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屈复和他的《楚辞新注》
2011-08-15樊振海
樊 振 海
(1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西安710062;2渭南职业技术学院,陕西渭南714000)
简论屈复和他的《楚辞新注》
樊 振 海1,2
(1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西安710062;2渭南职业技术学院,陕西渭南714000)
屈复是清代陕西著名文学家、诗人和学者,其晚年所著的《楚辞新注》,是他一生研究楚辞的心血凝结,“实乃清世研习楚辞之名作”。这部书的特色是充分肯定前人的研究成果,又以新意疏解之;不拘泥于文字训诂、名物典故,而着重从文学欣赏、整体篇章布局方面挖掘和阐发楚辞作品的内涵和意旨;常拈定一字一词,如线贯穿,探析作品微旨精义和篇章结构之妙。其价值在于注疏角度新颖,自出新意,颇得骚人之旨;又首开《天问》错简之全面整理,功在千秋;还确定《九章》创作次序,论《二招》迥异,自成新论,启迪后学。
屈复;《楚辞新注》;特色;价值
屈原是我国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是我国骚体诗的开创者。自屈子肇创斯体以来,历代都有许多大家对楚辞进行注释和研究,而清代前期的屈复就是其中一家。本文拟就屈复和他的《楚辞新注》作以简要论述,主要谈谈《楚辞新注》的特色、价值等问题。
一、屈复生平及其著作
屈复(1668—1745),字见心,号悔翁。初名北雄,后改字复,晚号逋翁,又号金粟老人,清代陕西蒲城(今陕西蒲城)人,著名文学家、诗人和学者,世称“关西夫子”。生于清康熙七年(1668),卒于乾隆十年(1745)(《蒲城县志·人物卷》)。《清史列传·文苑传》《国朝先正事略》《清名诗家小传》关于其生平均有记载。《辞海》1979年版称其“乾隆初以博学鸿词征,不赴,能诗”。今人李正德等编著《陕西著述志》称其“实乃康乾时期著名的‘布衣诗人’”。[1]248~249《蒲城县旧志》称其“一生清贫,衣食全赖朋友、门生接济,往往灶不举火,而谈诗不少衰,下笔千言,警句奇辟,大率从饿腹中涌出”[2]750。
据《蒲城县志·人物卷》和其曾孙《皇清征君显曾祖考悔翁府君行述》(以下简称《行述》)记载,屈复系蒲城罕井镇人,后迁县城北关。屈氏自称屈子后裔,其祖籍远系楚地,汉迁关中。其曾祖屈瑛为明朝礼部儒官,父屈必旦明亡后隐居不仕,布衣终生,并曾教诲屈复要做“不屈志节”之人,叔父屈谐吉,在清顺治六年(1649)吴三桂攻打蒲城屠城时,斥贼被杀。祖父的恩遇,父亲的教诲,清室的残暴,屈复一生刻骨铭心,没有忘记,这是他一生怀恋大明、不仕清室的主要原因。另据《蒲城县志·人物卷》记载,屈复幼有殊禀,8岁作文即已惊人。同里王诜慕其才华,许以女,及期,女因病卒,复作诗以悼。其中有诗句曰:“白露博博飞,青霜烈烈降。谁令两地花,生死两相忘。”诜深受感动,后以次女配。屈复年十九,应县童子试,名列全县第一,但毅然弃去功名,闲游于终南、太华、泾渭间。时关中著名学者李因笃观其诗,曾赞曰:“三秦之秀,尽在于此。”屈复曾遍游大江南北,三上北京,三下江南,所到之处,访古迹名胜,问先贤遗事,观风俗、察民情,结交同好,组织诗社,京都人士尤其仰慕。曾于康熙五十七年(1718)春,应刑部尚书巢可托、内阁学士赵晓亭等邀请两次赴京,主持诗社,声望甚大,京城作诗者争相趋教,天下谈诗者一度奉为宗主。又曾三辞清怡亲王招请和朝廷罗致,黯然不求闻达,先后居京近20年,但却不曾拜谒权贵一人。达官贵人来访,迎送也不出庭户。有人说他行为怠慢,他说道:“以地位言,布衣焉敢与公卿游;以文章道义言,恐诸公不得以俗礼责我。”故有人称其“才高而隐于诗,似隐非隐,似狂非狂,诗名满天下,卒无有能测其为人者”云云。清沈德潜等主编《清诗别裁》收其诗八首,并附有诗评,称其为“不屈志节,固有守之士也”[3]504。一生的著作有《弱水集》22卷,收诗2217首;《楚辞新注》8卷(附《天问校正》);《唐诗成法》12卷;《百砚铭》1卷;《金粟老人南华通》1卷;另外还著有《杜诗评》《乐府新解》《玉溪生诗意》《明四家诗》《王渔洋诗注》等。而屈复晚年所著的《楚辞新注》,是他一生研究楚辞的心血凝结,“实乃清世研习楚辞之名作”(黄灵庚《楚辞新注》提要)。[4]163游国恩《离骚纂义》录汉至晚清注骚者二百余名家,屈复《楚辞新注》专列其中。
二、屈复注释楚辞的原因
1.“解惑”
屈复在《楚辞新注·自序》中说:“余幼好楚辞,多不解,稍长,读诸家所注,愈不解,然往往一吟可解者,则回风雨雪,身置湘沅。”[5]自序幼好楚辞,读以前诸家旧注,心有疑惑,探求骚诗真旨,解除心中存惑,这是屈氏研注楚辞的原因之一。
2.浓郁的“屈原情结”
屈复同代马璞在《弱水草堂诗集·序》中说:“悔翁楚系而家秦,年二十五东游,流于郯子之国(今山东郯城),历齐、鲁、吴、越之郊数十年,孤贫且老,更滞迹蓟北(今天津蓟县),东望海崖,两望渭水,关山夕阳,凭吊何极。”[6]序屈复在《楚辞新注·自序》中也说“夫吾家自迁关中,至今已忘乎楚人矣。甲申春,由梁、晋、燕、赵登泰山,观沧海,谒夫子庙,窃叹世吾世而道斯吾道也。既游吴越,访古金陵,俯仰延伫,而不能去,遥望荆、郢,郁葱之气,涌耀夕阳乱流间,若咫尺可到,此非吾二千年之故国也?将扬帆破浪,问江介之遗风与所谓两东门者,不果,而美人芳草,亦渺渺于怀。”[5]自序前文讲过,屈复幼年既受父训,又目睹亲人为清室所杀,使他一生都对满清充满了仇恨,这是他弃去功名,一生游历,坚决不仕清室的思想基础,所以原志军、郭昭明曾撰文,说他是“清初爱国诗人屈复”。[7]86而他所爱的国,恰恰是被满清灭亡的大明王朝,这和屈原所眷爱的被强秦所灭的楚国多么的相似!所以他常有“残山剩水,麦秀黍离”,“此非吾二千年故国”的感慨。而自称屈原后裔,对先祖的凭吊仰慕,对屈原爱国之情和高洁人格的追求,对大明心藏隐深的眷恋,使他心中形成了浓郁的屈原情结。而这,是他注楚辞的另外一个原因。
3.个人心志的寄托
据屈复曾孙屈来泰《皇清征君显曾祖考悔翁府君行述》《屈氏族谱》记载,屈复先祖系楚人,其祖父屈瑛,是明朝的礼部儒官,父亲屈必旦,虽诗词品行闻名乡里,明亡后却隐居不仕,布衣终生,叔父屈谐吉,在清顺治六年(1649)吴三桂攻蒲城屠城时,詈贼被杀。亲族被戮。目睹清室的残暴,在他幼小的心灵上烙下了深深的烙印,加之其父在临终前告诫于他要“不亏志节”、“以绩文砺节为宗”[8]行述,所以他一生不仕满清,砥砺学业,在外飘荡45年,作诗以寄托其志。其《楚辞新注》也一脉相承,注中也寄托了他如屈原一样的家国哀思,复国情怀。正如《清名家诗人小传》评价所言,“如白首狂夫歌哭道中,辄向黄河乱流欲度,令人累欷增戚而不能已已”[9]卷四,“古之伤心人,别有怀抱,不足为外人道也”[9]卷四。所以当今陕西学者姚庆瑞等评价说:“亦以寄托注楚辞,而非一般钻古纸堆的注释。”[10]3
三、《楚辞新注》的版本及馆藏情况
《楚辞新注》的版本,笔者目前所见到的主要有四种:
实验结果显示,对位移效应敏感的参数,如暗电流和暗电流非均匀性表现出了明显的偏置效应,加偏压辐照要比不加电退化更加严重。而对位移效应不敏感,仅对电离效应敏感的参数,饱和输出灰度值并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偏置效应。主要原因是相对于不加电,加电会在光电二极管内部附加电场,而电子在不同电场下运动会有差别,因此表现出了电子辐照偏置效应。
1.清乾隆三年戊午(1738)弱水草堂刻本,又称为原刊本,北京图书馆藏,共四册。
2.清乾隆三年戊午(1738)居易堂刻本,清华大学藏,四册。
3.清道光丁酉(1837)重刻弱水草堂本,浙江省图书馆、吉林省图书馆藏,陕西师范大学图书馆,陕西省图书馆亦有藏。
4.民国二十五年(1936)陕西通志馆排印《关中丛书》本,浙江省图书馆藏。又南京图书馆藏屈复曾孙(系过继族人)屈来泰抄本《新录楚辞全集八卷》,大概录于前两种刻本之后。
另外道光丁酉年本还收录了乾隆三十四年后学崔希骃写的一篇后序,后序上说:“是书旧有版本,南游失去,志同世讲将复刻之里中,余与徵君为里门后进,因其剞劂之费,而怂恿成之。”因而推想乾隆三十四年可能还有一个版本。
各版本目录同异如下:
《楚辞新注》8卷,所注限于屈原赋25篇及《九辩》《招魂》(屈复亦定为屈原所作)《大招》(景差),又以《天问》错简甚多,故作《天问校正》一卷附于《天问注》后。其叶韵本于毛奇龄《古今通韵》,注于字旁,注明字音。清乾隆三年戊午(1738)弱水草堂本,同年居易堂刻本,道光丁酉(1837)重刻弱水草堂刻本,此三种版本目次基本相同。其卷首为蒲城崔希骃《楚辞新注后序》,其次是《自序》《凡例》《史记·屈原列传》,唐沈亚之《屈原外传》,清林云铭《楚怀襄二王在位事迹考》,其后为《新注》目录,《新注》正文。卷末附有班孟坚(班固)《离骚赞序》、王逸《楚辞序》、洪兴祖《楚辞后序》、刘勰《辨骚》。而《关中丛书》本首列屈复《自序》,删去崔希骃《楚辞新注后序》,其他附录部分相同,惟次序各异,但书末加有长安宋联奎、蒲城王健、江宁吴廷锡合撰的跋,而此跋是民国《关中丛书》本与前三种版本最大的不同。
四、《楚辞新注》的特色
1.既充分肯定前人的研究成果,又以新意疏解之
这是《楚辞新注》(以下简称《新注》)的第一大特色。《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说:“《楚辞新注》八卷(陕西巡抚采进本),国朝屈复撰,复字悔翁,蒲城人。是编采合《楚辞旧注》,而自以新意疏解之。”[11]3825屈复在《新注·凡例》中也说,“天下事创始难,继者差异,《离骚》有注,自王叔师始,后诸家论著,即有详细处,要自王氏发之,兹集先王后诸家。大哉,筚路蓝缕之功也。”又说:“注骚者数十家,予所见王叔师,洪兴祖、朱晦翁、林西仲数家而已。各执一是,议论纷纭,于中斟酌,会成条贯。千金之裘,非一狐之腋也。乃录姓名于首,不敢掠美。”这说明他对王逸的倚重和对诸家的采集。他还说:“旧注是者,固能发作者之精微;若非者,亦足开后贤之思路,虽不并录,亦不下论,均有功于后先,无令前贤畏后生也。”他认为,任何研究工作,都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前人的研究成果,撷取其精要者,都标明列出,不敢掠美;就是错的,也可发后人之思路。这种研究态度是正确可取的。更重要的是作者并非照录旧说,而是于疑惑之处,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自以新意疏解之”。更难能可贵的,屈复的新意、疏解,“颇得骚人之旨”,许多观点多为后世学者所认可、采纳和肯定。如屈复认为《离骚》中三次求女,篇中专引后妃者,是暗点郑袖也。《新注》中说:“古贤女甚多,篇中专分后妃者,是对郑袖而言也。”陈子展《楚辞直解》中评价说:“这话说的是[12]440。”并在后文予以论证。又《新注》谓《礼魂》乃九歌之乱辞也,并说《礼魂》“魂”字疑为“成”字的传写之误,“予向亦作礼善终者解,全无所据,又与本文不合,存之,以俟高明。”意思是说《礼魂》“魂”字疑为“成”字,《礼魂》疑为“礼成”,但自己尚无根据,姑且存此论,以待后学高明进一步论证。此说与汪瑗、王夫之不谋而合,且为闻一多、游国恩、孙常叙所肯定,几成定论。
2.不拘泥于文字训诂、名物典故,而着重从文学欣赏、整体篇章布局方面挖掘和阐发楚辞作品的内涵和意旨
这是《楚辞新注》的又一特色。《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说“复颇工诗,故能骚人言外之意,与拘言诠、涉理路者有殊。”[11]3825屈复《新注》,并没依前诸家所注,注重于文字训诂、名物考释,而是从篇章结构、上下文气出发,通过对楚辞诗句的篇章结构、上下文句的分析、脉络布局的感悟,分析出骚人之旨,屈子之意。这实为前人未有,注法别致。例如,他在《离骚》篇后评曰:“通篇五段,以祖考命名为纲领,以知字为针线,以从彭咸死为主意,首段古帝起,末段时王结,煌煌大篇,起结谨严,他如倒如句倒数句,神龙变化;不可端倪。”又如《离骚》篇中“闺中既以邃远兮,哲王又不悟。怀朕情而不发兮,余焉能忍而与此终古”,屈复评曰:“此四句画龙点睛也,前美人灵修孙荃,皆暗指楚王,至此点明哲王,又带出闺中,不维结第三段,乃前半篇之总结,又后半篇之总起,一篇之枢机,所谓文心也。”这样从通篇评析作品的脉络布局和艺术构思,从文句方面评注作品的起结笔法及行文妙致,与前注诸家皆不同。这样做,有益于读者从文学欣赏的角度去探析楚辞这部伟大的文学作品的旨趣和屈原高大纯洁的形象,此新注又一大特色也。正如姚庆瑞等先生所言:“《新注》能从文学艺术方面来评注,开拓作品的境界,从而分析出作品中伟大的艺术形象,在楚辞注释领域内,确实是一部具有独特价值的注本。”[10]5
3.常拈定一字一词,如线贯穿,探析作品微旨精义和篇章结构之妙,此《新注》又一特色
《新注》在注释楚辞时,在评析小结的句中,常常拈定一字或一词,分析作品的篇章结构之妙,探悉其精微旨义。如屈氏在《悲回风》篇后评曰:“题是悲回风,心是思楚国,故以思起,以思结,中段又用数思字,又三用彭咸字,其意可知。虽有随风流风息风穴诸句,不过借以发论而已。”这里拈定一个“思”字,用以贯穿全文。又如《离骚》中“女嬃之婵媛兮”至“夫何茕独而不听”一节,屈氏评析曰:“此节述女嬃数责之词。见内而不能见知于骨肉也。右二段自‘纷吾既有此内美’至此,凡六节,共成一大段。自未疏说到既疏,自既疏说到既废,反复纷纭。言己上不见知于楚君,下不见知于盈朝,外不见知于党人,内不见知于骨肉,一片孤忠,无可告语,不得不折衷于前圣矣。”这里拈定“见知”一词,把屈子无人见知的孤苦之境形象地刻画了出来。又如在《卜居》篇末评曰:“此篇四段,一段求卜之故,二段应心烦意乱,三段应竭智尽忠,四段质诸鬼神,而无语也。知字起,知字应,知字结,章法井然。”这里拈定一“知”字,把屈子剧烈的思想矛盾斗争刻画了出来。凡此种种,不胜枚举。
五、《楚辞新注》的价值
1.注疏角度新颖,自出新意,颇得骚人之旨
自东汉王逸至明清,注骚数百家,但多词句考证,名物典释,而屈复《新注》能别出心裁,从诗歌的篇章结构、上下文气出发,阐发作者旨意,角度新颖,以前颇不曾见。更难能可贵的是,其阐发结论却能殊途同归,暗合古人。正如崔希骃所言“默契于千古之上”。例如前文讲过的谓《礼魂》“魂”乃为“成”字,几成定论。另《离骚》中有句“老冉冉其将至兮,恐修名之不立”,以前注家多有论注,《新注》曰:“但恐衰老渐致,美名不立,众所急在彼,我所急在此。”游国恩先生在其《离骚纂义》中比较了王逸、洪兴祖、戴震诸家注疏后,在按语中赞叹说:“屈氏说得之。”[13]102另《离骚》中有句“吾令丰隆乘云兮,求宓妃之所在”,关于宓妃身份的确定,王逸说是神女,洪兴祖说是伏羲之女,前之注家众说纷纭。《新注》中说:“下文佚女为高辛妃,二姚为少康妃,若以此意例之,则宓妃当是伏羲之妃,非女也。”屈复认定宓妃身份不是伏羲之女,而是伏羲之妃。对此,游国恩先生在《离骚纂义》中又赞之曰“屈氏说的甚有理”,[13]304深表赞同。断定宓妃身份,此屈氏《新注》又一功也。凡此种种,限于篇幅,恕不一一列举。
2.首开《天问》错简之全面整理,功在千秋
《天问》的错简问题,起始于王逸的“呵壁”之说和“文义不次序云”(在此首先表明,笔者是判定《天问》是有错简的)。郭世谦在《屈原天问今译考辨》中认为,屈复是率先做《天问校正》,对《天问》做全面整理的。虽然有人提出夏大霖稍早于屈复,但夏只是细微改动,而屈复却做了全面整理。《新注》说:“通篇起结,尽人了然,细玩中间,屡起屡结,次序井井,甚为错简甚明。”并著《天问校正》一卷,附于《天问注》后,将全诗分为九段:一问日月星辰,二问鲧禹治水,三问地理,四问山川人物,五问上古之事,六问夏朝之事,七问商朝之事,八问周朝之事,九问楚国之事。并将九段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问日月星辰,山川怪异,第二部分问女帝、虞、夏、商、周历代兴废之事。这样的整理,为《天问》这篇难解之文理清了事象,寻明了脉络,使其更加顺畅好读,颇具概括力,此《新注》之又一大功绩也。时至今日,《天问》错简已成公论,而屈复《新注·天问校正》首开其错简之全面整理,直接影响了后世许多治骚大家,如闻一多、郭沫若、游国恩、姜亮夫、汤炳正、林庚,以及台湾的苏雪林等。
3.确定《九章》创作次序,论《二招》迥异,自成新论,启迪后学
《九章》创作的先后次序问题,朱熹早在《楚辞集注》中提出。他说:“屈原既放,思君念国,随事感触,辄形于省,得其九章,合为一卷,非必出于一时之作也。”[14]53朱熹说得很对,但未能就九篇之文,分析出其先后写作顺序。屈复《新注》承朱氏之说,在遍采《湖广通志》《楚辞直听》《楚辞灯》的基础上,分析论定其创作顺序,谓其次序为《惜诵》《思美人》《抽思》《涉江》《橘颂》《悲回风》《惜往日》《哀郢》《怀沙》。其目次虽和今人研究相比,不能全相吻合,但此以前却无人整理。今人陈子展《楚辞直解》在此基础上,分析调整为《橘颂》《抽思》《思美人》《涉江》《惜往日》《哀郢》《悲回风》《怀沙》。[12]142而其源仍在《新注》也。另《新注》认为,《招魂》是屈子“自招于生前”,又以《大招》为“三闾痛怀王之文也”,即所招之魂为怀王之魂。《新注》中说:“篇首‘无逃’二字,已点名逃秦事实,后段用贤臣不肖,立三公九卿,尚三王,岂人臣事哉?有如此之资,而客死于秦,良可痛也。”并进一步评价说:“文甚平淡,意甚深微,愈平淡,愈深微,读者愈难解,而议论纷纷矣。”此解不囿旧说,颇为新颖,且多为后世采用而发挥引申,可谓《新注》又一抛砖引玉之功也。
六、《楚辞新注》的缺点及不足
当然,《新注》也不是完美无缺的,其缺点和不足在所难免。其前半部分注《离骚》《天问》最见功力,颇多自己新解,而后边的《卜居》《九辩》等则多沿用朱熹《楚辞集注》;在论楚辞的表现手法上,也采用朱熹《集注》中用《诗经》赋比兴的方法分析楚辞。而楚辞是以比为主,有些类似兴的,其实也是比。清胡文英就曾批评朱熹用赋比兴的方法注释楚辞,说他“然精神莫能详到,往往为物论借端”[15]凡例《新注》虽有不足,但毕竟瑕不掩瑜。据《新注·自序》屈氏“三月成书”,而《四库》、后世众家能有上述好评,屈氏可谓功力深厚矣!
总之,屈复的一生,是贫困、辛劳的一生,是充满屈原情结的一生,也是笔耕不辍著述丰富的一生。而他的《楚辞新注》,能撷取前辈诸家所言,又能不为所囿,自出新意,别出心裁,还能从诗歌欣赏的角度和篇章结构布局方面予以阐释,且许多地方又能殊途同归,暗合骚旨。正如上文所言,在浩瀚的历代楚辞论注中,这确实是一部具有独特价值的注本。因此,我们要说,在清代乃至整个楚辞学史上,屈复理所当然应占一席之地。
[1]李正德,刘伶苓,等.陕西著述志[M].西安:三秦出版社,1996.
[2]刘福谦.蒲城县志[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1993.
[3][清]沈德潜.清诗别裁[M].北京:中华书局,1975.
[4]潘啸龙,毛庆.楚辞著作提要[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5][清]屈复.楚辞新注[M].民国二十五年陕西通志馆排印关中丛书本,1936.
[6][清]屈复.弱水草堂诗集[M].乾隆三年戊午刻本,1738.
[7]原志军,郭昭明.清初爱国诗人屈复[J].渭南师专学报,1990,(1)86-90.
[8]屈来泰.皇清征君显曾祖考悔翁府君行述(手稿)[Z].蒲城县志编纂委员会(年代待考).
[9]郑方坤.清名家诗人小传[Z].扫叶山房石印.
[10]姚庆瑞,王魁田.楚辞新注[M].西安:三秦出版社,1995.
[11][清]纪昀,等.四库全书总目提要[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
[12]陈子展.楚辞直解[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
[13]游国恩.离骚纂义[M].北京:中华书局,1980.
[14][宋]朱熹.楚辞集注[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15][清]胡文英.屈骚指掌[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79.
Comments on Qu Fu and His New Annotation on Chu Ci
FAN Zhen-hai1,2
(1 School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Xi’an 710062,China;2 Weinan Vocational Institute of Technology,Weinan 714000,China)
Qu Fu is a famous writer,poet and scholar in Qing dynasty.New Annotation on Chu Ci as“a masterpiece of noting Chu Ci(The Songs of Chu)in Qing dynasty”is the condensed effort by Qu Fu in his later years.Its feature lies in full affirmation of previous results and new explanation.Not tied to text exegesis,classical allusions,the book reveals and explains the meaning and intention of Chu Ci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iterature appreciation and chapter layout,and often sets a single word all through works to explore deep meaning and structure.Its value lies in new-angle noting and novel meaning,which gets the profound intention.It is a great contribution to later generations to sort out many errors in Tian Wen by Qu Yuan,confirm the order of Jiu Zhang and discuss the differences of Er Zhao,which enlightens future generations.
Qu Fu;New Annotation on Chu Ci;feature;value
I206
A
1009—5128(2011)05—0084—05
2011—04—06
樊振海(1971—),男,陕西蒲城人,陕西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渭南职业技术学院教师,主要从事先秦两汉文学研究。
【责任编辑 詹歆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