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学风建设与学生诚信意识的培养

2011-08-15戚志林杨敏

关键词:学风诚信意识

戚志林,杨敏

论学风建设与学生诚信意识的培养

戚志林,杨敏

阐述了高校学风建设与大学生诚信意识培养的关系。认为引导学生树立诚信意识,培养学生的诚信能力是学风建设的重要任务。提出了在学风建设中培养学生诚信品质的措施。

高等教育;学风建设;诚信意识;自我认知

中共中央公布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出的20字道德规范中,“诚信”是一个很重要的规范。就个人而言,诚信是高尚的人格力量;就单位而言,诚信是宝贵的无形资产;就社会而言,诚信是正常秩序的运行基础;就国家而言,诚信是良好的国际形象。无信不治,无信不立。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以增强诚信意识为重点,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这是在科学分析我国现阶段道德状况基础上作出的具有战略意义的重大决策。

学生应具有诚信的道德素质,并自觉地将诚实守信作为基本的行为准则。高校学风建设要促使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树立诚信品质,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在学风建设中应对学生诚信意识及其作用进行深入研究,采取有效手段使学生养成诚信意识。

一、诚信意识及其在学风建设中的作用

意识的本质就是辨别,区分自我和非我、主体和客体、肯定和否定等,产生一种衡量好坏、取舍的价值标准,使人摆脱原始状态并具有人的尊严。意识是精神的注意与认识的统称。人的内在可以分为精神和心理,心理有产生至消失的过程,精神是稳定的存在。我们的精神具有个性、情感、认知、注意等的内容,其中认知和注意相互作用,协同运作,一起称为意识。意识只是精神的一部分功能,精神的差异性来自个性的“七彩个性”。学生的诚信意识决定学生学习的态度、德育品格,影响着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学生诚信意识的培养是学风建设的重要方面。

(一)诚信意识的因素

人的意识体现在人的行为活动中,离开了人的行为活动就无所谓意识。所以意识与意识行为是密不可分的,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意识行为主要体现的是外现的肌体动作,而意识则是心理过程。意识支配和调节意识行为,这种支配和调节有两个方面:一是发动行为达到预定的目的;二是抑制那些违背愿望,与目的相反的行动。

“人贵有自知之明”,全面而正确的自我认知是培养健全的自我意识的基础。自我认知的建立既有自己的认识与评价,也有他人的评价。人的自我意识要建立在正确的自我认知基础上,正确的自我悦纳、积极的自我体验、有效的自我控制。自我悦纳是自我意识健康发展的关键所在。悦纳自我首先要接纳自己,喜欢自己,欣赏自己,体会自我的独特性,在此基础上体验价值感、幸福感、愉快感与满足感;其次是理智与客观地对待自己的长处与不足,冷静地看待得与失。在生活中注重自我,自我意识是将注意力集中在自我的一种状态。全面的自我认识与自我评价是诚信意识的主要方面,是诚信意识发展的基础。

美国心理学家弗鲁姆(V.H.Vroom)提出的期望理论认为,当人们预期到某一行为能给个人带来既定结果,且这种结果对个体具有吸引力时,个体才会采取这一特定行为。也就是说,有意识的行为都是源自于某种期望,即目的和动机。目的越具体、越强烈,行为也就越坚决、越持久。意识行为的目的性体现的是一种按照行为的目的来调节行为的能力,是决定诚信意识强弱的重要因素。

知识经济的到来以及市场经济的不断向广度、深度的推进,我们在道德和能力问题上的认识偏差也影响了诚信意识的建设。诚信是一种能力,是一种极为重要的道德能力。片面强调所谓“专业能力”、“业务能力”,自觉不自觉地排斥道德能力、缺失诚信意识,实际是对人才成长规律的一种背离。学习是一个挑战困难、不断进取的过程,为学习而学习是不可取的,不能为追求所谓的“专业能力”而忽视诚信意识。平衡专业能力与道德能力之间的关系,是形成良好的诚信“育人环境”的关键。

(二)诚信意识在学风建设中的作用

第一,诚信对学生的学习考试具有道德约束性。诚信品质由诚信认知、诚信内化与诚信行为构成。人们是在学习认知诚信的概念、意义与作用的基础上,将诚信内化为自身的价值观,并在实践中表现为诚实守信的行为。诚信不仅是对一个人为人处世的基本要求,在法律上还是一种强制规范。要顺利的达到考风学风建设目标,只有应用各种实际的手段强化学生诚信意识,从而内化为学生的德育品质,诚信对学生学习活动的道德约束性就体现于此。

第二,诚信意识对学生学习活动具有定向和引导功能。这种定向和引导功能表现在选择活动目标和活动途径上。在学习活动中不存在没有目的的动机,也不存在没有对象的兴趣、没有目标的理想、没有倾向的情感。只有确立了远大的志向,奋斗才会有明确的目标和方向。达到目标的途径方法因人而异。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诚信意识可以引导学生选择正确的途径向确立的方向前行。

第三,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需要具有诚信意识。学习的过程就是对知识的逐步认知和理解的过程。在攀登知识高峰的过程中,需要具有坚持追求真理、求真务实的学习态度。诚实守信,重在实践,贵在养成。诚信不是自然而然产生的,也不可能一蹴而就,要靠长期的坚持和实践养成。通过大学阶段的各种理论教学和各个培养环节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主动把诚信理念变为诚信行为,端正学习态度和目的,不断改变错误观念,制止与诚信行为不相符合的愿望和行动。

第四,诚信意识是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前提。学校发展的好坏与其培养出的人才是密不可分的,学校只有培养出具有诚实守信的优良品质的大学生,才能保证学校的可持续发展。由于诚信文化发展的步伐滞后于现代社会的变迁、旧有的一些风俗习惯制约了社会的诚信建设、市场经济体制与其具体制度建设滞后的结构性矛盾、物的世界的增值与人的世界的贬值的根本性矛盾以及能力强势与道德弱势之间的矛盾等现实问题的存在,导致诚信缺失成了一个相当普遍的现象,如恶意拖欠学费、用虚假材料骗取助学金、考试舞弊、剽窃论文、伪造个人简历、随意毁约,等等。这些行为给学生个人、学校乃至全社会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也使学校如何保证较高水平的培养质量成为当前社会发展阶段所面临的一个新的课题。学校只有从制度和措施上保证诚信意识的教育,才能达到其自身的发展目标。

二、学风建设中诚信意识的培养

培养学生的诚信意识,是加强学风建设,促使学生德育能力不断提高的关键。目前,我国在校大学生有2000多万,他们的诚信意识、诚信品质、诚信行为,关系到良好社会风尚的培育,关系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在一定意义上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未来。大学生诚信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在加强教育上下功夫。

(一)注重言传身教

要把诚信教育融入到课堂教学的各方面,体现到教师教书育人的各环节,有计划地对大学生进行诚信教育,深入挖掘诚信教育资源,树立诚信意识,培养诚信品质。教师是对大学生进行诚信教育的主体,要率先垂范,以学术和人格的双重魅力,给大学生做诚实守信的榜样。学校的干部职工要以身作则,处处守信用、时时重承诺,给大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

(二)促进自我认知

培养良好的诚信品格,应注重情感因素的培育、德育能力的锻炼以及性格品质的培养。这些因素的培养并不是消极地为环境所决定,必须经过大学生主观的改造、抛弃和保留,始终坚持才能起作用。为此,在促进大学生诚信品格健康发展和形成的过程中,需要注意发挥他们的自我认知与自我改造的作用,积极引导他们不断总结、比较、扬弃,自我解剖、自我教育,自觉地提出自我修养的目标任务,从而使大学生诚信品格诸因素充分地、协调地得到发展。唯有这样,优良学风才能在大学校园内快速地形成,持久地巩固。

(三)改善育人环境

诚信既要靠自律也要靠他律。要加强管理,实现他律与自律的相互促进,形成诚信受尊重、失信遭鄙视的良好风气。通过案例教育和宣传,使学生明白诚信的重要性和失信行为带给自身以及社会的严重后果。加强校风、教风、学风建设,大力营造以诚实守信为荣、以弄虚作假为耻的氛围。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和校园网管理,严格执行校规校纪,严肃治理论文抄袭、考试作弊、贷款不还、网上传播虚假信息等失信行为,让失信者受罚,使接踵者敛迹,使守信者得到尊重和尊敬,得到鼓励和鼓舞。

(四)完善信用制度

建立健全信用制度是诚信建设的根本。要建立健全与法律法规相协调、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相吻合、与大学生成长成才需要相适应的针对性强、操作性强、制约性强的信用制度,把诚信要求具体体现到各项规定之中。用制度规范引导大学生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用制度巩固诚信成果、遏制失信行为,从而把每一个大学生都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五)加强心理引导

在诚信意识形成过程中,当学生遭遇挫折时,要积极引导他们正确调整心理,尽快走出困境。走出困境的方法很多,一是升华法,即遇到挫折时要善于转移情感和精力,去做一些积极有益的社会活动;二是自我开导法,即受到挫折后自我强调诚实守信是立身之本,同时用诚信的榜样激励自己;三是精神宣泄法,即创造条件,改变情境,使因受挫产生的紧张、焦急、压抑的情绪通过一定的渠道发泄出来,从而做到心理平衡、恢复理智。

三、结束语

诚信是大学生进入社会的“通行证”。市场经济正常运行需要经济主体诚实守信、遵守契约,民主政治良性发展需要社会主体诚实守信、遵纪守法。但诚信的意识与品格不是自然而然产生的,要靠长期的教育培养和实践。培养大学生的诚信意识,需要进行多方面多角度的宣传教育,不断改进方式方法,变被动的灌输为主动的接受。针对当前大学生崇尚个性张扬、追求幸福体验、诚信意识较差的现状,我们必须重视加强对大学生诚信意识的培养,这是学风建设中的一项长期的工作,应常抓不懈。

[1]侯申华.诚信恐慌[M].北京: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04.

[2]雷秀雅,高淑芳,等.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工作的五个维度[J].中国高教研究,2009(1).

[3]张薇,杨红炳.从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看大学生的诚信教育[J],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5(2).

[4]杨欣虎.论学风建设中学习意志力因素及其养成[J].中国高教研究,2008(3).

(编辑:米盛)

G641

A

1673-1999(2011)07-0171-02

戚志林(1969-),男,博士,重庆科技学院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学院副教授,从事油气田开发及数值模拟研究和教学工作;杨敏(1963-),男,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学院党总支书记。

2011-01-19

猜你喜欢

学风诚信意识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辅导员视角下的“抓学风”
心理辅导促进高校学风建设探讨
美好生活离不开诚信
我们和诚信在一起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那一次,我把诚信丢了
意识不会死
强化五个意识 坚持五个履职
Application of the Good Faith Principle to the SCS Arbitration Initiated by the Philippines Against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