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型世言》与"三言二拍"艺术之比较
2011-08-15吴金梅
吴金梅
(大连大学 文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2)
《型世言》和"三言二拍"同为话本小说,产生时代也较为接近或相同,具有诸多相似之处,但三者在艺术表现上仍存在差别.笔者试从《型世言》和"三言二拍"的文本体制特点、素材来源、语言风格以及叙事方式方面略作对比性的探讨,以探求其承继与开创关系.
一、《型世言》与"三言二拍"体制之比较
关于话本小说的体制,欧阳代发的《话本小说史》认为,它是口头文学和书面文学的结合,适应"说话"而具有独特的体制,即包括入话、头回、正话、篇尾四部分.入话即开头,常用诗词引入;头回即入话和正话之间的小故事,以拖延时间,聚集听众;正话是常包括韵文和散文、以散文为主的故事正文;篇尾是指故事结束后的诗词结尾.[1]话本小说以其独特体制在中外小说史上独标一格,令人瞩目.
《型世言》和"三言二拍"作为话本小说的典型之作,当然体制特点十分鲜明,但却不能说其体制完全相同.在传承变化中,后者体现出某种程度的人为修正和调适.正如王德威先生所说:"中国古典小说的叙事模式沿用说话的虚拟情境近七百年之久,但这不意味着中国古典小说所构成的集合仅慵懒疲惫地重复一种叙述模式,每一个时代有才气的作家多多少少都以其独特的风格,修正与调适此一传统模式."[2]81通过对《型世言》和"三言二拍"的体制特点的比较,正可看出这种修正与调适.具体表现为《型世言》和"三言二拍"相比,具有体制更加统一,行文中韵文部分减少、议论部分增加的显著特点.
在"三言二拍"中,入话常常是一首诗或词,有时诗、词后又引诗词或解释等,这都是引入正话的"入话"部分.而作为头回的故事,常常衬托正话,形成对比,具有多样性的特点.如有的为一个或一个以上的小故事,复杂的则是数段议论和故事相结合.在"三言二拍""正话"中,大多以散文叙述故事,偶有韵文点缀其中.但其韵、散多少则取决于故事需要,且与最初话本小说相比,韵文更多了份锤炼和婉曲. "三言二拍"的篇尾,虽都以诗、词结尾,但形式和作用又往往多样.
及至《型世言》,其入话形式均为诗或词,几无例外,紧接诗词之后的是一段与诗词内容相关并与正文有紧密联系的议论.仅有数篇有作为"头回"的故事,数量明显减少,并且多与正文的内容有关,不似"三言二拍"那样,可单独作为故事出现.而在故事的议论中,作者多表明自己对所要讲述的故事所持的观点,可说是以主题先行的方式,进入到正话叙事中.《型世言》的"正话"中,韵、散交错的叙事形式较"三言二拍"更少,其韵文部分也多出自故事中人物之手,是故事不可或缺的部分,这使叙述更显得连贯一体,很少有被与"正话"无关的诗词打断的情形.而在《型世言》的"篇尾",不同于"三言二拍"以诗、词结束,它往往是针对故事发出议论,阐明观点,以此结尾而极少用诗词.
由此可见,"三言二拍"在话本的体制中,表现出一种较活泼而有变化的特点,而《型世言》的体制则更趋统一,韵文减少而议论加多,体现出较浓的文人参与创作的痕迹.而《型世言》议论成分的增多,则表现出作者话本创作目的的变化.鲁迅先生在谈到话本产生时说:"俗文之兴,当由二端:一为娱心,一为劝善,而尤以劝善为大宗."[3]所谓"娱心",便是娱乐,消遣."三言二拍"虽继承了这一传统,具有明显的劝惩之意,但其更有曲折有趣的故事、活泼生动的形象塑造,同时也较多地表现出"娱心"的功能;而《型世言》文本则有较多的议论成分,篇篇属意说教惩戒的目的斑斑可见,甚至为了达其这一目的,不惜以牵强生硬的故事情节结构全篇,因而极少有"娱心"的成分,表现出作者极强的教化意识.
二、《型世言》与"三言二拍"成书方式和素材来源之比较
即空观主人《初刻.序》中道:"龙子犹氏所辑《喻世》等诸言,颇存雅道,时著良规,一破今之陋习;而宋元旧种,亦被囊括殆尽."据学者统计,"三言"中共有近90篇是元代以前的故事,[4]这说明"三言"中"宋元旧作"比重很大.凌初"二拍"则"取古今来杂碎事可新听睹,佐谈谐者,演而畅之",并针对当时的好奇之风,从"耳目之内日用起居"中搜集素材.可见"二拍"较之"三言",已较多贴近社会生活.《型世言》四十回,则几乎全叙明代事,[4]所以其对明代的社会状况作了深刻而形象的描绘与展示.从"三言"至"二拍",再到《型世言》,表现出一种现实性增强的特点.这表明话本小说的作者日渐把目光投注于身边的现实社会.这种关注社会、关注现实的文本特征,恰好体现出作者审美视角的转换与某种创作倾向.
话本小说来源于"说话",本是以故事的趣味性、情节的曲折性来吸引听众或读者的."三言二拍"保留了这一特点.及至《型世言》,其故事情节却多有牵强之处,人物形象也常常让人觉得失真,渐少了鲜活灵动的特点.在主题先行的创作思想指导下,其艺术水平呈现出某种程度的倒退趋势.比较"三言二拍"中杜十娘、玉堂春、卖油郎秦重等栩栩如生的形象和关于他们的跌宕多姿的故事,《型世言》中的人物形象常成为作者观念的承载体,而其故事情节也常常因"极致化"让人觉得生硬、难以置信而削弱了故事的趣味性.如在第四回陈妙珍刳肝疗救祖母的故事中,作者为了彰显这一"孝"的典型,不惜让一小小女孩为祖母不仅割股甚至刳肝,把陈妙珍的孝行推到了极致.为了弥补这种现实中绝非可行的事例之不足,为了避免惨痛的场景,作者只好借助神灵的救助来虚构故事,以求情节完美.在形象塑造中,第五回耿埴的形象便是一例.他为人洒落,机智勇毅,是作者称扬的对象,但他却与人私通,在作者的伦理意识中,这是无论如何不能允许的.于是作者设置了他手刃淫妇的一幕.唯其如此,耿埴才更显得正义、耿直,才是值得标榜的范型.但在读者看来,耿埴未免太冷酷无情,既与人私通,又杀死情妇,其形象的真实性也令人有几分怀疑.再有第十回中归烈妇之母的狠心无情,第十一回拒色守正的陆仲含的迂腐木然,都让人感到形象事迹虽可称典型,但却缺乏较强的说服力,令人难生效仿之心.同样,归烈妇、唐贵梅等都是极为典型化的形象,同时也让人感到是极具观念性的形象.
如上所述,《型世言》中作者通过典型的人物形象、推到极致的故事情节和事例,塑造了其伦理观念的典范,虽生硬牵强,但在作者、评者的一再说教中,在假天意、依因果的叙述中,作者的劝世婆心得到了充分体现.而这种劝世婆心,在《型世言》的叙述语言和叙事策略方面也有充分体现,使其表现出与"三言二拍"不同的特点风格.
三、《型世言》与"三言二拍"语言风格之比较
从语言方面看,"三言"承继了话本的口语特点,白话运用较为流畅,再配之以浅显的文言,形成一种雅俗共赏的语言风格.不仅叙述语言生动有趣,人物语言也非常符合人物性格特点,显得活泼自然.如《警世通言》卷八《崔待诏生死冤家》中,郡王府失火,逃出的秀秀巧遇崔宁时二人的对话:
秀秀道:"崔大夫,我出来得迟了.府中养娘各自四散,管顾不得,你如今没奈何只得将我去躲避则个."
秀秀道:"你记得当日月台上赏月,把我许你,你兀自拜谢.你记得也不记得?"
崔宁叉着手,只应得"诺".
秀秀道:"当日众人都替你喝采,'好对夫妻!'你怎地倒忘了?"
崔宁又则应得"诺".
秀秀道:"比似只管等待,何不今夜我和你先做夫妻?不知你意下如何?"
崔宁道:"岂敢."
秀秀道:"你知道不敢,我叫将起来,教坏了你,你却如何将我到家中?我明日府里去说."
崔宁道:"告小娘子,要和崔宁做夫妻,不妨,只一件,这里住不得了,要好趁这个遗漏人乱时,今夜就走开去,方才使得."
秀秀道:"我既和你做夫妻,凭你行."
在这一段对话中,秀秀的主动果敢、崔宁的胆小怯懦又考虑周全等性格特点,表现得十分充分.而秀秀的"管顾不得,你如今没奈何只得将我去躲避则个""你记得也不记得""你怎地倒忘了""不知你意下如何""凭你行"等话语,体现出浓郁的口语色彩,且生动流畅,同时展示出秀秀聪慧、果敢、泼辣大方的性格特点,而崔宁在秀秀咄咄逼人的语言攻势下,只是"诺""岂敢"的简短回答,虽同样具有浓郁的口语色彩,但又与秀秀的语言形成鲜明对比,崔宁的性格也借此得以展现.但当崔宁决心接受秀秀的建议后道:"告小娘子,要和崔宁做夫妻,不妨,只一件,这里住不得了,要好趁这个遗漏人乱时,今夜就走开去,方才使得."则又表现出崔宁的沉稳与考虑周全,二人形象也显得栩栩如生.
又如《警世通言》卷二十四《玉堂春落难逢夫》中玉堂春对老鸨的一段骂词:
"你这王八是喂不饱的狗,鸨子是填不满的坑.不肯思量做生理,只是排局骗别人.
奉承尽是天罗网,说话皆是陷人坑.只图你家长兴旺,那管他人贫不贫.八百好钱买了我,与你挣了多少银.我父叫做周彦亨,大同城里有名人.买良为贱该甚罪?兴贩人口问充军.哄诱良家子弟犹自可,图财杀命罪非轻!你一家万分无天理,我且说你两三分."
这一段骂词,玉堂春的伶牙俐齿、老练泼辣,对老鸨的满腔怨愤、恨入骨髓表现得淋漓尽致.同时,虽是韵文,却具有自然的口语色彩,非常符合身处市井生活的玉堂春的身份性格特征."三言"语言的浓郁口语白话特点和生动自然于此也可见一斑.
但到"二拍",语言则更多了份雅的特点,如《大姊魂游完宿愿小姨病起续前缘》中,兴娘和崔生的一段对话:
兴娘道:"郎君不认得妾耶?妾即兴娘之妹庆娘也.适才进门时,坠钗轿下,故此乘夜来寻,郎君曾拾得否?"
崔生道:"适才小娘子乘轿在后,果然落钗在地.小生当时拾得,即欲奉还.见中门已闭,不敢惊动,留待明日,今娘子亲寻至此,即当持献."
兴娘所用的"郎君""适才""故""寻""否"等词语已显得较为雅化,而崔生"即欲奉还""留待""持献"等话语同样具有雅化的特点."二拍"语言整体虽不如"三言"鲜活生动,具有较强的口语色彩,但是一篇之内,语体风格多是一致的,仍不失为佳作.而《型世言》语言尽管使用的也是白话,但生动流畅则又略逊一筹.《型世言》中,也有运用方言俗语传神描绘之处,如第五回邓氏与董文的对话:
董文道:"嫂子,吃晚饭也未?"
邓氏道:"天光亮亮的吃饭?"
董文道:"等待咱们打酒请嫂子."
邓氏道:"不要吃,不要你扯寡淡!"
当耿埴躲在米桶里闷得慌,动一动顶起一下桶盖,被董文发现时,邓氏和董文又有一段对话:
董文道:"活作怪!怎么米桶的盖会这等动起来?"
邓氏道:"花眼哩!是籴得米多,蛀虫拱起来,口童醉了,去挺尸罢,休在这里怪惊怪唤的蒿恼老娘!"
董文道:"咱去,咱去!不敢拗嫂子."
这一段话便写得较为精彩,刻画出邓氏对董文的厌烦、没好声气以及其机灵、淫邪,而董文的体贴、关切、不疑和宽容性格也表现得神情毕肖,使二人的对话显得生动鲜活.但《型世言》中这样的描写并不能贯穿始终,常常文白夹杂,甚至有些故事还是用文言写的.如第十一回《毁新诗少年矢志诉旧恨淫女还乡》中,人物语言时而白话,时而文言,显得极不协调.如谢芳卿的语言,便是如此.她在故事中前半部分用的是白话,如:
"他外貌已这如此,少年进学,内才毕竟也好.似这样人,可是才貌两绝了.只不知我父亲今日拣,明日择,可得这样个人么?"
语言流畅而口语化,表现出妙龄女孩的憧憬与活泼性格,但到后来自叙遭遇时,则又用文言:
"妾即谢度城之女芳卿也.记当日曾以诗投君,君不顾;复乘夜奔君,君不纳,且委曲训喻.妾不能用.未几君辞馆去,继之者为洪先生,契一伴读薄生来,妾见其年少,亦以挑君者挑之,不意欣然与妾相好.夜去明来,垂三月而妾已成孕矣.惧老父见尤,商之薄业为堕胎计,不意薄生别妾以逃,骇妾谓予弟闻之予父,将以毒药杀予,不逃难免."
同一人物的语言,风格差异却如此之大,显得极不协调,损害了故事的整体性和一致性,从中可以看出,《型世言》的白话运用有时远不如"三言二拍"显得娴熟.
四、《型世言》与"三言二拍"叙事方式之比较
语言的渐趋雅化是文人参与话本创作的结果,是"拟话本"的特点之一,但"拟话本"最主要的特点,则体现在"虚拟情境"这一叙事模式中,因为它揭示了"拟话本"小说仿拟的最本质特征.所谓"虚拟情境",意谓"假称一部作品于现场传颂的情境".这是一种如王德威先生所说的"虚拟的修辞策略",一种"促使中国古典小说'似真'效果发展的主要叙事法则".[2]20尽管它们皆为"拟话本"小说,运用"虚拟的说书情境"叙事,但"三言二拍""虚拟情境"的运用极为纯熟,叙述者(说话人)与读者(听众)的沟通达到了水乳交融的境地.它尽管也有道德的判断,但更多的是针对故事情节而作的沟通.与之相较,《型世言》的"虚拟情境"更多的是为道德说教而设置的.下文以此作为观照点,试探讨《型世言》与"三言二拍"在叙事上的不同特点.
王德威指出,说话人很巧妙地同时扮演了两个角色:一为偷窥者,他的报导满足了读者及作者自己的好奇心;另一为社会尺度的代言人,他对道德方面所付出的口惠使他在任何一个可接受的语意范围内"保护"了故事的敏感暧昧的主题.如在小说猥亵情节的描写中,"三言二拍"的作者显然对刺探风月韵事有极大的兴趣,但同时他们口头上又得明白表示严谨的道德尺度,而虚拟的"说话情境",可使说话人"藉一超然无我的声音从事实为私人兴趣的描写"[2]89,因而小说的叙事更显得有个性化(即"私人兴趣")的特点,即使其所作的道德批判,也常常注意到人之为人的情理.如《醒世恒言》卷八《乔太守乱点鸳鸯谱》中,作者借乔太守之口道:
"弟代姊嫁,姑伴嫂眠.爱女爱子,情在理中,一雌一雄,变出意外.移干柴近烈火,无怪其燃;以美玉配明珠,适获其偶.孙氏子因姊而得妇,搂处子不用逾墙;刘氏女因嫂而得夫,怀吉士初非衔玉.相悦为婚,礼以义起.所厚者薄,事可权宜.以爱及爱,伊父母自作宁人;非亲是亲,我官府权为月老."
表现出对文中主人公同情、理解的态度.相比而言,《型世言》所缺乏的正是这种个性化的叙事特点,叙述者(说话人)更多地充当的是一种社会尺度的代言人.他所申发的议论是"先于作品而存在的",用巴特尔的话说,是"一个集体的、匿名的声音,其源头正是一般人的知识总合",因而代表着一种"集体的社会意识".[2]82这正是造成此部小说缺乏生动趣味,缺乏个性特点,满纸说教、令人生厌的原因所在.当他的叙事无法自圆其说时,便不得已采用一些神灵相助的方式.因而它的故事虽然来自生活,却又失去了生活的真实.
五、结 语
《型世言》和"三言二拍"虽同属话本体制,以白话叙述故事,以现实为题材塑造形象,但它们又表现出不同的文本特点.由"三言二拍"到《型世言》,可以看出文人参与创作特点的加强.同时,在比较中也感到,就艺术成就而言,《型世言》确实有与"三言二拍"不能比肩之处.其目的不在展现人,展现生活,而在于凭借人和故事达到其劝世目的.
[1]欧阳代发.话本小说史[M].武汉:武汉出版社,1997.
[2]王德威.想象中国的方法[M].上海:三联出版社,1998.
[3]鲁 迅.中国小说史略[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8:71.
[4]刘兴汉.《型世言》与"三言"的比较研究[J].社会科学战线,1997(4):120-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