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际经贸、英语、朝鲜语“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2011-08-15沈晓丹

关键词:朝鲜语三位一体贸易

沈晓丹

(辽东学院韩朝经济与文化学院,辽宁丹东,118001)

国际经贸、英语、朝鲜语“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沈晓丹

(辽东学院韩朝经济与文化学院,辽宁丹东,118001)

辽东学院作为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肩负着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人才的重任。国际经贸、英语、朝鲜语“位一体”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是为体现学校鲜明的地域优势和办学特色,适应地方社会需求而探索出的一种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是对传统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的一种创新。

国际经济与贸易;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三位一体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肩负着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人才的重任。辽东学院作为新建本科院校,如何创新办学理念,突出地方特色,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构建特色专业,使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有效对接,是学校办学首要思考和研究的问题。辽东学院与朝鲜新义州毗邻,有独特的地域优势,加之丹东悠久的对韩、对朝贸易基础,决定了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必然根植于这种地域特色与文化特色背景之中。

辽东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设立于2003年5月,于同年9月招生。目前,在校生达256名,已向社会输送毕业生136人。该专业自设立以来,一直致力于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探索,立足地方,突出特色,以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为依据,以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为目标,构建了国际经贸、英语、朝鲜语“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即具有较强的从事外贸业务的实践能力;具有较好的专业英语运用能力;具有基本的朝鲜语交流能力,能在涉外经贸部门、外资企业以及外贸公司从事国际贸易,特别是对韩、对朝贸易实际工作。该人才培养模式是为体现学校鲜明的地域优势和办学特色,适应地方社会需求而探索出的一种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课题组经过几年的探索与实践,已取得了较好的成效,所培养的人才深受社会肯定,不仅为地方经济发展输送了专业人才,也为同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提供了宝贵经验。

一、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

(一)培养目标面向市场需求

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在人才培养方向上充分考虑地方经济社会对国际贸易人才的需求规格,立足地方,突出特色,为涉外经济贸易部门、外资企业以及外贸公司培养从事国际贸易特别是对韩对朝贸易实际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特色人才。该人才培养规格要求具备较强的从事外贸业务的实践能力以及较好的专业英语和初步朝鲜语的应用能力。这种“三位一体”的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较好地反映了地方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意愿,使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具有鲜明的地方行业特色,与其他院校同类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行了错位竞争。

(二)课程体系设置突出“三位一体”的特色

课程结构和课程设置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最直接的途径。为了使本专业人才培养更具有“三位一体”的特色,学院确立了以朝鲜半岛经济与贸易为本专业的发展方向、以国际贸易实践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以“双外语”能力培养为特色,来搭建课程支撑体系。

首先,在专业课程的设置上,按照“少而精、新而实”的方向整合教学内容,优化课程体系。将若干内容存在交叉重复的专业课程重新整合,削枝强干,并增设具有地域特色的校本课程。为了强化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开设了大量的实务类和实践类课程,并构建了系统的实践教学体系,使专业课程的设置既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又突出应用能力的培养,也能对主要贸易国的经济文化有较深厚的了解。

在语言课程的设置上,则更强调“双外语”应用能力的培养。根据这一特色,我们制定了“双语并行”的外语教学培养方案,将朝鲜语和英语的学习并驾齐驱。在朝鲜语课程体系中,既开设了朝鲜语基础课程,为朝鲜语应用能力的培养奠定基础;也开设了较多课时的朝鲜语实训课程教学实习,锻炼学生的语言交流能力;同时,鉴于本专业的性质特点,学生还要有较强的专业英语背景,能够进行一般的商务谈判及沟通。因此除了开设大学英语课程外,还开设了大量的专业英语课程,这些专业英语课程大多以实践课程的方式开设,不仅提高了学生专业英语的背景,也提高了学生运用英语进行商务活动的能力。

(三)人才培养过程注重三大应用能力并举

1.注重实践教学,强化国际贸易应用能力培养

其一,实践教学环节完整,强调连续性和层次性。以进出口业务流程为线索,采取层层递进的方式,利用课内实践教学、课程教学实习、社会实践、校内综合模拟实训、毕业实习各种途径来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并注重各实践环节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有机结合。通过这些实践教学,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二,建立校内校外相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在校内建立了具有鲜明特色、针对性强的高效仿真国际贸易模拟实训中心。采取“学员操作为基础,教师指导为辅助,网络通讯为途径”的全方位开放实习模式,培养了在未来实际工作中的职业能力。

学院还与丹东太华电热材料有限公司等三家企业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签订了实践基地协议。安排学生不定期到实际工作环境进行短期见习,感受实际业务的操作流程,体验国际市场的风云变幻和激烈竞争,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职业道德,更提高了学生学习专业的热情,也使这些校外基地成为培养新型应用性人才的重要场所。

其三,引入“职业证书”机制。就业资格证书是最重要的岗位“敲门砖”,是就业的“绿色通行证”,也是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体现。学院结合学生不同阶段的学习内容,制定出获得相应专业资格证书的时间表,利用业余时间为学生开展职业资格培训,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积极性的同时,使学生获得必要的就业条件,同时强化了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

2.采取多种渠道和形式,提高朝鲜语口语交流能力

首先,针对人才培养特色要求,合理设计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对于本专业的学生而言,要有别于朝鲜语专业的语言学习,因为本专业的最终目标是完成一般的日常会话及沟通,因此更注重日常听说应用能力的培养。根据这一目标要求,成立了经贸朝鲜语课程组,对课程设置、课程内容安排、教学方法改革等进行了系列的研讨,确定了适合本专业学生学习的经贸朝鲜语课程体系,采用了“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学习朝鲜语的兴趣。经贸系朝鲜语教师的授课受到学生极大的欢迎,有一名教师因课堂教学氛围活跃,教学方法新颖而受到学校专家的一致肯定与好评,并获学生心目中的优秀教师称号。

其次,利用校内校外第二课堂,提高学生朝鲜语口语交流能力。一是在校内外建立了具有民族特色的实训实习基地。校内的朝鲜—韩国文化苑集语言学习和体验韩朝文化功能为一体,利用各种先进的视听设备,为学生进行语言训练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在校外建立了三个朝鲜语实习基地,以满足学生不同阶段的实践教学需要,让学生实地感受朝鲜的风俗文化,锻炼学生的语言交流能力。二是利用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创造良好的语言学习氛围。建立了学生进行课外朝鲜语研修实践的常设机构:朝鲜语(韩国语)俱乐部。在专业教师、外籍教师以及学团管理教师的指导和组织下,定期开展韩语角、影视时间、韩文写作大赛、韩语系列技能大赛(演讲、打字、情景会话)、韩语歌曲大赛、“疯狂韩语课堂”等各种语言实践活动,扩展了教学的时间和空间。

3.创新教学方法,创造语言环境,培养学生熟练的英语运用能力

本专业学生英语基础较好(招生时英语90分以上),对英语能力的培养更注重语言的熟练运用和专业英语的应用能力。首先,创新英语教学方法,采用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形式如角色扮演、采访、辩论、短剧表演等,提高学生口语交流能力;其次,利用课外活动,创造语言训练环境。定期举办英语角,锻炼学生的英语沟通和应用能力;同时不定期举办英语讲座、演讲大赛等,采取多种渠道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提高学习英语的热情。

(四)打造“双师”型和中外融合的特色师资团队

首先鼓励专业教师在不影响教学任务的前提下,利用业余时间兼职外贸企业,既可使专业教师有机会将国际经贸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打破纸上谈兵的尴尬局面,又锻炼了自身的业务能力,使教师在讲解中有机地加入切身感受,提高授课的说服力。现经贸系有2名教师长期在外贸公司从事业务及管理,有4名教师有双师资格证书;同时不定期从社会聘请富有实践经验的资深人员到校兼职授课或与老师座谈,形成一支熟悉社会需求、教学经验丰富、专兼职结合的师资队伍。

其次,充分利用韩朝学院资源优势,打造中、朝、韩融合的语言师资团队。一是做好青年教师的培养工作,积极创造各种机会让教师到国内外进修深造,现任教的5位教师都已从韩国攻读完硕士学位,为学生的语言学习打下良好的教学基础;二是利用现有的韩国、朝鲜外教,开设大量的口语交际课程,强化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了解不同区域的语言使用技巧;三是利用学院留学生资源,开展课外交流活动,创造语言学习环境,提高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

二、研究成果的创新点和特色

第一,突出了“三位一体”复合应用型人才特色。本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突破了传统的国际经贸类人才培养只强调专业和英语的培养模式,将专业能力的培养与“双外语”能力的培养并驾齐驱,既体现了本专业人才培养“三位一体”的复合应用型人才特色,也体现了学院办学的地域特色和地方社会发展的经济特色,实现了辽宁省乃至全国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一大创新,为地方经济建设培育了新型有用之材。

第二,凸显了选择面宽泛而针对性强的就业特色。本专业人才培养以国际经贸类通用的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为基础,具有较为深厚的专业背景,同时还具有“双外语”的能力支撑,因此就业面宽泛,还有针对性。既可以普通外贸公司作为就业选择,也可以韩资企业或从事对韩对朝贸易的企业作为就业渠道,使就业范围有所拓宽,就业率较高。

第三,创造性地构建了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新型课程体系。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在我国有一定的历史,但国际经贸、英语、朝鲜语“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还属创新,经过几年来的研究与实践,学院构建了该专业较为完善的专业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体系,能够为辽宁省甚至我国同类专业教学改革的完善与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三、研究成果的应用和推广

(一)人才培养特色日渐明显

通过近几年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三位一体”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人才培养特色日渐明显,学生的综合素质不断提高,主要表现在:一是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明显提升。至今,该专业2005、2006级学生基本上每人都拥有至少一个职业资格证书,很多同学拥有两个以上。学生普遍反映,在获取这些证书的同时,自己的专业能力也有所提高,为将来的就业提供了条件。二是英语和朝鲜语的交流沟通能力有所增强。在英语方面表现为函电往来和商务谈判的能力不断提升,很多外贸公司负责人对本专业的毕业生的英文函电水平给予了高度评价,还有一些学生已成为公司谈判的主力。而朝鲜语的听力和会话水平也有所提高。很多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各方面能力表现给予了不错的评价。

(二)毕业生受到社会用人单位的认可

自2003年设立本专业以来,已有两届136名毕业生走上了不同的工作岗位。为了了解这些毕业生在单位的工作情况,对部分毕业生进行了跟踪调查。从反馈调查的结果看,用人单位对本专业毕业生的职业道德、专业技能等予以了充分肯定,尤其是在对朝贸易企业、韩资企业工作的毕业生,能够把贸易专业技能和英语、朝鲜语相结合,发挥了专业优势,为本企业的市场开拓尤其是对韩对朝业务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

(三)为边境地区同类专业教学改革提供借鉴和参考

自2003年以来,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已经建立起比较完善的新型课程体系,在人才培养模式上探索出了国际经贸、英语、朝鲜语“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这不仅会促进辽东学院教学改革的深化和发展,也为辽宁省乃至我国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创新开创了先例,同时更为其他边境地区地方本科院校同类专业的办学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起到了一定的示范作用。黑龙江农垦大学曾前来学院参观调研,针对该专业的培养特色和培养模式等方面进行探讨,借鉴其中的特色之处,并对这种培养模式给予了肯定。

[1] 沈晓丹.国际经济与贸易(韩朝贸易方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职业时空,2008(7).

G648

A

2009.6辽宁省本科优秀教学成果三等奖

沈晓丹(1966),女,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国际经济与贸易、朝鲜半岛经济与贸易。

猜你喜欢

朝鲜语三位一体贸易
“2021贸易周”燃爆首尔
朝鲜语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改革初探
《古今释林》朝鲜语汉字词征引文献勘误
贸易融资砥砺前行
贸易统计
基于“三位一体”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下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途径研究
关于朝鲜语“-이-”句式和汉语“是”字句的对比
如何办好散居地区朝鲜语广播
论“有趣、有用、有效”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在商务礼仪课程中的运用
浅析高职院校三位一体航空服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