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留守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及其相关因素研究进展

2011-08-15康耀文陈燕综述姚应水审校

皖南医学院学报 2011年6期
关键词:健康状况监护心理健康

康耀文,陈燕综述,姚应水审校

(皖南医学院预防医学系,安徽芜湖241002)

留守青少年,是指年龄处于10岁到18岁之间,因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而被留在户籍所在地,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未成年孩子[1]。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开始向城市转移,目前我国进城务工的农民已达1.3亿多人[2],这将是一个城市和农村双需双赢的大趋势,但随之产生的留守青少年队伍也将进一步扩大。

留守青少年正处于青春期,是生长发育的高峰期,也是心理发展的重大转折期,由于家庭生活和教育的缺失,留守青少年无法享受正常的亲情关爱,与非留守青少年相比,要面对更多的压力,因此,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关注留守青少年的心理问题。本文以近年来我国留守青少年心理健康方面的研究资料为基础,探讨我国留守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进展,以期为提高留守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水平提供科学的依据。

1 我国留守青少年与非留守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的对比

在留守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的综合评定方面,大部分研究者使用了症状自评量表(SCL-90)、周步成改编的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和王极盛编制的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MSSMHS)三种测量工具。研究结果显示,留守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普遍差于非留守青少年[3~7],但也有研究者发现,留守青少年虽在某些心理症状上的检出率高于非留守青少年,但总的心理健康状况并无统计学差异[8]。留守作为一种危险性因素,可能导致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水平下降,但留守并不直接作用于留守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其间存在着其他的因素起保护作用[9]。有文献报道,不同性别、不同年级、父母外出类别不同等因素,对留守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影响也不尽相同,具体阐述如下。

1.1 不同性别留守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的对比

在不同性别留守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的对比研究中,不同的研究者应用不同的研究方法和测量工具,均得出较一致的结论,即留守女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普遍差于留守男生,但在某些心理症状上,男生则更为突出。

龙军等[3]研究发现,留守女生更容易出现躯体化、抑郁、焦虑、恐怖方面的心理问题,表现为焦虑和躯体上的一些不适感,因此显得忧郁、不信任、悲观、多虑、喜欢独处、缺乏自信。在MHT量表中,除孤独倾向外,留守女生的学习焦虑、对人焦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和焦虑总分均高于男生[5,10,11]。李松[12]、王东宇[13]、张建育[14]和胡玫[15]等研究也得到类似的结论。

同时,留守男生也存在某些较突出的心理症状。龙艳等[8]研究结果表明,虽然留守男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比留守女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好,但留守男生在冲动倾向上得分明显高于留守女生。也有研究发现,留守男生比女生具有更高的孤独倾向[10]。

1.2 不同年级留守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的对比一些研究者针对不同年级留守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水平进行了对比分析,得出的结论不尽相同。有些研究者认为,高年级留守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差于低年级留守青少年,如姚应水等[5]的研究认为,高中留守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初中留守青少年,其中高一年级的心理健康水平最低,其次为高二、初二、初一。李松等[12]的研究也得到相似结论。

相反,另有一些研究者认为,低年级留守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差于高年级留守青少年。王东宇等[13]调查发现,初中留守青少年的SCL-90量表总均分及躯体化、抑郁、焦虑、敌对、恐怖5个因子分均显著高于高中留守青少年。留守青少年在恐怖倾向上存在年级效应[10],初一组的恐怖倾向最高,初二组次之,初三组的恐怖倾向最低。

1.3 父母外出类别不同的留守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的对比根据父母外出情况的不同,将留守青少年分为父亲外出打工母亲在家看护,母亲外出打工父亲在家看护,及父母均外出打工三种类别。相关研究发现,父母外出情况不同的留守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总体水平有明显差异[15]。有研究者[4,16]用SCL-90量表调查的结果显示,父母均外出打工的留守中学生有36.3%存在1个或几个心理症状,而父母单方外出的留守中学生心理症状检出率为28.2%。两组在抑郁、焦虑、偏执、精神病性、人际关系敏感及其他因子等方面检出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因此,认为母亲外出打工、父母双方外出打工是影响留守学生心理卫生问题的主要危险因素。另有研究者[11,15]发现,父母均外出打工的留守青少年较其他两组在学习焦虑、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过敏倾向及冲动倾向方面的心理症状更明显。其SCL-90的人际关系敏感、焦虑因子得分高于单亲外出和父母双方均在家的学生[16]。但李松等[12]研究认为,与母亲一起留守的少年,心理问题更突出。双亲均外出组被试的心理健康水平要好于父母一方外出和无外出组。

从父母外出时间的长短来分析,有调查结果显示[13],留守青少年与父母分离时间在10年以上的有15.0%,在6~10年之间的有23.2%,在2~5年之间的有43.3%,在1年以内的有18.5%。研究发现,与父母分离时间不同的各组留守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均存在显著差异,除分离时间在1年以内的外,与父母分离时间越长,留守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水平越低,各种心理问题越突出。胡心怡等[9]研究也发现,留守时间在5年以上的留守青少年心理失衡得分显著高于留守时间为5年以下的留守青少年。

1.4 不同监护类型的留守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的对比大部分研究者都意识到了不同监护类型对留守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为便于比较分析,将留守青少年的监护类型分为单亲监护、隔代监护、父辈亲属监护、同辈监护、自我监护五种。总体来看,隔代监护和单亲监护的留守青少年居多,且代养人文化程度普遍较低,教养方式以溺爱、放任和专制为主,半数以上的代养人养育方式不当[13]。

程少贵等[4]研究发现,单亲监护留守中学生心理卫生问题检出率为22.5%,隔代监护的为43.5%,亲属监护、同辈监护和自我监护的合计为3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单亲监护的留守中学生SCL-90各因子阳性检出率均低于其他监护类型的留守中学生。单亲监护的留守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好于其他监护类型留守青少年[15]。而学习成绩差、母亲文化程度低、双亲均外出务工是导致留守儿童行为问题增高的主要因素[17]。

另有研究认为[7],留守青少年的心理问题与代养人类别的无显著相关,而与代养人的文化程度显著负相关。采用民主教养方式的留守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最好,溺爱的其次,放任、专制的最差[13]。溺爱型教养方式比民主型教养方式更容易使留守青少年出现躯体化症状;放任和专制的教养方式比采取民主、溺爱的教养方式更容易使留守青少年出现各种心理问题;专制型教养方式的比放任型教养方式更容易造成留守青少年的恐怖心理。而代养人的文化程度对留守孩的心理健康影响不显著。

2 留守青少年的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是一个人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包括对自己心理倾向、个性心理特征和心理过程的认识与评价。自我意识是由自我认知、自我体验和自我调控三个子系统构成,其形成要经过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和心理自我三个阶段。

在青少年时期,个体的性意识觉醒,抽象思维能力和想象力大大提高,在生理和心理上急剧地发展变化,促进了自我意识的成熟,开始进入自我意识的心理自我阶段。青少年逐渐脱离对成人的依赖,并从成人的保护、管制下独立出来,表现出自我意识的主动性与独立性,强调自我的价值与理想。一个人心理健康的发展是与他的心理自我发展的是否完善密切相关的。心理自我发展完善的个体能够以客观的社会标准来认识社会和评价事物,树立正确的伦理道德观念,形成对待现实的正确态度、理想与信念等。而留守青少年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其自我意识的发展状况值得关注。

2.1 留守青少年的自我概念有研究发现[18],不同自我概念水平的留守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存在显著差异,健康的心理有利于留守青少年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不健康的心理则不利于留守青少年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留守青少年长期与父母分离,得不到父母足够的支持、鼓励和教导。他们可能把内心的苦闷和生活的艰辛转变为对他人的不信任甚至敌对或是对自己的不自信和否认,这可能使他们形成焦虑、抑郁、偏执、攻击等不健康的心理,最终形成消极的自我概念。因此,培养留守青少年健康的心理有利于他们在学习树立自信、在生活中积极应对,在情绪情感上及时自我调节,这些都会促成积极的自我概念形成,最终形成自信、独立、坚强的健康心理。

2.2 留守青少年的孤独感有研究认为[8,19],留守青少年的孤独感高于非留守青少年。谢华等[19,20]的调查结果表明,农村留守中学生的孤独感存在性别和年级差异。在对重要关系未满足程度的知觉上留守女生显著高于留守男生,在对自己社交能力的知觉上留守高中生显著高于留守初中生。这是因为,一方面,留守女生更容易出现孤独、寂寞、无助、抑郁、焦虑、不愉快等不良情绪反应,且留守女生生理和心理发育较早、情感较丰富和细腻,容易为父母、家庭担忧,为学习、情感而烦恼,焦虑,敏感,脆弱,心境更容易受客观情景所左右,因此,在情感上更依恋父母,看重家庭[13]。另一方面,留守男生比女生有较强的情感上的独立性,对新环境的适应也较快。因此,留守女生对重要关系未满足程度的知觉高于留守男生。同样,随着年龄的增长,高中生自我意识能力不断增强,更加看重自己的能力,包括社交能力,加之他们面对的各种压力要普遍高于初中生。因此,亲情的缺失和人际关系的不和谐,更容易造成他们的孤独心理。祁慧等[21]研究发现,孤独感的发生在留守青少年中有显著的年级差异和类型差异,但无明显的性别差异。影响留守青少年孤独感的主要因素有:健康状况、成绩、父母关系和朋友关系。

2.3 留守青少年的安全感朱丹等[22]对初中阶段留守青少年安全感的特点及弹性发展的研究发现,留守青少年心理安全感、人际安全感、确定控制感均显著低于非留守青少年。且不同年级留守青少年心理安全感中的人际安全因子及总安全感得分差异显著,初二年级的心理安全感最高,初一次之,初三最低。研究表明,留守青少年的心理安全感的弹性水平与自我效能感和成熟的应对方式均呈正相关,而与不成熟的应对方式呈负相关。留守青少年心理安全感弹性发展的保护性因素有:高自我效能感、高社会支持、应对方式中高解决问题、高求助、低自责、低幻想、低退避、低合理化等应对方式。

2.4 留守青少年的自我和谐Rogers等心理学家认为,个体的自我和经验之间的一致和谐,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23,24]。个体有协调自我与经验之间关系的机能,当个体体验到的自我与实际上的经验产生分歧时,就会处于一种“不和谐”的状态[25]。个体为了维持其一致的自我概念就会采用各种各样的防御机制。而应对方式是个体作为应激与健康的中介机制,对身心健康起保护作用。谢四元等[26]通过对留守与非留守青少年的自我和谐及应对方式的研究表明,留守青少年在自我经验的不和谐性上,比非留守青少年高。

3 留守青少年的家庭亲密度与社会适应状况

有研究发现[15],家庭亲密度的缺失及适应性不良是影响留守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张敏等[27]的研究结果表明,留守青少年对学校生活的满意程度总体上不如非留守青少年,其中留守女生普遍低于留守男生,高年级低于低年级留守青少年,城镇家庭低于农村家庭留守青少年。并且留守青少年的家庭亲密度水平低于非留守青少年。而魏军峰等[16]研究结果相反,认为留守男生的生活满意度显著低于留守女生,而非留守男生的生活满意度显著高于非留守女生。另有[11]调查发现留守男生在自信心、自主性、挑战性、自控性等五个因子和心理优势感、心理弹性两个分量表上得分均高于留守女生,留守女生在社会接纳性因子上得分高于男生。

针对不同监护类型的留守青少年,有调查发现[15],单亲外出打工的留守青少年在实际亲密度上的得分显著高于父母外出打工者,单亲抚养的留守青少年好于隔代抚养和其他形式的抚养者。另外,留守青少年的理想亲密度和理想适应性与孤独倾向和身体症状呈显著负相关。宋淑娟等[28]的研究发现,由母亲单方监护和隔代监护的留守青少年的生活满意度相对较高,而没有固定监护人的留守青少年的生活满意度相对较低。经常与父母联系和团聚的留守青少年的生活满意度较高。

父母外出打工造成了初中生亲子教育的基本缺失,降低了家庭的亲密度和适应性,这种家庭教育功能的弱化会对初中生的人际关系产生影响,会使他们在某一时期内产生焦虑的情绪体验[16]。

4 留守青少年的生活事件及应付方式

留守青少年存在较多的心理问题,而生活事件和应付方式是影响其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6]。韦君如等[11]调查发现,双亲外出打工的留守青少年与单亲外出打工的留守青少年相比,生活面临更多的应激事件。而双亲外出比单亲外出打工,更不利于在个体依恋关系中提供安全感和信任感,会导致青少年在社会化过程中,特别是面临应激情境时,产生焦虑、孤独、无助等情绪困扰。张敏等[30]的调查得到相似结论,且留守女生生活事件得分普遍高于男生,但在惩罚因子上的得分显著低于男生。而胡心怡等[9]研究认为,虽然留守青少年生活事件水平高于非留守青少年,但其心理健康水平却与非留守青少年无显著性差异。“留守”作为一种危险性因素可能导致少年心理健康水平下降,但“留守”并不直接作用于留守青少年的心理健康,而应对方式能够缓冲生活压力事件带来的不良影响,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

周丽[6]等研究认为,生活事件中人际关系、学习压力因子是心理健康的重要预测指标,消极应对是留守中学生心理卫生问题的危险因素[29]。有研究发现[26,31],在应对方式上,留守青少年表现出更多的自我刻板性、自责和退避,而在父母情感和睦及父亲、母亲温暖慈爱的教育模式下,青少年表现出更多的积极的应对方式。肖聪阁等[32]的研究也得到相似结论。朱丹等[22]研究表明,在面对不利处境时,积极应对与高安全感紧密相关,而消极应对可能导致低安全感。

段玉香等[33]研究发现,无论是否留守,青少年均以“中间型”和“不成熟型”应付方式为主。在留守青少年中,女生报告的“求助”应付策略得分高于男生。这可能是因为女性更多寻求他人的情感支持和富于幻想、逃避现实,更多使用被动性的应对策略,相对缺乏积极主动精神[34]。随着年龄的增长,留守青少年倾向于以“中间型”应付方式为主,不成熟的应付方式逐渐减少。同时,该研究还发现,初中阶段留守男生的不成熟应付方式的使用随年龄增长呈减少趋势,而女性却呈增多趋势。这与肖计划[35]等的研究结果相似,提示在从少年期到青年期的心理行为发展过程中,女性在发展其成熟应付行为的同时,不仅保留了少年期的不成熟应付行为,而且还进一步强化这些行为的心理活动,而男性在发展其成熟应付行为的同时,却在逐渐弱化既往不成熟的行为心理活动。

5 留守青少年的社会支持状况

社会支持是指个体来自社会各方面包括家庭、亲属、朋友、同事、伙伴、团体等所给予的精神上和物质上的帮助和支援,反映了一个人与社会联系的密切程度和质量,具有减轻应激的作用[36]。主观支持是指个体在社会中受尊重、被支持与理解的情感体验和满意程度,它与主观感受密切相关[37]。有研究表明,相对于客观支持和支持利用度,主观支持是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最重要预测因素[38]。高文斌等[39]研究发现,留守青少年的社会支持总分和主观社会支持均低于非留守青少年,而在不和谐师生关系和校园暴力两个维度上高于非留守青少年。父母与留守学生联系越密切,他们社会支持和校园人际关系越趋于良好。家庭支持和主观支持是留守中学生心理卫生问题的保护因素[29]。

刘霞等[40]的研究发现,母亲是初中留守青少年最重要的支持源。留守女生比留守男生感受到更多来自老师的情感支持和亲密感,留守男生则比留守女生感受到更多来自父亲的工具性支持。这可能与男女两性的个性特点以及传统观念对性别角色的期望不同有关[38]。初一年级留守青少年比初二年级留守青少年感受到更多来自父母和同学的社会支持以及来自老师的肯定价值。与留守时间在1年以内的少年相比,留守时间在5年以上的少年感受到更多来自老师和同学的情感支持、陪伴及肯定价值。赵景欣等[41]研究发现,留守青少年在老师和同学支持较高的前提下,只要父亲和母亲给予一定的支持,其自尊和交往主动性就可能会得到良好的发展。

留守青少年得到的社会支持越多,其心理安全感就发展得越好[22]。对留守青少年来说,如果得到或感受到较多的来自父母、学校与同伴群体的支持,当他们面对留守的不利处境时,社会支持能够缓解他们离开父母、独自生活的压力,使他们更好地适应留守生活,心理安全感也更高。刘霞等[42]通过对留守初中生社会支持与问题行为的关系研究,发现留守初中生的支持利用度低于非留守初中生,其违法和违纪行为则相对较高。

[1]周福林,段成荣.留守儿童研究综述[J].人口研究,2006,30(3):60-65.

[2]陈宏乐,陆继霞.关注农村留守儿童的被忽视问题[J].中国全科医学,2007,10(1):12-14.

[3]龙军,沈英.赣南地区乡镇留守初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08,29(3):264-265.

[4]程少贵,郝加虎,陶芳标.安徽省某县农村留守中学生心理卫生现状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08,29(5):439-441.

[5]姚应水,康耀文,金岳龙,等.安徽省留守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现况调查[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10,31(12):1359-1362.

[6]周丽,高玉峰,邱海棠,等.留守初中生心理健康与生活事件、应对方式的关系[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8,22(11):796-805.

[7]王东宇,林宏.福建省284名中学“留守孩”的心理健康状况[J].中国学校卫生,2003,24(5):521-522.

[8]龙艳.广西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的实证研究[J].柳州师专学报,2008,23(4):78-81.

[9]胡心怡,刘霞,申继亮,等.生活压力事件、应对方式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7,15(5):501-503.

[10]曾红,曾煜.留守初中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调查分析[J].中国医药报道,2008,5(23):124-125.

[11]韦君如,卢宁,黎媛妍.留守青少年心理健康、社会适应性及学生生活应激研究[J].预防医学情报杂志,2008,24(6):423-427.

[12]李松.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与抚养人教养方式的研究[J].许昌学院学报,2008,27(4):137-140.

[13]王东宇,王丽芬.影响中学留守孩心理健康的家庭因素研究[J].心理科学,2005,28(2):477-479.

[14]张建育,贺小华.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与人格特征关系[J].中国公共卫生,2008,24(8):932-933.

[15]赵洁,林艳艳,曹光海.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与家庭亲密度及适应性的相关性[J].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2008,46(10):1012-1015.

[16]魏军锋,郑洪冰.亲子分离对农村留守初中生心身症状的影响[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7,21(2):83-85.

[17]王文军,张璟,李晶,等.济宁市留守中学生行为发育及影响因素研究[J].济宁医学院学报,2010,33(5):350-352.

[18]王方,范兴华.初中留守儿童自我概念与心理健康的关系[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30(2):153-155.

[19]谢华,杨东,曾莉,等.四川省部分地区农村留守中学生孤独感现状调查[J].中国学校卫生,2008,29(10):942-943.

[20]谢华,杨东,冯建.农村留守中学生孤独感现状的调查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9,17(1):53-54.

[21]祁慧,贾艳贤.农村留守青少年孤独感状况及影响因素[J].卫生软科学,2010,24(5):450-453.

[22]朱丹.初中阶段留守儿童安全感的特点及弹性发展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09,(2):8-13.

[23]ROGERS CR.A theory of therapy,personality,and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as developed in the client-centered framework.In S.Koch(Ed),Psychology:A Study of a Science[M].New York:McGraw-Hill,1959:184-256.

[24]左银舫,李梓,李凌.中学生自我和谐与心理健康及其关系的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6,14(5):583-585.

[25]Rogers CR.A process conception of psychotherapy[J].American Psychologist,1958,3:142-149.

[26]谢四元,张芳.留守与非留守青少年的自我和谐及应对方式[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16(7):772-774.

[27]张敏.淮北市农村初中留守儿童生活质量现状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08,29(1):12-13,16.

[28]宋淑娟,廖运生.初中留守儿童一般生活满意度及其与家庭因素的关系[J].中国特殊教育,2008,(8):28-30.

[29]张万军,李杰,冯晓明,等.农村留守中学生应对方式家庭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的关系[J].中国学校卫生,2010,31(1):5-7.

[30]张敏,刘新民,葛明贵.农村初中留守儿童生活事件调查分析[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7,16(5):468-469.

[31]程航,姜德国,李霞,等.温州留守中学生自我意识、应对方式与家庭环境状况调查[J].上海精神医学,2008,20(1):8-10.

[32]肖聪阁,陈旭.农村留守初中生依恋与应对方式的关系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9,25(1):92-96.

[33]段玉香,阎平.农村留守儿童应付方式的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7,15(4):331-333.

[34]施承孙,董燕,侯玉波,等.应对方式量表的初步编制[J].心理学报,2002,34(4):414-420.

[35]肖计划,向孟泽,朱昌明.587名青少年学生应付行为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5,9(3):100.

[36]钱明.健康心理学[M].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85.

[37]肖水源.社会支持评定量表[J]//汪向东,王希林,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增刊):127-130.

[38]赵建平,葛操.初中生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6,14(2):132-135.

[39]高文斌,王毅,王文忠,等.农村留守学生的社会支持和校园人际关系[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7,21(11):791-794.

[40]刘霞,赵景欣,申继亮,等.初中留守儿童社会支持状况的调查[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7,15(2):183-185.

[41]赵景欣,申继亮,刘霞.留守青少年的社会支持网络与其自尊、交往主动性之间的关系——基于变量中心和个体中心的视角[J].心理科学,2008,31(4):827-831.

[42]刘霞,范兴华,申继亮.初中留守儿童社会支持与问题行为的关系[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7,23(3):98-102.

猜你喜欢

健康状况监护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护娃成长尽责监护 有法相伴安全为重
昆明市大学生口腔健康状况调查
整建制接管改造COVID-19重症监护病房的实践与探讨
我国成年监护制度之探讨与展望
带养之实能否换来监护之名?
“中小学生身体健康状况下降”问题杂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