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定”的虚化及两种语义的分化
2011-08-15陈勇
陈 勇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中国语言文化学院,广东 广州510420)
一、引言
“一定”在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较高,它兼属形容词和副词。《现代汉语八百词》指出:① 形容词“一定”表示“固定的;规定的;确定的”等意义,一般只修饰名词,通常要带“的”;②副词“一定”表示“意志坚决;必然,的确无疑”的意义[1]。对副词“一定”的解释,尤其是它的第二个义项,部分学者提出了不同的看法,胡双宝[2]、李成军[3]认为副词“一定”除了表示“决心或意志”外,另一个意义应该理解为“推断、估计、猜测或推论”,而并非完全是“的确无疑”或“必然”。李文还把副词“一定”进一步分为两种:“一定1”和“一定2”,前者表示“意志坚决”,后者表示“猜测或推论”,主要体现说话人对相关命题或话题的估测、判断。笔者比较赞同胡、李二人的观点,将副词“一定”所表达的语义理解为两种:意志坚决(一定1);推测或判断(一定2)。有关副词“一定”来源以及这两种语义如何分化,本文尝试从历时角度进行解释。
二、“一定”的虚化
(一)“一+定”的词组义
“一定”最初是由两个自由成分“一”和“定”组合而成,表示“一经制定;一经确定”[4],是个动词短语。它最早始见于春秋时期辛钘所撰写的《文子》一书中,如:
(1)夫权衡规矩,一定而不易,常一而不邪,方行而不留,一日形之,万世传之,无为之为也。(春秋《文子》卷9)
例(1)中的“一定而不易”,意思是“一经制定,就不能改变”,“一+定”是短语。
同时,“一+定”由“一经制定;一经确定”的意义又引申出“固定不变”[4]之义。两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一+定”的这种引申义使用较多。这一时期“一定”出现的相关典籍具体有:刘安《淮南子》共4例,贾谊《新书》中4例,班固《汉书》中1例,班固《白虎通义》中1例,荀悦《前汉纪》中1例,张苍《九章算术》中2例,东晋《裴注三国志》中2例,《抱朴子》中4例,南朝《文心雕龙》中1例,《后汉书》中1例,梁《金楼子》中1例。如:
(2)姓者,一定之称也,尊卑所同也。(汉《白虎通义》卷1)
(3)有一斤乘两知,干丝即以两数为率,生丝即以斤数为率,譬之异物,各有一定之率也。(汉《九章算术》卷3)
(4)孤前得妄语文疏,即封示子瑜,并手笔与子瑜,即得其报,论天下君臣大节一定之分。(南朝《裴注三国志》卷52)
(5)法无一定,而慕权宜之随时,功不倍前,而好屡变以偶俗……。(西晋《抱朴子》)
(6)若谓受气者皆有一定,则雉有化蜃,雀之为蛤,壤虫反翼……。(梁《金楼子》)
“一定”经常出现在固定性偏正结构“一定之X”中,而这种格式在这一时期使用频率较高。在这类形式中,“一定之”实际上是“固定不变的”意思,如例(2)~(4)中的“一定之称、一定之率、一定之分”等。“固定不变”这一意义是 “一+定”向“词”过渡时的意义,它的运用范围越来越广。例(5)和例(6)中的“一定”开始去“短语”化,它比较接近于“词”的用法了,“有/无+一定”意思是“有/没有固定不变的”。以上这些用法加速了“一定”的词汇化倾向。
当一个短语结构获得新的意义,且该结构又使用较为频繁时,其词汇化倾向较强,“一+定”正处于这种过渡状态之中。
(二)形容词“一定”的产生
唐宋时期,“一定”的词汇化进程加强。这一时期具有代表性的文献典籍有:《全唐诗》中共3例,《毛诗正义》中3例,《晋书》中7例,《通典》中5例,《柳宗元集》中3例,《旧唐书》中也有5例。“一定之X”仍是一种强势性结构。如:
(7)故遂表树开道,为一定之制,至时皆用洛水圆石,开遂道南向,仪制取法于郑大夫,欲以俭自完耳。(唐《晋书》)
(8)为书者,执斯言,著一定之论,以遗后代,上智之人固不惑于是矣。(唐《柳宗元集》)
例(7)和例(8)中的“一定”都具有较强的形容词特征。“一定之制、一定之论”中“一定”是“固定的”、“规定的”或“确定的”等意思。这一时期,“一定”的形容词特征逐渐凸现,它直接修饰名词的用法开始出现。如:
(9)周幸树有百年花,人无一定颜。(唐《孟郊诗全集》)
(10)一定童颜老岁华,贫寒游历贵人家(《全唐诗》(下)卷768)
(11)至于飨宴殿堂之上,无厢悬钟磬,以笛有一定调,故诸弦歌皆从笛为正,是为笛犹钟磬,宜必合于律吕。(唐《晋书》)
(12)然兵事不从中制一定处分。(五代《旧唐书》卷170)
例(9)中“一定颜”在形式上与“百年花”对应,因此“一定”是直接做定语修饰“颜”。例(10)~(12)中是“一定童颜、一定调、一定处分”,也是“一定”直接做定语的用法,这说明形容词“一定”开始逐渐确立下来。
至宋代,形容词“一定”最终形成,它的整个词汇化过程基本完成。这一时期,判别“一定”词汇化完成的标准是:它在句中可以直接充当谓语或直接处于“是”之后;它直接修饰名词的用例也明显增多。
形容词“一定”直接充当谓语的用例较多,如:
(13)龟山天资高,朴实简易;然所见一定,更不须穷究。(宋《朱子语类》卷99)
(14)如此,则气禀不一定。(宋《朱子语类》卷4)
(15)形气犹船也,道心犹柁船无柁,纵之行,有时入于波涛,有时入于安流,不可一定。(宋《朱子语类》卷62)
例(13)~(15)中的“一定”很显然是形容词“一定”直接充当谓语的表现,其表达的意义是“固定的”、“确定的”、“规定的”。
“一定”直接修饰名词的用例越来越多,仅《朱子语类》中就有:
(16)语孟精义皆诸先生讲论,其间多异同,非一定文字,又在人如何看。
(17)如薛士龙辈皆有一定格子,细细碎碎,皆在我手,尚得。
(18)假如有五项议论,开策时须逐一为别白,求一定说。
例(16)中“非一定文字”意思其实是“不是固定不变的语言文字”,例(17)中“一定格子”意思是“规定或固定的格子”,而例(18)中“求一定说”相当于“求一定之说”,这可从同一作品中的另一例句可以看出,如:
(19)凡事当一一讲明,使先有一定之说,庶它日临事,不至墙面。
同时,“一定”开始直接处于系动词“是”之后,这更能够凸现它形容词的特征。可以说,这一时期 “一定”已经完全具备了形容词的特性,例如:
(20)鬼是一定底,神是变而不可知底。(宋《朱子语类》卷68)
(21)“既有典常”,是一定了。(宋《朱子语类》卷76)
(三)“一定”的语法化
宋代,“一定”完成词汇化的同时,开始逐渐出现在状语位置,它开始有语法化倾向,但用例少见。如:
(22)便是这物事不可一定名之,看他用处如何。(宋《朱子语类》卷6)
(23)……又各互为其根,不可一定求之也。(宋《朱子语类》卷32)
(24)如今便一定把着他短处,便一齐没他长处。(宋《朱子语类》卷120)
例(22)~(24)中“一定”处于动词“名、求、把”等之前的状语位置,它有一定的语法化倾向,但还并不成熟,这从其后的动词可以判断,这些动词主要是一些弱动作动词。
元明时期,“一定”基本上演变为一个副词,其表达的语义为“意志坚决;推测或判断”。副词“一定”和形容词“一定”已经从同一形式中分离出来。副词“一定”表示“意志坚决”。如:
(25)(净)你哥哥不仁不义,一定要下落他性命。(元 《幽闺记》)
(26)元帅宽心,明日小将单丁只马,一定要活捉这两个番人。(明《三宝太监西洋记》第62回)
副词“一定”表示“推测或判断”。如:
(27)(做听科,云)二奶奶,你听大奶奶房里有人说话哩,一定是奸夫。(元《争报恩三虎下山》)
(28)即是达摩祖师的诗,一定就是达摩祖师的鞋了。(明《三宝太监西洋记》第20回)
这一时期,副词“一定”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在句中位置比较自由,甚至可以出现在句首。笔者认为这是其语法化成熟的最重要的标志之一。如:
(29)一定你不会说话,待我进去。(元《杀狗记》)
(30)一定这四十九绽也在你处。(明《警世通言》卷28)
(31)一定今日还是他来。(明《三宝太监西洋记》第69回)
例(29)~(31)中“一定”能够直接用于句首,这说明其虚化的程度已经相当高了,同时,也进一步证明“一定”作为副词已经稳定下来。
清代至今,“一定”的形容词和副词用法一直沿用下来,《红楼梦》中共有“一定”71例,其中有效的例句为65例,副词“一定”48例,形容词“一定”共17例。如:
(32)吃了饭点戏时,贾母一定先叫宝钗点。
(33)素日跟我的人,随身自有钟表,不论大小事,我是皆有一定的时辰。
三、副词“一定”两种语义的分化
副词“一定”出现后,又逐渐分化出两种不同的语义:意志坚决;推测或判断。通过语言材料的历时对比,可以看出这两种语义是如何分化的。
宋代“一定”已经开始在句中充当状语,但所见用例甚少,仍处于尝试阶段,如例(22)~(24)中“不可一定名之”、“不可一定求之也”、“一定把着他短处”等,从这些用例来看,副词“一定”的语义分化还不是很明显,因为这一时期 “一定”虚化还处于初始阶段,其副词特征也还不稳定。
副词“一定”语义分化主要发生在元明时期,这与“一定”所处的语境有着密切的联系。副词“一定1”和“一定2”的语言环境具体如下:
“一定1”经常与“要+V”结构联合使用,而“要+V”这类结构本身所含有一种“意志坚决”的意思,而“一定”深受其影响,也逐渐表示“意志坚决”之义。
元代,“一定1+要+V”这类形式用例相对较少。如:
(34)谁想爹爹苦不放过,一定要招做女婿。(元《蔡伯喈琵琶记》)
明代,这种用例则较多,如《三宝太监西洋记》中:
(35)元帅宽心,明日小将单丁只马,一定要活捉这两个番人。
(36)且莫惮烦难,请下关元帅来,一定要收服了他才罢。
(37)老母道:“我转寒冰岭上,取动天兵天将来,一定要与他见个好歹。”
(38)今日既到了大国中,一定要与他大做一场,决不教他恁的施展。
(39)我们今日回去之时,一定要把天星老爷的善言,一句句对我国王陈说。
(40)到如何没奈何,只得告求阎君殿下,替我做个主张,一定要陈都督偿命!
“一定2”则经常出现在“是”字判断句以及带有“若、若是、莫、莫非、莫说、倘或、倘若”等词的假设句或条件句中,以至它逐渐被赋予“推测或判断”的意义。
“一定2”经常与“是”字判断句联合使用,具有较强的完句功能,一般不可省略。如:
(41)我看的那侄儿满腹文章,一定是做官的。(元《临江驿潇湘秋夜雨》)
(42)这小后生一定不是石婆婆的儿子。(元《桃花女破法嫁周公》)
(43)前番回家,亏折了千金赀本,据这件珍珠衫,一定是邪路来的。(明《喻世明言》卷1)
(44)这其中一定是个骗法,骗我们进关,不得脱身。(明《三宝太监西洋记》第68回)
(45)这三个道士当头,一定是有些术法的。(明《三宝太监西洋记》第68回)
(46)前日说,那三个妖仙住在甚么吸葛刺国界上,这一定就是这个国。(明《三宝太监西洋记》第72回)
(47)这还是我王洪福,一定是有些甚么喜事来,故此佛爷爷发现。(明《三宝太监西洋记》第79回)
“一定2”也常出现在带有“若、若是、倘若、莫、莫非、莫说、倘或”等的假设句或条件句中,具有较强的完句功能,一般也不可省略。如:
(48)若在便罢了,若没有,一定是他偷了。(元《杨氏女杀狗劝夫》)
(49)打甚么紧,我若是三五日成其大事,这左丞相一定是你做。(元《锦云堂暗定连环计》)
(50)莫非是来偷望小生,我须不知,一定恼将去了。(元《刍梅香骗翰林风月》)
(51)若是没有那个仙师,今日一定开门纳款;若是果有那个仙师,今日一定关上城门,之乎也明。(明《三宝太监西洋记》第82回)
(52)倘或天师不胜,天师一定落将下来。(明《三宝太监西洋记》第25回)
如上分析,受句法环境的影响,副词“一定”逐渐分化出两种不同的语义,即“一定1”与“一定2”,前者用例如(34)~(40),后者用例如(41)~(52)。某种程度上说,“要+V”、“是”字句、“假设句或条件句”等这些句法环境对“一定”语义的分化具有相对的强制性,而到了清代,这种情况开始发生变化,很难再寻找到其语义分化的痕迹,“一定”的两种语义在使用中较为自由。这说明副词“一定”已经基本稳定下来,而不是分化成两个词。当然,我们说“一定”语义的分化与语境有着密切的联系,并不是说它本身不隐含“意志坚决”或“推测或判断”的意思,只是这样的语境使这两种语义更加凸显。
四、“一定”虚化的动因
有关语法化的动因,刘坚等1995年专门就汉语的词汇语法化提出了几种因素:“词义变化”、“句法位置的改变”、“语境影响”[5]等。在“一定”的语法化过程中,这几种因素的作用也较为显著。
(一)由具体的“动作”义到更为抽象的“性质、状态”义
“一定”从“一经制定;一经确定”这种具体的动作行为抽象出 “固定不变”之义,实际上是一种隐喻扩展的过程。把“动作”扩展为一种性质或状态,这尤其体现在一些附带某种结果的动词或动词短语上。汉语中这样的用例颇多,譬如,我们比较常见的动补结构,例“马尾藻在河水中漂泊不定”和“漂泊不定的心”,前一个“漂泊不定”是具体的动作,而后一个“漂泊不定”实际已经隐喻扩展成一种性质或状态。隐含某种结果的动词或动词短语,在一定程度上较容易渐变为一种状态或性质,以获得形容词的功能,动词短语“一定”最初表示“一经制定;一经确定”,本身隐含了“固定不变”的结果,因此,也容易演化为一种“性质或状态”。
Heine等1991年提出语义抽象化序列:人>物>活动>空间>时间>性质[6]。“一定”的意义从“一经制定;一经确定”(活动)到“固定不变”(性质),更加抽象了。但是,当“一定”表示“固定不变”时,它还不是一个词,它仍然处于“短语”向“词”过渡的状态中,也就是说,这一意义是过渡时期的意义,同时也是它语义泛化所必经的一个过程。随着“一定”使用范围的越来越广,其表达的语义也不断地扩大,从“固定不变”逐渐衍生为“固定的、规定的、确定的”等意义,这也是泛化的一种表现,而这种泛化使“一定”最终演变为一个形容词。形容词“一定”进一步虚化为副词“一定”,表示“意志很坚决;推测或判断”,这比实在的意义更加抽象化、虚化。可以说,语义的泛化、抽象化是副词“一定”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中最基本的“内动力”。
(二)句法位置上由“谓语”扩展到“定语”、“状语”等
动词短语“一定”演变为形容词,其特征有二:首先,它经常出现在定中结构“一定之X”中,处于定语的位置,这种格式是它向“词”转型的过渡格式。其次,“一定”直接修饰名词和处于系动词“是”等的后面,这使它基本上获得了形容词最典型的特征。由此可以看出,动词短语“一定”最终演变为形容词“一定”,句法位置的改变起关键性作用。
杨荣祥[7]认为句法位置的改变是副词形成的决定性条件。一个词或词组,或某种语言成分,如果经常处于句法结构中的谓语的前面(多数情况下是充当状中结构中的状语),那么,它就极有可能发展成为一个副词,而且必须是能够且经常处于谓语前面的这种句法位置,总有演变为副词的可能。形容词“一定”演变为副词“一定”,有以下几个特征:首先,在语法化初期,“一定”经常处于“名”、“求”等动词所充当的谓语之前,而这些动词都不是很典型的动作动词,但这正好说明一点,“一定”被用做状语正处于尝试阶段,其语法化还不是很成熟。而到元明时期,“一定”后的动词类别就丰富多了,动作动词也越来越多,以至“一定”最终演变为一个副词。从动词的类型,我们完全可以判别其虚化的程度。其次,语法化成熟时期,“一定”在句中的位置更为自由,甚至可以直接位于句首,这是它语法化完全成熟的体现。由此可见,句法位置的改变对“一定”的虚化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三)两种语义的产生实际源于语境的变化
从历时的角度看,语境影响一个词的句法、语义特点的形成,同时也迫使词原有的某些特点丧失。副词“一定”最初产生时,并没有立刻分化出两种语义。由于它经常使用于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它语义开始逐渐分化。“一定1”经常与隐含有“意志坚决”的“要+V”结构联合使用,以至它逐渐形成“意志坚决”之义;而“一定2”则经常出现在“是”字判断句,以及带有“若、莫、莫非、莫说、倘”等这些假设句和条件句中,以至它逐渐被赋予一种“推测或判断”的意义。由此可见,语境变化实际是导致副词“一定”分化出两种语义的主要原因,然而,这种分化却进一步加速了“一定”的语法化进程。
五、结语
“一定”作为动词性短语,在春秋时期已经出现,至宋代,它凝固成形容词“一定”表示“固定的、确定的、规定的”等意义。元明时期,形容词“一定”又虚化为副词“一定”,并逐渐分化出两种语义:意志坚决;推测或判断。
“一定”语法化的总线索是:动词性短语“一定”引申出“固定不变”这一过渡时期(“短语”向“词”转型)的新意义,再经过词汇化形成形容词“一定”,并获得 “固定的、规定的、确定的”等意义,最后,再逐渐虚化为副词“一定”,并分化出两种不同的语义。在“一定”的语法化过程中,笔者认为语义的泛化、句法位置的改变以及语境影响等因素起了重要的推导作用。
[1] 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2] 胡双宝.“一定”“科学”之类的词性[J].汉语学习,1986(2).
[3] 李成军.副词“一定”说略[J].理论月刊,2005(5).
[4] 罗竹风.汉语大词典:第一卷[M].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86.
[5] 刘坚,曹广顺,吴福祥.论诱发汉语词汇语法化的若干因素[J].中国语文,1995(3).
[6] Heine B,U Claudi,F Hunnemeyer.Gram maticalization:a conceptual framework[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1.
[7] 杨荣祥.汉语副词形式句义[M]//语言学论丛:第23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