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中国共产党的探索与创新*

2011-08-15林怀艺

关键词:人民出版社本质建设

林怀艺

(华侨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福建泉州362021)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中国共产党的探索与创新*

林怀艺

(华侨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福建泉州362021)

在中国共产党的理论探索和理论创新中,社会主义本质是根本问题。民主革命时期,社会主义更多的是党鼓舞人民群众破旧立新的一面旗帜,建国后至改革开放前,党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深受苏联模式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中,邓小平创立了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江泽民、胡锦涛在新的实践基础上继续丰富、发展和完善了这一理论,使得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不断深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加强对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研究,必须坚持一切从国情出发,坚持为改革开放和全面发展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真理与价值的统一,坚持以科学态度对待党的理论工作,使党在理论创新中永葆生机的源泉。

中国共产党;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探索;理论创新

事物的本质,旨在回答事物“是什么”。它是事物的内在规定性,是某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根本标志。社会主义的本质,决定着社会主义社会的性质及其发展规律,是社会主义社会区别于其他社会形态的集中表现。马克思主义政党夺取政权后,党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的认识,很自然地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密切联系在一起,从而对党的治国理政产生着极其重大的影响。

一、改革开放前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的认识

中国共产党创立并发展社会主义本质理论,严格来说,是改革开放以后的事情。但简要回顾改革开放前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是很有必要的。

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包括建党前的早期组织)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是比较抽象的,主要表现在:第一,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党的一大、二大制定的纲领即鲜明地“立此存照”;第二,中国需要的是科学社会主义,而不是修正主义者所鼓吹的社会民主主义,建党前夕,马克思主义者已意识到并反复强调了这一点;第三,国民党维持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老路,和一些民主党派提出的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都是行不通的,“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够救中国”[1-2];第四,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前途是社会主义,党在全国胜利后将引导中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第五,社会主义优越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是要富的,不是要穷的,是整理生产的,不是破坏生产的”,“社会主义制度,是以事物的管理代替人的统治的制度”[3];第六,社会主义在世界各地的实现将是共性与特性的结合,“故将来中国发生之时,必与英、德、俄……有异”[4]。总的来说,民主革命时期,社会主义更多的是我们党鼓舞人民群众破旧立新的一面旗帜,此时,我们党既不可能也无必要对社会主义是什么、怎么搞的问题作出非常明确的回答。

1899年,列宁在同《工人思想报》论战时曾指出:“社会主义的目的(和实质)是:把土地、工厂等等即全部生产资料变为全社会的财产,取消资本主义生产,代之以按照总的计划进行有利于社会全体成员的生产。”[5]实际上,列宁讲的还是社会主义的特征,其理论依据源于马克思、恩格斯对扬弃了发达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的预测。十月革命后,苏联共产党在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开始了建设社会主义的历程,他们对社会主义的理解,仍然主要停留在公有制、计划经济、按劳分配、无产阶级专政、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等刚性结构方面,并且对战后新诞生的社会主义国家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新中国成立后,在社会主义改造的过程中,周恩来在1953年9月的一次讲话中指出:“什么叫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最基本的就是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就是取消了生产资料的私人资本主义所有制,归国家所有了,就是农业、手工业集体化了。”[6]这也是当时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的看法。虽然苏共二十大后,毛泽东开始提出要以苏为戒,要结合中国的特点,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但后来由于“左”的思想的干扰,这一探索没有很好地进行下去,到了20世纪50年代后期,我们党逐步形成“一大二公”的思想,宣扬“穷则革命,富则变修”,文革时期甚至鼓吹“宁要穷的社会主义,不要富的资本主义”,这就不可避免地在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造成严重的失误和挫折。

二、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深刻揭示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深感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我们的经验教训有许多条,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搞清楚这个问题”[7]116。邓小平解放思想,一方面,从各个方面以“肯定”或者“否定”的方式,展示了社会主义应有的内容和特征;另一方面,又致力于从深层次探求社会主义是什么、为什么、如何实现等问题。社会主义本质论因而成为邓小平理论的基石之一。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集多年思考于大成,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7]373相对传统的社会主义观,这一论断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根本任务与根本目标、物质基础与社会关系、发展过程与最终目的等统一,在动态中把握社会主义,从而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本文强调,考察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还需要联系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历史唯物主义和20世纪90年代初的中国社会现实。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主要是从经济方面来讲的:一是,历史唯物主义历来强调经济因素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的最终决定作用,邓小平坚持了历史唯物主义的这一基本原则,从而将社会主义本质论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二是,“每个原理都有其出现的世纪”[8]146,1992年,我国刚刚实现“三步走”发展战略的第一步——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正在努力为第二步——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而奋斗,加上北京政治风波之后的一段时间里,由于国际国内因素的影响,我国的经济增速下滑、改革开放遇到不少困难,因而作为政治家、战略家的邓小平在给社会主义本质下定义时,不能不从现实最需要的方面出发,不能不具有强烈的针对性。

第二,邓小平对计划与市场关系的认识。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多次提出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之间不存在根本矛盾等观点。但是,我国的市场取向改革采取的是逐步推进的办法。1984年,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邓小平高度评价说:“这次经济体制改革的文件好,就是解释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有些是我们老祖宗没有说过的话,有些新话。”[7]91在这里,邓小平明确把经济体制的突破同“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问题联系起来考察。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论断,是紧接着“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这一段话说的。邓小平十分清楚,在中国搞社会主义,沿袭计划经济的那一套是没有出路的,只能实施市场取向改革。

第三,邓小平的效率和公平思想。列宁说:“劳动生产率,归根到底是使新社会制度取得胜利的最重要最主要的东西。”[9]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中的前两句话,突出的就是这一点。但是,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史上,社会主义的产生和发展首先是针对资本压迫劳动这一不平等现象的,追求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特有的也是最具说服力的价值取向。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中的后三句话特别是“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彰显了这一点。社会主义不能没有效率,因而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但如果因为政策不当而导致两极分化或者产生新的剥削阶级,那么“我们就失败了”,“就真是走了邪路了”[7]111。1993年,邓小平在同弟弟邓肯的谈话中指出,解决财富分配问题“比解决发展起来的问题还困难”,“过去我们讲先发展起来。现在看,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不比不发展时少”[10]1364,更进一步体现了他对这一问题的思索。

第四,邓小平对世界社会主义态势的深刻洞察。战后,亚非拉不少国家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宣布实行“社会主义”,有的甚至照搬苏联模式。到了20世纪80年代,多数国家不仅经济社会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反而搞得民不聊生。这种现象引起了邓小平的深度反思。20世纪80年代,他在会见非洲客人时多次强调,非洲国家不要急于搞社会主义,不能因为有社会主义的名字就光荣,就好,即便确定了走社会主义道路的方向,也“首先要了解什么叫社会主义,贫穷绝不是社会主义”[7]261。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当然首先是思考中国社会主义经验教训的产物,同时也是以宽广眼界观察世界社会主义兴衰成败的产物。

三、江泽民、胡锦涛对社会主义本质的发展和完善

十三届四中全会后,江泽民的理论创新集中表现在逐步形成“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包含着一个重要观点,就是2001年江泽民在庆祝建党80周年大会上提出的“推进人的全面发展”,而“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11]294。

首先,这一论断弘扬了马克思主义的核心价值。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8]294在1867年的《资本论》第1卷中,马克思认为未来社会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12]。1894年,当卡内帕请求恩格斯为即将出版的《新世纪》周刊题词,用简短的字句来表达未来的社会主义纪元的基本思想时,恩格斯就是摘出《共产党宣言》中的那一段话作为答复的,他说,除此之外,“我再也找不出合适的了”[13]730。遗憾的是,在很长时间内,共产党人忽略了马克思、恩格斯的这一重要思想,社会主义国家甚至出现“谈人色变”、侵犯人权的事情,以至有人怀疑马克思主义是否存在“人学空场”。江泽民的论断贯通了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内在价值追求,就是说,虽然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中国的社会主义又处在初级阶段,但只要选择了社会主义,就要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这是科学社会主义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崇高目标在当代中国的实现形式。

其次,这一论断为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增添了极为重要的内容。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因基本未超出经济范畴而被一些人说成见“物”不见“人”。江泽民的论断使社会主义本质既见“物”又见“人”,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就是说,我们唯有按照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所开辟的航道去理解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才能有效克服那些在剥削制度下无法克服的物本位、钱本位、权本位等人的异化行为,为人的发展寻求一条人间正道。当然,由于“权利决不能超出社会的经济结构以及由经济结构制约的社会的文化发展”[14],因而在社会主义社会特别是它的初级阶段,是难以达到人的自由发展这一人的发展的最高境界的,因而从实际出发,我们党所能够做和所应该做的,就是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包括尊重和保障人权,满足人的多样性的需求,丰富人的社会关系,激活人的能力和个性,为最终实现人的自由发展逐步创造条件。

最后,这一论断将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同推进经济社会发展辩证统一起来。江泽民强调这二者是互为前提和基础的,“人越全面发展,社会的物质文化财富就会创造得越多,人民的生活就越能得到改善,而物质文化条件越充分,又越能推进人的全面发展。社会生产力和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是逐步提高、永无止境的历史过程,人的全面发展程度也是逐步提高、永无止境的历史过程。这两个历史过程应相互结合、相互促进地向前发展”[11]295。这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展示了中国共产党化理想为现实的理论勇气和实践决心,以及作为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统一者的鲜明特质。

十六大以来,胡锦涛在新的实践基础上继续推进党的理论创新,创立了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这里的“人”不是抽象的人,而是现实生活中的人,是最广大的中国人民;“本”,即出发点和归宿,强调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实现人民共建共享。可见,以人为本的目标就是推进人的全面发展,二者在根本上是一致的,都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都突出社会主义本质的主体向度。“以人为本”不仅在古今中外文明史上源远流长,而且言简意赅,在恩格斯看来,“言简意赅的句子,一经懂得,就能牢牢记住,变成口号;这是冗长的论述绝对做不到的”[13]405。

胡锦涛还将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内在统一起来,作出了“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的判断。这一判断的重大理论价值表现在:

一是从本质属性的角度开拓了认识社会主义本质的视野。如果说本质重在揭示事物的根本性质,那么,本质属性则是“事物的本质在一定关系中的表现,既反映事物的根本性质,又反映基本特征,从这两个方面区别于其他事物”[14]。社会和谐就是由社会主义本质所决定和所派生的本质属性,按照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的要求去做,不仅有助于推进人的全面发展,而且表现出来的社会形态,将是社会和谐(当然也有一个由低到高的发展过程)。胡锦涛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15]这些内容,从不同角度反映了社会主义的本质,使我们进一步明确社会主义只能是这样的,而不能是那样的,从而自觉地从那些不合时宜的或者附加到社会主义名义下的错误观念中解放出来。比如说公平正义,我们在很长时间内也是将其作为资产阶级的专利而加以排斥的,现在将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作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任务郑重提出来,回归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初衷,呼应了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的深刻内涵。

二是从中介的角度深化了思索社会主义本质的空间。“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实质上属于世界观层面的问题,当它进入实践层面的时候,还要回答“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这个问题。虽然这个问题属于中介问题,但“一切vermittelt=都是经过中介,连成一体,通过过渡而联系的”[16]85,因而从普遍联系的角度看,为了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就无法绕开“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这一“桥梁”。胡锦涛的论述指明了我们要建设的是什么样的社会主义,努力的方向在哪里,将达到什么样的社会状态,从而引发我们在思考“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时候,进一步将问题引申到“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为社会主义本质在中国的实现,也为中国的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寻找到必由之路。

四、中国共产党探索和创新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启示

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经历了从浅到深、从抽象到具体、从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的艰辛过程。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推进理论创新,“新时期的思想解放,关键就是在这个问题(即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上的思想解放”[17],“全党必须继续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继续抓住社会主义本质这个根本问题,大胆探索、实践和创造”[11]130。中国共产党探索和创新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启示主要有:

其一,必须“根据经验来谈论社会主义”[18]。根据书本而不是根据经验来认识、建设社会主义,是新中国社会主义曾走过弯路的根本原因。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坚持一切从国情出发,党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也是在应对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而不是为了说给什么人听,或者同什么人搞论战的。坦率地讲,中国的社会主义是不合格的,它发生在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实践的时间不长,正处于并且还将长期处于初级阶段,各方面的体制和政策还远未成熟和定型,因而即便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在不断丰富和完善,但也只是反映了现阶段的认知水准,相对于未来更高发展阶段的社会主义,这种认识仍然是有限的、粗浅的。有的学者说:“目前,更值得我们思考的,不是一般社会主义的共同本质,而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特别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殊本质,以便于更好地指导我国当前和今后相当长时间的实践。”[19]从胡锦涛作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的判断看,就体现了这种清醒和自觉。较之以往那种“唯我独马”、“唯我独社”的心态,可以说,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思考和把握,越来越务实,体现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气质和风格。

其二,必须自觉地为改革开放和全面发展社会主义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马克思说:“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造世界。”[7]57社会主义本质论既然不是书斋中的学问,那么,它就必须着眼于实际生活,服务于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一方面,社会主义本质论坚持“老祖宗不能丢”,“过去行之有效的东西,我们必须坚持,特别是根本制度,社会主义制度,社会主义公有制,那是不能动摇的”[20]133,同时又看到建国后我国效仿苏联模式所推行的不少政策和体制“不适应现代化”,“要重新考虑”[21],由此,改革开放成为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邓小平在社会主义本质论中之所以强调“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两个方面必须讲全,就是因为解放生产力意味着对不合时宜的各个方面的体制进行改革创新,意味着对外开放和大胆吸收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而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扫清发展生产力的各种体制障碍,实现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另一方面,从邓小平创立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到江泽民、胡锦涛进一步丰富和发展这一理论,我们党都是立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全面发展和全面进步,因而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经历了从“两个文明建设”(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到“三个文明建设”(增加政治文明建设)再到“五个文明建设”(增加社会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飞跃,以求在发展的基础上,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实现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的内在统一,达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目的。

其三,必须坚持真理与价值的统一。马克思主义真理观认为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而列宁说,规律就是“本质的关系或本质之间的关系”[16]128,“规律和本质是表示人对现象、对世界等等的认识深化的同一类的(同一序列的)概念,或者说得更确切些,是同等程度的概念”[16]12,因而,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从真理的角度讲,就是搞清楚社会主义这一客观事物及其建设发展规律。哲学上的“价值”重在考察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当代中国为什么需要社会主义,就在于社会主义能够满足中国人民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因而,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从价值的角度讲,又是在阐明社会主义之于当代中国的意义。当然,真理与价值在实践中又是相互制约、引导和促进的,真理具有价值,价值的实现以坚持真理为前提,所以,随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本质认识的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将以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辩证统一,而展现出勃勃生机,它表明:“社会主义是可爱的,为社会主义奋斗是值得的。”[10]1348

其四,必须以科学态度对待党的理论工作。恩格斯说:“社会主义自从成为科学以来,就要求人们把它当作科学对待,就是说,要求人们去研究它。”[22]既然党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而探索中的失误是难以避免的,那么,我们就应善于使错误成为正确的先导,对马克思主义政党来说,“无论从哪方面学习,都不如从自己所犯错误的后果中学习来得快”[13]432;既然社会主义本质是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根本问题,那么,我们就必须始终高度重视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以此带动我们党在其他方面的理论创新;既然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体现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过程和理论结果,那么,它就“决不是改头换面地抄袭旧书本所能完成的工作,而是要费尽革命思想家心血的崇高的创造性的科学工作”[20]180;既然“所有定义都只有有条件的、相对的意义,永远也不能包括充分发展的现象一切方面的联系”[23],那么,我们就不应苛求前人,而应突破前人,有所作为,使我们党在理论创新中永葆生机的源泉;最后,既然社会主义还是一种国际性的事业,世界上存在着形形色色的社会主义流派,并且他们也在试图对社会主义本质作出自己的回答,那么,我们就应抱着一种开放进取的心胸,按照“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吸收他山之石的有益成果。

[1] 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14.

[2] 王浩斌.毛泽东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艰难历程与理论贡献[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2-18.

[3] 李大钊.李大钊文集: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4:334.

[4] 李大钊.李大钊文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376.

[5] 列宁.列宁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4:229.

[6] 周恩来.周恩来选集: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4:105.

[7]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8]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9] 列宁.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16.

[10]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

[11] 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12] 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5:649.

[13]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4] 冷溶.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6(11):305.

[15]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706.

[16] 列宁.列宁全集:第5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0.

[17] 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0.

[18] 列宁.列宁全集:第3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5:466.

[19] 庞元正.中共中央党校哲学学科年鉴(2004-2005) [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403.

[20]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21]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376.

[22]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36.

[23] 列宁.列宁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651.

The Theory of the Essence of Socialism:CPC’s Exploration and Innovation

LIN Huai-yi
(College ofPublic A dministration,Huaqiao University,Quanzhou362021,China)

In CPC’s theoretical exploration and innovation,the essence of socialism is the fundamental issue. Working as a flag,socialism encouraged the people to break the old society and build the new society during the Democratic Revolution.From the foundation of PRC to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CPC’s cognition on socialism was deeply influenced by Soviet Union model.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in the process of Chinese Characteristic Socialism construction,Deng Xiao-ping developed the theory of the essence of socialism,which raised the cognition on socialism to a new scientific level.Jiang Ze-min and Hu Jin-tao continued to enrich,develop and perfect the theory on the basis of new practice,so that CPC could learn the knowledge on the essence of socialism increasingly.Under the new historic condition,in order to further study the theory of the essence of socialism deeply,persistence in proceeding from the national circumstances,serving for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and overall development on socialism,unity between truth and value,scientific attitude on the Party’s theoretical cause become the sources to maintain the vitality of theoretical innovation.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the essence of Socialism;theoretical exploration;theoretical innovation

D61

A

1673-8268(2011)02-0006-06

(编辑:刘仲秋)

10.3969/j.issn.1673-8268.2011.02.002*

2010-10-13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从价值、本质与制度的统一全面把握社会主义(09YJC710022)

林怀艺(1974-),男,福建泉州人,教授,法学博士,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科学社会主义研究。

猜你喜欢

人民出版社本质建设
我可以咬你一口吗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Alienation and Struggle of the “Happy Housemaker”
回归本质
童年的本质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对求极限本质的探讨
WUU——让“物”回归其使用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