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矛盾论视野下浅析体育教学中的师生关系
2011-08-15王维兴张鹏飞
王维兴 张鹏飞
(保山学院体育学院 云南 保山 678000)
1 、前言
近年来,我国教育理论界有越来越多的研究者注意到师生关系对学校教育活动和教学质量的制约性。尤其是随着教育改革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深入人心,研究者对于师生关系的研究也逐步走出了单一的教育教学论领域,而更倾向于在多学科、多维度的视野当中审视师生关系,因此,对师生关系尤其是课改后新的师生关系的诠释也更加丰富、全面;但在实际的教学中,广大一线的教师对师生的关系的认识却存在一定的误区;针对这一现象,本文试图从哲学中的矛盾论出发论证体育教学中的师生关系。
2 、体育界关于师生关系的论述
十多年来的教育改革对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具有重要意义,学界大多从认识论角度对师生关系进行研究,有人提出过3种不同类型的师生关系:指导型、权威型和容忍权威型。曲宗湖认为:“课的类型不一样,体育教师在课堂上的表现也会不一样,不能单纯从表面来看是以教师为中心,还是以学生为中心。他认为师生关系有3种类型即:一是高压型、二是放任型、三是管制型。”毛振明等认为:“教是为了学,学有求于教,教和学互为前提,相互依存,没有教师就无所谓学生,没有学生也就无所谓教师。学生主体和教师主导并非是鱼和熊掌,人为的把教和学割裂开来或对立起来,提出谁比谁更重要和以谁为主,是不科学、不可取的。”季浏认为师生关系应本着尊重学生自主精神,使他们的人格得到充分发展,应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的主动学习转变。
综上所述,体育界目前对师生关系的论述已经基本趋于统一,即体育教学中的师生关系是:“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然而就“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之间的关系一直是教育改革和体育教学改革中的一个重要的命题,并且这各问题在体育教学理论研究中一直没有很清晰的阐述,在体育教改中也有很多不正确的认识。
3 、对“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之间关系的错误认识
在体育教学中,体育工作者对教师与学生关系的认识基本统一于“教师主导,学生主体”,但就“教师主体”与“学生主体”的概念和它们之间关系的认识却存在一定误区。很多人把教师的主导性理解为教师的“管理性”、“权威性”甚至等同于“主宰性”,因此就大有把教师的主导性理解为不好的东西的倾向。而且,在很多的说法中都有将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对立起来的味道,有一种“主导性强了主体性就强不了,主体性强了主导性就强不了”的含义在里面,应此我们经常可以听到这样不准确的说法:“某某教改课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淡化了教师的主导性”、“某节课上教师的主导性太强了,而学生的主体性发挥的不够”等。还有些人把学生主体性理解为“学生自由性”,学生想练什么就练什么,想怎么练就怎么练,把学生当成“上帝”,只要学生开心就行,这样的体育课是放任而充满危险的教学。
4 、对“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关系的分析
学生的主体性是指在体育教学活动中,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在教师的教授、指导和引导下所表现出的积极态度和有独立性的、有创造性的学习行为。教师的主导性是对应学生主体性的概念。主导性表明了教师在教学中占有主要地位和担负主要责任。主导性包括对学生的领导、诱导和指导等综合的作用与责任。
上文提到的对“教师主导性”与“学生主体性”不够准确的说法,主要是将“主导性”与“主体性”作为矛盾的两个方面统一于一个矛盾体中,哲学中的矛盾即对立统一,它是反映事物内部或事物外部之间既对立有统一的哲学范畴。矛盾的同一性是指对立面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吸引、相互贯通的趋势和关系;矛盾的对立性,即斗争性是指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趋势和关系。矛盾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斗争性则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所有构成事物矛盾的双方首先必须满足斗争性,在斗争性的前提下满足同一性。如果“主导性”与“主体性”构成一对矛盾,它们首先要存在斗争性。在实际教学中就表现为:教师发挥了主导性,学生的主体性就不能体现,要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就要淡化教师的主导性。然而,根据我们对“主导性”与“主体性”的理解,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是以教师发挥主导性为基础的,教师发挥主导性是为了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教师正确的“导”,学生主动的“学”。因此,“主导性”与“主体性”不能满足对立关系,二者不具备构成矛盾的前提,自然不构成一对矛盾。
根据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原理可知,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自始而终的矛盾运动。矛盾的特殊性是指每一事物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每一方面各有特点。虽然“主导性”与“主体性”不够成一对矛盾,但由于矛盾的普遍性,两者分属于不同的矛盾体中构成所属矛盾的一方面。在矛盾发展过程中,各矛盾之间和矛盾的各方面之间的力量是不平衡的;认识矛盾的特殊性就是要根据矛盾力量的不同地位和作用,区分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由于事物的性质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这就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集中主要的力量去解决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同时也要注意非主要矛盾的解决。体育教学过程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组成。在课程的前一段时期教师充分利用讲解、示范等各种教学方法让学生积极主动的思考和认识教学内容。此时,“教师的主导性”处于主要矛盾中,是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要重点强调“教师的主导性”,而“学生的主体性”处于次要矛盾中,主要体现在隐性领域(即学生积极主动的思考和认识上)。然而主次矛盾是可以相互转化的,随着教学的不断深入,学生开始了积极主动的学练过程,学生的主体性越来越体现在显性领域(即学生积极主动并有创造性的自主学习上)。此时“学生的主体性”处于主要矛盾中,是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此时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而教师的主导性则处于次要矛盾中,主要表现在对学生的指导与帮助等方面。
综上所述,“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的主体性”不是一对对立的矛盾,二者统一体育的学习过程中,只是在不同的阶段强调的方面有所不同;在教师教的过程中主要强调“教师的主导性”,在学习的过程中要重点强调“学生的主体性”。
[1]王艳荣.中小学体育教学师生互动的基本类型和方式[J].体育学刊,2003,6.
[2]曲宗湖.体育教师的素质与基本功[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2.
[3]赖天德.学校体育改革热点探究[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
[4]季浏.体育与健康课程与教师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5]毛振明.体育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