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凤文化蕴含的和谐因子与当代价值

2011-08-15吴艳荣

关键词:凤凰文化

吴艳荣

(湖北省社会科学院 楚文化所,湖北 武汉430077)

凤文化作为与中华民族相伴生的主体文化,是中华文明的一大象征,中华凤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不同的时代演绎着不同的精彩。今天我们倡导构建和谐社会,凤凰又以令人惊艳的和谐之美呈现在世人面前,从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前传递圣火的“凤鸣和谐”起跑仪式,到2010年上海“世博第一金”上翩然起舞的“凤凰来仪”,借助国际盛会的平台,凤凰不仅向国人、也向世界诠释着悠久而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同时将吉祥美好的祝福送给全世界,将中国构建和谐社会的新理念昭示天下。

最早比较完备地描写凤凰的文献当属《山海经》。《山海经·南山经》云:“丹穴之山,其上多金玉……有鸟焉,其状如鸡,五采而文,名曰凤凰……是鸟也,饮食自然,自歌自舞,见则天下安宁。”从凤凰的自然属性来讲,其“五采而文”的色彩,“自歌自舞”的神情与体态,“饮食自然”的生活习性,都体现着和谐之美。而其文化属性上的和谐之美,经过时代的充实与演绎,更是多姿多彩。凤文化蕴含着道德和谐、两性和谐、风尚和谐、人才和谐等多种和谐因子,弘扬凤文化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价值与意义。

一、道德和谐的因子

古人认为,凤凰是秉承着高尚道德的神鸟。《山海经·南山经》云:“凤鸟,首文曰德,翼文曰义,背文曰礼,膺文曰仁,腹文曰信。”意即凤凰头上的羽纹象征着德,翅膀上的羽纹象征着义,背部的羽纹象征着礼,胸部的羽纹象征着仁,腹部的羽纹象征着信。此外,《山海经·海内经》又云:“凤鸟,首文曰德,翼文曰顺,膺文曰仁,背文曰义。”《太平御览》卷913引《庄子》佚文记老子曰:“凤鸟之文,戴圣婴仁,左智右贤。”凤凰与人间的德行紧密联系。《太平御览》卷913引《庄子》佚文记老子赞孔子曰:“吾闻南方有鸟,其名为凤……”以凤喻孔子,赞扬孔子有圣德。在晋代葛洪的《抱朴子》里,凤凰所代表的多种德行被规范为“仁、义、礼、智、信”,并与五行相对应,表现在不同羽色的凤凰身上:“木行为仁,为青凤,头上青,故曰戴仁”;“金行为义,为白凤,颈白,故曰婴义”;“火行为礼,为赤凤,背赤,故曰负礼”;“水行为智,为黑凤,胸黑,故曰向智”;“土行为信,为黄凤,足下黄,故曰蹈信”。

“仁、义、礼、智、信”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积淀下来的传统美德,它们之间相互关联、相互依存、相互支撑,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道德大厦的根基与支柱。从基本内涵来看,“仁”主要是人与人之间互相关怀、互相尊重和互相爱护的情感,是世间万物共生、和谐相处、协调发展的一种道德规范;“义”是超越自我、正视现实、仗义公道的做人态度;“礼”是建立人际关系、社会秩序的一种标准和规则;“智”是人认识自己、了解社会、解决矛盾、处理问题的眼光和能力;“信”是人们交往和处事的道德准则。“仁、义、礼、智、信”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核心价值理念和基本要求,是我们要遵循的最重要的五种社会道德规范。一个社会是否和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道德素质,建设和谐社会,离不开道德建设。道德不仅仅表现为一种知识、一种规范,而且更多地表现为一种判断、选择、评价、行动和创新能力,它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以其导向、激励、调节和控制功能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1]。

我们国家正处在大变革、大发展的时代,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不断增强,价值取向呈现多样化的趋势,道德观念呈现复杂多变的特征。弘扬良好道德风尚,是一个社会健康向上的标志,也是一个社会文明进步的动力。康德在《实践理性批判》一书的“结论”中说:“有两种事物,我们越是经常、持续地对它们反复思考,它们就总是以时时翻新、有增无已的惊叹和敬畏充满我们的心灵:这就是头上的星空和内心的道德法则。”高尚道德的培养固然需要现实事例的感召,更需要传统文化的教育与熏陶,让凤凰这一承载着高尚道德的吉祥鸟飞舞在中华大地,就是我们倡导道德和谐的一个很好的举措。

二、两性和谐的因子

在中国传统的婚姻情爱领域里,一直活跃着凤凰动人的身影。古代文献中,通常以凤凰、鸾凤(按:鸾为凤凰之属)、双凤来喻情侣或配偶。凤凰在婚姻情爱中的表现形式,其一为象征情侣或配偶,如“鸾俦凤侣”、“凤友鸾交”;也象征情侣和配偶的恩爱交欢,如“鸾凤和鸣”、“颠鸾倒凤”;其二为男女间情爱的寄托物。凤凰既属于禽鸟,又非比一般禽鸟,因为它身上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凤凰不仅体现了情爱的和美、热烈、深厚,而且象征着中国传统中才子佳人的理想爱情模式[2]。

凤凰与婚姻情爱结缘,最早的文献记载见于《左传·庄公二十二年》:

初,懿氏卜妻敬仲,其妻占之,曰:“吉,是谓‘凤凰于飞,和鸣锵锵,有妫之后,将育于姜。五世其昌,并于正卿。八世之后,莫之于京。’”

此后,人们以凤凰来喻示婚姻美满。

先秦楚国的出土文物中,有两件精美的器物,体现了凤凰在婚姻情爱中的美好象征。一件是战国时的凤纹漆盘[3]图版26,畅游于祥云中的双凤呈S形,长冠相触,如影随形,互为呼应,给人以欢快自由、幸福吉祥的感觉。另一件是包山楚墓出土的富丽华贵的凤鸟双联杯,其造型为一展翅的凤鸟,双翅负双杯,两杯有孔相通,若盛酒则一盈俱盈,若饮酒则一亏同亏。这是用于婚姻的合卺礼仪用器[4],两杯同体相通,其相亲而不分离、心心相印的美好意蕴不言而喻。

汉代司马相如与卓文君的爱情故事历来被人们传为美谈,而司马相如正是凭借两曲情意缠绵的“凤求凰”打动了卓文君的芳心。在《琴歌二首》中,司马相如以己比凤,以卓文君比凰,以“凤求凰”倾诉了爱慕的衷肠:“凤兮凤兮归故乡,遨游四海求其凰……有艳淑女在此方,室迩人遐毒我肠,何由交颈为鸳鸯”;“凰兮凰兮从我栖,得托子尾永为妃。交情通体心和谐,中夜相从知者谁。双兴俱起翻高飞,无感我心使余悲”。

唐代借助凤凰表述婚姻情爱的内容更为丰富。在《全唐诗》[5](下文所引唐诗,皆引自《全唐诗》)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以凤凰来歌咏婚姻情爱的例子。如以“凤凰曲”写相思:“江南弄,巫山连楚梦……遥相思,草徒绿,为听双飞凤凰曲。”(王勃《江南弄》,卷五十五)以“凤凰音”劝人及时追求爱情:“君不见相如绿绮琴,一抚一拍凤凰音。人生意气须及早,莫负当时行乐心。”(张紘《杂曲歌辞·行路难》,卷二十五)以“卜凤凰”、“凤凰飞”赞婚姻美满:“蓬莱才子即萧郎,綵服青书卜凤凰。”(李群玉《送萧十二校书赴郢州婚姻》,卷五百六十九)“姬姜本是舅甥国,卜筮俱道凤凰飞”(张说《安乐郡主花烛行》,卷八十六)。以凤凰形容新婚夫妇的和美:“比翼和鸣双凤凰,欲栖金帐满城香。”(卢纶《王评事驸马花烛诗》,卷二百七十七)“还如桃李发,更似凤凰飞”(裴守真《奉和太子纳妃太平公主出降三首》其一,卷四十四)。

元杂剧与明代小说中,则多以鸾凤来描摹男女之间如胶似漆、你情我意的欢爱场面,尤其是“颠鸾倒凤”、“鸾交凤友”已固定成为表现男女性爱的象征词语或用来形容男女匹配成欢。一直到清代,凤凰(鸾凤)在婚姻情爱的寄托与表现中依然重要与普遍。

社会的和谐,说到底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最终也可以还原为人与人的关系),而两性关系恰恰就是人际关系中最大也是最基本的关系。说其是“最大的人际关系”,是因为男女是社会总人口中各占“半边天”的人群,他们之间的关系自然就是最大的人际关系;说其是“最基本的人际关系”,是因为人类社会的繁衍就是靠男女结合来维系和实现的。换言之,倘若没有两性关系,人类社会就无法存在和延续[6]。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和谐可以推动社会和谐,而两性和谐又是家庭和谐的前提。凤凰既喻示着婚姻的幸福美满,也代表着两性关系的和谐。在婚姻情爱领域,还可以以凤文化为导向,进行独特的婚恋商品开发,这既是对传统凤文化的传播,又是对和谐两性关系的积极倡导。

三、风尚和谐的因子

在古人心目中,凤凰是真善美的化身,它是祥鸟,见则天下安宁。《山海经·南山经》云:“凤鸟……见则天下安宁。”同书《西山经》云:“鸾鸟,见则天下安宁。”张正明先生在《屈原赋的民族学考察》一文中指出,凤在屈原赋中共出现了十四次,作为真善美的化身而出现六次[7]。楚人特别钟爱凤凰,今天人们看到的出土文物中的楚凤造型,堪称惊采绝艳,楚人追逐的凤凰美好而富有灵性,正是楚人追求真善美的社会风尚的体现。

《说文》四云:“凤,神鸟也……出于东方君子之国,翱翔四海之外……见则天下安宁。”《淮南子·览冥训》曰:“凤皇之翔至德也,雷霆不作,风雨不兴,川谷不澹,草木不摇。”《宋书·符瑞志》曰:“(凤)食有节,饮有仪,往有文,来有嘉,游必择地,饮不忘下……唯凤能究万物,通天祉,象百状,达王道,率五音,成九德,备文武,正下国。”凤凰在其整个发展历程中,一直代表着真善美,其祥瑞之鸟的身份也一直没有动摇改变。

历代典籍中关于凤凰昭示祥瑞的记载很多。从远古开始,只要国家达到一种和谐的秩序,就会出现“天降膏露,地出醴泉”等各种祥瑞征兆,而凤凰现身则是与龙一样最被看重、也最为激动人心的瑞象。如《太平御览》卷九百十五记:《淮南子》曰:“昔者二皇(伏羲、神农),凤至于庭;三代(尧、舜、禹),凤至于门;周室,凤至于泽。德弥粗,所至弥远;德弥精,所至弥近。”又《太平御览》卷九百十五记:“《东观汉记》曰:‘光武起于济阳,先是凤凰集济阳故宫,皆书凤凰圣瑞如此。又曰建武十七年,凤凰集颖川郡,群鸟从之,盖地数顷,留十七日乃去。章帝时凤凰三十九现。’”唐太宗时,莒州报奏,“凤凰二见,群鸟随之,其声若八音之奏”;《唐会要·祥瑞》记“宛丘县凤凰集”,武则天便改元仪凤。又《资治通鉴·唐纪二十》载:“群臣上言:有凤凰自明堂飞入上阳宫,还集左台梧桐之上。”数日后,武则天就赦天下,以唐为周,改元天授,做起了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帝王时代,不仅在官方眼里,凤凰降临昭示着太平盛世,在民间百姓的心目中,凤凰的出现更能造福人民。如当今陕西礼泉县,就流传着西周末年凤凰为遭遇旱灾的百姓找到甘泉的传说。宁夏的银川又称“凤凰城”,相传古时一只凤凰从南方飞来,使六盘山披上了绿装,贺兰山变成了青山,银川变成了鱼米之乡、塞上江南,后来异族入侵,为了保护老百姓,凤凰化身变成了银川城[8]。传说固不足信,但它却体现了根植于民间的一种牢固的民族信仰,那就是凤凰代表着幸福吉祥,代表着人们安居乐业的和谐社会风尚,喻示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和谐社会需要培育和谐的社会风尚。和谐的社会风尚可以具体表述为:社会成员在共同的价值观念和社会心理的作用下,所崇尚和追求的生活目标和行为方式健康高雅;对美丑、荣辱、真伪、善恶、是非的分辨和判断有基本明确的价值标准;对自身行为和形象有基本的自知、自觉、自律和自省;人际关系诚信友爱、融洽和睦。社会风尚代表共同的价值观念,是渗透到社会文化深层结构的社会心理,是已经演化和凝聚成为特定文化现象的社会风气[9]。今天我们推举凤凰,就是弘扬原本根植于民间信仰之中、积淀为民族心理的追求真善美的价值观,以营造和谐社会风尚。

四、人才和谐的因子

凤凰自古就是才艺的象征,能歌善舞是凤凰主要的神异性状之一。《尚书·益稷》云:“萧韶九成,凤凰来仪。”《山海经·南山经》云:“凤鸟……饮食自然,自歌自舞。”同书在《海外西经》、《大荒南经》、《大荒西经》和《海内经》中五次写到凤凰:“鸾鸟自歌,凤鸟自舞。”(按:“鸾”与“凤”、“歌”与“舞”,都是互文)又《吕氏春秋·古乐》云:“昔黄帝令伶伦作为律。伶伦……听凤皇之鸣,以别十二律。有雄鸣为六,雌鸣亦六。以比黄钟之宫,适合。”周代称马铃为“鸾”,是以鸾鸣喻铃声之美。在《诗经》的《大雅·烝民》、《大雅·韩奕》、《商颂·烈祖》和《鲁颂·泮水》中,皆有关于凤凰的描写:“八鸾”、“八鸾喈喈”、“八鸾鸧鸧”和“鸾声噦噦”等。能歌善舞的凤凰,在人们心目中逐渐成为才艺的象征,人们开始以凤凰来比喻杰出的人才。

《诗经·大雅·卷阿》以凤凰喻天子:“凤凰于飞,翙翙其羽,亦集爰止。蔼蔼王多吉士,维君子使,媚于天子。凤凰于飞,翙翙其羽,亦傅于天。蔼蔼王多吉人,维君子命,媚于庶人。”楚人喜欢以凤喻人才,楚狂接舆以凤喻孔子,屈原在其辞赋中不止一次以鸾凤自比。到唐代,以凤喻人才尤为普遍,或喻群体,或喻个体。如唐诗中以鸾凤喻群官:“三殿浓日晓色来,祥鸾威凤待门开。”(和凝《宫词百首》其四十三,卷七百三十五)以鸾凤喻等待上朝的百官;“一鸟自北燕,飞来向西蜀……群凤从之游,问之何所欲”(卢照邻《赠益府群官》,卷四十一),将益府群官都喻为凤。唐代可以堪称一个“人的发现”的时代、一个高扬自我的时代,以象征着才艺的凤凰自喻或喻人在文人中风靡一时。唐人既喜欢傲岸自信地自喻为凤,更以一种广博的心胸乐于把他人比喻为凤,体现了一种群体的积极入世、昂扬向上的健康风貌。如《旧唐书·薛收传》说薛元敬长于文学,“少与收及收族兄徳音齐名,时人谓之河东三凤”。唐诗中以凤喻文人才子的例子更是比比皆是:“白鸥毛羽弱,青凤文章异。”(白居易《感秋怀微之》,卷四百三十三)青凤喻微之即元稹。《太平御览》卷九百一十五引《西京杂记》,传说汉代文学家扬雄著《太玄经》,梦吐白凤凰,集其项上而灭,唐诗中便把文才华茂秀异的人喻为白凤或吐凤才。如:“青云旧路归仙掖,白凤新词入圣聪。”(方千《送睦州侯郎中赴阙》,卷六百五十二)汉末襄阳士人庞统才识过人,被其从父庞德公称为凤雏,唐诗中便以凤雏称赏才俊之士。如:“五色怜凤雏,南飞适鹧鸪。”(孟浩然《送吴悦游韶阳》,卷一百五十九)凤雏喻吴悦。对于继承了先人风采或才学的人,唐诗中以凤毛誉之,如:“欲知世掌丝纶美,池上于今有凤毛。”(杜甫《奉和贾至舍人早朝大明宫》,卷二百二十五)贾至的父亲曾为中书舍人,故称现为中书舍人的贾至为凤毛。

“筑巢引凤”、“栽好梧桐树,引来凤凰栖”、“山沟里飞出金凤凰”、“凤凰男”,等等,这些都是我们今天常见到的词句,可见凤喻人才一直延续到今天。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人才是社会文明进步、人民富裕幸福、国家繁荣昌盛的重要推动力量,人才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党中央在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的执政理念之后,发布了《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和谐凝聚人才,人才渴望和谐,人才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凤喻人才,今天我们标举凤凰,既是对人才的推崇,也是对人才和谐的重视。

五、弘扬凤文化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价值与意义

构建和谐社会,需要文化底蕴做支撑。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底蕴丰富而深厚,凤凰的和谐之美无与伦比。今天我们弘扬凤文化,对于构建和谐社会的价值与意义是多方面的。

其一,增强民族凝聚力。今天我们自称龙凤的传人,是根源于悠久的民族历史文化和根深蒂固的民族精神。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文化精神则表现为人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它决定着社会的价值和人的行为取向。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精神可以创造生产力、提高竞争力、增强吸引力、形成凝聚力[10]。中华民族史前的远古图腾有很多,但经过长期的斗争与融合,最终形成了以龙凤居于统治地位的主体文化。今天我们所见到的龙凤形象,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来的文化结晶,它高度概括了中华民族形成、融合的历史,龙凤躯体上的一头、一目、一鳞、一尾、一爪、一冠、一翅、一羽,无不呈现出众多部族或部族联盟各自图腾的标志,充分显示了中华民族血肉联系的整体性和凝聚

力[11]。

其二,加深民族认同感。国家认同是社会成员共同拥有的信仰、价值和行动取向的集中体现,本质上是一种集体观念。民族认同表示个体对所属群体的归属感,即一个民族中的人们对于自己所属民族的归属意识。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中,一直贯穿着龙凤文化中拼搏进取的精神、吉祥美好的愿望,这是中华民族崛起的法宝,也是中华民族永恒的追求。

其三,弘扬真善美的价值观。在凤凰的起源过程中,原本被赋予了很多神异性状,但随着时代的发展,最终沉淀下来的凤文化精髓当是吉祥、美好、才艺,因此,凤凰比龙更有亲和力,在民间更活跃。凤凰永远是人们心目中美丽的神鸟,数千年来人们执着地以凤凰喻人、以凤凰作装饰、以凤凰作为美的代名词、以凤凰喻示婚姻情爱,就是因为凤凰代表着真善美,代表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人类的终极目标是美好,而凤凰就是人们几千年来不断诠释、不断完善中的关于美好的最高象征。

其四,弘扬民族奋发进取的精神。柔美是凤凰的外在特征,而力量与奋进却包孕在凤凰体内,形成了凤凰独特的外观与精神气质。先秦时期的凤凰,美丽外表下的强悍与力量显而易见。《山海经·海内西经》曰:“开明西有凤鸟、鸾鸟,皆戴蛇践蛇,膺有赤蛇。”《庄子·逍遥游》曰:“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这里所讲的鹏,是古人所能想象的最大的凤。《说文》曰:“凤,神鸟也……出于东方君子之国,翱翔四海之外,过昆仑,饮砥柱,濯羽弱水,莫宿风穴,见则天下安宁。”先秦楚国的凤凰,虽有多种多样的体形和姿态,但都显得英姿勃发、神勇有力。如江陵马山1号楚墓出土的丝绣上,有多幅凤与龙、虎相蟠、相搏的纹样,看似柔美的凤凰能与威猛的龙虎相抗衡,可见其神勇与战斗精神非同一般。楚国的虎座立凤雕像,凤更是“集壮、美、奇于一身,令观者神旺”[12]。

在屈原的《离骚》中,凤凰始终伴随诗人苦苦地上下求索,承载着诗人的精神在另一个世界中进取与探求:“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亷使奔属。鸾皇为余先戒兮,雷师告余以未具。吾令凤鸟飞腾兮,继之以日夜。”又如《远游》:“凤凰翼其承旂兮,遇蓐收而西皇。”

汉朝沿袭楚风,汉漆器上的云凤纹,汉代的画像石、画像砖、铜镜、瓦当、织物及肖像印章上的凤凰,或急奔如飞,或振翅冲天,威武雄壮一望而知[3]图版39-59。

人们常以凤喻人才,而人才不是天生的,是拼搏奋斗的结果。唐代文人更是借助凤凰,表达积极追求功名的强烈欲望和信心:“在鸟终为凤,为鱼须化鲲”(邵谒《送从弟长安下第南归觐亲》,卷六百五);“夜雨深馆静,苦心黄卷前……何愁丹穴凤,不饮玉池泉”(钱起《和刘七读书》,卷二百三十七)。

从古至今,身姿婉丽的凤凰,总是带着丰盈的长尾腾空而飞,体现着力与美的完美结合,也是中华民族拼搏奋进的精神写照。

[1] 王传满.和谐文化的内涵及其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J].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6(12).

[2] 吴艳荣.凤凰在传统婚姻情爱中的意蕴解读[J].江汉论坛,2009(11).

[3] 顾方松.凤鸟图案研究[M].杭州:浙江工艺美术出版社,1984.

[4] 黄文进,黄凤春.包山2号楚墓礼俗二题[J].江汉考古,1989(2).

[5] 彭定求,沈三曾,杨中讷,等.全唐诗[M].北京:中华书局,1960.

[6] 韩东屏.和谐社会要注重两性和谐[J].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

[7] 张正明.屈原赋的民族学考察[J].民族研究,1986(2).

[8] 庞进.中国凤文化[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7:173-174.

[9] 赵柯.和谐社会风尚与先进文化建设[J].理论学习,2007(8).

[10]梅珍生,马红霞.和谐社会的文化精神论纲[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6).

[11]王大有.龙凤文化源流[M].北京: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1988:序.

[12]张正明.楚文化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139.

猜你喜欢

凤凰文化
作 品:恰逢凤凰镇端午
文化与人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凤凰飞
永远的凤凰
谁远谁近?
凤凰精选TOP10
无声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