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文化发展战略问题研究
2011-08-15戴晓洁
崔 晖,戴晓洁
(中央司法警官学院公共教学部,河北保定071000)
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文化发展战略问题研究
崔 晖,戴晓洁
(中央司法警官学院公共教学部,河北保定071000)
改革开放把中国带入了一个多元的文化交往的共同体中,对处于全球交往系统中的中国文化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这给我们带来了新的价值依托和全新的文化经验。在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全面小康社会的伟大进程中,在中国全面参与全球化进程的背景下,中国究竟应该选择什么样的文化发展道路和确立什么样的文化理念将成是中国文化学者务必回答的时代课题。
文化;文化发展战略;全球化;中国文化
一、改革开放以来对中国文化发展问题的认识与研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个变化反映在观念形态上,体现为当代中国社会文化的发展或转型。而关于中国文化发展问题的研究,则经历了比较复杂的历程。有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指出:“十年的文化研究,大致以1989年为分水岭呈现出两种趋势。前一阶段否定传统,呼唤西方文化较多。后一阶段肯定传统,再造传统比较多。”[1]甘阳认为:“90年代以来中国思想的一个基本轨迹,大体是80年代末开始的激进主义思潮,日趋走向保守主义甚至极端的保守主义。”[2]26-27也有研究者认为,1989年之前的中国文化发展的基本态势是百家争鸣,而在1989年之后到20世纪末中国文化逐渐形成了马克思主义、自由主义和保守主义三分天下的格局。[3]而在80年代的文化热中,学者张岱年提出要正确认识和处理文化上的古今关系的“文化综合创新论”[4],主张抛弃中西对立,体用二元的僵硬的思维模式,排除盲目的华夏中心论与西方中心论的干扰,在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的指导下和社会主义原则的基础上,以开放的胸怀、兼容的态度,对古今中外的文化系统的组成要素和结构形式进行科学的分析和认真的筛选,根据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发扬民族的主体意识,经过辩证的综合,创造出一种既有中国特色又充分体现时代精神的高度发达的社会主义新中国文化。
20世纪90年代针对全球化浪潮,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提出了“文化自觉”。[5]“文化自觉”表达了当前思想界对经济全球化的反应,反映了人民希望了解在文化接触中引起人类心态发生变化的迫切要求。其提出的意义正是在于:告诉我们生活在一定的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要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的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发展趋向。自知之明是为了加强对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取得适应新环境、新时代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故此,有论者认为费先生的文化自觉的主张就是探索中国文化发展走什么样的道路问题,简言之,就是在经济全球化、现代化背景下中国文化的出路问题。
总之,改革开放以来出现的上述讨论,为我们提出了思考的方向。但是,在今天全球化背景下如何繁荣中国文化,究竟制定什么样的发展战略目标,以及如何实现这些战略目标的问题,是中国文化建设的关键和灵魂。
二、中国文化发展的战略目标问题
面对世界文化的激烈的竞争,中国欲在其中有自己的位置,能够在世界文化中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能够成为现代人类的文化路标,中国则必须应对现代性的挑战,应对全球化的经济形式的挑战。同时,我们必须在人类社会发生的重大问题上有自己的独特的认识和回答。
具体地说,中国文化建设的战略目标,首先在于理解时代的潮流,理解全球化的内在价值,努力成为现代社会中的一个成员,从而有本民族不断发展壮大的合法性。马克思说:“随着世界历史的形成,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于是由许多民族和地方的文学形式形成了一种世界的文学。”[6]276人类社会的近代史表明,一个民族是否能融入到现代性的潮流中,决定该民族在现代社会生存的合法性。对于中国而言,是否融入现代文明,是否融入全球背景不是什么感情问题,而是中国务必面对并积极迎接挑战的客观现实。
其次,中国文化发展的战略目标还在于深刻把握全球化背景下的各种矛盾和冲突,以及深刻理解现代社会所面临的发展困境和文化危机的基础上,能超越现代文明模式,在文化层面上形成代表人类文化发展前景的高层次的文化。简言之,中国文化的未来发展应该有清晰的定位:中国文化未来发展目标不仅仅是融入现代化、全球化的社会之中,而且还要奠基于中国文化的特质和智慧,直面全球化背景下社会的矛盾和危机,从而能够成为现代文明的路标。为人类的不断发展提供智慧和源泉。中华文化开发利用民族文化丰富资源,挖掘和保护各民族文化遗产,参与到世界文化的交流之中。经过创造后的中国文化,应该包含以下几个基本特征:
第一,是“和谐元素”的文化,“和谐”就是指不同事物之间的配合得当,使多种元素相统一。《道德经》第42章就说,不同的音律组合才能形成动听的音乐,不同的音调才能造成最美的和谐。人的发展的各个方面协同互济、彼此协调才能造就和谐完美的人。和谐思想中蕴涵的中华文化思想,充分展示了我国的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国际形象。孔子提出“和而不同”(《论语·子路》)的命题,也强调一种差异性的统一,而不是简单的统一。和谐价值理念重视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以及人与社会之间的协调一致的关系;强调宽厚仁爱,崇尚礼仪,包容万物,讲究多元文化共同发展,主张“和而不同”,承认差异性、多样性,不排斥矛盾的存在,最高的层次在高度协调、多样统一。孟子曾经明确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见《孟子·公孙丑下》)的主张,认为战争的胜负取决于人心的向背,只要组织内部和谐,上下齐心协力,就能无往而不胜,在“天地人”中“人”的地位最高,同样,在“时利和”中“和”的地位最高。关于我们古代思想中的和谐思想当然不止拙文提到这些,但都表达了中国人民努力建设一个持久和睦、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美好心愿。党的十七大报告中也明确指出,要“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和谐文化是全体人民团结进步的重要精神支撑。要积极发展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事业,坚持正确导向,弘扬社会正气。重视城乡、区域文化协调发展,着力丰富农村、偏远地区、进城务工人员的精神文化生活。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营造良好网络环境。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以增强诚信意识为重点,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发挥道德模范榜样作用,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方式处理人际关系。”[7]34这些思想中无不体现着和谐思想在文化建设中,乃至社会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第二,是制度层面上的文化。制度是文化的载体和保障。人类近代以来的历史告诉我们,没有完备的、健全的法治和宪政体制,就不会有人类的现代文明。
第三,是创新的文化。创新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也是文化的灵魂,提高自主创新力是提高文化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的关键。要形成一个使更多的人竞相迸发创新智慧和积极性,使各方面的创新人才大量涌现的良好环境。利用现代高新技术手段实现文化产品内容创新和文化生产方式的创新,培育新的文化形态,提高和扩大文化信息的传播速度和覆盖范围,是提升我国文化竞争力的发展重点。不仅要以数字化、网络化为主的新的文化业态中实现创新,在传统文化产业部门也要依靠现代科技推动传统文化升级,提高文化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在制定文化发展的战略目标的时候,在目标上要有雄心壮志成为世界文化的旗帜。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在时代的高起点上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创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是繁荣文化的必由之路。”[7]35但是,我们在客观上也要充分吸收西方的部分现代价值理念,在此基础上直接面对现代全球背景下的各种危机和矛盾,奠基于中华文化的智慧敢于创见,从而创造出一个崭新的代表人类文明新境界的文化形态,不仅为中华民族的长久发展,也为人类的福祉提供文化的智慧和关怀。可以预见未来的中国文化形态,一定是以中国文化为基础,以吸收和超越现代文明为指向的新文化形态。
总之,中国文化是否可以融入全球化背景中,决定了中国是否能成为现代社会的一员,能否具有生存和发展的合法性;中国文化能否直接面对现代社会的各种矛盾以及现代性、全球化背景中创造出自己的文化,从而形成崭新的高层次的新文化,决定了中国文化能否成为现代文明社会的标尺,能否对人类社会有更大的价值,为中华民族的不断发展提供强大的“软实力”。
三、中国文化发展目标的实现路径问题研究
关于文化战略目标如何实现的问题,改革开放以来出现了各种学说,如“综合创新论”、“和合学说”和新的“中体西用”说等。但是这些争论基本上都没有能达成一个共识。总的来说现在形成两派观点:其中一种观点认为,在中国文化建设过程中应该坚持传统文化为主的立场,同时吸收现代文明若干优秀成果;另一种是坚持以现代文明的普世价值为主的立场,同时吸收中国文化元素中的一些有价值的东西。显然上述无论哪一种实现路径都不能脱离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的传承和借鉴。面对文化现代化的挑战的历史课题,有学者指出,我们只有恢复中国人的自主性,才能吸收外族文化的主体资格。
基于此,笔者以为中国文化发展的未来形态既不能是对传统的简单继承也不能是对西方文明的照搬,而是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道路。简言之,是在中国特定的历史机遇——全球背景语境下的“创造性生成”。这样中国文化发展的道路既不是以外来文化取代中国文化,也不是简单的传统文化的复兴,而是以中国文化为根基,以追求现代性和超越现代性为目标,经过中国文化自身生命力的创生,从而实现中国文化的内在提升,并生成中国文化的新形态。所以在具体操作上,我们应该研究改革开放以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背景和文化资源,提炼中华民族在思考处理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和人与社会之间等关系上的传统文化,总结传统文化和当代文化、与现代文明相协调的经验。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总书记就指出:“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加强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开发利用民族文化丰厚资源。加强对各民族文化的挖掘和保护,重视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做好文化典籍整理工作。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7]34-35
笔者这里提出的“创造性生成文化”,和国内一些学者提到学者提出的文化“内部生成”①中国政法大学伦理学教研室的郭继承先生提出“文化内部生成”观点。观点相似,但是有自己的不同之处。可以说西方的“文艺复兴”的出现体现了创造性生成文化的特点。在十四、十五世纪的时候意大利已经到了一个文化生成的瓶颈,这种文化形式表面上是以复兴古代希腊、罗马文化为目的,而事实上是现代人文主义的兴起,文艺复兴很好的证明了现代性文化的生成和创造的逻辑。这个例子给我们今天发展自己的文化提供了思考的方向,也就是说我们要在自己的文化基础上,来繁荣中国文化,这是实现中国文化成长的必然之路。
其次,中国文化建设的实现路径——“创造性生成文化”不仅是文化发展的内在要求,亦是社会现实发展的客观要求,它也兼备了实现的理论的可能性。我们在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的对比分析中,发现了二者连续的共存的文化基因,这为我们提供了中国与现代文明连续的可能性与生长点。例如西方文化和中国文化都对人的价值、人的尊严以及关于“如何成人”等问题重视,但是比较而言,二者也有不同,他们的不同在于,中国文化在缺少在社会制度和体制的层面上的文化保障,似乎是口号喊的响亮而在实践中显得相对软弱。这就要求作为上层建筑的执政部门应该在制度上来保障和实现我们的文化发展目标。而随着现代文明的展开,二十世纪两次灾难性的世界大战以及我们前不久所面临的全球性的金融危机,这些情况都说明现代文明所暴露的问题值得我们警觉,一个民族没有超越的向度、没有合理的价值取向、没有伦理道德根基的人性观必将导致人类的灾难。对中国而言,没有制度的保障和完善,就没有真正的现代化。对西方而言,没有支撑人性不断超越的文化根基,人类就不能走出发展的困境和精神的危机。总之,中国文化传统内部的文化基因,可以走以自己的文化为根基的文化创生的道路。而我们今天所处的全球下语境中的现实也从客观上要求必须走这样的道路,从而创造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才能“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7]32-33创造性的生成文化具体操作体现在以下几点上:
第一,在文化多样化背景下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通过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提高我国文化的国际竞争力,是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提高国家文化的重要任务。发展文化产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双重要求。为了完成文化建设和经济建设的任务,实现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目标,文化产业的发展应该充分利用体制改革提供的新的政策空间和经济动力。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加快文化产业基地和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群建设,培育文化产业骨干企业和战略投资者,繁荣文化市场,增强国际竞争力。”[7]32
第二,在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同时必须加快构建文化传播体系。在知识经济时代,文化的传播力已经成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决定因素。国家文化的影响力,不仅取决于独特魅力的文化内容,也取决于先进的传播手段和强大的传播能力。要做大做强主流媒体,形成与我国国际地位相称的舆论力量,还要高度重视互联网的运用与管理,以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
第三,通过发挥多种力量的积极性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我们不仅要发挥各级政府、国有企业和事业单位的作用,而且要发挥民间团体和公民个人的作用;不仅要发挥文化单位和外部宣传部门的作用,而且要发挥旅游、外贸、教育、科研等各个界别的作用。在对外文化宣传中,我们应根据文化传播的不同内容和不同对象选择最为适合的传播形式,使中华文化为世界上更多的人了解和认同。
总之,我们处在全球化语境中来讨论中国文化发展战略的问题,事实上这个问题远比拙文上面论述的复杂的多。但是回到问题的原点,我们都有一个目标——繁荣人类文化和创造更加和谐的社会环境。在如何应对这个问题上,我个人观点以为,学者应该力戒浮躁,真正展开对文化的研究;就政府而言,应该充分认识文化的重要性,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为文化的繁荣和发展创造更加宽松的社会环境;就广大人民群众而言,应该尊重文化,尊重文化的创造者,自觉树立多元的文化观念,把繁荣文化作为自己的公民责任。
[1]肖海鹰.庞朴的新文化论语[N].深圳商报,1994-04-24.
[2]李世涛.自由之争与中国思想界的分化[M].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00.
[3]郭双林.20世纪最后20年文化检讨[J].河南大学学报(社科版),2004,(5):41-43.
[4]刘鄂培.“综合创新”开一代学术新风[J].船山学刊2007,(4):5-10
[5]费孝通.费孝通论文化与文化自觉[M].北京:群言出版社,2007.
[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7]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争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M]//十七大报告辅导读本.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Study on Cultural Development Strategy in the Context of Globalization
CUI Hui,DAI Xiao-jie
(College of Central Judicial Police,Baoding 071000,China)
Reform and open policy takes China into a community of diverse cultural exchanges,which is both an opportunity and a challenge for Chinese culture that is in a global communication system.This gives us new values and new cultural experiences.In the context of Chinese full participation in the process of globalization,what kind of cultural development China should choose and what kind of culture China should establish will become contemporary issues,which must be answered by scholars of Chinese culture.
culture;cultural development strategies;globalization;Chinese culture
D61
A
1009—5128(2011)05—0038—04
2011—03—28
崔晖(1975—),女,陕西榆林人,中央司法警官学院讲师,哲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后工作站研究人员,主要从事政治哲学与法律理论问题研究;戴晓洁(1965—),女,陕西蒲城人,河北大学教师,保定市文化产业研究会会员。
【责任编辑 贺 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