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前沿问题探讨

2011-08-15陈松林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特色精神

陈松林

(长江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荆州 43402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前沿问题探讨

陈松林

(长江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荆州 434023)

历经90年奋斗,中国共产党不断推动文化建设和文化创新,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我们必须历史地、全面地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高度重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

精神文明;和谐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国马克思主义

在90年的奋斗中,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大力培育和弘扬反映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中国新文化,不断推动文化建设和文化创新,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道路,不断深化对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形成了系统的、完整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文化建设理论。

一、正确厘清文化、精神文明、先进文化、和谐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关系

文化是一个内涵十分丰富的范畴。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的有目的的活动的结果,即人们在其物质活动和精神活动中所创造的一切,既包括物质文化,也包括精神文化。狭义的文化,是指作为观念形态的精神文化,仅包括与精神生产直接有关的精神成果,如政治法律思想、教育、科学、文学、艺术、哲学、道德、宗教等思想观念的生产活动及其产品。

文明是指人类在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的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表明人类逐步从蒙昧状态向开化状态演化、发展的进程,是人自身解放和人类社会历史进步的基本标志。精神文明是与物质文明相对的一个范畴,是指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的精神成果的总和,是人类精神生产的发展水平及其积极成果的体现。文化相对于经济、政治和社会而言,精神文明相对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态文明而言。文明无优劣之分,但文化有先进与落后之别。

先进文化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结晶,是顺应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符合社会历史发展方向,反映时代进步潮流,为人类社会文明进步提供精神支撑的文化。在当代中国,先进文化是指服从和服务于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体现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的文化,是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凝聚全国各族人民的意志和力量,积极进取、健康向上的文化,是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具有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文化,是博采各国文化之长,吸收世界优秀文化成果的文化,是面向大众、服务人民、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

和谐文化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为核心,以崇尚和追求和谐的社会生活为价值取向,融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习俗、社会风尚于一体,反映着人们建设和谐社会的基本理念和理想追求。建设和谐文化,就是要培育和谐精神,倡导和谐理念,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观念,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亲和力,为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和文化生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范畴的文化是指狭义的文化,是与经济、政治和社会并列的文化,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的观念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其主要内容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一致的。二者在指导思想、科学内涵和根本任务等方面是完全相同的。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化,就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二、历史地、全面地梳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

中国共产党是在体现民主、科学、爱国、进步的文化精神的新文化运动中诞生的。从诞生之日起,我们党紧密结合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时代特征和实践要求,探索出一条独具特色的中国先进文化发展道路,构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理论。这一理论具体地体现在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成果之中。

毛泽东文化思想的核心是发展中国先进文化,是要把一个被旧文化统治因而愚昧落后的中国,变成一个被新文化统治因而文明先进的中国。为此,他倡导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提供了发展中国先进文化的现代科学思维方法。他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确立了中国先进文化的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他构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文化纲领,培育了中国先进文化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优秀品格。他提出在社会主义建设中要实现文化现代化的任务,制定了发展中国先进文化的指导方针。[1]

在改革开放新时期,邓小平创造性地提出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理论。他认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是社会主义社会全面进步和全面发展的基本标志;要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搞好,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才是合格的社会主义;要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人。邓小平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理论是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指针,是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事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旗帜。[2]

在世纪之交,江泽民提出,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的重要思想。他指出:要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要把弘扬主旋律和提倡多样化统一起来,把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有机结合起来;要大力发展积极健康向上的优秀文化,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继承和发扬革命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不断推进文化创新,不断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要,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提升人们的精神境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些重要思想,表明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得到了深化。

新世纪新阶段以来,党的文化建设理论进一步得到了发展。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把文化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提出要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群众文化生活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面貌昂扬向上;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要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要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同精神家园;要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推进文化创新,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

三、高度重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

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我们党提出了建设和谐文化的任务,这反映了我们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的文化自觉。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是促进科学发展的需要。建设和谐文化,可以帮助人们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观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实现文明发展、和谐发展、又好又快发展。

建设和谐文化,是实现文化建设自身和谐的需要。建设和谐文化,有利于化解思想矛盾、增进社会认同,发展壮大核心价值体系和主流意识形态,使之在多元中居主导,在多样中谋共识;有利于形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生动局面,使先进文化得到发展、健康文化得到弘扬、落后文化得到改造、腐朽文化得到抵制,使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高雅文化与通俗文化相互比较、相互促进,使各种文化形式、文化业态各展所长、共同发展。

建设和谐文化,是培育良好社会风尚的需要。和谐文化强调和而不同、以和为贵。建设和谐文化,可以形成化解社会矛盾的新认识、处理社会关系的新方法,引导人们用和谐的理念认识事物,用和谐的态度对待问题,用和谐的方式处理矛盾,从而使崇尚和谐、维护和谐内化为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为形成良好社会风尚打下坚实的文化基础。

建设和谐文化,有利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谐始于内心。和谐文化强调人的自身修养、自我完善和全面发展。和谐文化的熏陶和哺育,可以提高人的境界、情趣、品位,培育乐观、豁达、宽容的精神,促进人的素质提高、精神解放和全面发展;可以有效调节人们的情感和心理,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指引人们用理性合法的方式表达利益诉求,维护自身权益。

四、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坚持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必须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第一,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先进文化的灵魂。只有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正确认识经济社会发展大势,正确认识社会思想意识中的主流与支流,才能在错综复杂的社会现象中看清本质、把握方向。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先进文化的主题。这个共同理想,把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目标、国家的发展、民族的振兴与个人的幸福紧密联系在一起,把各个阶层、各个群体的共同愿望有机结合在一起,经过实践的检验,有着广泛的社会共识,具有令人信服的必然性、广泛性和包容性,具有强大的感召力、亲和力和凝聚力。第三,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先进文化的精髓。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和先进文化建设的主旋律。第四,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先进文化的基础。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对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全面系统、准确通俗的表达,它为全体社会成员判断行为得失、作出道德选择、确定价值取向,提供了基本的价值准则和行为规范。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利于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共同的思想基础,是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赖以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前提。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适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适应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要求,适应了现阶段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要求,明确揭示了共同思想基础的基本内涵和基本要求,必将推动全国各族人民更加自觉地维护共同的思想基础。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利于引导全社会在思想道德上共同进步。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思想观念、道德水平、价值取向越来越呈现出层次性。这种层次性要求我们在思想道德建设上一定要从实际出发,既要鼓励先进,又要照顾多数,把先进性要求同广泛性要求结合起来,对不同层次的人们提出不同的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既体现了思想道德建设上的先进性要求,又体现了思想道德建设上的广泛性要求;既坚持了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又符合不同层次群众的思想状况;既体现了一致的愿望和追求,又涵盖了不同的群体和阶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和包容性,具有强大的整合力和引领力,是联结各民族、各阶层的精神纽带。

五、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

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也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首先是由意识形态本身的特点和社会功能所决定的。意识形态是文化的核心部分,它为文化建设提供世界观、价值观,决定着文化建设的性质和方向。其次是由中国共产党在国家政权中的领导地位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性质决定的。再次是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是被实践证明了的科学真理。最后也是积极应对全球化、国际化条件下意识形态领域新挑战的需要。

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必须正确处理指导思想一元化和文化多样化的关系,反对指导思想的“多元化”、“模糊化”、“边缘化”等错误倾向。为此,必须通过文化建设和文化创新,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第一,要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作出符合我国社会发展要求和人民利益的新的理论概括,使中国马克思主义具有更加鲜明的实践特色。第二,要扎根于中国的土壤,把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凝聚力之中,使中国马克思主义具有更加鲜明的民族特色。第三,要始终走在时代前列,敏锐把握时代特征,准确反映时代要求,使中国马克思主义具有更加鲜明的时代特色。第四,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使马克思主义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掌握,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使中国马克思主义具有更加鲜明的群众特色。

[1]陈松林.论毛泽东文化思想对发展中国先进文化的意义[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

[2]陈松林,彭开智.论邓小平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思想的理论价值和时代意义[J].中国教育科学探究,2004(6).

A Discussion about Front Issue of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t Culture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CHEN Song-lin (School of Marxism,Yangtze University,Jingzhou Hubei434023)

After 90 years of struggle,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t culture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theory has finally formed by Chinese Communist Party’s continuous efforts in promoting cultural development and innovation.We have to fully and historically grasp the theory of socialism cultural construction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pay highly attention to building a socialist harmonious culture,take great efforts to building a socialist core value system and always adhere to the guiding position of Marxism.

spiritual civilization;harmonious culture;the socialist core value system;Chinese Marxism

D630

A

1673-1395(2011)08-0086-03

2011-06-28

陈松林(1966-),男,湖北仙桃人,教授,硕士,主要从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责任编辑 袁丽华 E-mail:yuanlh@yangtzeu.edu.cn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特色精神
虎虎生威见精神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特色种植促增收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中医的特色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拿出精神
完美的特色党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