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实践性应用型人才模式视阈中的思想政治教育途径

2011-08-15张晓娟通化师范学院数学系吉林通化134002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11年3期
关键词:实践性应用型人才

张晓娟(通化师范学院数学系,吉林通化134002)

高校实践性应用型人才模式视阈中的思想政治教育途径

张晓娟
(通化师范学院数学系,吉林通化134002)

实践性应用型人才模式是大众化背景下高校人才培养的必然选择。构建实践性应用型人才模式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新要求,适应实践性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途径上就应该具有创新。

实践性应用型人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途径

高等教育的大众化给高校带来了发展的挑战。其中人才模式的变革是诸多挑战中比较热点的问题。“实践性应用型人才模式”是林立于诸如“复合型”、“素质型”等众多模式提法中的一种为社会和高校普遍认同的模式。构建实践性应用型人才模式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高校各方面共同努力才能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系统工程中一项重要工作,其途径就应该具有创新。

一、实践性应用型人才的内涵与特征

讨论实践性应用型人才的内涵,无法绕开“实践”和“应用”两个概念。

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定义,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就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在教育学领域,我们可以把实践理解为是人以全部信念、情感、认识、智慧和力量投入的具有丰富创造性的行动。把认识和实践放在同一个层面比较,实践强调的是行动。“应用”是一种适应社会需要并有一定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活动。不同于简单的使用甚至操作,使用和操作是具体的动手方面的问题,但应用还需要有一定的理论基础。理论和应用有着密切的联系,理论是在实践的基础上抽象出来的客观规律,研究理论是为了应用,我们又在应用的过程中不断丰富完善理论。[1]对实践和应用概念的把握,可以帮助我们准确认识实践性应用型人才的含义。关于实践性应用型人才的含义,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给予解释。有揭示其核心特点对其进行定义,“综合能力强是实践性应用型人才的主要特点”。[2]有学者阐释其素质结构对其进行定义,“实践性应用型人才即:能在实践中促进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在实践中发现客观规律的原理,并将其应用于实践进而物化为给人类社会带来利益的人才。具体标准是培养思想品德优良、专业基础扎实、实践能力突出、身心素质健康的优秀人才;也通常具备较厚基础、较宽口径、注重实践、强调应用的特点,尤其具备二次创新与知识转化的能力;应具备科学的理性精神,全新的责任意识,现代的公正观念,固本的诚信原则,成熟的自律能力,和谐的人格特征”。[3]研究和形成理论,概念表达只是形式,不同的学者可以有不同的界定。但任何概念要考虑它产生的背景或者说出发点。实践性应用型人才模式的提出是基于大众化背景,社会对“高级专门人才”的质疑的条件下形成,具体地说,实践性应用型人才是相对于学术性理论型人才而言的。所谓学术性理论型人才,主要是指从事基础理论或应用基础理论研究,以及与此相关研究的科学工作者。任务主要是运用各种抽象的价值符号系统构建某个学科或领域的概念、定律和学说,创造新知识。针对学术性理论型人才与现今社会对人才需求的脱离,我们可以给实践性应用型人才下这样一个简单的定义,实践性应用型人才是指从事非学术研究性工作的实际操作者。他们的任务是在一定的理论规范指导下,进行社会化的操作运用,将抽象的理论符号转换成具体的操作构思或产品构型,将新知识应用于实践的人才类型。

从实践性应用型人才的上述概念,我们可以解读实践性应用型人才的两大特征:1.目标层面的“以应用为本”。以应用为本即学以致用的培养目标,所学知识要能够为实践所需、所用。我国大学的发展在传统上也继承了西方中世纪遗承而来的“重学轻术”的传统办学理念,认为大学是传播和研究高深知识的学术殿堂,因而大学的追求是学术。学术性追求无助于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还造成了社会适应差的现实。温家宝总理曾指出:“应该清醒地看到,我们的教育还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不适应国家对人才培养的要求。”[4]两个不适应”直指教育存在的根本性问题是人才培养不适应,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实践性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不适应。也就是说我们不仅要培养学术型、研究型的大师级人物,而且要培养大量技术型、应用型的优秀人才。这不仅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因此,以应用为本是实践性应用性人才的基本特点。2.结构层面的“综合能力强”。综合能力强即复合能力的人才结构。综合能力是对人的德、智、体、心理各方面的素质进行的评估和检测。即指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动手能力、理论应用能力、团结协作能力和交际能力等能力的整合。综合能力强作为实践性应用型人才的诉求,是直面学术性研究型人才追求学术性而忽略实践性、应用性能力的弊端而生成的必然结果。这个特点和实践性应用性人才的第一个特点是一致的,突出的综合能力讲求学以致用,而且是能够用和用得好。

二、构建实践性应用型人才模式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新要求

思想政治教育是为人才培养服务的,高校人才模式的转变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1.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把构建实践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作为工作重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把服务实践性应用型人才建设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在强调思想政治教育政治功能的同时,也要把实践性应用型人才的建设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目标,深入开展科学发展观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全面发展的思想观念,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在培养目标上,坚持以培养“综合能力强,全面发展的人”为己任,引导大学生树立全面发展的思想观念,为建设实践性应用型人才增添新力量。

2.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要注重宣传和培养大学生的实践精神。在认识论的范畴,实践精神被理解为相对于理论而言的实践第一精神。我们认为,相对于知识的学习,大学生的实践精神可以被理解为追求实践、注重实践的主体意识,包括主体精神、创造精神等。学生实践精神的培养可以通过教学、社会实践等多种渠道进行,而思想政治教育是一条基本途径。构建实践性应用型人才模式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从意识方面提高学生的认识,注重自身实践精神的培养,注重自身主体精神、创造精神的提高,为实践性应用型人才模式的构建打下良好基础。

3.思想政治工作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如前文所述,学生综合能力是指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动手能力、理论应用能力、团结协作能力和交际能力等能力的整合。思想政治教育作为高校各项工作的思想保证,要成为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有效途径。思想政治工作者要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通过日常各环节工作的展开和各项活动的进行宣传综合能力的重要性,也从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三、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途径

实践性应用型人才模式的建设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必须加强创新,才能推动这项建设的完成。

1.必须进行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的创新。在教学内容上,要充分体现当代马克思主义最新成果,联系改革开放和社会发展进步的实际,联系大学生思想变化的实际,联系实践性应用型人才建设需要的实际,进行具有实效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上,要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式、方法的研究,并针对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特点、新要求,积极探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途径。只有掌握新理论、新方法,才能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现实践性应用型人才模式的完善。

2.通过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健全的人格,就是强调人格中的各种成分能够协调和统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报告《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对健全人格的教育价值追求做过说明——一个具有健全人格的人,除了要“获得知识,掌握研究与表达思想的工具”之外,还要有“好奇心”和具有“观察、试验和对经验与知识进行分类的能力;在讨论过程中表达自己和听取别人意见的能力;从事系统怀疑的能力;不断进行阅读的能力把科学精神和诗情意境两相结合以探索世界的能力。”[5]健全人格的培养与实践性应用型人才的核心素质要求是一致的,一个具有健全人格的人,也就具备了实践性应用型人才所需要的较高的人文素质、健全的个性、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创新等综合能力。

3.改革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队伍体制和激励机制。要创建实践性应用型人才模式,就必须在体制和机制上按照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的要求,建立学校党团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辅导员三支队伍,要逐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职业化、专业化和专家化。要采取切实措施,培养一批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理论功底扎实,勇于开拓创新,善于联系实际,老中青相结合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带头人和教学骨干队伍,使他们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发挥更大的作用。要完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选拔、培养和管理机制,实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人才培养工程,建立思想政治教育人才培养基地。同时要积极调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健全校园内部激励机制,建立奖勤罚懒的机制。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水平不断提高,才能真正形成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工作格局。

4.充分发挥大学生在实践性应用型人才建设中的主体地位。现代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出: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而是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学习者不是信息的被动吸收者,相反,他要主动地建构信息,这种建构不可能由其他人代替。建立实践性应用型人才模式,是在学生思想中建构知识、能力的过程,这个过程不是被动形成的,需要学生主体的积极参与。所以,日常的思想政治工作要重视学生主体性的培养和发挥,以实现实践性应用型人才模式构建中学生主体的作用的充分发挥。

[1]孔繁敏,等.建设应用性大学之路[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7):29.

[2]孙德彪.地方高校实践性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与实践[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10(7).

[3]江涛.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与实践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9(09).

[4]温家宝.教育大计教师为本[N].中国教育报,2009-10-12.

[5]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编著.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192-195.

(责任编辑:李文)

G641

A

1008—7974(2011)03—0079—03

本文系吉林省教育厅科研项目阶段成果。项目编号:吉教科文字2009第401号

2010—12—21

张晓娟(1968-),女,吉林通化人,通化师范学院数学系副教授,党总支副书记。

猜你喜欢

实践性应用型人才
人才云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合同架构与合同法实践性教学的完善
实践性:音乐课程的本质特征
PPP项目运作中几个实践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