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科学化水平探析
2011-08-15王宏娟
王宏娟
(吉林大学畜牧兽医学院,吉林长春,130062)
提高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科学化水平探析
王宏娟
(吉林大学畜牧兽医学院,吉林长春,130062)
创新人才是建立创新型国家的基础,如何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创新人才是我国高校面临的现实问题。实施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有力举措,也是推进教育教学模式改革的内在要求。严格学生选题、加强过程控制、增加经费保障和搭建信息化平台有益于提高创新性实验计划管理的科学化水平。
质量工程;创新性实验计划;科学化水平
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是国家本科质量工程的重要内容,自2007年实施以来,推进了高校以问题和课题为核心的教学模式改革,推进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创新性实验改革,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很多优秀学生得到创新性科学研究锻炼,为全面提高本科教学质量做出了重要贡献。时至教育部和各高校深入进行“本科质量工程”一期总结、为“质量工程”二期出谋划策之际,就如何提高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的科学化水平进行了一些探索。
一、推进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有益于夯实创新型国家的人才基础
创新型国家要由创新人才来创造,创新型国家的基础是创新人才,培养和造就创新人才也一直是发达国家尤其是创新型发达国家科技界关注的一个焦点问题。毋庸置疑,中国的人才问题实际上是教育问题,大学理应担当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责任和义务。
当前,我国在校大学生已达2979万人,毛入学率24.2%,高招录取比例为65%,按国际通用标准,我国高等教育实现了精英教育到大众化的飞跃,接受高等教育已不再是少数人才拥有的“奢侈品”。同时,我们也应当看到我国高等教育财政性经费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还不到4%,高校教学经费保障还难以适应学生人数的急剧增加,部分高校特别是地方高校校舍、教学仪器设备、图书和师资等办学条件明显不足,学生动手能力差,创新意识不强,社会适应度弱,创新型、实用型、复合型人才紧缺。还有不少高校教育观念落后,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单一,学生的人文精神、创造精神、创新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以及国际化视野亟待加强。面临如此复杂的教育环境,如何形成创新人才培养的良好机制,怎样培养创新型人才已成为高校面临的时代课题,也是社会所热切期盼解答的难题。为此,党中央、国务院高瞻远瞩,果断决策,全面启动和实施“本科教学质量工程”,推进“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探索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创新人才培养之路,为建立创新型国家提供智力支撑和条件保障。
二、实施大学生创新性计划项目是培养创新性人才的有力举措
人才培养是高等学校最本质的职能,也是各高校的中心工作。培养创新型人才还是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着力点。人的创新思维来源于科学实验、生产实践和社会实践,实践是技术创新和知识创新的源泉。实施“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就是要将学生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再把实践升华为理论,从而达到创新思维训练的目的;通过实验教学方法改革、实践能力培养,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促进本科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不断提升。
(一)培养具有实践能力的创新性人才是创新性实验计划的基本任务
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尽早进入实验室或社会开展科学研究或社会实践等活动,让学生在本科阶段得到科学研究与发明创造的训练,改变目前高等教育培养过程中实践教学环节薄弱、动手能力不强的现状;学生通过查阅大量文献资料,了解本学科的前沿信息,并根据自身条件确定研究方向,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创新性实验项目。创新性实验的开展为广大学生提供了一个“异想天开”、“标新立异”的平台。如果不容许“异想天开”、“标新立异”,完全和别人相同,那就谈不上创新,谈不上培养创新人才,更谈不上建设创新型国家。这里的“异想天开”、“标新立异”不是空想,也不是异类,而是打破常规、敢于质疑、敢于创新、有的放矢。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的实施,就是要突出学生的个性培养以及的实践能力培养以及思维训练,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在兴趣的带动下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促进实践能力的提升。
(二)推进教育教学模式改革是创新性实验计划的内在要求
高校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实验课只是理论课的辅助形式,基础性和验证性实验居多,按照既定程序和方法重复实验,没有相应的实验环境来承担实践和创新的任务,很难有所创新。这种实验教学模式已经不适应学科发展和创新人才培养的需要,也不利于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的实施,改变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方法,探索并建立以问题和课题为核心、以学生为中心的实践教学新模式,促进以本科学生为主体的创新性实验改革,强化学生创新基础,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激发学生创新兴趣,形成浓郁的创新氛围和创新文化,构建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良性发展机制。同时,探索和实践了研究性学习和个性化培养的教学方式,建立了与之匹配的现代实验教学管理机制,全面推动教育教学改革。
三、提高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科学化水平的方法途径
提高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的科学化水平是新时期高等教育信息化、多样化、综合化发展的必然要求和趋势,加强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配套建设有利于提高创新性实验计划的科学化水平。
(一)合理选题是创新性实验项目能否坚持不懈的关键
选题有价值,创新才有价值,在选题上学生很容易出现“小题大做”或“大题小作。”有些选题与本人实际研究能力相去甚远,知识准备不足,涉及范围太广,文献资料搜集困难,难以驾驭,在现有的研究条件或规定时间内根本无力完成;而有些选题是在低水平重复实验、大量引用和编辑别人的观点,创新能力不足,缺乏创造性的思维方法,研究内容缺乏新颖、独创和实用性,无见解,无特色。因此,学生应注重解决社会、经济、文化中的实际问题,有一定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对于学生提出的选题方向、设计路线和技术手段,指导教师应给予及时、必要和适度的指导,但不能越俎代疱,大包大揽。同时,学院要组织相关学科专家对项目选题的创新性、合理性、可行性进行评审,并对项目选题提出修改意见,使创新项目从选题开始就趋于最优,从而为创新项目的顺利开展、实现创新计划的最终目的奠定基础。
(二)严格的过程控制是创新性实验项目的质量保证
重申请、轻过程是大学生开展创新性实验项目最容易出现的问题之一。学生和指导教师在项目申报时,热情都比较高,资料查询、方案设计、预期效益等做得都比较细腻、扎实。但随着学生学习任务的加重,就业压力的增大或实验遇到挫折时,他们就很容易放弃、终止或主动降低标准。也有些指导教师因教学科研任务重,在指导大量的硕士生、博士生基础上,还要指导本科生,使得教师精力投入不足,或者心有余而力不足,造成创新实验的质量受到影响。因此,建立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管理和监控体系显得十分必要,对各环节目标、任务、形式和要求都予以明确,建立和完善大学生科技创新激励机制,将实践创新能力作为推荐免试攻读硕士研究生的重要考核点之一,激励学生主动实践;全程依靠专家决策管理,成立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专家指导委员会,负责项目申报评审、检查、结题验收、专利申请及奖励建议;对偏离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本质的行为要及时予以纠正,对进度缓慢、难以达到创新要求的予以终止,对有不良诚信记录、未能按期结题或无故终止研究项目的应有必要的处罚措施。
(三)完善的经费保障制度是创新性实验计划的物质基础
随着开展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的不断深入,各校基本都形成了国家级、校级和院级三级创新性实验项目。国家级一般在1—2万元,校级在3000—5000元,院级在1000—2000元之间。这些经费对于学生特别是从事自然科学研究的学生来说,根本无力保障。绝大多数学生都是初次进行系统的科学研究,必然会消耗大量的实验用品和器具,几千元的费用只能是杯水车薪,甚至连发表论文的版面费都不够。为此,指导教师只能另行投入大量的科研经费,这必将影响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积极性和创新产出成效,同时,学生进入实验室后还要占用一定的物质和空间,对正常教学和科研带来冲击。因此,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的有序开展必须建立以人员保障、环境保障和经费保障为主要内容的条件支撑体系,建立创新型教师队伍和功能强劲的创新平台,加大经费投入,完善学校经费配套及使用管理制度,足额提供经费支持,方能保证创新性实验项目研究有序开展。
(四)快捷的信息化服务平台是创新性实验计划管理的发展趋势
学生开展创新性实验项目的主要场所是实验教学中心、科研平台和校内外实践基地,这些平台除了提供给学生开展创新性实验项目外,更重要的是要保障日常教学实践的顺利进行,如何既科学合理又高效节能地使用这些场所,就必须有专人进行管理,有专用的信息查询和预约平台。同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覆盖面广,涉及学生众多,大多高校都占学生总数的30%以上。以吉林大学为例,每年要组织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2次检查、2次结题、1次申报,须投入大量的人力和财力,而国家和学校又没有专项管理经费,由此产生的各项费用均从日常教学费用中垫支。同时,由于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数量庞大、分类繁多,组织管理投入的人力非常多,而学院本身教学管理人员都相对较少,教学任务又繁重,密集的评审检查必将对日常教学工作带来冲击。因此,建立安全、稳定的高校的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信息管理平台,从学生申报、评审、检查和验收等环节均通过网络系统来完成,集成各种模块功能,根据授权进行管理和评审,既可以“统筹安排、分类使用”,又可以实现“高效节约、方便快捷”,极大地促进了项目管理的信息化、科学化水平。
[1] 王春潮,徐跃进,王平祥.强化实践推进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28(6):7-10.
[2] 陈洋,闫达远,明道福.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实施的实践与思考[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2):93-95.
[3] 黄尚廉.造就创新人才建设创新型国家[J].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9,22(3):5-10.
[4] 高思.提高高校本科教学质量的重大举措[N].中国教育报,2007-01-26.
G645
A
王宏娟(1977-),女,硕士,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教务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