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西方后现代与中国古代教育管理的智慧
2011-08-15黎晓铃
黎晓铃
(武夷学院 朱子学研究中心,福建 武夷山 354300)
浅谈西方后现代与中国古代教育管理的智慧
黎晓铃
(武夷学院 朱子学研究中心,福建 武夷山 354300)
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60年代兴起于欧洲,具有世界影响的哲学文化思潮。笔者经过对比研究后发现,后现代主义的管理理论与中国古代先贤的管理理论有很多相似的地方,管理越能利用传统的价值与信念,管理的成就就越大。因此,在改革过程中,一方面要吸收发达国家先进的管理理论和措施;另一方面,更要依托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加强我国教育管理理论建设,使其具有中国特色。
后现代主义;中国传统;教育管理
一、后现代主义思潮与中国古代智慧的相似之处——关注个体、注重价值
历史进入工业革命时代以后,以探索事物潜在逻辑模式和秩序为特征的“科学主义”和“实践主义”开始主导人们的生活。这一时期的人们以 “效率”、“科学”为标识,认为拥有明确目标的系统才是真正的组织;认为只有在明确的责任分工和严格的规章制度的前提下,通过理性过程做出的决断才是管理者正确的决策。这些在现代主义的背景下是理所应当的。但是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越来越多的现代主义主张却遭到了人们的怀疑。人们认为现代主义所强调的理性、科学和实证不一定是真理,逻辑实证主义的研究方法并不能回答万事万物所有的问题,在现代主义观点统治下的社会必然最终走向单一和封闭。后现代主义思潮开始兴盛起来。
后现代主义是一个十分复杂的概念,如果把后现代主义视为 “一些具有共同特征的理论和观点的集合”,它的要旨可以被归纳为:强调边缘对创新价值的历史贡献,消解中心;应该以非线性的观点重新认识多元的价值,关注不能被抽象概括的个别和偶然,关注细节、关注经验、关注感性、关注直觉;强调事物“不确定性”和“撒播状态”的流动、转变特征,倡导以过程的观点重新认识复杂的价值。[1]P66总之,后现代主义的特征明显体现在对个体的关注上。
仔细研读中国古人的作品,我们会惊奇地发现西方后现代主义思想又与中国古代先贤的智慧有着惊人相似的地方。如中国古代哲人管子提出的“以人为本”。他认为:“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治则国固,本乱则国危”,可见,在管理上,管子很重视对人的关注。而“以人为本”所关注的就是后现代主义所关注的不能被抽象概括的个别。自从古老的典籍《尚书》中提出“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之灵”之后,绵延数千年,绝大多数思想家都认同“天地之间人为贵”的思想。而后现代主义研究者们经过对日益暴露出弊端的“科学主义”和“实践主义”进行反思后,得出了与中国古人相似的结论。
二、从中西方智慧中提炼关注个体的教育管理思想
在我国现阶段的学校管理实践过程中,许多教育行政部门或学校的管理者在管理的指导思想上,注重和强调的是如何管住老师和学生,一切都是管理者说了算,不尊重教师的成长和学生的个性发展,这是被后现代管理主义研究者严厉批评的管理方式。后现代主义代表人物格林菲尔德认为:“人不是在组织当中生活,相反的却是组织生活在个体当中,通过个体而存在。”[2]因此后现代教育管理学更加关注的是如何充分调动老师和学生自我管理的积极性。
教育组织的具体特性和差异性是后现代主义教育管理思想研究的根源。后现代主义管理者认为,在管理的每一个阶段,价值都总是在自我纠缠不清中发生影响。而在这个纠缠不清的管理世界中,价值领域是第一位的问题,事实和逻辑成分则是次要的。因此管理研究不仅要看到事实的表象,更应挖掘出表象下的价值层面。除此之外,后现代主义还认为世界上没有普遍的真理,没有总的原则的存在,每一个组织都有特定的性质和特点。因此管理研究的对象应该从大范围的组织研究进入到对微观世界的独立而细致的研究中去。[1]P67可见,后现代主义思潮中的教育管理方式是非常灵活的。它注重的不是管理的效果而是管理的价值,注重从细节去把握而不是从总体上去把握。可是究竟应该怎样把握纠缠不清的价值,后现代主义者们并没有给出一个方法论上的答案。然而我们的老祖宗则给我们提供了一些或许可供借鉴的智慧。
1、中庸之道
堪称是中华管理智慧精髓的“中庸之道”是中国古人所赞赏的很有智慧的管理方法。“中庸之道”要求管理者凡事要适度,统一把握好矛盾的双方,掌握灵活多变的原则,保持矛盾双方的协调。如老子教人“治大国若烹小鲜”,说的是治理一个国家方法其实就跟烹煮小鲜一样,不能用过激的手段而应当在一个平稳的环境中慢慢地治理,最终才能达到真正的昌盛。教育管理也是如此,如果操之过急功利主义武断地决定,会出现很多把握不了的意外状况,反而得不到真正令人满意的结果。只有仔细地权衡利弊、设身处地心平气和地为个体价值考虑,才能在一步一步平稳地摸索中找到教育的价值得到最大实现的最好方法。
2、顺其自然
这又是一个看上去简单却很难真正让人领会但充满智慧的管理方法。《庄子·应帝王》中“顺物自然而无容私焉,而天下治矣”讲的就是这个道理。《易经》中也有“物极必反”“否极泰来”“盛极必衰”的深刻哲理。也只有认识到这些哲理,才能真正做到顺其自然智慧地管理。“无为而治”的智慧在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历史中曾多次闪耀出它的璀璨光芒,其中尤以著名的“文景之治”、“贞观之治”以及“开元、天宝盛世”为证。归纳起来它的作用有:第一,“无为”可以减少管理的心理阻力,避免引起不满;第二,“无为”可以减少冲突;第三,“无为”可以充分发挥组织机构的作用。那么究竟应该怎样把古人“顺其自然、无为而治”的智慧应用到教育管理上来呢?其实顺其自然、无为而治讲的并不是管理者对被管理的人或事漠不关心,而是管理者应当要站在一个能够洞察各种矛盾的智者角度,认识到万物相互联系、阴阳互相消长的关系,从容地去处理问题。所以无为而治并不是管理者真的无为,而是要充分重视个体智慧的发挥和对个体价值的关怀,并起到一个很好的协调作用。总结起来,道家的“无为论”其实属于最优管理原则。
3、以和为贵
在中国古代无论是儒家、还是兵家、法家等,都主张追求管理中的“和”。这种“和”既是“和谐”、“协调”的意思,也有“合作”的含义,它实际是中国“和合文化”的精髓。在教育管理过程中,肯定会出现观点矛盾与价值矛盾的问题,在此时偏袒任何一方都不是智慧的选择。古代智者告诉我们,要学会对不同的个体进行融合,在对话和合作中最终能总找到皆大欢喜的处理方式。
三、小结
当然我国古代管理的智慧还有很多很多,在对我国古代儒、道、墨、法等六派管理思想进行了比较全面的梳理后,可以概括出我国古代管理思想具有以下几个特征:一是从方式和方法上具有刚柔性;二是从发展的趋势上具有变通性;三是从哲学的辩证上看具有和谐性。这些是非常值得当代管理者思考的智慧,而这些也是我们的教育管理者应当认真学习的。
事实上,管理越能利用社会传统、价值与信念,则管理的成就就越大。因此,在改革进程中,为了尽快地提高我国的教育管理水平,一方面要吸收发达国家先进的管理理论和措施;另一方面,更要依托博大精深的华夏文化,加强我国的管理理论建设,使之具有中国特色。
[1] 禹露.从后现代教育管理视角看我国教育管理的发展方向[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08(6):66-68.
[2] 张晓峰.教育管理:后现代研究视角[J].外国教育研究,2002(11):51-55.
On theW isdom of Postmodernism and Traditional Culture in Ancient Chinese
LIXiaoling
(Wuyi Uniwersity,Wuyishan,Fujian 354300)
Postmodernism is an widely influential philosophy culture ideological trend which emerged in Europe in 60 years of the 20th century.After a comparative study,author found that post-modernmanagement theory is similar with the chinese traditionalmanagement thinking.The author believes that themore use of the traditional values and beliefs,the greater the achievement receives.So in the reform process,on the one hand we can gain knowledge ofmanagement theory and practices from developed countries,on the other hand wemust rely on extensive and profound Chinese culture,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educationalmanagement theory,the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postmodernism,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educationmanagement
G426
A
1674-2109(2011)01-0063-03
2010-12-07
黎晓铃(1982-),女,汉族,研究实习员,主要研究方向:传统文化、教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