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生产资料节约与发展循环经济思想探要
2011-08-15冯华
冯 华
(湖北大学 政法与公共管理学院;湖北 武汉430063)
近年来,有学者潜心发掘与梳理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一些被长期忽视的重要思想,并力求用来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已越来越为学界所认同。面对现实国情与世情,党中央提出了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方针,国务院出台了发展循环经济的指导性意见,国家还相继批准了“武汉城市圈”与“长株潭城市群”两个国家级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因此,深入发掘、梳理马克思《资本论》及其相关手稿中有关生产资料节约与发展循环经济思想有其重大现实意义。
一、马克思生产资料节约与发展循环经济的思想
(一)马克思关于生产资料节约思想是发展循环经济思想的理论基础
在劳动过程中,劳动者借助劳动资料,作用于劳动对象使其发生预定的变化,随着劳动过程的展开,通过劳动者的具体劳动,生产资料被消费。生产资料原有的物质形态有的(如原料、燃料和其他辅助材料)被消耗即转化成了新的产品;有的(如厂房、机器、设备、工具)被磨损了,即它们原有的价值(包括被消耗的生产资料价值和被磨损的生产资料价值)借助于劳动者的具体劳动也部分地被转移到了新的产品中。生产资料消耗的节约,意味着生产产品所消耗的物化劳动的减少,或使用同样数量的生产资料能够吸收更多的活劳动,以生产出更多的产品。生产资料使用上的节约,就是“要做到一点也不损失,一点也不浪费,要做到生产资料只按生产本身的要求的方式来消耗”[1]98。
马克思生产资料节约思想也就是不变资本支出节约思想,是发展循环经济思想的理论基础。在《资本论》第三卷第四章研究周转对利润率影响的基础上,马克思接着在第五章具体论述了关于“不变资本使用的节约”理论,同时论述了不变资本使用上的节约对利润率的影响。马克思的这些论述不仅揭示了资本家如何通过不变资本的节约来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也揭示了商品经济条件下怎样发展循环经济,节约资本投入,提高利润率,从而提高经济效益的方法,更明确地提出了与循环经济原则类似的思想、观点。随着生产的发展和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不变资本在企业生产的总投资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制成的产品中由不变资本转移来的价值相对也越来越多,这种不变资本在资本有机构成中的比例不断扩大的趋势越来越明显。生产资料的节约使社会在不追加投资的情况下进行扩大再生产,“劳动生产率的增长,表现为劳动的量比它所推动的生产资料的量相对减少,或者说,表现为劳动过程的主观因素的量比它的客观因素的量相对减少”[2]718,所以不变资本的消耗程度就成为决定产品成本高低的主要因素。马克思的分析基于利润率的高低和不变资本的大小成反方向变化。因此,他指出不变资本节约是提高利润率的重要条件,不变资本节约是资本的一种趋势。马克思用大量笔墨阐明了不变资本使用上节约即生产资料的节约以发展循环经济的种种途径及必然性。
(二)马克思关于利用和减少废料是发展循环经济两种途径的思想
在马克思看来,利用和减少废料是节约原料同时又是发展循环经济的两种重要途径。
(1)利用废料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外在途径。随着社会生产的进行和社会再生产的不断扩大,生产资料也不断更新和扩充,作为生产排泄物的废弃物也随之大量产生。而生产发展和扩大引起对生产资料需求的扩大,势必引起自然资源紧缺,这样又会导致原料价格上涨。而将生产排泄物利用起来投入生产,势必会缓解原料的需求压力,也使这些排放到自然中的废弃物重新被利用起来而再创造使用价值,这是实现循环经济的外在途径。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原料的日益昂贵,自然成为废物利用的刺激。”[1]115“所谓的废料,几乎在每一种产业中都起着重要的作用”[1]116。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三卷第六章里分析到,既然利润率是剩余价值和预付总资本的比率,原料是预付总资本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它的价格变动也就必然影响利润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利润率的大小和原料价格的大小成反比例变化。所以,昂贵的原料刺激资本家利用废料,也就是利用排泄物,以达到节约不变资本、提高利润率的目的也成为必然。马克思认为,排泄物有两种:生产排泄物与消费排泄物。而“我们所说的生产排泄物,是指工业和农业的废料;消费排泄物则部分地指人的自然的新陈代谢所产生的排泄物,部分地指消费品消费以后残留下来的东西”[1]115。而这两种排泄物即废物的利用,都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外在途经。
(2)减少废料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内在途径。马克思在阐明再生产过程中的节约途径时,还阐明了在生产过程中应把减少废料作为节约的途径。马克思指出:“应该把这种通过生产排泄物的再利用而造成的节约和由于废料的减少而造成的节约区别开来,后一种节约是把生产排泄物减少到最低限度和把一切进入生产中去的原料和辅助材料的直接利用提到最高限度。”[1]117马克思进一步指出:“废料的减少,部分地要取决于所使用的机器的质量。机器零件加工得越精确,抛光越好,机油、肥皂等物就越节省。这是就辅助材料而言的。……在生产过程中究竟有多大一部分原料变为废料,这取决于所使用的机器和工具的质量。最后,这还取决于原料本身的质量。”[1]117可以说,减少废料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内在途经。
(三)马克思关于废料循环再利用的条件和价值的思想
(1)废料循环再利用的三大条件。马克思在把废料循环再利用和废料减少区别开来之后,对前一种节约途径的地位与价值给予了特别的重视,他指出,排泄物的再利用必须具备三个条件:第一,必须具备生产大规模化从而产生出大量的排泄物;第二,必须具备机器设备的改良;第三,必须具备科学的进步。马克思对废料再循环的论述主要集中于科学技术和化学工业对循环经济的作用。科学技术的利用是实现循环经济的重要条件。利用科学技术,人们把生产过程和消费过程中的废料投回到再生产的循环中去。马克思还特别提到有效利用化学工业废物的作用。化学工业是循环经济实现的重要途径。根据当时英国废棉废丝的加工、再生呢绒的制造等事实,马克思举例说:“化学工业提供了废物利用的最显著的例子。它不仅找到新的方法来利用本工业的废料,而且还利用其他各种各样工业的废料,例如,把以前几乎毫无用处的煤焦油转化为苯胺染料,茜红染料(茜素),近来甚至把它转化为药品。”[1]117马克思以英国纺织业为例,论述了再利用废料。到1862年底,在生羊毛已占英国工业全部羊毛消费量的三分之一,而从1839年到1862年,英国真正生丝的消费略为减少,而废丝的消费却增加了一倍。人们主要是通过改良机器,把本来毫无价值的材料,制造成了有多种用途的丝织品。
(2)发展循环经济的价值在于扩大再生产。马克思把扩大再生产按其实现方式划分为外延扩大再生产和内涵扩大再生产两种类型。马克思指出:“如果生产场所扩大了,就是在外延上扩大;如果生产资料效率提高了,就是在内涵上扩大。”[3]192“积累,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按其实际内容来说,就是规模扩大的再生产过程,而不论这种扩大是从外延方面表现为在旧工厂之外添设新工厂,还是从内涵方面表现为扩充原有的生产规模”[3]355。而内涵的扩大再生产,也就是“各种不费分文的自然力,也可以作为要素,以或大或小的效能并入生产过程。它们发挥效能的程度,取决于不花费资本家的分文的各种方法和科学进步”[1]356。这种依靠更有效地利用生产资料、充分利用自然力和科学技术来扩大再生产的表现,实际上也是一种循环经济模式。“化学的每一个进步不仅增加有用物质的数量和已知物质的用途,从而随着资本的增长扩大投资领域。同时,它还教人们把生产过程和消费过程中的废料投回到再生产过程的循环中去,从而无需预先支出资本,就能创造“新的资本材料”[2]698-699。因而内涵式扩大再生产是以节约资源、提高资源使用效率为特征,即伴随着资源量的适度增加,主要依靠技术与现代管理方法的合理配置和节约使用资源,不断提高资源效率,在原有规模上实现生产的扩张和生产水平的提高。发展循环经济是不断扩大再生产、提高规模效益的最佳选择,它较好地处理了生产扩张与资源节约、生态保护与经济持续发展之间的矛盾,既能促进经济高效率增长,又有利于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理念,也符合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要求。
二、马克思发展循环经济三个层次的思想
马克思发展循环经济思想可以从三个层次来阐明。
(一)发展循环经济第一个层次是生产层次的思想
在这一层次,“生产废料再转化为同一个产业部门或另一个产业部门的新的生产要素;这是这样一个过程,通过这个过程,这种所谓的排泄物就再回到生产从而消费(生产消费或个人消费)的循环中”[1]94。这种废料将“按照它可以重新出售的程度降低原料的费用,因为正常范围内的废料,即原料加工时平均必然损失的数量,总是要算在原料的费用中。在可变资本的量已定,剩余价值率已定时,不变资本这一部分的费用的减少,会相应地提高利润率”[1]94。这个层次也可称为循环经济的微观层次,在这个层次中,一方面向人们揭示了循环经济的微观动因或企业动因——减少费用,提高利润率;另一方面,这个层次也通过这种微观动因向人们指出循环经济实现的可能性——经济活动的参与者在利益驱使下将成为循环经济的自愿参与者。
(二)发展循环经济第二个层次是科学技术层次的思想
马克思指出:“废料的减少,部分地要取决于所使用的机器的质量。”[1]117“在生产过程中究竟有多大一部分原料变为废料,这取决于所使用的机器和工具的质量。”[1]117“机器的改良,使那些在原有形式上本来不能利用的物质,获得一种在新的生产中可以利用的形态;科学的进步,特别是化学的进步,发现了那些废物的有用性质。”[1]115“化学工业……不仅找到新的方法来利用本工业的废料,而且还利用其他各种各样工业的废料”[1]117。这个层次是循环经济的关键层面,一方面,这个层次为循环经济发展提供了技术保障和强力支持;另一方面,这个层次指出循环经济不是随时随地都可以实现的,必须具备科学技术进步这个条件,这一层次的循环经济才有可能。
(三)发展循环经济第三个层次是社会劳动大循环的思想
马克思指出:首先,“这种再利用的条件是:这种排泄物必须是大量的,而这只有在大规模的劳动的条件下才有可能”[1]117;“由于大规模社会劳动所产生的废料数量很大,这些废料本身才重新成为商业的对象,从而成为新的生产要素。这种废料,只有作为共同生产的废料,因而只有作为大规模生产的废料,才对生产过程有这样重要的意义,才仍然是交换价值的承担者”[1]94;其次,“几乎所有消费品本身都可以作为消费的废料重新加入生产过程”[4];而这些“消费排泄物对农业来说最为重要”[1]115。这一层面是循环经济的宏观层面,在这个层面上,马克思提出了两个很重要的思想:一方面,大规模的社会劳动大循环是循环经济存在的社会条件,劳动规模越大,实行循环经济就越有必要;另一方面,循环经济不只限于个别企业甚至一个工业部门,它是各个企业、工业部门、农业部门等国民经济领域的一个社会经济大循环,一切社会经济活动都可以被纳入到循环经济体系之中。
三、马克思生产资料节约与发展循环经济思想的现实意义
(一)人与自然关系日益恶化的现状,凸现马克思生产资料节约与发展循环经济思想具有超前意义
人类在社会生产生活实践活动中,过分追求经济增长速度,在没有充分认识和把握自然系统内部复杂的相互关系、维持生态平衡所需要的客观要求的情况下,盲目地从局部的、短期的、简单的物质利益的获取出发去无节制地“征服”和“改造”自然,使得经济增长与自然资源消耗之间的比例关系严重失衡,造成了严重的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和尖锐,引发了土地贫瘠、山林荒芜、矿藏枯竭、河流污染、空气污浊等一系列严重威胁人类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全球问题”。正如马克思所说:“不以伟大的自然规律为依据的人类计划,只会带来灾难。”[5]“所有已经或者正在经历这种过程的国家,或多或少都有这样的情况。地力耗损——如在美国;森林消失——如在英国和法国,目前在德国和美国也是如此;气候改变、江河淤浅在俄国大概比其他任何地方都厉害”[6]。因此,可以说人与自然关系的现状凸现马克思生产资料节约与发展循环经济思想具有超前意义。
(二)马克思生产资料节约与发展循环经济思想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改进具有警示意义
马克思认为,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也是人类生活的现实内容。一般情况下,人通过生产劳动实现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一方面从自然中获得有使用价值的物质生活和生产资料,另一方面又把消费后产生的废弃物返回自然。工业社会经济的主要发展方式是线性经济,即“资源-产品-废物”模式,其特征是高开采、低利用、高排放。随着人类对物质需求的不断提高,需要开发和利用更多的自然资源,盲目扩大生产,把废弃物大量排放到水系、空气和土壤中,通过把资源持续不断地变成废物来实现经济的快速增长。正是这种盲目追求企业利润最大化而忽视社会成本和不合理的发展模式、粗放经营的生产管理模式,引发了人类生存环境的日趋恶化。在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资本主义生产对利润的狂热追求导致了一些非理性行为的存在,这些非理性行为严重破坏着自然生态环境。在资本主义条件下,资本家为了赚钱只伐木不造林,导致了对森林的破坏,生态环境持续恶化,水土流失,沙石裸露,土地荒漠化。生产方式是建立在对资源和能源大量消耗的基础之上的,从原料采购到产品生产再到废弃物排放,整个生产过程都是非循环的、不可持续的,生产力在其发展过程中达到一定的阶段,其产生出来的生产力和交往手段在当时的生产关系下只能带来灾难,这种生产力已经不是生产的力量,而是破坏的力量。这种破坏力量造成了自然资源的枯竭,造成了人类和其他物种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的破坏。马克思在论及人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时,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鱼的‘本质’是它的‘存在’,即水。河鱼的‘本质’是河水。但是,一旦这条河归工业支配,一旦它被染料和其他废料污染,河里有轮船行驶,一旦河水被引入只要简单地把水排出去就能使鱼失去生存环境的水渠,这条河的水就不再是鱼的‘本质’了,对鱼来说它将不再是适合生存的环境了。”[7]动物如此,人亦如此。资本主义社会里工人恶劣的工作条件也给工人的安全、健康带来极大的危害。工人生活在被熏人毒气污染的洞穴般的陋室中,在那里,“光、空气等等,甚至动物的最简单的爱清洁的习性,都不再成为人的需要了。肮脏,人的这种腐化堕落,文明的阴沟(就这个词的本意而言),成了工人的生活要素。完全违反自然的荒芜,日益腐败的自然界,成了他的生活要素。他的任何一种感觉不仅不再以人的方式存在,而且不再以非人的方式因而甚至不再以动物的方式存在”[8]。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方式,不仅扰乱自然界物质循环,也损害了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正因为如此,马克思生产资料节约与发展循环经济思想,对于资本主义改进生产方式具有警示意义。
(三)马克思生产资料节约与发展循环经济思想对我国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马克思发展循环经济思想是一个由微观到到宏观、由个别企业到整个社会、由手段到目的多维度展开的体系。企业在生产中如何以最少的资源消耗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主要是要把节约资源、降低能耗贯穿于生产的全过程,实现能源和资源的节约与合理使用。切实转变“竭泽而渔、竭林而耕、竭矿而采”的旧经济增长方式,着力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生产结构,努力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促进资源循环式利用,推动产业循环式组合,使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真正做到在发展中节约、在节约中发展,以发展促节约、以节约促发展。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指出,要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形成节约型经济增长方式及健康文明、节约资源的消费模式。嗣后,国家领导人又多次发表讲话,强调建设节约型社会既是长期的战略任务,也是当前的紧迫工作,要加强领导,大力倡导节约风尚,抓好落实,使节约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又多次提到要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可持续地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党中央针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内外环境变化,审时度势、高瞻远瞩、与时俱进,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现实国情的必然选择,是我国实现现代化的必然选择,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事关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事关中华民族的长远可持续发展,是当务之急,势在必行。
正确处理节约与发展的关系,发挥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重要作用,注重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来改善经济增长质量、提高效益,全面系统地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依法治国,对违规企业实行“一票否决制”、无条件地停产整顿治理或关闭,对于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则实行节约资源的奖惩制度,对于个人则征收资源消费累进税,让所有的人都为自己消耗的资源付费;建立相应的制度以防止管理和监督部门不作为、乱作为,加大合法作为的力度。在全社会范围内利用各种媒体加强宣传教育,使发展循环经济的观念深入人心,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提供长期的技术支撑;运用法律、经济和行政手段,综合治理,健全各种规章制度,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提供可靠的制度保证。所以,深刻领会马克思生产资料节约与发展循环经济思想,对于我国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1] 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2] 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3] 马克思.资本论: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4]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一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39.
[5]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51.
[6]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365.
[7]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7-98.
[8]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33-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