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加强科研管理制度建设的若干建议
2011-08-15张喜爱
张喜爱
(西北师范大学,甘肃 兰州 730070)
高校加强科研管理制度建设的若干建议
张喜爱
(西北师范大学,甘肃 兰州 730070)
高校;科研管理;制度建设
科研管理制度是高校科研工作正常开展的保障,能为高校科研事业发展营造健康有序、公平竞争、公正平等的良好环境,促使科研管理步入科学、规范、有序的发展轨道。
1 高校加强科研管理制度建设的必要性
高校科研管理制度建设是保证科研管理规范化、营造良好学术环境、提高科研工作效率、全面提高科研水平、提升高校办学质量、增强服务社会能力的有效措施。因此,高校重视并加强科研管理制度建设对高校科研工作健康规范、高效有序地开展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和现实意义。
当前,高校出现的科研法律意识淡薄、科研评价与奖励制度不完善、重数量轻质量、重形式轻实质等问题,以及由此引发的科研不端行为,严重败坏了高校科研风气,引起学术科研界的关注。因此,建立健全科研管理制度,改革高校科研评价制度,发挥科研正确导向作用已成为高校加强科研管理制度建设的当务之急。
2 高校科研管理制度建设的主要任务
为适应科研工作的快速发展,高校应不断加强科研管理制度创新,认真做好以质量为导向的高校科研管理制度建设,尤其是科研评价和奖励制度的改革和完善。
2.1 发挥科研评价制度的正确导向作用
当前,许多高校实行了科研业绩考核制度,科研业绩主要以教师科研成果产出数量(如论文数、专著数)为指标进行量化考核,并将考核结果与津贴、奖金、职称晋升等直接挂钩。这种重数量轻质量的科研评价制度使高校教师花过多精力发表论文、争取项目和经费,无心关注学术成果的质量和创新程度[1]。在这种科研管理制度下,各高校科研论文数量增长很快,但具有重大前沿价值的高水平科研创新性成果的产出量却没有明显增加,科研论文质量考评难以列入考核指标,由此产生的直接后果是表面上高校科研成果呈现繁荣景象,但在国际或国内学术前沿领域具有重大影响力的成果则寥若晨星[2]。
2.2 建立和完善科研激励制度
应重视和提高科研成果质量,立足于高水平、创新性科研成果,改革和完善现行科研激励制度,建立既有利于自主研究,又有利于出现创新性科研成果的科研激励制度。科研工作不能缺少考核制度,但过多的量化考核会增加高校教师科研压力,而这种压力未必能充分转化为科研动力。因此,高校应尝试对部分高层次研究人员进行以定性考核为主的年度科研业绩考核,并试行年薪制,改革过分强调科研成果数量,单一按科研成果数量分配资源的考核制度。
2.3 改革科研成果评价制度
长期以来,高校验收科研项目时主要采用成果鉴定的评价方式。由于高校将经过鉴定的科技成果作为科研人员的奖励依据,与科研人员个人利益挂钩,致使科研人员盲目追求科研成果数量和所谓的理论水平,而忽视科研成果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完全扭曲了科研成果鉴定目的。表面上高校的科研成果数量越来越多,层次越来越高,而实际上科研成果的应用率和转化率却没有提高,大多数成果完成鉴定后就被束之高阁,无人问津。因此,科技主管部门应改革科研成果评价制度,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允许运用多种形式结题,鼓励科研成果通过市场竞争、生产实践等多种方式得到认可。同时,与之相关的职称晋升、评奖制度也应作相应调整。
2.4 改革和完善科研奖励制度
科研工作为社会服务是高校的一项重要职能。为鼓励广大科研人员积极开展科技合作,提高高校社会服务能力,高校应根据科技与经济需要,进一步完善科研奖励制度,加大对应用研究成果和成果转化的奖励力度。一方面,制定相关制度,鼓励和支持科研人员与企业合作,多渠道开展产学合作。另一方面,加大科研成果转化和推广力度,对在科研成果转化和推广中作出突出贡献的部门或个人给予重奖。此外,科研人员评定或晋升职称时,应当由单纯关注论著和项目数量转向兼顾成果转化所产生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3 改革和完善高校科研管理制度的措施
当前,改革和完善现行高校科研管理制度的目标是逐步建立适合本校的、以质量为导向的科研管理制度,使高校科研管理工作科学化、规范化、现代化。
3.1 建立以质量为导向的科研评价制度
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各种利益关系不断进行新的调整,人们的价值观和对于事物的判断、评价标准也相应发生变化。在这种情况下,社会上的浮躁风气或多或少地会对学术界产生影响[2]。与此同时,学术界也步入打破旧制度、建立新制度的变革时期。为此,高校要把改革和完善科研评价制度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做,逐步建立和完善以质量为导向的科研评价制度,营造良好的学术环境。
3.2 完善以质量为导向的科研绩效考核制度
建立以质量为导向的考核制度,一是要以提高科研绩效为目标,完善科研绩效考核制度。高校应根据自身学科特点和发展需要,从科学和创新规律出发,减少科研评价环节,减少数量和形式上的硬性要求,适当延长评价周期,使评价工作与科研规律和特点相适应,完善科研绩效考核制度。二是鼓励创新性成果的产生和创新团队的建立。各高校应重视具有重大前沿价值的高水平创新性成果,并将其列入考核指标或另行制定奖励办法。总之,高校科研绩效考核制度应不断改进和完善指标体系,及时调整评价内容,并多方吸取经实践检验正确的意见和建议,从而充分发挥其导向作用。
3.3 建立健全以质量为导向的学术评价制度
高校要建立科学的、符合教学科研规律和学术共同体行为准则的学术规范,并将其制度化。特别是要建立科学的学术评价制度,一要强化学术评价的质量意识,以质量为导向和核心;二要科学地把握质量评价标准,更加注重科研成果的学术创新性和实际应用价值;三要推进代表作评价制度,建立健全评价听证与答辩制度、回避制度、公示制度、反馈制度和申诉制度等;四要完善以同行评价为主的评价制度,突出同行专家在学术评价中的主导地位,注重发挥“小同行”的重要作用。同时,高校应将学风建设纳入考核评价体系,将学风、教风与考核、奖惩、职称评聘有机结合,督促和激励科研人员遵守学术规范,在整个高校营造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的学术氛围[2]。
3.4 制度建设要充分体现以人为本
人是最积极、最活跃、最有主观能动性的因素,以人为本是一切成功管理的源泉。高校在强调科研管理制度化的同时,应充分考虑人本化的精神实质和合理因素,将制度化与人本化很好地结合[3]。在加强制度管理的同时重视人文关怀,确立管理者在管理中的主导地位,组织管理活动时,要最大限度地发挥管理者的能动性,全方位调动管理者的积极性,促进管理者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并力求将个人发展与高校发展紧密结合,使高校管理措施真正落到实处。高校管理者应不断改进和完善管理制度,精心设计,严格整合,建立一整套能够实现自我完善、自我调整、自我改良的制度。
总之,高校科研管理制度建设是一个不断改进和完善的过程。管理无止境,需要高校长期不懈地探索和研究,不断加深对科研工作的认识,创新管理理念,使科研管理制度建设充分发挥质量导向作用,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营造出良好的学术环境,保证科研工作健康开展。
[1]郑晓齐,王绽蕊.研究型大学基层学术组织改革与发展[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2]黄进.建立以质量为导向的学术评价制度[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05-20(10).
[3]谭宏.高校科研管理工作制度化内涵的若干思考[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3:36~39.
G472.5
A
1671-1246(2011)07-0010-02
注:本文为甘肃省教育厅科研计划项目“高校科研管理创新研究”(0601-29)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