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汉语语序制约因素间配位动因再析

2011-12-29侯天庆

关键词:语序制约配位

田 穗,侯天庆

(贵州省黔南民族师范学院,贵州都匀,558000)

汉语语序制约因素间配位动因再析

田 穗,侯天庆

(贵州省黔南民族师范学院,贵州都匀,558000)

制约汉语语序的因素有很多,学界亦对此问题进行了广泛研究,并取得了较大成就。笔者通过研习前人心得,从汉语语序形成的驱动动因切入,拟将汉语语序置于语法“三个平面”,再次探寻制约因素间相互矛盾关系的配位动因是如何在驱动动因影响下维持线性位次配位平衡的。

语序;制约因素;配位;分析

汉语相较印欧语,属于典型的孤立语,缺少词形和形态变化,且词法与句法都无屈折,靠语序和虚词表达语法意义,语序排列要求高于印欧语。加之汉语语义的非自足性,语序表义功能需综合考察,才能得出切合具体语境的结论。如:

(1)他吃糖。(2)糖被他吃。(3)他把糖吃了。(S—主语O—宾语V—谓语prep—介词)

以上三例,同语境不同语序。句(1)为汉语常式语序“S+ V+O”式;句(2)和句(3)为常式语序的两类变体,句(2)为“被”字句,其结构式为“O糖+prep被+S他+V吃”;句(3)为“把”字句,其结构式为“S他+prep把+O糖+V吃”。三类不同的结构式,反映出汉语语序的错综复杂关系。

长期以来,语序研究在汉语语法研究中占据重要地位,学界围绕此问题开展了广泛研究,并取得较大成就。

一、研究进展

清代学者马建忠先生的《马氏文通》曾第一次系统阐述古代汉语语序的基本变化规律,首次提出语序在汉语语法中的重要性。随着汉语语法研究视野开阔,语言学家对语序也有越来越深刻的认识,到20世纪80年代,研究汉语语序制约因素亦成为此研究领域的重要课题,研究者突破80年代以前侧重句法研究的视角,从多角度多视域探讨汉语语序的制约因素。研究视角的拓展主要侧重在以下三方面:

其一,语义视角 研究者或侧重汉语语义类型特征和语义格身分,或侧重解释汉语句法位置表义功能差异性,或侧重成分逻辑语义关系分析。

其二,语用视角 研究者或侧重于语言成分线性位次变化,或侧重于成分语用身份不同。其研究重心在三方面:一是有定无定对语序的制约作用;二是焦点表达对语序的制约作用;三是主题结构对语序的制约作用。

其三,认知视角 研究者认为语言结构的安排取决于认知处理策略,并提出相应制约原则,即,时间顺序原则、概念距离临摹原则、位序时序两重性原则、认知处理先易后难原则等。[1-4]

研读前辈学者的研究心得,将其方法论归纳为两方面:a.单一因素研究;b.多元因素相互关系研究。然而,笔者结合多年教学实践感知,研习者若要掌握汉语语序构成机制,必须从多元视域思考汉语语序形成的驱动动因及受驱动动因影响的各制约因素间的配位动因构成,才能更好地达成提高汉语语言应用能力的目标。

二、驱动动因

“动因”一词,《现代汉语词典》释为动机、原因。驱动动因原为生物学名词,用于汉语语序形成机制中,则指构成语序各制约因素因维持句子结构平衡而使语序线性序列的位次发生移位的过程。

汉语语序的研究内容包含两方面,即语言内部因素和语言外部因素。语言内部因素包含语义因素、句法因素、语用因素以及语音因素等;语言外部因素主要是认知因素,包含对现实世界的认知方式、逻辑思维、文化内涵等心理特征映射到语言表达序列的因素。

汉语语序是语言内外多种因素共同作用构成的,是句法语序、语义语序、语用语序的复合体。在静态语境里,句法语序、语义语序、语用语序三者是对应的(故称静态语序);但在动态语境中,三者却失去原来的对应性(故称动态语序)。

整体而言,汉语常式语序(S+V+O)的静态语序规则相对固定;但动态语序规则却因受语言内部因素制约发生了线性位次移位,呈现出三类驱动动因:(1)语义网络层级因受语义限制移位原则制约,线性位次就发生了移位;(2)句法核心因受界标原则制约,其被支配对象和成份在界标统辖范围内亦发生了移位;(3)因传达语用特定信息,导致线性位次发生了移位。

三、配位动因

在特定语境里,构成汉语动态语序的各制约因素在线性位次配置中会出现相互矛盾的互动关系。这类彼此相互矛盾的互动关系的存在,已在语法学界基本达成共识。

笔者受范晓先生著作《三个平面语法观》的“在语法上,句子客观地存在着三个平面”的语法观启迪,[5]拟在文中运用“三个平面”语法理论,探讨制约因素间相互矛盾关系的配位动因如何在驱动动因影响下维持线性位次配位平衡的。

(一)处于语义因素与语用因素矛盾中的配位动因

语言符号是人类传递语义信息的主要交际工具,它要求符号之间语义配位须反映语义成分的排列次序,语义因素由此成为制约语序的先决因素。如:

(4)这篇课文小明会背。

句(4)是强调“这件事小明能做”的动态语序,受事部分“这篇课文”移位句首加强语气;同时,线性序列上语义份量重的述宾短语(会背)亦移位至施事名词(小明)后,强调“小明怎么做这件事”。句模为:受事(这篇课文)+施事(小明)+VP(会背)。又如:

(5)他在医院等了医生两个小时。→※他在医院等了两个小时医生。

句(5)的动态语序传达“他在医院等谁多长时间”的特定语义信息,依循语义施事前置原则,受事名词“医生”语义生命度高(人类→动物→植物→事物),其线性位次处于时量补语(两个小时)前。句模为:施事(他在医院)+动核(等)+受事(医生)+时量补语(两个小时)。

笔者认为,句(4)与句(5)着重从语义平面考察语序线性位次移位现象。然而,当语义施事前置原则与语用主题前置原则在“三个平面”共同作为语序的制约因素出现,二者在决定语序线性位次时就产生了配位矛盾。如:

(6)他骑着自行车,后坐架坐着他的可爱的小女儿。

句(6)语义平面第二分句名词“小女儿”语义生命度高,本应作为施事主语出现在句首,但分句却把“后坐架”置于句首,究其原由:首先,语用平面内语用因素选定性决定“后坐架”为句子陈述对象;其次,“后坐架”又兼具说明前一分句生命度低的受事宾语“自行车”的作用。正因句法平面的句型是语义平面的句模的外在表现形式,因而为维持句法结构线性序列配位平衡,在驱动动因影响下,语义施事前置原则就让位给语用主题前置原则,达成了语序配位的合理性。

(二)处于句法因素与语义因素矛盾中的配位动因

句法结构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句法成分组成,其句型“S+ V+O”表示一定句模结构“施事+动核+受事”,二者结合构成句子语序,其中,“句模是句型所表现的内在语义结构,句型是句模的外在表现形式”。[5]如:

(7)她什么都做。→※她都做什么。

句(7)由主谓宾三种成分组成动态语序,其中疑问代词宾语“什么”与虚词“都”呼应,传达“她怎么样”的特定语义信息,按句法结构的重成分后置原则,线性序列的宾语“什么”就移位至虚词“都”前,核心动词“做”因成分重而移位至句末,传达“她什么都做”的语义信息;通过句法结构的强制性特点,句型的语序线性配位为“S她+O什么+都+V做”且表示出“施事(她)+受事(什么)+虚词(都)+动核(做)”的内在语义结构。

笔者赞同范晓先生的观点,认为句型和句模在“三个平面”虽属不同平面,但句法成份线性配位却联系紧密。基于此,研习者须注意语义平面语义先决性与句法平面句法强制性若同时制约语序时,如何调配二者在线性位次配位中出现的矛盾关系。如:

(8)-1※她送了前天我见过的总是一脸笑容的那位小学生文具盒。

(8)-2→她送文具盒给前天我见过的总是一脸笑容的那位小学生。

句(8)-1动核结构的线性位次虽符合语义平面的语义生命度高的成分前置原则,却违反了句法平面的重成分后置原则,即重成分且结构复杂的间接宾语(前天我见过的总是一脸笑容的那位小学生)在线性序列上未置于轻成分且结构简单的直接宾语(文具盒)后;为调适配位矛盾,在驱动动因影响下,句法结构强制性特点使句型线性位次按重成分后置原则,将间接宾语(前天我见过的总是一脸笑容的那位小学生)移位与介词“给”构成介宾短语而生成新的动态语序(句(8)-2),最终保持了线性位次的配位平衡。

(三)处于语用因素与句法因素矛盾中的配位动因

汉语是着重主题的语言,“汉语句子中主语和谓语的语法意义是主题和述题”,[6]“主题十述题”属语用结构,在传达信息时,语用因素对句子的构成具有选定性,这一特点保证了句子最佳语义信息的传达。如:

(9)衣服我洗了。

句(9)属“主题十述题”动态语序。宾语(衣服)是“我”陈述的对象为全句主题(又称主位);动核结构“S(我)十V(洗)”则为述题。因“我”形成了“衣服被我洗”的表述,不在主位的陈述对象(衣服),受句法因素与语义因素制约,其线性位次移位至句首。句类为:主题(衣服)十述题(我洗)。又如:

(10)-1邮递员交给收件员那件包裹了。

(10)-2→邮递员把那件包裹交给收件员了。

句(10)-1在话语展开中,信息焦点“收件员”为话语线性化标志承担者,指导着句子展开方向。为凸显信息焦点,线性序列上的自然焦点(那件包裹)移位至动核结构“交给”之前,信息焦点后置于原自然焦点位次上,陈述“邮递员把那件包裹交给谁”这件事的语义信息,句类变为句(10)-2。

笔者认为,语用平面的语用因素选定性特点会在不同语序表达中表现出来,并对语序结构有不同的制约作用。同时,当语用平面的语用因素选定性与句法平面的句法因素强制性同时在“三个平面”成为语序的制约因素而出现相互矛盾时,语用因素的选定性特点确保了线性位次配位的平衡。如,常式句(S+V+O)中,动核只带一个成分,动元(宾语或补语)均置于动核之后;当多个动元同现句中时,为了更加恰当地传达话语者的语义信息,在驱动动因影响下,语用因素选定性特点促使线性序列由静态转向动态,最终在新的动态语序中实现语序线性位次的合理配位。且看下例:

(11)-1※他已经忘得干干净净那件事了。

(11)-2→那件事他已经忘得干干净净了。

句(11)-1虽符合句法平面重成分后置原则,即重成分的宾语(那件事)在线性序列上置于轻成分的补语(干干净净)后,传达“他忘记干干净净”的语义信息,却与语用平面确定的信息焦点相矛盾。因语用平面的语用因素选定性特点,句(11)-1筛选出宾语“那件事”作为新的信息焦点且线性位次亦移位到句首加强语气;原为信息焦点的补语“干干净净”因虚词“得”对动核“忘”的强黏着性而未发生移位。此时,新的动态语序(句(11)-2),传达“那件事他没有记忆”的语义信息更符合话语者本意。

由此可知,语用制约因素与句法制约因素相矛盾时,语用平面的语用因素作为句子成分序列最终筛选环节而保证了语序线性序列配位的平衡。

图1 汉语动态语序制约因素间互动关系配位图

综上所述,汉语动态语序是多种功能的复合体,各制约因素间相互矛盾的关系在语序生成中虽有多种配置动因,但考虑语序生成机制时,应结合“三个平面”全面系统地分析句子。其中,语义平面的语义因素是语序配位的基础,句法平面的句法因素则在语序配位时起强制性作用,语用平面的语用因素是语序配位时的最终过滤环节。由此,汉语动态语序制约因素互动关系间配位动因大致遵循以下顺序,可用图1示例。

汉语语序生成过程中,各成分序列化制约因素多种多样,且各制约因素间的关系也正被广泛、深入地研究,虽已取得较大成就,但是,语序现象涉及范围甚广,“必须联系许多方面进行综合考察,才能得出切合实际的结论”。[7]因此,有关汉语动态语序制约因素间配位问题仍有待后学者进行更深入地探究。

[1] 戴浩一.时间顺序和汉语的语序[J].当代语言学,1988(1).

[2] 张敏.认知语言学与汉语名词短语[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3] 葛清林.汉语句内语序时空观[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1).

[4] 袁毓林.定语顺序的认知解释及其理论蕴涵[J].中国社会科学,1999(2).

[5] 范晓.试论语法研究的三个平面,三个平面的语法观[M].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6.

[6] Thompson.主语与主题:一种新的语言类型学[J].李谷城,译.国外语言学,1984(2).

[7] 刘鑫民.80年代以来的汉语语序研究[J].语言文字学,2002(1).

H14

A

田穗(1971-),女,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为古代汉语教学、汉语言文字学。

猜你喜欢

语序制约配位
[Zn(Hcpic)·(H2O)]n配位聚合物的结构与荧光性能
德不配位 必有灾殃
汉韩“在”字句的语序类型及习得研究
临安市五措并举破解土地要素制约
我国会计电算化实施的制约因素分析
村民自治的制约因素分析
健康卡推进受多方制约
两个具stp三维拓扑构型的稀土配位聚合物{[Ln2(pda)3(H2O)2]·2H2O}n(Ln=Nd,La)
一维配位聚合物{[Cu(tzda)(H2O)3]·3.5H2O}n的合成、晶体结构及电化学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