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医内科学课程评价实施回顾与思考
2011-08-15吴琛柳文刘隽
吴琛柳文刘隽
(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 200032)
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医内科学课程评价实施回顾与思考
吴琛柳文刘隽
(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 200032)
中医内科学;课程评价;学业评价
中医事业的发展取决于中医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其中,课程的评价方式是整个人才培养的核心环节要素之一。下面仅以我校中医内科学课程为例,从改进课程评价角度略陈管见。
一、课程评价实施的理论基础
课程评价,或称教育评价,就是评价实际的课程方案在何种程度上达成了教育目标。这一定义来源于教育评价奠基人泰勒(Ralph W.Tyler)所提出的目标评价理论。
目前,中医院校实施的课程评价主要基于这一模式,即通过对学生学业表现的评价,从对结果评价,进一步转向评价整个课程方案。这一模式在院校教育评价过程中主要围绕学业评价与课程评价展开。就学业评价而言,如果仅局限于评价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而不评价学生的创新能力、操作能力、情意态度等是不科学的,会导致评价标准恒定化,即侧重于学生之间的分数排位和对比。
从狭义的课程评价角度而言,现实生活中的评价主要定义为方案的目标与实际表现之间的契合程度。通过在学业评价的基础上拓展课程评价实施的范围,将课程方案的评价涵盖学生学业评价,体现现代西方教育学大课程理念。保证考察课程方案目标与课程各要素实际表现的行动一致性,以利做出评判。
二、我校中医内科学课程评价的实施理念
1.课程评价中的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
就整个课程评价而言,方案评价的手段主要有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两类。“形成性评价是指课程在设计、试用、实施等过程中所进行的评价,以便做出判断和决策,采取修订、完善、放弃等行动。总结性评价主要是在课程试行、实施告一段落之后所进行的评价,对课程的设计、实施、效果等做出总体判断,并对有关人员做出绩效的评定和考核。”对两类评价方法进行科学的组合,在中医内科学教学过程中,从课程方案的设计、实施、改善或结果等,依据理念基础和行动路线这一过程,围绕课程目标、内容选择和组织、课堂教学、学业评价等要素。以课程总纲、课程标准、课程资源和教科书、教师备课计划、实际课堂教学、学业评价中的试卷或者学生档案袋中的作品为载体,通过学生反馈、教师反思,对课程设计、课程管理、课程实施等环节进行判断。同时,融入学生能力的发展性评价,即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学习做出评价,并反馈于学生,在教学告一段落之后,对学生的学习做出总评;或者是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结论性的判断和评价,作为总结性评价的一部分。形成课程内的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两大功能。
2.课程评价中涵盖的评价手段类型
①客观性评价:客观性评价的题型主要有填空题、是非判断题、选择题等。客观题的优点在于知识覆盖广、容易评分。缺点在于不利于考查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②主观性评价:主观性评价题型包括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论文题等。主观题可以是封闭性的,即有固定答案;也可以是开放性的,无固定答案。固定答案的主观题,其实与客观题没有很大区别。开放性主观题,尤其是长论述题、论文题,如语文的作文、历史的史论等,有助于考核学生的高层次能力,但是评分难度较大。
③表现性评价:表现性评价其实是一种特殊的主观性评价。按照美国评价专家斯帝金斯(R.J.Stiggins)的观点,表现性评价是“对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颖问题或者完成特定任务而进行的一种系统的评价。评价者以真实的生活或者模拟的练习为起点,引发学生的独特反应,在观察这些反应之后,给予相应评价。”
④档案袋评价:与表现性评价近似的一种评价方式是档案袋评价,它已经成为目前国内学业评价领域最为热门的课题。档案袋评价,又称成长记录袋,是学生作品的有意收集,以反映学生在特定领域的努力、进步或成就。它其实是“表现性评价的一种类型,不能被看作是表现性评价的又一称呼方法”。
三、我校中医内科学课程学业评价的改革实践
1.命题改革
在期末考试中除了采用传统的闭卷考试形式,结合信息技术开发与应用,开发了计算机考试,用以考察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初步应用。同时采用论文、开卷考试等形式,引入主观性评价,考核学生综合应用能力。并且增加中医内科实习中的临床操作、诊疗技能考核和学习心得撰写等考评改革,更加注重考查学生理解、分析、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每学期的评卷中以认知纬度作为重点考量依据,引导教师重视教学目标、教学活动与学习评价的有机结合;适时开展示范试卷的研讨、命题与奖励活动,通过示范试卷活动,督促教师更新观念,重视考试的导向作用,提高命题水平。
2.推广使用形成性评价
在中医内科学教学中,为了改变以往老师“满堂灌”的局面,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展开了PBL教学。课程考核摒弃了传统的单主体试卷考试形式,采用评估量表,并以此开展学生学业评价。通过课堂上教师对学生学习的评价、学生之间相互评价和学生自我评价,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量性和质性评价,采用形成性评价替代以往的总结性评价。主要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发现问题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信息能力、沟通能力、批判思维能力等。
3.丰富评价手段
为配合课程目标评价,丰富评价手段,围绕中医内科学教学目标建立了以下评价环节:①课堂教育阶段,采用随堂测验、PBL、档案袋、作业作品考核等手段,丰富和完善形成性评价。②见实习阶段,采用实习(跟师)手册、床边考核、见实习报告等手段,着重加强对学生临证思维及技能的考查。
4.建立多站式考试平台
经过多年的摸索、逐步开展建立了多媒体病案的考试网络。各临床医学院学生毕业考试中全面推行OSCE考站,与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合作培训中医特色标准化病人(SP)12名,在两个临床学院分别建立了9个考站:西医诊断2站、影像诊断站、针灸操作站、中西医外科操作2站、SP站、中医辨证论治病例书写及理论考核站、计算机模拟网络考试站。
在整个多站式考试系统中,除考察学生对书本知识的识记,更强调临床诊疗技能的融会贯通,尤其是重点突出考察学生的中医思辨能力。
5.临床实践全方位评价
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①岗位准入:制订毕业实习岗前培训计划,对岗前培训的目的、时间、内容作了统一规范,学生进入临床毕业实习前,各临床医学院组织实施2周的岗前培训和考核,内容主要包括医院一般情况介绍、医德医风教育、医患沟通技巧、医疗安全和医疗技能操作规范、病史采集和病历书写、体格检查训练等。②出科考试:临床实习出科考试内容以临床实践技能为主,临床技能占50%,专业理论口试占20%,病例分析占20%,病历书写占5%,医德医风和工作纪律占5%。临床技能考核运用真实的病人进行。③职业态度考核:注重学生的学习和工作态度考核,主要通过临床PBL课程评价、档案袋评价、床边考试、口试和教师的平时观察、运用SP和真实病人的考试等形式进行。④毕业考试:在学生完成临床毕业实习时,学校组织毕业程序考试和临床论文答辩,目的是检测学生对临床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采取以OSCE多站式考核和临床情景病例考核为主,评价学生临床实践动手能力、临床思维、人际沟通能力、分析和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并考核学生对临床辅助检查资料的认知水平。自1999年起,学校每学年组织2次毕业学生实习临床技能检查工作,并在考核后开展师生点评,撰写分析报告。通过临床技能抽查,不断针对临床带教中的薄弱环节,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学生临床技能。
四、展望
目前正在着力改革现行学业评价方式,形成由原来的单一的终结性评价形式发展为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形式,逐步完善学生评价体系,形成多元化评价体系。
[1] 钟启泉.课程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2] Popham.促进教学的课堂评价[M].董奇,等,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3:137.
[3] Stiggins,R.J.Two disciplines of educational assessment[C].ECSAssessment Conference,June 1992,Boulder,Colorado.
[4] 靳玉乐,等.课程研究方法论[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5] 大卫·杰弗里·史密斯.全球化与现代教育学[M].郭洋生,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6] 拉尔夫·泰勒.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M].施良方,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7] Stiggins,R.J.Two disciplines of educational assessment[C].ECSAssessment Conference,June 1992,Boulder,Colorado.
2010-09-18)
吴 琛 (1975-),女,主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