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校报的功能与学院精神文化的研究

2011-08-15王昌民姚艳丽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1年5期
关键词:校报办学学院

王昌民,姚艳丽

(渭南师范学院,陕西渭南714000)

校报的功能与学院精神文化的研究

王昌民,姚艳丽

(渭南师范学院,陕西渭南714000)

研究学院精神文化要从研究办学历史和办学传统入手。校报承载了学院办学历史中的全部精神文化。校报各文体充分反映了学院办学的文化传统。校报具有促进学院文化建设,引领实践层面精神文化和行为文化的独特功能,是弘扬学院精神文化的最佳载体。

校报;功能;学院精神文化

随着全球各国家民族广泛深入的文化对话与交流,以文化觉醒、重构与振兴为标志的“文化时代”已经来临。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高等学校是一种文化机构。著名科学家和教育家,原复旦大学校长杨福家指出:“大学是一种文化存在和精神存在。”[1]大学的社会文化使命意识越来越浓,大学的科学发展需要大学文化的重建。一个理性反思、研究和构建大学文化的热潮在中国兴起。大学文化的核心与灵魂是大学的精神。因此,对大学精神研究是大学文化研究的纲领性任务和首要任务。如何开展大学精神文化的研究呢?

一、大学精神文化要素与办学传统

要研究大学精神就要从大学精神文化的内涵入手。王冀生教授指出:“大学精神文化集中地体现在大学精神之中,是大学文化的灵魂,是人们对办什么样的大学的理想目标的一种价值追求。科学的大学精神是建立在对文化传统、教育本质、办学规律和时代特征的深刻理解的基础之上的”。[2]5卢晓中教授把大学精神文化分为两类:大学精神、理念、校训等属于价值层面的精神文化;校风、教风、学风、管理作风属于实践层面的精神文化。[3]82价值层面的精神文化可见诸于学院的文件制度、领导讲话、校训和重要会议内容,而实践层面的精神文化则可见于师生员工的行为、教学质量和管理效率。对于过去积淀下来的精神文化,只能在学校的历史中去追索,在学校办学历史中去研究对“文化传统、教育本质、办学规律和时代特征的深刻理解”。

大学精神以其深厚的文化传统积淀和理念的明晰性,已逐渐转化为大学人深层次的群体意识。信念、故事、传说都记录着学校历史文化发展的轨迹。特别是学校各个时期的专家学者、模范人物和杰出校友的成就与事迹,激励着师生员工为学校的发展和繁荣努力工作。要继承优良传统,必须认真研究校史,系统总结本校的办学思想和经验,看看哪些方面是优良的,有生命力的,是可以继承的;哪些方面是存在争议的,为什么会出现争议;哪些方面是有弊端的,应当摒弃的。对优良的文化传统,就要采取制度化的方法,使全校师生理解和认同,以弘扬光大。因此,研究大学精神就需要研究学校的办学历史,需要研究学校所积淀的办学传统,需要研究学校办学中对教育本质和办学规律的把握。而研究学校的办学历史,特别是近几十年的校史,校报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校报是一个学校发展历程的最翔实、最负责的载体。从根本上说,校报是一种文化载体,它承载、传播学校文化信息,记录学校各种文化现象,反映学校精神文化。理论探讨、形势分析、政策研究、重要会议、学术报告、学生活动、外事活动、开学与毕业典礼……学校有重大影响的事项,我们在校报的油墨香里都能找到它的影子。我们研究渭南师范学院的“学院精神”,就是以《渭南师专报》和《渭南师院报》(以下统称为校报)为研究资源,考察学校办学的文化传统,研究学院办学历史上积淀下来的精神文化。

二、校报承载了学院办学历史中积淀的全部精神文化

1.校报对学校重大活动的报道,是对学校教育理念的传播

办学理念仅存在于大学领导层的头脑中,在其他人的意识中并不存在清晰的办学理念。要使办学理念转化为群体的共识,并自觉践行,就离不开校内媒体的宣传引导。校报则是校园的主导媒体。学校的每一次重大活动,校报都对领导的讲话、会议的主要内容、出台的重大决策,发布的重要制度和政策都有报道。这种报道的宣传教育和舆论引导会使领导的办学理念渗透到群体意识中,转化为群体的行动指南。大学精神只所以能存在于大学的群体意识中,这是因为,校报的宣传教育和舆论引导作用功不可没。

通过研究校报对学校历次教职工代表大会、党员代表大会、思想政治工作会和教育思想讨论会的报道,可以发现,学校的办学理念有一个显著特点:学校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自觉遵循高等教育规律,在不断更新教育思想观念的基础上,把育人为本的理念、德育为先的理念,质量第一的理念,强化师范特色的理念,面向基层、服务社会的理念,始终如一地加以贯彻。只是随着学校办学层次的提升,办学实力的增强,学校文化的积淀,对高等教育规律的理解和把握上更加深化,对素质教育理念的贯彻上更加全面,对教学工作中心地位的认识更加深刻,办学理念渗透到群体意识中的群体更加广大。在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中,在对“以人为本”的理解中,增加了“以师生发展为本”的内涵。第二届教代会的报告指出:“坚持以人为本,为教师发挥作用创造良好环境;完善激励机制,增强教师创新能力;完善培训机制,培养教学能手;科学配置人力,力求人尽其才。”在学生的成长成才方面,报告指出:“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和诚信做人教育;拓展学生素质,引导学生健康成长;加强就业指导,提高就业能力。”每期报纸上都报道学院团委和各系组织的各种课外活动、学术报告会、学科竞赛活动、社团活动、社会实践活动、课外科技活动,充分彰显了学院“让每一个学生成才”的教育理念。

2.校报提供“系部风采”,介绍教改动态,体现了教师们追求卓越的精神风貌

校报通过“要闻集锦”、“系部动态”、“教改园地”、“校园短波”等专栏向师生传递着优化人才培养过程的信息。各系抓学风、抓教风、抓管理、抓质量的经验和举措的详细报道,展示了各系对提高教学质量的不懈追求。校报对省级劳模、师德标兵、教学名师的介绍,让学生看到了他们的学识、人品、学术水平、科研业绩,让学生们深感振奋,激励着学生努力学习,成长成才。如《中文系加强专业基础课教学》、《艺术系专业课改“三步走”》、《化学系在师范生中开展“优秀实习生示范教学”活动》、《百尺竿头 更进一步——数学系四举措提高教学质量》、《物理系举办毕业生自制多媒体课件展示》等。一些教授对教学工作的实践探索和深刻感悟,校报予以刊载,如《联系教学实际 培养创新能力》,《把育人工作始终贯穿于教学之中》,《教师应为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而努力》,《尽职尽责讲好每一堂课》等,都表现了师院教师在人才培养上追求卓越的精神。

3.校报对师生心路的记录,反映了师生关系、生生关系的实情,传递着学院校风、学风、教风的真实信息

大学精神与师生的活动相联系,具有了“活力”的意义,能够影响大学人的心理状态。段国超教授的《灯下情怀》讲述的是新型师生关系的崇高情怀——学生考上了研究生感谢老师的“辛勤教导”,而教师则“希望我的学生个个都比我强。”《我的礼物》、《献给教师的歌》、《忘不了的微笑》、《启明星》、《与你共度的三年》等文学作品,则表达了学生对老师无私奉献精神的赞美。

在学生的文学作品中,如实地记录了校园生活丰富多彩的真实面貌,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浸润熏陶、反思感悟的心路历程。《大学历程》述说了作者在优秀毕业生报告会的体会;《与静为友》、《享受孤独》都是作者对大学生活获得精神自由的表白;《爱满师院》、《送给别离的你》、《亮出最美的自己》、《写给大一新生》等表达了作者对学校、对同学的深厚感情;《收获的季节》、《变化》、《润物细无声》、《梦想启程的地方》等记录了大学生活对作者教育影响、环境熏陶带来的变化;《再见了,母校》、《致母校》、《师恩如山》是作者对母校培养的感激之情。

4.对典礼和仪式的现场描述,把师生的信念和学院的共同价值观进一步认同和强化

典礼和仪式是对教育氛围营造的重要手段。每年毕业典礼和新生开学典礼是学院的例行的重大典礼活动,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育影响人的重要载体。运动会的开幕式、闭幕式、升旗仪式、贫困生的资助仪式、捐赠仪式等都是强化主体自身体验的催化剂,重在传播一种教育价值观。校报对典礼和仪式的报道,对典礼和仪式上领导、教师和学生代表的讲话的刊载,是一种精神文化的传递。

三、校报中透视出的优良办学文化传统

办学传统就是办学的文化传统,如郭贵春教授所说,学校办学的文化传统“具有鲜明个性,并且表现出历史的连续性,通过师生员工在办学过程中的目标选择、价值标准、基本信念和行为规范以及校园环境等方面体现出来”。[4]107考察这一历史的连续性,就是学院精神文化研究的任务。通过对各个时期校报所反映的学校办学的文化传统进行梳理,是学校精神文化研究的前提。

第一,“办学以教师为主体”是学院从师专时期继承下来的优良传统。崔康柱先生《一份珍贵的精神遗产》中,“尊师重教,民主求实”,就是对这一优良传统的概括。在师专时期的首届教代会上学校明确提出“牢固树立依靠全体教职工特别是依靠教师办好学校”的指导思想。到了师院时期,学校的历次教职工代表大会都旨在“集思广益、凝聚人心、团结奋进、和谐发展、励志图强”。

第二,重视学校精神文化建设是学院从师专时期继承下来的又一优良传统。在师专时期的首届教代会上提出“积极行动起来,为把我校建设成精神文明先进单位而努力工作”的号召,提出了“创三优”、“争三好”的目标。“三优”是“优质教学、优良秩序、优美环境”,“三好”是“教书育人好、校风校纪好、校容校貌好”。到了师院时期,在一届五次教代会上,学校出台了“十一五”发展规划,全力推进“四大工程”,其中“和谐校园工程”就是要“构建一个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和谐发展的文明校园。”

第三,多途径全方位育人,“让每一个学生成才”也是学院办学的优良传统。一是重视学生的教师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技能教育。首届党代会的报告指出:“教学改革要把握师范院校培养的人才是担负塑造新的灵魂的特点,坚持把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专业知识水平统一起来,坚持把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求实精神统一起来。”从校报对各系动态的报道中,可以看到,强化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推广普通话一直是我们的优势所在。在学生的散文、诗歌和小说中表达了对教师职业的浓厚感情,透视了学校教育中的师范特色。如散文《心愿的变迁》,讲述自己如何从老教师的教育中,坚定了从教的信念。《社会实践使我爱上了教师这个职业》,讲述了自己在白水尧禾中学20多天的社会实践,对自己生活信念的转变所产生的作用。散文《冬天——写给教师》,诗歌《老师您好》,赞美教师的奉献精神。二是重视社会实践活动对学生素质提升的重要作用。“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是社会实践活动的教育价值。校报的通讯、调查报告和学生的作品对此都有充分的反映。如《一定要把这个第二课堂搞好》,《社会对师范教育提出的建议》,《社会是教育锻炼大学生的广阔天地》,《在社会最底层磨炼自己》,《难忘的史官乡之行》等。三是重视校园文化艺术的熏陶,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艺术节给学生成长成才提供了平台。每届校园文化艺术节都有一个主题,这些主题的核心价值是“自我教育、张扬个性、精神成长、经验增长。”

第四,勤奋、笃学、严谨、求实、进取是学院教师的优良治学传统。教师是精神文化的传承者、守护者。雅斯贝尔斯说:“一所大学的性格是由它的教授们所决定的”。[5]147学院精神文化传统是由教授们创造和承载的,教授们的追求代表着学院核心价值的指向。1986年,学校提出了学风的要求:“勤奋、严谨、求实、进取”。2002年,学院在总结办学经验的基础上,按照“师生发展为本”、“德育为首”、“质量第一”、“强化师范特色”的办学理念,结合中国大学校训的表达方式,提出了“励志、笃学、求实、敬业”的校训。校训与历史上对校风的概括是一脉相承的,并且在教育实践中得到了贯彻。《一个教师的追求》、《崇高的岗位》、《青年教师杜文玉》、《孜孜不倦的耕耘者》等校报上的文学作品,记述了师专时期一批教授勤奋严谨的优良学风和爱岗敬业的良好教风。从学生的文学作品中《一个教师的追求》,《心在教育,情系学生》等通讯,透射出了师德的光芒。师院时期,校报对教学名师的宣传稿件,《一片丹心付桃李》、《寄情数学王国,谱写人生华章》的专访,也使人们看到了教师对优良传统的传承。《甘为人梯勤耕耘,七尺讲台育英才》的通讯,让人们看到了“师德标兵”们“教书育人、敬业爱岗、为人师表、乐育桃李”的高尚师德风范。

从校报中反映的办学历史要比校史记载的历史更具体、更全面、更深刻。通过对办学历史的回顾,对办学传统的梳理,可以对学院精神有一个总的概括:

1.从高等学校的根本使命看,从学院“让每一个学生成才”的教育理念看,学院精神内涵中第一个组成部分应该是:“育人为本”。坚持“育人为本”就是要牢固确立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各种教育资源的配置都要服从和服务于教学;坚持“育人为本”就是要着眼于学生将来的发展和社会的需要,着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坚持“育人为本”,就是要形成激励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机制,鼓励教师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鼓励管理人员和工勤人员服务学生、服务教学,为学生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氛围。

2.从办学文化传统的历史连续性看,学院的精神文化应该既有应然的要求,也有实然的体现,应该反映校训和学风的内容。因此,学院精神内涵中第二个组成部分应该是“勤奋笃学、求实进取”。“勤奋笃学”是师专时期和师院时期广大教师表现出的共同精神风貌。同时,“笃学”也包含了“追求真理”的学术精神;“求实进取”则涵盖了广大师生员工为学院的改革和发展,为提高教育质量表现出来的求实精神、进取精神、无私奉献精神。“进取”也包含了“追求卓越”的精神。

3.从办学理念转化为群体意识的历史过程来看,从办学目标的制定和实施战略的历史过程来看,学院精神内涵的第三个部分应该是“励志图强”。青年学子必须“励志”,传道学人也要“励志”,学院在办学中的艰苦创业更需“励志”。在学院数十年的办学历程中,从专科时期的“开拓、创造、吃苦、耐劳”的精神,“对党和国家的忠诚,对工作的认真负责”的精神,到升本初期“艰苦创业”精神,培养能够“下得去、留得住、讲奉献、能干事”的基础教育师资的“师魂”精神,再到本科时期提出了“让每一个学生成才”的理念,凝练出了“励志、笃学、求实、敬业”的校训。这些都说明,“励志”是历届校领导的政策和策略的体现,也是广大教育工作者教育方法的成熟运用。“图强”是几代师院人共同发展的愿望;可以说,“励志”是办学过程和教育过程中策略和方法的运用,“图强”则是朝着办学目标艰苦创业的过程的写照。

4.从校报记录的师院人的精神追求和精神状态看,学院精神可以概括为“天天奋斗”“天天快乐”。这是因为:第一,学院精神内涵的三个组成部分都包含着“奋斗”的意蕴。不管是坚持“育人为本”的核心理念,还是继承“勤奋笃学、求实进取”的文化传统,还是践行“励志图强”的精神,都有一个“奋斗”的过程,都要靠“奋斗”去实现。第二,“天天奋斗”、“天天快乐”也以通俗易懂和简洁易记的语言教育、引导、激励师院人为实现新的目标而奋斗,为获取新的业绩而快乐。

四、校报功能的强化与学院精神文化的弘扬

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校报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指出:“高校校报是高校党委和行政的机关报,是高校校园内占主导地位的媒体。高校校报是高校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和开展新闻宣传工作的重要阵地,是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成果的重要载体,是学校联系师生员工、海外校友、学生家长和社会各界人士的重要纽带,是展示高校对外形象和塑造学校品牌的重要窗口。”这说明了高校校报具有传播文化、新闻传播、引导舆论、思想教育、服务师生、窗口平台等功能。

建校以来共130期校报,本着“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师生”的原则,充分展示了学校的办学成果和办学经验,为学校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了舆论支持,为学生的成长提供了精神动力,也为各项工作提供了思想引领。

学院精神文化的弘扬离不开校报的支持,需要校报来宣传、培育和滋养,需要校报提供舆论平台和交流互动的窗口。

1.校报具有促进学院文化建设的独特功能。对办学理念、校训和学院精神的宣传,要把弘扬和培育学院精神与弘扬民族精神结合起来,要充分发挥师生继承和弘扬学院精神的主体作用,丰富学院精神的内涵。校报是弘扬学院精神文化的最佳载体,因此,校报应主动担负引导舆论的重要责任,把握正确导向,唱响主旋律。充分发挥平面媒体优势,用报纸独特的版面语言,加强编读互动,把那些体现学院精神的人和事作为宣传的主体,增强精神感召力、组织凝聚力、价值吸引力和思想影响力。也可以通过校训反思的征文活动,使校训的理念真正内化为师生的自觉行为。

2.校报具有引导校风、教风、学风、作风等实践层面的精神文化和行为文化的独特功能。实践层面的精神文化往往与行为文化互为表里。行为文化是师生员工在学校教育、科研、学习、生活及娱乐活动中所表现出的精神状态、行为操守和文化品位。引导行为文化是校报的特殊功能,引导行为文化也是弘扬实践层面的精神文化。加强对优秀教师和杰出校友的宣传,是学校作风、精神状态和人际关系的动态体现,也是学校精神、价值观和办学理念的动态反应。优秀教师和杰出校友的故事有很强的感染力。因此,以文学作品的形式宣传他们,会起到很好的教育效果。同时,在师生的文学作品中,能更多地反映师生关系,也是对实践层面精神文化的弘扬。

[1]杨福家.大学文化是追求真理的文化[N].文汇报,2006-06-18.

[2]王冀生.大学文化的科学内涵[J].高等教育研究,2005,(10):5.

[3]卢晓中.大学精神文化刍议[J].教育研究,2010,(7):82.

[4]郭贵春.大学的文化传统与现实选择[J].高等教育研究,2002,(5):107.

[5][德]卡尔·雅斯贝尔斯.大学之理念[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The Function of College Newspaper and the Study of College Spirit Culture

WANG Chang-min,YAO Yan-li
(Weinan Teachers University,Weinan 714000,China)

To study college culture should start for the study of a college’s history and tradition.College newspaper is embodied with all culture of a college’s history.The style of college newspaper reflects the cultural tradition of a college.College newspaper has the unique function to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college culture,conduct the practical spirit culture and performance culture,and it also burdens the promotion of the college spirit culture.

college newspaper;function;college spirit culture

G232

A

1009—5128(2011)05—0068—05

2010—09—29

渭南师范学院科研计划项目(09YKS018)

王昌民(1954— ),男,陕西蓝田人,渭南师范学院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管理和大学文化研究。

【责任编辑 詹歆睿】

猜你喜欢

校报办学学院
初等教育学院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近代《私立岭南大学校报》足球报道内容剖析
海盗学院(7)
新形势下高校校报舆论引导困境及解决策略初探
学院掠影
新媒体语境下以受众为本提升高校校报传播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