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纽约时报有关拉萨“3.14”事件系列报道的倾向性分析

2011-12-29方夏萍

关键词:批评性倾向性中国政府

方夏萍

(广州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广东广州,510850)

对纽约时报有关拉萨“3.14”事件系列报道的倾向性分析

方夏萍

(广州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广东广州,510850)

在此选取纽约时报对拉萨“3.14”事件的系列新闻报道为语料,对报道中的指称语、转述话语以及选择性报道进行批评性语篇分析,揭示报道中存在的对中国不公正报道的现象。

新闻报道;批评性语篇分析;倾向性

2008年3月14日,在中国拉萨地区发生了严重的暴乱事件,许多不法分子打着和平示威游行的幌子进行打、砸、抢、烧等破坏活动,严重扰乱社会秩序,危害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该事件发生后迅速引起了国外新闻媒体的关注和报道,并导致了较大范围的反华活动。对此,中国政府谴责西方部分媒体的报道对中国存在偏见,误导了西方民众。以下选取纽约时报这一具有代表性的西方媒体对此事的系列报道作为研究语料,运用批评性语篇分析的方法进行研究,进而印证了关于西方部分媒体的报道的确存在对中国不公正报道的观点。

一、批评性语篇分析与新闻报道的倾向性研究

批评性语篇分析,简称CDA,其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后期,旨在研究语言是如何调节和表征对世界的不同观点,从而揭示语言并非仅是一种客观的传播媒介,同时也是社会控制和权力关系得以实现的一种重要手段。标榜客观公正的新闻报道自然成为了批评性语篇分析的主要研究对象之一。

新闻报道强调其基本原则和宗旨是客观、透明、中立。但是“任何一条新闻都或多或少地表现出一定的倾向性,所谓倾向性,是指新闻媒介或明或暗表现出的特定的政治立场,也指记者通过新闻事实暴露出来的思想倾向”[1]。近年来国内有许多学者对新闻的倾向性做了相关的研究,如陈中竺,徐涛、贾丽莉,宗世海、刘文辉等[2-4],他们的研究大多采用不同的新闻媒体对同一事件的报道为语料进行对比分析,在此尝试以同一家媒体对同一事件的系列报道为语料,即纽约时报从3月14日至4月14日就拉萨“3.14”事件展开的一系列相关的新闻报道,共计30篇约3万字左右,作为本研究的原始语料和例证。在批评性语篇分析的理论框架下,采用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新闻的指称、转述话语以及选择性报道等方面进行分析,从而揭示新闻媒体中存在的倾向性。

二、指称语体现的倾向性

指称语是人们日常交际中普遍用到的词语,而在新闻报道中对相关新闻人物或事物的报道更离不开指称语。宗世海、刘文辉指出“分析新闻事件的主角及相关人物的指称可以发现新闻媒体的褒贬意图和倾向性”[4]。

(一)“Dalai”与“Chinese government”

在纽约时报报道中对达赖的指称,除了用“DalaiLama”这一中性指称外,还常加上一些确定性描述语进行补充说明。这些确定性描述语主要可以分为三类:(1)直接承认并肯定达赖作为西藏人民精神领袖的地位,如:spiritual leader of Tibetan Buddhism,Tibetan spiritual leader,the Tibetan Buddhist leader,the exiled spiritual leader of Tibetan,Tibet's spiritual leader in exile等;(2)强调他是和平的象征与化身,如:NobelPeacePrize winner;(3)转述中国政府对他的谴责,如:splittist和terrorist等。值得注意的是,记者在转述中国政府对达赖的谴责时,有时并不是整句直接引用,而是在间接引述中把中国政府对达赖的称呼或谴责如“splittist”加上引号。Bell认为这是直接引语的一种,它清楚表明报道者欲与引语保持距离,暗含不赞成、怀疑或反对的态度,引号的作用相当于“所谓的”(so-called)[5]。通过上下文和语境我们认为语篇中出现的这种情况的确是暗含了报道者对这些指称持反对的态度。

纽约时报对新闻的另一主角——中国政府一方的指称则更加多样化,有时用“Chinese government”,有时用“governing Communist Party”,有时还用“authorities”,其中用“China”进行指称的居多。但值得注意的是,在语篇中多次出现了用“Beijing”指代中国政府或中国的现象,这种现象在语言学中称为提喻(synecdoche),是指用事物一部分的名称来指代整个事物。在这种新闻主角双方关系比较紧张对立的时刻,该新闻媒体用“Beijing”来指代中国政府或直接指代中国,其实是别有用心,它有意选择该指称来影射中国政府的“独裁统治”。

(二)“Tibetan”与“Chinese”

纽约时报在所有的语篇中对藏族人民大多采用“Tibetan”这一指称,但是在多数语篇中,记者并没有采用“HanChinese”来指称汉族人民。经统计,在30篇报道中,“Han Chinese”或“the Han”只出现27次,其中13次集中出现在“Unrestin Tibet Exposes a Clash Of Two Worlds”这一篇报道中。而在其它大部分报道中记者直接用“Chinese”来指汉族人民或直接用其与藏族人民相对应。这一做法显示出记者有意把藏族人民从中国人民中划分出去,从而表明记者支持西藏独立的立场。

可以看出,纽约时报的新闻编辑者通过对新闻事件的主角及相关人物采用某些具有倾向性的指称语,有意丑化中国的形象,表达该媒体支持达赖、支持“藏独”的立场。

表1 转述话语的偏利倾向性分析

三、转述话语体现的倾向性

转述话语(reported speech)是指直接或间接转述原说话人的话语。根据语料中转述话语对新闻主角双方某一方有利的倾向,可分为两大类进行统计和分析。我们把拥护藏独,支持达赖,哭诉藏族人民的不幸生活,描绘动荡不安的景象,直接或间接转述达赖的讲话以及国内一些反藏独分子偏激的言语等转述话语视为对以达赖为代表一方的偏利,用A表示;而将叙述暴动分子打、砸、抢、烧等行径,叙述无辜丧生的普通民众,表达中国政府领导人和外交部相关人员对该事件的表态以及人民民众对该事件的愤慨和谴责等转述言语归为对中国政府一方的偏利,用B表示。转述话语的偏利倾向性在各语篇的分布情况如表1所示。为讨论方便,我们把文章按时间的先后顺序进行编序,分别用1~30等序号加以标示。

从表 1的统计数据中我们可以清楚看到 A的总比例(38.1%),即对达赖喇嘛一方偏利的转述言语,明显多于B的总比例(16.2%),即偏利于中国政府一方的转述言语。其中有4篇报道竟然完全没有转述有利于中国政府一方的内容,但是转述对其不利的信息在报道中所占的比例却颇高,分别是57.5%、40.8%、55.6%和57.9%。并且是纽约时报给两篇新闻报道拟了两个形式相同而内容相对立的标题:Dalai Lama Condemns China For Suppressing Uprising in Tibet和China Premier Blames Dalai Lama for“Appalling”Violence in Tibet,在表中的序号分别为4和6。从4和6的统计数据上我们可以看到题为“达赖喇嘛谴责中国政府”的报道中的转述言语偏向性的比例,A为44.8%,B仅为7.1%,但是在题为“中国总理谴责达赖喇嘛”的报道中,B为17%,A为36.1%,远远反超B的比例。这种巨大的反差显示了纽约时报的不公正,它给了达赖一方充足的控诉空间并且给他们大量申辩的机会,相比之下,给中国政府一方控诉和反驳的机会却很少。

由此可见,记者完全可以利用转述话语“客观性”的光环来掩盖他对事件的不公正报道,因为人们往往忽视了转述话语是记者为了传达自己的态度和观点而主观筛选出来的。正如Volosinov所言:“有些看起来虽然是转述话语,但实际上它是经过预先调整了的。转述话语的主题也是经过预先选择和处理的。”[6]记者利用他对新闻信息报道的选择、取舍和图解的权力,把其所在媒体及个人的偏见与价值观传达给读者。

四、选择性报道体现的倾向性

新闻事件一般由多个相关事实构成,而新闻报道往往都只是选择性的报道。选择性报道指的是记者根据自己的价值判断和套路,有目的地选择最能代表其所在集团利益的某些相关事件进行报道。宗世海、刘文辉指出:“从报道的选择性(是否报道某事实)可以看出新闻主体的倾向性:选择哪些事实来报道,本身就隐含着、体现着某些观点和倾向。”[4]

在分析语篇中我们注意到,纽约时报对3月14日发生在拉萨地区暴动分子的破坏活动这一主要信息的报道比较少,或轻描淡写、一笔带过,或强调其信息转述自中国政府的官方新闻媒体,大大降低其可信度。我们发现纽约时报直到3月18日才重点报道了在暴乱事件中有五名女孩无辜丧生的事实,时隔“3.14”事件已14天,而该媒体的多数读者在期间已根据纽约时报之前不公正的报道对该事件形成了较为固定的看法。此外,纽约时报选择的背景事实多为描述西藏人民的抱怨与哭诉,强调中国军队大批进驻暴乱地区和世界各地“藏独”分子的示威游行等,勾勒出一个“专政”的国家形象和以达赖喇嘛为代表的一方的“正义”形象。相比之下,借中国政府或中国官方媒体之口对中国的正面报道和揭示“藏独”破坏活动的报道则显得苍白无力。

语言是构建社会意识形态的工具,而新闻语言则肩负着构建公众意识形态的重任,所以媒体报道的公正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公众对事实的判断。纽约时报选择报道大量倾向于支持达赖一方的背景事实,而对不利于达赖一方的主要事实却选择简略报道和推迟报道,导致新闻媒体公正性受损,公众也因此会受其误导。

众所周知,新闻的核心是公正、对新闻主角双方不偏不倚。但是通过对纽约时报关于拉萨“3.14”事件的系列报道的分析发现,该媒体的新闻编辑者从标题到指称语都使用了带有个人偏见和价值观倾向的词语,而貌似公正的转述话语和相关事实的报道经过记者的筛选后也成为了媒体宣传其观点立场的工具。研究的相关统计数据和分析显示,纽约时报围绕该事件展开的新闻报道出现了严重偏袒达赖一方的情况,违背了新闻的公正性原则,导致出现了对中国不公正的报道。

[1] 夏琼.新闻评析原理与实务[M].武汉大学出版社,1998.

[2] 陈中竺.语篇与意识形态:批评性语篇分析——对两条罢工新闻的分析[J].外国语,1995(3):42-45.

[3] 徐涛,贾丽莉.转述话语背后的意识操控——对两篇新闻报道的批判性话语分析[J].外国语言文学研究,2007(1):42-50.

[4] 宗世海,刘文辉.小泉参拜靖国神社被判违宪新闻报道的倾向性分析[J].外语教学,2007(6):1115.

[5] Bell,A.The LanguageofNews Media[M].Oxford:OxfordUniversity Press,1991.

[6] Volosinov,V.N.Maxism and the Philosophy of language[M]. New York:Seminar Press,1973.

H313

A

方夏萍(1982-),女,硕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为语篇研究与外语教学。

猜你喜欢

批评性倾向性中国政府
本期导读
《置身事内:中国政府与经济发展》等
基于模糊数学法的阿舍勒铜矿深部岩体岩爆倾向性预测
从发现问题到反思历史——历史学科批评性思维
基于批评性话语分析的网络语言暴力研究框架
关于医患冲突报道的倾向性分析——以“湘潭产妇死亡案”为例
“没准儿”“不一定”“不见得”和“说不定”的语义倾向性和主观性差异
中国政府工作报告——2013年经济运行数据
中国政府工作报告——2014年十大重要数据
一种面向博客群的主题倾向性分析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