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稳定、经济、清洁的中国现代能源产业体系构建
2011-08-15陈柳钦
陈柳钦
(中国能源经济研究院 战略研究中心,北京100733)
一、现代能源产业体系的提出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加速、物种灭绝频繁和气候灾难频发,人们开始重新思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环境问题对全球产业发展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要求,以资源密集投入和消耗、标准化大规模生产、效率至上为原则的传统产业体系必将向更节约、更高效、更清洁、更惠民的现代产业体系转变。所谓产业体系主要是指包括主体产业群、产业的支持系统和产业发展的外部环境等三大方面。简单地说,这三者相互关联、相互制衡,并构成一个有机的互动整体。理论上讲,任何一个独立的经济体都是以自身的产业体系为基础。中国正在经历着由传统产业体系向新型产业体系转换的重要时期。现代产业体系,是指以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低能耗、低污染、自主创新能力强的有机产业集群为核心,以技术、人才、资本、信息等高效运转的产业辅助系统为支撑,以环境优美、基础设施完备、社会保障有力、市场秩序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为依托,并具有创新性、开放性、融合性、集聚性和可持续性特征的新型产业体系。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已成为各国参与全球高端竞争、增强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基础,是国际产业发展的普遍规律,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也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迫切需要,更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和必然选择。从一定意义上说,现代化过程就是在科技进步的推动下,经济不断发展、产业结构逐步优化升级的过程。2007年10月24日,党的十七大报告针对我国经济结构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做出了发展现代产业体系的战略部署,为我们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指明了方向。
能源,作为直接或经转换提供人类所需光、热、动力等任一形式能量的载能体资源,是人类生存与生产的重要物质基础。社会越发展,人类对能源的依赖程度就越高。现代社会中,能源问题是世界各国广泛关注的核心问题,能源资源及其开发利用不仅对人类文明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也对国际政治、军事和外交关系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能源经济发展“快而不优”,规模“大而不强”。从国际环境来看,我国在世界能源竞争环境中呈现出低成本、低技术、低价格、低利润以及低端市场的“五低”特点,并依靠这“五低”创造了经济增长的辉煌成就。但与此同时,我们也付出了高能耗、高物耗、高排放、高污染的“四高”代价。从国内外现状以及我国社会经济长远发展考虑,转变能源经济发展模式已是我国政府和社会共同面对的重要使命。
2009年2月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在全国能源工作座谈会上强调,要认真贯彻党中央和国务院关于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决策部署,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切实保障能源有效供给,不断提高能源效率,加快发展现代能源产业,推进能源结构调整升级,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十二五”期间是我国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时期。作为新一轮经济发展的战略引擎,以新能源为核心带动高新技术发展,是中国乃至国际产业结构升级中的重中之重。随着我国资源约束的日益加大,中国经济发展方式将摒弃以往的粗放式发展,而进入到创新驱动时期。进入后金融危机时代,以能源变革为核心的新一轮产业革命席卷全球,战略新兴产业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兴起,国际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步伐明显加快。党中央基于对国内外形势新变化、新特点的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在我国即将迈入“十二五”开局之年的重要历史时刻,提出了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战略部署。2010年10月,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要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此次“发展现代产业体系”首次纳入我国五年规划建议,代替了国家“十一五”规划建议中的“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它清晰地勾勒出现阶段现代产业体系的发展路径和重点领域:改造提升制造业、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强现代能源产业和综合运输体系、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发展海洋经济等。现代产业体系概念及重点领域的提出,将使我国的产业布局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谋划,更加有利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就在十七届五中全会公报发布的同时,我国政府正式公布了《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决定》指出,中国计划用20年时间,使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整体创新能力和产业发展水平,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加强现代能源产业发展,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决定同时亮相,绝非巧合,它昭示了我国政府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能源产业的决心和信心。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引导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已成为世界主要国家抢占新一轮经济和科技发展制高点的重大战略。而我国现阶段重点培育和发展的七大产业除了生物产业之外,几乎都与新能源产业发展或多或少产生关联,新兴能源产业的健康发展和协调推进,对于产业结构升级的推动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与此相应,现代能源产业体系建设势如破竹,迅速展开。《中共中央关于制定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对能源行业的“十二五”规划做了明确的要求,明确“十二五”期间加快建设现代能源产业体系,推动能源生产和利用方式变革,构建安全、稳定、经济、清洁的能源体系,加快新能源开发,推进传统能源清洁高效利用,在保护生态的情况下,积极发展水电、加强生态建设、发展智能电网、扩大油气战略储备。现代能源产业体系是现代产业体系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能源是支撑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物资,能源供给安全是国家经济保持稳定增长的关键,关系着国家经济的安全。“推动能源生产和利用方式变革,构建安全稳定经济清洁的现代能源产业体系”是《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对“十二五”时期我国能源领域发展做出的总体要求,是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向全国能源战线发出的新的进军号令。在2011年1月6日召开的全国能源工作会议上,国家能源局据此进一步明晰了“十二五”时期我国能源发展的总体思路,即能源发展要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大力调整能源结构,积极开展能源国际合作,加强科技创新能力建设,推动能源生产和利用方式变革,构建安全稳定经济清洁的现代能源产业体系,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坚实的能源保障。
能源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产业。2011年3月16日正式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简称“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要坚持节约优先、立足国内、多元发展、保护环境,加强国际互利合作,调整优化能源结构,构建安全、稳定、经济、清洁的现代能源产业体系。”这凸显了现代能源产业体系的重要战略地位,为“十二五”时期增强能源供给能力、为经济社会稳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指明了目标和方向。站在这样的一个历史新起点上,展望“十二五”,使人感受到一种催人奋进的强烈使命感和责任感。
二、现代能源产业体系的内涵及其特征
在2010年10月18日闭幕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会议上,“现代能源”概念横空出世。“现代能源”这个词是首次提出,查老版和新版的《能源辞典》也只有一次能源、二次能源、常规能源、商品能源、非商品能源、新能源、可再生能源、替代能源、清洁能源、分布式能源等,近几年又出现了非化石能源、新兴能源,但没有现代能源这个词。
尽管“现代能源”是个新名词,但是中国发展现代能源已经有悠久的历史,至少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中国就在致力于发展现代能源。1982年中国共产党在十二大报告中提出的总任务就是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四个现代化,重点要解决好农业、能源、交通、教育和科技问题。党的十二大报告还提出加强能源开发和大力节约能源消耗两重任务,报告指出,“当前能源和交通紧张是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这几年,我国能源生产的发展放慢了一些,而能源的浪费仍然十分严重。……要保证国民经济以一定的速度向前发展,必须加强能源开发,大力节约能源消耗”。2006年3月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2006~2010年)规划纲要》提出:“坚持节约优先、立足国内、煤为基础、多元发展,优化生产和消费结构,构筑稳定、经济、清洁、安全的能源供应体系。”
“现代能源”是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能源,“现代能源”的概念是不断演进的。现代能源是有时间上的变化的,现在是现代的,不等于未来是现代的;过去是现代的,不等于现在是现代的。在世界第一次能源大转换之后,煤炭是现代能源,被替代的秸秆和薪柴是原始能源;第二次能源大转换之后,煤炭、石油、天然气和一次电力中水电、核电是现代能源;随着非水电可再生能源技术的成熟,太阳能热(如太阳能热水器、太阳房、太阳灶等)、沼气、风电、光伏发电成为现代能源的组成部分。原来被排除在现代能源之外的薪柴、秸秆,只要改变利用方式,也可以变成现代能源,如利用秸秆、薪柴制造乙醇或生物柴油,利用秸秆、薪柴等制造沼气或作为发电燃料,都可以成为现代能源。相反,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如果不能做到干净利用,就有可能被排除在现代能源之外。
“现代能源”要求做到安全、稳定、经济、清洁。“十一五”能源规划把“安全”放在最后一位,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把“安全”放到第一位,我们的现代能源产业体系首先应当做到安全,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做到稳定、经济、清洁;要防止单打一,只注意稳定,不注意经济、清洁是不行的,只注意清洁,不注意稳定和经济也是不行的。现代能源建设还需要有关部门的配合,例如交通运输与现代能源建设的关系就非常密切,特别是煤炭和石油离不开铁路网、公路网和水运网的配合。
现代能源产业是国家面对全球能源发展趋势、立足国内能源结构调整而确立的宏大布局。现代能源产业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没有特定的边界,应该主要包括新兴能源产业和传统能源产业中比较先进的生产方式。可以说凡是高效的、低排放的能源生产方式,都可以归入现代能源产业。这个概念与“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提出的“构建安全、稳定、经济、清洁的现代能源产业体系”的概念大致吻合。
“十二五”期间“构建安全、稳定、经济、清洁的现代能源产业体系”的目标已定,但是对于具体什么是现代能源产业体系?这一体系的内涵是什么?它和传统的能源产业体系有什么区别?在“2011中国能源经济论坛:现代能源产业体系——战略与展望研讨会”上,中国社会科学院能源研究中心主任史丹教授认为,现代能源产业体系首先应是先进技术的载体,并拥有强大的技术研发能力和先进技术的应用能力。具体包括能源高效利用技术、煤炭的安全生产和洁净高效技术、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及其替代技术、先进核电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以及先进的电力技术体系六个方面。其次,现代能源产业体系还需要以合理的能源产业结构为支撑。第三,现代能源产业体现还要具备大型化、集约化、市场高度集中化以及空间布局合理化等特征。第四,现代能源产业体系建设的根本目的或目标效果在于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改善能源结构和传统能源供应体系。归根到底就是要大力发展清洁可再生能源和传统能源的清洁高效利用,最终实现安全、稳定、经济、清洁的能源供应体系。华北电力大学能源与电力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曾鸣教授认为,现代能源产业体系是指在信息化、知识经济时代条件下,由各类能源产业以及相关产业所组成的体系,是基于先进技术、管理机制、配套政策等保障要素协调运作的体系,是具有结构优化、技术先进、低碳环保、安全可靠、包容增长等现代产业特点的有机系统,是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良性互动、产业发展与资源环境协调一致的生态能源产业模式。建设现代能源产业体系关键是要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能源产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能源产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能源产业。而构建现代能源产业体系的根本目标在于要实现我国能源产业的科学转型和高端低碳发展,实现区域层面、产业链条、各方主体的最优利益,促进我国现代产业体系的优化发展和持续提升我国能源产业的国际竞争实力的能源产业体系。曾鸣教授还认为,现代能源产业体系与传统能源产业体系的区别在于,现代能源产业体系具有高端融合性、清洁安全性、灵活适应性和规模包容性等4个特征:①高端融合性。所谓高端融合性,是指在先进技术和管理理念的作用下,能源产业体系呈现高度融合互补的状态。现代能源体系在技术和理念方面的先进性,一是大力发展高新技术和新兴产业,二是用高新技术、先进适用技术以及机制改造传统能源产业。这将有利于实现能源相关产业之间以及其他非能源产业的有机融合。②清洁安全性。所谓清洁安全性,是指通过产业体系的升级,能源产业体系能够适应我国节能减排和能源安全的需求。一方面,现代能源产业体系可通过大量开发和消纳新兴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更好地履行我国对国际社会的节能减排承诺;另一方面,现代能源产业体系应在大规模清洁性、间歇性能源接入的情况下,同时保障国内能源供需稳定、供应安全,进而满足我国在国际环境下的能源安全需求。③灵活适应性。所谓灵活适应性,是指现代能源产业体系能够以其自有的调节机制适应不同层面的外部环境和市场变化。一方面,现代能源产业体系应适应能源产业环境、社会经济环境、节能减排环境、国际能源战略环境等的要求;另一方面,现代能源产业体系应具有更为灵活的生产方式和生产组织形式,以适应外部市场的供需环境,并对外部环境起到良性的反作用,以保障整个能源体系的相对稳定。④规模包容性。所谓规模包容性,是指我国的现代能源产业体系能够在行业、区域、主体等多维角度带来广泛影响,并使其协同发展。现代能源产业体系将创造更大的产业规模、更长的产业链条和更高的协作配套水平。与此同时,现代能源产业体系应更好地促进社会利益的公平分享,引导区域范围内各产业、各主体之间的公平竞争和优势互补,保证系统能源经济的持续增长。
三、现代能源产业体系的区域布局
近代中国以来,位于我国东北地区和中东部沿海地区的各个能源基地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如东北大庆油田、阜新海州露天煤矿,华北的胜利油田、中原油田,华东的萍乡煤矿等。我国的能源产业布局方面,一直以来也较为偏重于东北和中东部沿海地区。然而,在经历了长期的开采和利用之后,这些曾为我国建设作出贡献的能源基地,相继陷入枯竭和低产的窘迫境地。如2007年我国确定的国家首批资源枯竭型城市中,中东部地区占到了全部12个城市中的9个;而在2009年确定的第二批32个资源枯竭型城市中,中东部地区占据其中的23个。相比较而言,我国中西部地区,尤其是西部地区,拥有的各类能源储量,都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目前,我国能源总体呈现储量西富东平、消费东多西少的局面,长距离、大规模的北煤南运、西电东送、北油南运、西气东输是我国能源运输的基本格局。随着西部能源开发的进一步深入,能源生产与消费中心逆向分布将进一步加剧,东部、中部和东北地区为主要能源消费区,西部、中部和西南地区将成为主要的生产和调度区,其中部分地区还将成为承东启西的调节区。能源分布的不均,给我国能源利用带来了不小的压力。因此,“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统筹规划全国能源开发布局和建设重点。
国家能源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要实现这个目标,需要统筹我国东中西部能源开发,综合考虑能源资源赋存、水资源分布、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按照“加快西部、稳定中部、优化东部”的原则,构筑区域能源优势互补、资源高效配置、能源开发与环境相和谐的能源发展布局。在西部地区,继续加快能源资源开发利用。要建设大型煤炭基地和现代化矿井,发展大型煤电基地和坑口电站群,加强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大力发展风能和太阳能。在中部地区,稳定能源开发。要稳定山西煤炭资源开发,针对河南、安徽煤炭资源逐步减少的情况,要调整开发强度,在提高回采率上多下功夫;合理布局燃煤电站建设,因地制宜发展可再生能源。在东部地区,优化能源资源开发。要加快海上油气带建设,稳定陆上油气生产,控制东部煤炭资源开采,大力发展风电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因地制宜发展燃气调峰电站和热电联产。同时,还要加强国家综合能源基地建设。山西、鄂尔多斯盆地、内蒙古东部地区、西南地区和新疆5个区域煤炭、油气、水力资源蕴藏量占全国的70%以上,要统筹做好开发规划,把握开发强度、节奏和时序,把这5个能源资源集聚区域打造成为支撑我国经济长期发展的国家能源战略基地。
另外,要高度重视农村、民族地区能源问题:一是加大城乡电网建设与改造,提高电网覆盖面和供电质量,实现电价同网同价;二是加快少数民族地区能源建设,加强新疆电网建设,开工建设青藏联网工程。
四、构建现代能源产业体系的实现路径
科学发展是时代要求。在全球经济未来发展的大潮中,抑或站在两个五年规划时空交替点上,在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的时候,用什么样的思维、以什么样的手段来抢占适应可持续发展新的制高点?或许只有通过加快建设战略性新兴能源产业,以能源供应中增量的提升,促进传统能源产业体系的变革,撬动和创新一个以绿色发展为主要诉求的现代能源产业格局,才是根本出路。
1、加强能源先进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加快能源自主创新
现代能源产业体系首先应该是先进技术的载体,应该拥有强大的技术研发能力和先进技术的应用能力。因此,要加强先进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包括传统能源的高效、清洁利用技术和转换技术,以及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技术,依托国有、民营大型企业和科研院所组建国家能源研发实验中心,充分发挥好、利用好国家能源研发实验中心的作用,根据国家经济发展和市场需要,加强自主研发,开展核心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研究,建立新能源发展专项基金,把支持的重点放到科技研发和工程示范上去。增加能源科技投入,对洁净煤技术、高效能源利用技术、先进发电技术、新型用能技术、新型核电技术等,制定具体的发展路线图并进行国家主导的科技攻关,重点在核电、新能源和大型油气田、页岩气等领域,发展一批对产业发展整体带动性强、对资源开发和可持续发展具有战略意义的关键技术。在“十二五”期间继续组织开展“大型油气田及煤层气开发”和“大型先进压水堆和高温气冷堆”两个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并以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实施为载体,增强能源领域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抢占未来能源科技竞争制高点。要加快能源科技装备创新,根据我国能源装备科技发展的实际需要,进一步明确重点,加强攻关,增强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提高能源装备自主化发展水平,初步形成基础建设、应用开发重大装备和工程示范四位一体的能源科技装备体系,并将能源工程建设和重大能源装备自主化相结合,加强技术攻关和综合配套。
2、增强能源资源供给保障能力
为2020年基本实现工业化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稳定、经济、清洁、可靠、安全的能源保障,对于促进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至关重要。今后,要坚持“开源节流、优化结构、保障供给”的原则构建安全、稳定、经济、清洁的现代能源保障体系:一是以煤为基础,重点建设好国家规划的大型煤炭基地,培育和发展大型煤炭企业集团,使大型现代化煤矿的产量达到总产量的85%以上,继续坚持北煤南运、西煤东运的战略布局;二是在煤炭资源富集的地区建设大型煤炭基地,加强电网建设,提高西电东送三大通道的建设力度;三是加大石油的勘探开发工作,加快鄂尔多斯盆地、四川盆地等西部油气区勘探开发;四是稳步推进石油储备建设,开工建设国家石油储备二期项目;五是积极开发天然气、页岩气资源,完善天然气管网体系。
3、形成合理的能源产业结构
合理的能源产业结构是建立现代能源产业体系的关键。一个合理的能源产业结构应当具有缓解能源紧缺、能源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功效。所谓合理的能源产业结构,就是较传统能源产业结构而言要体现三点变化趋势:一要体现资源优势向竞争优势转换;二要体现低能效向高能效转化趋势,包括生产领域和消费领域;三要体现化石能源向可再生能源转化趋势。为此,我们要着力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要打破受煤炭资源禀赋的约束,合理控制煤炭生产和消费量,从而降低煤炭在一次能源生产和消费中的比例。世界能源消费结构从上世纪中期已进入以石油为主的石油时代,随着天然气产量的迅速增加,上世纪后期又进入了石油天然气时代。进入本世纪以来,随着应对气候变化的进程,世界能源将向更加低碳方向转变。我国能源结构长期以来倚重煤炭,煤炭消费比重比世界平均水平高出40个百分点。长期以来,煤炭在中国一次能源生产和消费中的比率平均高达70%以上。“十二五”期间我国能源结构调整的方针是:到2015年,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率将从2009年的70%降至63%。按照国家能源局此前提出的“十二五”煤炭总量为38亿吨的规划,相当于未来5年,每年只增加1亿吨产量,这相比“十五”、“十一五”每年2亿吨的增速而言,足足降低了一半。因此,我们要节制国内煤炭出产的过快增添。从出产侧来看,目前有两类意见值得考虑,一是对煤炭出产总量设定上限;二是在对煤炭企业进行兼并重组、成立大型煤炭企业集团的基础上对大型煤炭企业实施煤炭出产配额治理,节制其增添幅度。从消费侧来看,新上各类项目能用气的不用煤,能用油的不用煤,能用气的不用油,鼓励优先用气,其次用油,不得已的经过审批才能用煤。唯此,才能节制煤炭消费过快增添,降低煤炭消费比重,优化能源消费结构。
(2)要积极推进传统能源清洁高效利用。我国能源消耗主要以煤炭和石油等传统化石能源为主,必须加快其清洁化利用。随着各行业节能减排力度的不断加大,煤炭行业通过资源综合利用和技术进步来促进节能降耗成为大势所趋。而在煤炭行业的节能降耗方面,加大原煤洗选力度、提高燃烧效率、降低原煤的运输消耗,以此为主动力促进煤炭行业节能减耗,越来越成为业界共识。经权威测算,燃烧洗精煤比燃烧原煤可节能10%。“十二五”时期要继续提高煤炭加工转换比重,加大煤炭洗选比例,发展清洁煤技术,继续实施“上大压小”,积极发展热电联产、集中供热,鼓励发展低热值煤、煤矸石发电等综合利用。加快天然气开发利用,完善天然气管网体系,提高天然气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重。
(3)降低国际石油依赖,保证石油安全。石油是所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能源发展战略中,降低对国际石油的依赖是出于对石油安全的考虑。中国石油安全问题的根源是国内日益尖锐的资源与需求之间的矛盾,同时也受到国际石油价格波动的冲击。因此,中国应对石油安全挑战,提高石油安全程度,应该着眼全球,从战略的高度借鉴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经验,采取多种途径实施多元化的能源战略,突破单一的能源外交模式,降低石油进口依赖,积极参与国际石油市场竞争,加强国际石油领域合作,加快建立现代石油市场体系,建立完善现代石油储备制度,合理布局石油储备,丰富石油储备方式,降低石油储备成本,逐步形成符合中国国情的石油储备体系,确保国家石油安全。
(4)要加快新能源开发。未来以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为代表的新型能源产业将是引领第四次产业革命的先导产业和主导产业,也是我国构建现代能源产业体系中的关键环节。“十二五”及今后一个时期,世界能源结构将发生重大改变,新能源将异军突起,成为竞争制胜的战略制高点。因此,我们应加快构筑促进新能源产业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环境,加大对新能源发展的政策支持力度,完善有利于新能源产业发展的财政、税收、投资、价格及信贷等方面的政策。对于使用清洁能源或技术、生产新能源产品的企业及新能源开发建设项目,政府可以对新能源企业所得税、增值税进行优惠,为其提供贴息贷款并研究解决新能源企业的贷款担保机制问题,或建立新能源发展基金,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和国外资本向新能源工程和节能项目流动,政府部门进行采购时应优先选择新能源企业产品。要加强新能源产业市场培育,规范新能源产业市场秩序,制定新能源技术规范和产品标准,健全质量控制和认证制度,完善质量监督体系和配套技术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对新能源市场的规范和管理。
4、要积极发展新型电力
电力是现代能源产业体系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一是我们对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大多需要通过转换成电力来实现;二是构建现代能源产业体系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要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对电力产业而言就是要降低传统电力在发电和输送过程中的损耗,提高发电和输送效率。因此,在构建现代能源产业体系的过程中必须要充分发挥电力产业在现代能源产业体系中的支撑作用。
(1)积极、快速、有序发展水电。水电是当前技术最成熟、最具规模化开发条件的非化石能源资源。“十一五”时期,我国水电发展大幅滞后于规划的方针。我国水能资源非常丰富,技术可开发量超过5.4亿千瓦,居世界首位。截至2009年底,我国水电开发利用率仅为34%,远低于发达国家60%的平均水平。“十一五”时期原本规划水电开工量约为7 000万千瓦,功效现实开工量只有2 000多万千瓦,只有规划量的20%~30%。按照我国已经承诺的非化石能源消费方针倒推可知,我国常规水电装机规模到2020年至少需要达到3.3亿千瓦,而到2015年,常规水电装机规模也需要达到2.7亿千瓦。这样,在“十二五”时期,水电的新开工量要达到接近1亿千瓦,才能够满足上述要求。因此,在“十二五”时期,水电项目核准量和开工量都需要大幅晋升。今后,我们要促进水电的科学经济利用,加强水电建设的环境保护,规划时给河流保留足够的生态空间。从提高非化石能源比重、优化能源结构的战略出发,制定扶持水电开发政策,加大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怒江、澜沧江、雅鲁藏布江干流等重点流域水电开发力度,力争2020年实现水电装机3.5亿千瓦,比2010年增加1.3亿千瓦。
(2)大力开发风电、光电、生物质能发电等可再生能源发电。风电开发要实现大中小、分散与集中、陆地与海上开发相结合,通过风电开发和建设,促进风电技术进步和产业发展,实现风电设备制造自主化,尽快使风电具有市场竞争力。在“三北”(西北、华北北部和东北)地区发挥其资源优势,建设大型和特大型风电场,要同步开展开发、外送、消纳研究,统一规划。风电并网一向是我国风电财富规模化成长的软肋,风电并网要坚持两条腿走路,即长距离输送和就地转化,而当前重点应该放在就地转化上。太阳能是可利用的能源中一次性转换效率更高,而且利用简单、靠得住、又经济的新兴能源,具备十分特殊的优势,是未来新能源成长的必然选择。近年来频频出现的常规能源危机成为制约国际社会经济发展的瓶颈,光伏产业作为绿色、环保的新能源产业,在全球范围风起云涌,越来越成为当今世界蓬勃发展的朝阳产业。根据世界能源组织对未来光伏发电发展趋势的统计与预测,到2020年,光伏发电大概占总发电量的1%;到2030年,光伏发电大概占总发电量的9%左右;到2040年,光伏发电大概会占总发电量的20%以上;到21世纪末,光伏发电所占比率将更高,预计会突破60%。在全球发展低碳经济、提倡节能减排的背景下,光电等可再生能源产业将成为“十二五”期间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力量。“十二五”期间应该鼎力推进太阳能光伏发电,到2015年力争使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达到500万千瓦。生物质能是目前世界上应用最广泛的可再生能源,消费总量仅次于煤炭、石油、天然气,位居第四位。生物质能能够以有形的方式有效存储,与风电、光电等相比较,生物质发电的电能质量好,不具有波动性和间歇性。作为生物质能产业的重要领域,生物质发电其实是一项为国家增加能源供给、保护生态环境、服务“三农”的重要措施。要促进生物质发电发展,国家应该加大扶持力度。国家需要加大对生物质发电的政策支持力度,加强规划指导和项目管理,完善生物质能利用产业链和相关的产业标准体系建设,增加科研投入、支持人才培养以促进技术进步。
(3)安全高效发展核电。2011年3月,第十一届全国人大第四次会议批准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指出,要在确保安全的基础上高效发展核电。这一方针强调了核电发展的两个关键点,即安全和高效,把握了世界核电发展的大趋势,为我国核电发展指明了方向。核电依从安全高效的特征,已成为现代能源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越来越广泛的重视。对比各种清洁能源,核电除了具备水力、风力、太阳能等清洁能源的优点外,还具备更多特点,如燃料能量密度高,可缓解交通运输压力,可选择在能源负荷中心或附近地区,依据发展需要就地就近批量建造,提供质量上乘的清洁能源,核电不受地域、季节、气候变化的制约,排除了水力、风力、太阳能存在的间歇性、随机性及不便于调度的固有缺陷。核电发展要把安全放在第一位,加快发展核电是提高清洁能源发电比重的有效途径。目前,我国铀矿资源勘察程度较低,探明有限,潜在总量较大,前景广阔。目前我国核电装机占发电总装机的比重仅为1%,要坚持以我国为主,中外合作,采用先进技术,统一发展路线,尽快掌握新一代百万千瓦级压水堆工程设计和设备制造技术,加大核电规划布局和建设力度,力争2020年核电装机达到8 000万千瓦左右。为确保在安全的基础上高效发展核电,党中央、国务院将核电纳入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大了政策扶持力度,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我国核电要处理好安全与发展、高效发展与高速发展、自主创新与国际合作、集中统一与市场竞争、核电产业与相关领域的关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确保安全的基础上高效发展核电,把我国建设成为世界核电大国和强国。
(4)加强电网建设,发展智能电网,加大可再生能源分布式发电的比例。我国地域辽阔,煤炭、水能主要分布在西北、西南,远离电力负荷中心,需建设长距离、高效率、大容量输电线路。目前全国电网基本实现联网,电网的跨区资源优化配置能力不断加强。高参数、大容量、远距离与多点分散的协调,这是未来现代能源体系当中的一个特征。“十二五”时期,还要继续加强各级电网协调建设,建设特高压输电线路,实施“西电东送”、“北电南送”和“全国联网”工程,加强西部和北部煤电、水电和风电外输通道建设,促使可再生能源发电与传统的高容量、高参数发电、高电压远距离输电为特征的集中式电力设计模式的协调发展。这样既能够提高清洁能源生产比例,又能不断增强电力系统的灵活性和稳定性。近几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欧美等国家提出了发展“智能电网”,这已成为世界电网未来发展的新课题。“十二五”期间,我国智能电网发展将得到扶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发电环节,主要解决新能源接入问题、标准问题,还有大容量的储能研究和应用。二是输电环节,主要是输变电的监测,而变电环节的关键是智能变电站的建设。三是配电环节,要建立配网的智能化、一体化。
5、建立并完善现代能源市场体系
现代能源产业体系的基础是市场体系。也就是说,我们要什么样的市场,用什么样的交易方式,用什么样的发展机制,使中国的能源更加有效率,更加有活力。建立符合现代能源产业体系要求的能源市场体系则是要分别从市场类型、交易方式以及发展机制三个方面分别对现有的能源市场体制进行改革,建立能够反映市场机制的电力市场体系、煤炭市场体系、石油市场体系、天然气市场体系和碳交易市场体系,从而确保我国现代能源产业体系的健康与可持续发展。这几大市场体系的建设,是现代能源产业体系的基础,是丰富现代能源产业体系而且提供的是一种更加市场化的机制,使得产业的效率和活力更大。
同时,在我国“十二五”现代能源市场体系的构建过程当中,应该打破目前现代能源市场体系发展的区域间和产业间不平衡格局,应该更加重视中西部地区的发展,增大中西部地区发展新能源尤其是太阳能和风能方面的政策倾斜力度,将中南部地区打造成集研发、制造和应用为一体的风能和太阳能产业基地,鼓励新能源行业、龙头企业到中西部地区发展,在人才、技术、税收等各方面政策上,国家给予大力支持,加快其他新能源产业发展步伐,尤其是核能、生物质能的发展速度,从而实现新能源产业的全面、均衡发展,真正实现我国现代能源市场体系的构建。
6、继续扩大能源国际合作
随着我国的经济发展,我们对能源和一部分矿产资源的需求,单靠本国资源难以满足需要。能源欠缺,是我国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面临的挑战。我国人均能源资本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假如按现有开采力度,我国的石油、天然气和煤炭的可开采储量仅能分别维持20年、50年和100年。当前,能源已经成为制约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大瓶颈。能源形势的紧迫性要求中国必须广泛开展国际能源合作,保证能源供应,抵御能源安全风险。国内资本有限,必须周全出击,抢占世界资本。以原油为例,虽然我们现在原油产量达到了年产1.9亿吨,在世界排名第五位,但是我们同样每年要进口大约1.9亿吨左右的原油。中国能源的国际合作领域也在扩大,我们从最初的石油天然气为主,扩展到了天然气、煤炭、电力、风能、生物燃料、能源科技等各个方面。今后,我们要按照坚持科学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把立足国内开发与加强国际合作结合起来,坚持“走出去”、“引进来”的战略和方法,充分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不断提高我国能源国际合作的影响力和竞争力。重点加强和周边国家以及中东、非洲、南美等地区及国家的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合作,要建设好能源国际大通道,确保中俄、中哈能源国际大通道建设顺利推进。进一步扩大合作领域和范围,从以油气为主扩展到煤炭、电力能源及重大能源装备。把项目和引进更多的技术、管理经验等结合起来,不断扩大市场份额。今后中国政府一方面要在现已参加的多边能源合作机制中争取发挥更大的作用,另一方面还要想方设法加入国际能源机构。为了加入国际能源机构,中国政府一方面应尽快增加战略石油储备;另一方面可以与国际能源机构及其重要成员国协商,采取特别协定的方式,建立特定的“中国-国际能源机构合作协调机制”,并给予中国以特定待遇,如成为“联系国”,享受准成员国待遇等。这种做法与国际能源机构的一些成员国希望中国加入该机构的愿望是一致的。在寻求合理的、基本的能源安全保障的同时,中国充分注意到了国际社会的利益诉求,并努力使中国国家能源安全利益与国际社会的安全利益相协调。
[1] 宗边平.加快现代能源体系建设[N].经济日报,2011-05-09.
[2] 任静,张秀生.加快建设现代能源产业体系[N].经济日报,2011-06-13.
[3] 曾鸣,田廓,李娜.建设现代能源产业体系,发挥电力产业支撑作用[N].中国能源报,2011-02-21.
[4] 节宁.什么是“现代能源”[J].大众用电,2011(3).
[5] 杜祥琬.建设现代能源体系,推动能源科学发展[N].经济日报,2011-0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