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老人的赡养问题及对策探析——以湖北省襄阳市宜城市为例
2011-08-15李健
李健
(襄樊学院经济与政法学院,湖北襄阳,441053)
农村留守老人的赡养问题及对策探析
——以湖北省襄阳市宜城市为例
李健
(襄樊学院经济与政法学院,湖北襄阳,441053)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人口老龄化趋势在不断加快。改革开放以来,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城乡间的收入差距拉大,外出务工成了农民增加收入的有效途径,但却衍生出了农村“留守老人”这一庞大群体。农村留守老人的赡养问题相对于其它农村老人就显得更加严峻。这一问题的严峻性不仅影响了农村的正常生活秩序,而且也影响了社会的安宁与稳定,给社会精神文明建设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对于这一群体,既要探究其赡养问题出现的原因,又要找出解决该问题的有效途径和对策。
人口老龄化;农村;留守老人;赡养问题;对策
人口老龄化是世界人口发展的一大趋势。在我国,随着经济、文化意识和价值观念等多方面因素的变化,农村老人相对于城镇老人来说其赡养问题显得更加严峻和突出。农村“留守老人”的赡养问题面临着诸多的问题,已成为一种需要全社会加以关注和重视的社会性现象。解决农村留守老人的赡养问题,不仅可以改善农村留守老人的生活现状,而且还可以为更多的农民工进城务工减轻负担,加快城市的发展进程。为此,将具体以“湖北省襄阳市宜城市的留守老人”为例,探讨农村“留守老人所面临的赡养问题、该问题产生的原因以及应对策略。
一、农村留守老人的赡养现状
在农村,“老有所养”不仅仅指老年人经济上要有所保障,更强调的是老年人在丧失劳动能力后能够在生活上得到照料。在城市,老年人的照顾体制远比农村完善,可选择的生活照料方式较多,而农村老人照料则主要依靠子女。[1]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剧,使得养老关系中的载体与对象发生了时空上的分离,大量的农村青年劳动力单独或全家迁移至城镇,且由于老人对故土的留恋或者是与子女分家独居,使得农村留守老人赡养问题的解决显得格外迫切与突出。具体到湖北省襄阳市宜城市,农村“留守老人”的赡养现状主要呈现出下列现状:
(一)自我供养型——老人自己劳动获取经济收入
我国自实行计划生育以来,人口数量增长的速度幅度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控制。农村很多家庭多为一到两个子女,子女外出务工或者举家迁移至城镇后,大量的土地就留给老人耕种。这部分老人的赡养则主要是依靠自己的劳动,一旦身体健康状况欠佳或者劳动能力丧失,其赡养问题就显现出来。
案例1:留守老人张某和李某生活在湖北省襄阳市宜城市A镇B村,他们的两个儿子初中毕业后都到上海打工并定居,家里二十几亩田地自然得留给两位老人耕种。由于买房、生活、孩子教育等方面的开销很大,所以儿子对两位老人的赡养义务一直没有履行,如今两位老人均已六十多岁,却仍然是依靠自己劳动来养老。
农村不少留守老人虽然过了耄耋之年却仍然顶着烈日,耕种着自己或者儿女的田地。而在土地资源相对不足的乡镇,那些留守老人就只能依靠做小生意、打零工、捡废品等勉强维持生活,这不仅体现了老人的物质赡养困境,相伴而生的也是老人的精神赡养问题,因此必须予以高度重视。
(二)混合赡养型——老人、子女共同分担
许多留守老人在享受着子女赡养义务的同时,还承担着对隔代子女的“抚养”义务,他们的经济来源可能由两方面组成:一是自己的劳动,二是子女的经济补贴。因此,混合赡养型也没能从根本上减轻留守老人的负担。
案例2:留守老人黄某,是湖北省襄阳市宜城市A镇C村人,其有两儿一女,大儿子在宜城县从事货物运输工作,小儿子在海南省打工,还有一女远嫁安徽。丈夫很早就因为胃癌去世了,本来老人跟着大儿子在县城生活,后来由于对县城生活习惯的不适应就搬回了老屋独自生活。自从小儿子和儿媳妇一起出去打工之后,老人为了照顾孙子就住在了小儿子家,老人身体还算硬朗,除了靠自己平日种些蔬菜、捡废品等获得一定的经济收入外,儿子和女儿有时还会给点生活补助。
留守老人黄某这种情况在农村还算是比较好的,但是农村还存在着大量留守老人,他们要承担照顾孙子的任务且子女只提供孩子的教育费用,老人的经济来源主要靠自己。如果子女因为老人的赡养问题产生纠纷,老人的赡养境况就更差了,这在很大程度上也会导致老人在精神赡养方面出现问题,甚至有可能导致这部分留守老人出现抑郁和厌世的情绪。
(三)他养型——邻居和亲友
此种类型所谈及的是那些本身已完全丧失自养能力,而子女又长期在外打工且经济困难无法履行赡养义务的留守老人,他们的赡养完全靠邻居和亲友。
案例3:留守老人赵某,是湖北省襄阳市宜城市A镇B村人。他早年丧偶独自带着儿子生活,儿子患有小儿麻痹症,虽已在深圳打工多年,但生活仍然很困难,儿子要负担子女的教育费用和家庭生活费用,所以根本无法赡养父亲。村民及其亲友就主动赡养老人,儿子只是偶尔抽空回家探望一下老人。
在农村,由于各种保障体系不健全,政府及相关机构又不能及时有效的解决这部分困难老人的物质赡养问题,致使这部分留守老人在赡养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困难。子女外出务工后,导致老人的孤独感增强。这些“空巢老人”大多过的是“出门一把锁,进门一盏灯”的寂寞生活。此外,由于农村精神文化生活比较单调,老年人大多是“蹲墙根、找树荫、聊聊天”。[2]事实上,缺乏精神慰藉可能是对留守老人最大的伤害,因此老人的精神赡养也是值得普遍关注的。
(四)组织赡养型——政府或者村委会
下面将谈及的这类老人有其特殊性。这部分留守老人事实上是有子女的,但是“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很多时候老人必须承受“白发人送黑发人”的痛苦,即子女在外务工因故丧生,并且由于多重原因留守老人基本上没有亲戚朋友,这部分留守老人的赡养问题就自然地牵涉到组织。
案例4:留守老人陈某,是湖北省襄阳市宜城市C镇A村人,他早年丧妻,和一个儿子相依为命。后来儿子在采石矿的爆破过程中丧生,这让老人痛不欲生,唯一的儿子丧失后,老人因为没有亲戚朋友,所以自然地沦为“五保户”。老人总是喜欢一个人呆呆的望着远方,如果有邻居同他攀谈,他会一直说个不停,虽然其物质赡养问题由政府以及村委会解决了,但其精神赡养问题却显得很匮乏。
在农村,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为了谋生很多家庭的年轻劳动力背井离乡,奔赴各个艰苦危险的岗位,诸如煤矿区等。一旦唯一的劳动力倒下后,家庭就面临着全面瘫痪,虽然组织上对于这部分家庭人员会给予关注,但是老人深层次的精神赡养问题却长期受到忽视。事实上,无论老人的赡养由哪部分人承担,其精神赡养都需要受到高度关注,所以应该增加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支持力度,以村委会和政府等组织为依托,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老年文化活动来消解留守老人的孤独感和负面情绪,解决好农村留守老人的双向赡养问题。
二、留守老人赡养现状的原因分析
(一)农村劳动力的大量外流
随着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的同时,贫富差距、城乡差距日益拉大。大量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逐步向城市转移,随之而来的是大量的剩余土地、农村“空壳家庭”和“留守老人”的出现,这些留守老人就自然地负担起土地的耕种任务。部分老人可以从子女那里得到额外的经济补贴,但大部分仍然是靠自我供养。因此,子女外出务工也是留守老人赡养问题出现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传统养老模式的影响以及家庭结构的改变
长期以来,农村的传统养老模式是养儿防老和土地防老,但子女的外出务工导致家庭“空壳化”、养儿也难防老的后果。绝大多数打工者每年寄回家的钱主要用于子女教育和应急,并未在经济上为老人提供太多帮助,即使打工使他们的能力增强了,但这种能力也并没有因此而转变为现实。[3]农村中“四二一”家庭人口结构数量不断增加,这种家庭中的独生子女一般都被视为父母的掌上明珠,父母不惜倾其家力为子女营造“跳出龙门”的环境或条件,成年后的独生子女80%以上不再回到父母的身边,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留守老人“自我选择”的结果。[4]因此,无论是从传统养老模式的角度分析,还是从家庭结构的改变来看,都是农村留守老人赡养问题产生的重要原因。
(三)农村社会保障机制不健全,保障体系建构不完善
农村绝大多数老年人主要依靠子女养老,而大量青壮年劳动力涌入城镇务工后,加剧了“留守老人”的赡养困难。目前,在湖北省襄阳市宜城市,很多乡村都出现了这种情况。尽管政府在促使农民工“回流”上做出了很大努力,但是这种状况目前仍然难以改变。另外,在宜城乡镇还没有建立起健全的保障机制以及完善的保障体系,农村养老仍然以家庭养老为主。一旦家庭中的青壮年劳动力进城务工,留守老人的赡养问题就很容易被忽视,所以我们的国家、政府以及相关机构部门需要更多的关注这部分老人群体,健全农村的社会保障机制和体系建构。
(四)社会“孝文化”水平的下滑
“孝文化”在中国传统家庭中起着规范和约束作用,但是由于现实的变化,“孝文化”在当前农村养老中功能弱化,突出的表现在尊老养老观念的淡化、家庭伦理道德淡化、不尽赡养义务和虐待老人等方面,要解决中国农村养老问题,弘扬“孝文化”是现实的选择。[5]在农村很多子女都把父母劳作尽心看作是理所当然的事,却忽视了自身赡养义务的履行,这也是“孝文化”缺失的一个表现,同时也是农村留守老人赡养问题出现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农村留守老人赡养问题的对策
(一)政府应该完善相关政策促使外出务工人员的“回流”
对于湖北省襄阳市宜城市的一些乡村来说,道路交通是制约农民增收、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瓶颈。因此,在解决农民的经济增收问题上,政府应该首先考虑的是交通,其次是农业生产力和农村基础设施。只有切实解决农民的增收问题,才可能促使农民工的“回流”,使他们能够更好地关注“留守老人”的生活。不仅能够关注留守老人的物质生活,同时也能关注留守老人的精神赡养,切实履行好赡养义务,让留守老人安享晚年。
(二)完善农村的社会保障体系
建立需求导向型的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农村的社会福利体制,重视留守老人的物质需求和生活照料,加快农村养老体制以及合作医疗制度建设的发展步伐,提高医疗救助水平,扩大社会保障体系在农村中的覆盖面。政府在政策上应该关注留守老人的精神赡养问题,可以通过引导农村留守老人子女出资,社会承办,从而改善农村老人特别是农村留守老人的精神面貌。
(三)提高农村百姓的“孝”文化水平
营造爱老、敬老的社会氛围,更多地关注、关心老年人,发扬尊老、爱老的传统美德。加大宣传的力度、广度和深度,动员全社会各方面、各部门的力量进行宣传,并且对各年龄段的人都进行宣传。综合运用行政、法律、教育以及宣传等多种手段,在全社会树立尊老、爱老、敬老的良好社会风尚,这样可以双向缓解留守老人的物质赡养和精神赡养困境。
(四)积极支持社会力量发展相关的养老事业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水平,逐步增加对老年福利事业的投入,兴办老年福利设施。政府要完善这样的法律制度,落实鼓励、扶持政策,让社会组织在兴办这些福利设施时有法可循、有法可依。发展养老事业,诸如“老年之家”等。在“老年之家”里,可建立时间储蓄银行机制,低龄留守老人为高龄留守老人服务,储蓄并积累护理时间,将来自身需要这方面服务时,可以利用已经储蓄和积累的服务时间。[6]社会组织可以建立一种托管机制,因为毕竟对象是留守老人,他们的子女回来后可以将其接回家。这样循环往复,也可以减轻留守老人家庭子女的赡养成本。同时,对于留守老人赡养空缺阶段的完美衔接,可以很好地弥补老人的精神空虚,这对于农村留守老人的赡养问题来说不失为一个好的举措。
“迄今为止,留守老人问题还没有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更缺乏相应的社会关爱措施,而且,随着承担主要赡养义务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的大量外流,长期的两地分离使得外出子女无法为留守父母提供经常性的照料和关怀,家庭养老的基础受到动摇,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留守老人的经济供养、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同时,农业生产、照看孙辈、人情往来等重负都压到了留守老人身上,导致很多留守老人的生活处境令人堪忧”。[7]
在家庭生计需求和亲情分离之间,老人选择的是自我牺牲,他们体恤和宽容子女的不赡养,认为自身还有劳动能力,而子女们也有难处,不能再给他们增加负担。但是,随着主要的赡养群体即青壮年劳动力的大量外流,使得传统的家庭养老基础动摇,外出子女无法为留守老人提供精神和物质上的关怀,这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农村留守老人的健康和福祉,也关系到我国能否成功的对人口老龄化、构建和谐社会以及建设新农村的大问题,因此需要全社会、政府及相关机构给予高度的重视并采取有效应对措施。
[1] 胡强强.城镇化过程中的农村“留守老人”照料[J].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2):25-28.
[2] 陈敏.农村留守老人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学,2009(3):225-226.
[3] 雷超.关注农村留守老人“生存现状”[J].巴中日报,2006(3).
[4] 蓝小明.农村“留守”老人养老问题成因及对策[J].中国社会报,2009(7).
[5] 潘剑锋,张玉芬.弘扬孝文化是农村养老的现实选择[J].改革热点,2005(1):58.
[6] 陈浩.农村留守老人养老问题研究[J].湖南农机,2007(9):133.
[7] 董伟.调查显示:80.9%农村留守老人依靠劳动自养[J].中国社会报,2009(1).
C913
A
2010年襄樊学院大学生科研项目“农村留守老人的赡养问题及对策研究——以湖北襄樊为例”(2010DXS062)
李健(1988-),女,本科,研究方向为农村社会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