2.67%的学生不同意有或很不同意“大学生应该有信仰”,有6.16%的学生认为“信仰是一种迷信”,有6.62%的学生认为“信仰是麻醉剂”。在对理想、信念教育的看法中有11.98%的学生认为无所谓,4.30%的学生认为没有必要[4]。这些大学生对于信仰的想法各异,但是看得出都停留于表面,有点想当然的意味,对信仰的理解非常肤浅。

(四)大学生的无信仰化。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作的一项《转型时期的社会伦理与道德》大型社会调查,在诸多调查问题中有“有无信仰”一道题。对此,被调查者回答的结果是:回答“有信仰的”占28.10%,“曾有过信仰的”占22.24%,“没有信仰的”占36.09%,“不想回答的”是13.57%[3]。在这组调查中,“有信仰的”只占全部的28.10%。以此可以充分地说明当代大学生信仰缺失问题非常严重。他们已经不再相信信仰的存在,只相信当前,相信自己。

三 对大学生信仰问题的干预与引导

(一)在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上改革创新。信仰问题伴随着人的一生,大学阶段是人生中非常重要的阶段之一,对于信仰的形成产生很大的影响。正确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所以,如果短期时间盲目地对大学生灌输正确的思想和价值理念,未必能取得很好的效果。必须根据大学生的具体情况,采用适当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才行。

第一,采用典型示范的方法。学校可以每年选拔一些信仰马克思主义,思想上积极进取,品行优秀的学生,从物质和精神上鼓励他们,把他们作为典型示范,让广大的学生学习,以培养正确的价值观。这种典型示范方法可以有效地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导向性作用。

第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大众传播媒介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学校可以运用多种现代工具,如幻灯、投影、录音、电视、电影和电子计算机等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平时经常播放一些健康积极的电影和电视节目,或者在学校播放广播,使他们渐渐地自觉地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第三,开展心理咨询活动。学校可以聘请一些心理咨询老师,帮助研究高校学生的心理状况,经常举行一些关于信仰方面的谈心活动,和同学们面对面地进行良好的沟通,帮助和引导学生协调心理矛盾,引导大学生健康发展。

总之,必须在立足于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基础上,积极探索新的其他教育方法,使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更加现代化和科学化。

(二)加强对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当前,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各种思潮在我国泛滥,甚至已经渗透到了广大高校大学生的思想中,为此,我国急需适合中国特色的核心价值体系作为高校大学生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符合了高校大学生的需要,它包括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侯惠勤教授把这四个方面概括的更为精炼,即劳动优先,人民至上,共同富裕,公平正义,和谐进步。这对大学生坚定共产主义信念,抵制西方各种思潮和价值观的侵害具有重要的意义。

对高校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可以先抓典型,由点及面,分步骤分阶段进行。首先重点对学生党员进行教育,因为大部分学生党员是大学生中的先进分子,他们的思想觉悟高,政治素质好,历史使命和责任心比较强,因此更容易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学生党员虽然在大学中所占比例比较少,但是影响力很高,能够得到广大学生的认同和信赖,是大学生们的模范和榜样。经常在学生党员中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让学生党员慢慢接受,坚定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能够起到宣传和感染的作用。然后从个别到普及,对广大学生进行教育。

(三)鼓励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大学生由于一直受到学校的保护,没能真正踏入社会,所以很容易对各种思潮和价值观产生片面的认识。实践出真知,大学生只有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真正理解科学共产主义,不受其他文化思潮的影响。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帮助大学生深入地分析我国当前的局势,了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的重大成就,认识到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正确性,树立崇高的共产主义理想。

[1]杨明.社会转型期大学生价值观教育问题探析[D].贵阳:贵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2]施惠玲,荆学民.中国社会转型期信仰危机的历时过程与克服路径[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

[3]于海清.对中国青年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状况的调研[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5,(1).

[4]郭淑敏.北京地区大学生信仰现状调查分析[EB/OL].http://www.bjpopss.gov.cn/bjpopss/cgjj/cgjj 20040611b.htm.zh,2005-05-12.

G641

A

1008-4681(2011)04-0129-02

2011-05-18

蒋凯凯(1988-),女,江苏常州人,中国矿业大学文法学院硕士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责任编校:谭纬纬)

猜你喜欢

转型期思潮信仰
春秋时期重民的社会思潮
与信仰同行
信仰之光
论信仰
铁的信仰
从回归温柔敦厚到走向天马行空——当代文艺思潮的一种转向
论我国社会转型期的预算改革
商业健康险已到转型期
应用转型期师范院校大学生的心理调适
论20世纪初年的“兴女学”思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