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等卫生职业学校课程管理现状与对策
2011-08-15罗桂霞苏传怀
罗桂霞,苏传怀
(淮南卫生学校,安徽 淮南 232007)
浅谈中等卫生职业学校课程管理现状与对策
罗桂霞,苏传怀
(淮南卫生学校,安徽 淮南 232007)
深化中等卫生职业教育改革的关键是课程改革,而课程改革的关键是课程管理。中等卫生职业学校课程存在管理体制不健全,课程管理内容不规范,课程管理意识薄弱,课程管理手段不科学的问题。改变中等卫生职业学校课程管理落后状况,应建立规范的职业教育课程管理系统,政府应加大资金投入,改善办学条件,同时,应加强对中等卫生职业教育质量标准的监控,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鼓励教师积极参与课程管理。
中等卫生职业学校;课程改革;课程管理
在我国中等卫生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进程中,随着理论研究和实践的深入,课程改革受到了普遍的重视。课程改革的焦点主要集中于文化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体系的重构以及各专业项目课程的开发、教材的编写等问题上,但对课程管理问题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笔者认为,深化中等卫生职业教育改革的关键是课程改革,而课程改革的关键是课程管理。事实上,课程管理是一个关系到课程改革全局的重要问题。建立科学合理的职业教育课程管理体制,既是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又是职业教育课程改革能够少走弯路、持续推进的必要保障。
我国学者廖哲勋等认为,现代课程管理是在一定条件下,课程管理者对一定课程系统的人、财、物、课程信息等进行决策、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以有效地实现课程系统预期目标的活动[1]。职业教育课程管理可定义为:在不同的职业情境中,为实现既定的培养目标而展开的课程设计(计划)、课程实施(组织)、课程评价(控制)的过程[2]。
1 中等卫生职业学校课程管理的现状
1.1 课程管理体制不健全
从我国职业教育课程发展的历程来看,与基础教育主要实行从上而下的集权式课程管理方式不同。为了使职业院校的课程内容能更加灵活地适应行业技术变化,也为了职业院校能办出特色,我国的教育行政部门已把专业、课程设置的大部分权力下放到职业院校。职业教育的课程管理特别是对反映职业教育特色的专业课程管理较为薄弱[3]。中等卫生职业学校在管理体制上存在许多问题。从行业来说,中等卫生学校隶属卫生主管部门管理,从教育职能上来看,属教育主管部管理,往往出现“都管、都不重视”的状况,使得中等卫生职业学校失掉了许多发展机遇[4]。
1.2 课程管理内容不规范
课程管理既包括对课程编制、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等活动的管理,又包括对课程文件(如专业标准、课程标准)和课程资源(如专业教学设备、教材)的管理。健全的课程管理规范对其每个方面及其操作环节都应有明确要求。例如,在对专业课程编制的管理上,既要规定专业课程标准、专业设备配置标准和专业教材的设计要求及送审办法,又要比较严密地规定相关审议、审定机构的组成和动作方式以及审议、审定程序。我国尚未有全国和省市级的职业教育教材审定组织和相关规定。在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的管理上,职业教育课程管理规范的缺乏更为严重。就评价而言,由谁来评价、依据何种标准评价的问题都没有解决。由于中等卫生职业学校在管理体制上的特殊性,导致中等卫生职业学校课程自主发展的空间过大,课程开发的重复与无序,严重影响卫生人才培养质量。
1.3 课程管理意识薄弱
我国对课程管理理论的研究起步比较晚,涉及的面也比较窄,很多人认为教育管理包含课程管理,甚至认为学校管理也包含课程管理之中,所以就没有必要再专门对课程管理问题进行讨论了。中等卫生职业院校从行政领导到专业课教师,多数是医学院校毕业,缺乏系统的课程管理理论知识,因而课程管理意识十分薄弱,往往只关注教育管理的研究。事实上教育管理的研究是不能代替课程管理的研究的,教育管理是解决很宏观的教育问题的,比如说教育人员管理、教育经费管理、教育行政等,而课程管理解决的问题是比较具体的,比如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编制、课程评价等,是学校管理的主要工作。
1.4 课程管理手段不科学
课程管理手段是课程管理体制的重要支撑力量,课程管理手段的科学性直接影响着课程管理结果的有效性。当前我国职业教育课程管理手段主要还是以单一的行政手段为主。这类手段适用于限制性目的,有利于上级对下级的控制,却无益于充分发挥地方和基层学校的管理积极性。与此同时,职业教育的课程管理手段严重老化,与科技发展和课程管理实践的需要相去甚远。如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技术还未得到广泛运用;教材开发的市场机制不完善;公正的教材评价机制尚未建立;科学的课程质量调查尚未推广。这就严重制约了我国职业教育课程管理的效率,阻碍了新一轮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
2 中等卫生职业学校课程管理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2.1 建立规范职业教育课程管理系统
廖哲勋教授认为:“在课程管理活动中,贯彻分级管理的原则,建立从中央到地方再到学校的分级管理系统,设在省、市、自治区教育行政部门及其专门机构的地方一级课程系统的主要任务有2个:一个是根据课程系统的整体目标任务向下一层次课程管理系统发出指令信息,并要检查、评价指令执行的结果;另一个是调整下一层次各子系统之间的不协调关系。这种一级控制一级的等级结构组成的课程管理系统,有利于全面发挥中央、地方、学校各层级管理课程的积极性,从而提高课程管理的效率和水平[1]。
从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历程来看,与基础教育主要实行从上而下的集权式课程管理方式不同,为了使职业院校能办出特色,能更加灵活地适应企业技术变化,我国的教育行政部门已把专业、课程设置的大部分权力下放到学校,职业教育的课程管理特别是对反映职业教育特色的专业课程管理较为薄弱。由于国家颁布的只是指导性的教学计划,职业学校有权根据自身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因而在同一专业的教育计划实施过程中,学校之间、地区之间和省、市、自治区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这种差异为职业教育和其他类型教育的衔接和沟通,职业学校之间的转学、转专业和学分互认,我国职业教育与国际交流和合作办学等带来了一系列的困难。笔者认为,国家必须逐步建立规范化的职业教育课程管理系统,国家和省教育行政部门对职业教育课程的管理要制订指导性、原则性的意见。
2.2 政府加大资金投入,改善办学条件
相对于普通职业教育,中等卫生职业教育在某些方面对教育资源要求更多。实验或实训教学要求学校对设备设施进行大量投资,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以及人们对健康维护需求的变化,医疗设备更新换代更加频繁,卫生职业院校实验设备成本将越来越高。然而,中等卫生职业学校现有的教学仪器和实验实训设施多数已陈旧老化,远远不能满足实践教学需要。笔者认为,我国在扩大中等卫生职业教育招生规模的同时,应以立法的形式加大国家及地方财政对中等卫生职业学校的投资,从根本上改善办学条件落后的状况,不断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和办学能力,确保中等卫生人才培养质量。
2.3 加强对中等卫生职业教育质量标准的监控
教育质量是中等卫生职业学校生存与发展的生命线。要保证中等卫生职业教育实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国家应制定相应的课程标准,结合卫生职业教育特点和人才培养目标提出较具体的要求,形成国家层次上的课程框架。例如,在对专业课程编制的管理上,既要规定专业课程标准、专业设备配置标准和专业教材的设计要求及送审办法,又要比较严密地规定相关审议、审定机构的组成和操作方式以及审议、审定程序。这一课程框架的实验与推广则分权到各个地方,使其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实施。国家最终以卫生人员职业资格认定的形式对各地的教育质量加以控制。
2.4 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鼓励教师积极参与课程管理
“双师型”教师是指能将教育教学的理论与技能和所从事学科专业理论与实践技能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并将其熟练地运用于教学活动中的专业教师。中等卫生职业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技能型、服务型高素质劳动者,这就要求中等卫生职业学校必须重视和培养教师从理论型向“双师型”转变,建设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只有提高了教师的实践能力,教师才会合理地指导、训练学生进行实践操作,使实训教学与岗位需求紧密结合起来。
课程最终是要在学生身上落实,而教师最了解学生的原有知识经验、能力、兴趣,能按学生的需要来设计教学活动。从学生角度讲,也最容易接受由教师做出的课程决策。教师是课程实践层面最具有权威的代理人,教师的声音最能反映学生的利益,因此通过参与课程决策,教师可以表达自己的课程权力,并最终服务于学生发展的利益。通过参与课程决策,教师可以更好地理解教育目的、更好地向学生解释课程方案,并能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课程管理是一个关系到课程改革全局的重要问题。由于国家和地方的职业教育课程管理制度尚不完善,中等卫生职业教育的特殊性也决定了国家和地方教育部门不宜制订过于详细的管理制度,因此,为了彻底改变中等卫生职业教育课程管理落后的状况,笔者认为,中等卫生职业学校应更加重视学校自主的课程管理,成立专门的课程管理机构,即学校课程管理委员会,其成员主要为以校长为首的学校领导、教育科研人员,并聘请学科专家、临床专家、教师代表、学生代表以及家长参加,进行相关的职能活动,以保证履行学校课程管理的权力和职责。
[1]廖哲勋,田慧生.课程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2]卢晓东.基于学生生存性发展的职业教育课程管理[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袁丽英.职业教育课程管理:问题与对策[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8,1:54~57.
[4]蒋警华.中等卫生职业教育现状分析[J].卫生职业教育,2005,23(20):8.
G630
A
1671-1246(2011)02-003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