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教育导向问题及多元化发展道路
2011-08-15锁冠侠
锁冠侠
(兰州资源环境职业技术学院,甘肃 兰州 730021)
农村教育导向问题及多元化发展道路
锁冠侠
(兰州资源环境职业技术学院,甘肃 兰州 730021)
农村教育问题是影响我国农村社会现代化进程的重要因素,但目前我国的农村教育仍存在诸多问题,其中教育导向的错位是造成整个农村教育发展滞后的根本原因。本文通过分析我国现行的农村教育体制中不合理的导向问题,提出促进农村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必须走多元化道路。
农村教育;导向;多元化发展
导向是行为主体的某种倾向、某种指向对客体产生的影响,能将客体引导到主体肯定或预定的方向。在教育活动中,导向的作用尤为明显,作为教育主体的学校教育,其教育导向深刻影响着教育质量和学生发展。教育导向的一个重要层面就是教育政策,“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国家根据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针对教育工作提出的指导方针,是总的教育导向。我国的农村教育,由于其地域和教育资源的特殊性,在教育导向中应充分结合本地实际,但在现行的教育体制下,农村教育的导向出现了教育目标和内容错位等问题,教育结构单一,导致农村教育体系仍然延续着以升学为主线的普通教育金字塔型结构体系;教育结构、教学内容与农村经济发展不相适应,致使农村教育的整体效果未能达到农村教育的初始目标。
1 我国农村教育导向中存在的问题
1.1 错位的教育目标
长期以来,由于受到社会经济、政策制度、文化思想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农村教育的办学指导思想一直以“城市中心”为最终取向,培养单一的脱离农村、脱离农业的人才,严重脱离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民的生产生活实际,在这样的教育目标指导下,“高考”作为学校教育的终极目标,成为农村教育唯一的评价标准。但由于学校硬件、师资和资讯等方面的天然劣势,这种以高考升学为评价标准的农村教育,根本无法与城市匹敌,农村学生的大学入学率只有城市学生的十几分之一乃至几十分之一。绝大多数的农村学生,只能成为极少数精英学生的陪衬,成为这种教育体制、目标机制和评价机制的牺牲品。“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局面,使得绝大多数学生感到升学无望,逐渐对学习失去信心和兴趣,同时,大学里昂贵的学费和城市的生活费用,以及大学生就业难等现象更推动了农村“读书无用”的氛围,导致部分学生辍学务农或进城打工。在应试教育和读书无用论的双重危害下,农村义务教育辍学率居高不下。
1.2 教育内容“离农”
课程是农村教育的核心问题。在农村教育中,课程内容城市化倾向特征比较明显,课程设计、教材编写与农业生产经营、城乡经济发展实际需要相脱节,严重脱离农村实际,农村学校与城市学校采用相同的教材、教法、进度,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农村教育质量。我国现阶段农村普通中学教育中学到的基础文化课,根本无法解决农村产业技术与经营管理问题,很多学生在升学无望进行农业活动时,无法尽快融入当地的经济活动中。在目前的农村社会,绝大多数从事农业活动的人员没有接受过专业的技术培训,或者只接受过单纯的基础教育,他们缺乏专业技术和职业技能,又缺少接受继续教育的机会,仅依靠他们自身的能力将基础教育的知识功底直接转换成职业技能是不现实的,更何况在农村根本就不具备这种转换条件。农村教育的内容严重脱离农村实际,致使农村教育的经济功能十分低下。
1.3 教育结构单一
现行的农村教育结构主要是普通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比较薄弱,整体结构单一。普通教育的主体部分是农村义务教育,义务教育阶段后的农村高中教育已成为农村教育的“瓶颈”,发展受到严重制约。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以城市教育为中心,农村初中课程脱离学生实际生活的现状并未得到重视和改善,担负着转化农村剩余劳动力、培养现代农民重任的职业教育在农村教育结构中地位低、所占比例少,作用微乎其微。在农村成人教育方面,以往的“农科教结合”、“三教统筹”的策略尽管方向正确,但由于资金不足、各部门间协调少、缺乏组织制度等原因,使农村成人教育流于形式,无法真正起到提高农民综合素质的作用。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的薄弱,严重影响农村中等人才的培养,也使农村高级人才奇缺。据统计,我国每年有700多万农村初中毕业生没有机会接受职业教育和培训,直接进入劳动力市场。农村劳动力中,接受过短期培训的只占20.00%,接受过初级职业技术教育或培训的只占3.40%,接受过中等技术教育的仅占0.13%,而没有接受过技术培训的高达76.40%。农村劳动力受教育程度低,劳动力素质差,有数据显示,我国农村15岁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不足7年,与城市平均水平相差近3年。在15~64岁农村劳动力人口中,受过大专以上教育的不足1%,比城市低13个百分点。全国现有8 500万文盲、半文盲,3/4以上集中在西部农村、少数民族地区和国家级贫困县。
在错位的教育目标指引下,现行的农村教育体系忽视了农村教育的特殊性、阶段性、差异性和不平衡性,急需解决日益突出的农村教育问题、改善农村教育整体滞后的局面。笔者认为,农村教育要充分考虑各地区之间、城乡之间教育发展的不平衡因素,走多元化发展道路。
2 农村教育培养目标应多元化
我国的教育方针明确指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教育方针指明了农村教育的总方向,农村基础教育本应为学生终身发展打下基础、为农村培养合格的劳动后备力量、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新生。要焕发农村教育的活力,必须对农村教育的目标进行认真审视,立足于全体学生的发展,在培养农村各级各类人才、服务广大农村的基础上,确立多元化的农村教育培养目标,这才是农村教育的客观定位。
3 农村教育结构应综合化,课程内容应农村化
除了重视基础教育之外,农村教育还应当把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放在农村教育结构的重要位置。要通过农科教结合、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三教结合,培养出农业科技人才和技术人员,提高农民的文化知识和科技素质,增强农民对科技的吸收和运用能力,科技与经济的发展才有可能实现。农科教结合是新世纪农村工作的主题和农村发展目标。农科教整合系统是把农业科技(包括科研、推广)、教育和农业经济当作一个有机的整体,形成一个完善的系统。在这个系统中,农业科技(包括科研、推广)、教育和农业经济这三个要素之间、要素与系统之间、系统与外部环境之间的相关性构成了农科教整合系统的框架。
从农村基础教育来讲,农村基础教育课程与城市基础教育课程虽有共同点,都为学生的发展奠定基础,但农村教育要满足农村发展的需要,培养为农村服务的人才。农村基础教育课程要与农村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在农村初中教育课程结构中,开设一定的职业教育课程,重视和开发农村“绿色证书”教育课程,不仅仅满足于证书的发放,而要把农业基本常识教给学生,培养需要的农业人才。
4 运用农村特有教育资源,发展乡土教育
从表面上看,农村的教育资源缺乏,但从人的发展和文化的角度来看,农村有着城市所不具备的乡土文化,合理优化运用这些资源对于农村教育的发展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一是农村本土的地方文化、民间文化的熏陶,比如乡村有许多民间节日、仪式等,各类人群活跃其间,在享受节日欢乐的同时,也接受了潜移默化的文化传递,在某种程度上这是融入生命的教育,影响极为深远。二是大自然的熏陶,“人在大自然中”这本身就是一个最基本的、最重要也是最理想的教育状态。“脚踏泥土、仰望星空”的生存状态,对人的精神成长具有决定意义。三是乡村生活的精神空间熏陶,在农村,大多数家庭的所有成员生活在一个庭院里,朝夕相处,邻里间鸡犬相闻,来往密切,形成充满亲情、乡情的精神空间和一种口耳相传、身教胜于言教的教育方式,这对农村孩子健康成长的影响也是深远的。
正如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的刘铁芳教授所说∶“乡村地域文化中原本就潜藏着丰富的教育资源。传统的乡村教育体系中包含着以书本知识为核心的外来文化与以民间故事为基本内容的民俗地域文化的有机结合,外来文化的横向渗透与民俗地域文化的纵向传承相结合,学校正规教育与自然野趣之习染相结合,专门训练与口耳相授相结合,知识的启蒙与乡村情感的孕育相结合。”这既是乡村教育的特点,同时也构成了其特殊优势。因此,农村教育的发展必须和农村本土文化的重建及自然环境的保护相结合,形成良性的相互补充与推动。换言之,我们要通过对乡土文化的研究、整理、重建,对自然环境资源的保护与开发,为农村教育提供内发性资源;同时,通过教育使本土文化传统在年轻一代中传承,唤起保护自然环境与家园的意识,并把这种意识传承下去。
总之,农村教育只有坚持以义务教育为主体,放宽眼界,做到义务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五教统筹”,不断完善农村教育结构,使之综合化、多元化,多角度拓宽农村教育的出路,才能促进农村教育健康发展。只有改革现有的农村教育课程,特别是农村基础教育课程,使之富有农村特色即农村化,与农村实际相结合,满足农村对人才的需求,农村教育才具有长足发展力。
G773
A
1671-1246(2011)21-002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