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强化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价值
2011-08-15张丹北京交通大学理学院中国北京100044
张丹(北京交通大学理学院,中国北京100044)
新形势下强化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价值
张丹
(北京交通大学理学院,中国北京100044)
形势与政策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对培养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具有重要意义,从核心价值体系、落实科学发展观、德育教育、学生成长成才四个方面分别阐述了加强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重要意义。
形势与政策;大学生;重要
形势与政策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它既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更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形势与政策》课是对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也是将课堂教学与实践环节相结合、将理论传授与政策普及相结合的有效途径。《形势与政策》教学的目的是帮助大学生不断了解国内外重大时事及热点问题,通过学习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全面正确的认识党和国家面临的形势和任务,增强大学生对于实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宏伟目标的信心和社会责任感。
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党中央以及有关部门先后制定和下发了一系列重要文件,切实推动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建设,使其在规范化、制度化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是总体而言,《形势与政策》课程在管理体制、师资力量、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效果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与不足。究其根源,某些高校或领导并不重视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没有认识到形势与政策教育对培养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具有的重要意义。
一、《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开设是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有效载体
党的十七大明确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含义和地位。在社会主义建设初级阶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是思想意识形态领域的核心和基础,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开展学习教育也是高校德育的首要任务和基本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为主导,统领共同理想、时代精神和道德风尚。其中,坚持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因此,在高等教育阶段,通过形势与政策的教育教学,坚持用发展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武装大学生,澄清大学生中存在的错误认识,引导学生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观察形势,认识形势,分析形势,这是党的教育方针的具体体现,是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特征,是党和国家事业长远发展的根本保证。特别是随着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东西方在意识形态领域里的斗争更为激烈,国际敌对势力和平演变社会主义的方式愈加隐蔽。这就特别需要通过形势与政策的教育教学,帮助和引导大学生准确分析判断国内外形势,全面准确地理解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增强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信心,增强对党和政府的信任,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的精神上,从而真正成为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主动自觉地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而努力奋斗。因此《形势与政策》课的开设效果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大学生中能否真正入脑、入心的必要形式与载体。
二、《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开设是贯彻教育方针、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
科学发展是高等教育的新课题。在新的历史形势下,地球扁平化,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文化互融化,国际国内形势复杂多变,国家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不断完善各种政策。大学生必须辨明国际国内形势发展的大趋势,认知时事、认同政策、认清大局。因此《形势与政策》课要坚持科学发展,引导大学生学会以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客观分析国内外形势变化的前因后果、解读国家出台各项政策的背景,深刻认识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新型国家、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推动建设和谐世界、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所包含的新思想、新观点和新论断,正确看待国家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培养前瞻性和发展性眼光。
三、《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开设是实现育人目标、加强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渠道
高等教育的目的是要满足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要,高等院校将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作为首要的任务。帮助广大学生树立坚定的思想政治素质和理想信念,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前提和基础。从世界局势的发展变化来看,国际国内形势变化加剧,世界经济动荡、多极化进程加快、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等等,使得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既面临有利条件,也面临严峻挑战:大学生面对许多新的思想与观点,不可避免地受到良莠混杂的信息冲击。从大学生自身特点来看,大学生是青年人中最敏感、最勤于思考的群体,他们总是鲜明地感受着正在发生的国内外重大时事;同时,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分辨能力不强,也很容易受到错误的腐朽思想的侵蚀。目前大学生所处于的成长环境、心理特征、认知特点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价值观的多样化,对国情世情的复杂性缺少深刻的感受。加之长期以来,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青年一代进行西化的图谋从未改变,其利用技术手段上的绝对优势,通过网络、手机等新媒体大量开展对大学生意识形态领域的渗透。在新的历史形势下,学校教育面临的最大冲击就是由于新媒体的过度使用而成虚假、失真资讯的误导。
因此,《形势与政策》课的开设,就是要坚持正面教育,以其鲜明的政治性和时效性,紧跟形势变化,对国际国内的热点、难点和焦点问题,及时做出必要的介绍、阐释与引导,以事明理,以理论事,占据意识形态的主流,通过对学生进行政治认知教育、政治分析教育、政治意识教育,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方面培养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爱国情怀和社会主义道德观念,唤起民族自信心和历史使命感,增强大学生辨别是非、理解政策的能力,提高对党的建设伟大事业的认同感和支持度,最终成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其意义重大、影响深远。从这个意义上,《形势与政策》课担负着特殊的政治使命,其教学质量及教学效果事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
四、《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开设是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必然要求
教育要以人为本,而成长成才始终是大学生自身发展的内在需求。21世纪,竞争、压力和各种复杂环境,以及社会多元化的价值观与人生观的挑战,使得有些大学生无所适从。开设《形势与政策》课既符合教育规律的要求,同时也是大学生成长的客观需要。大学阶段学生的主体意识增强,思想活跃,关注形势和政策变化的趋势,关心国家、社会和本人的发展前景,客观上有掌握判断形势、理解政策手段的内在需求。
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领域宽,跨度大,内容涉及面广,涵盖了政治、经济、外交、科技、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既有理论分析,又有实践总结;既有社会改革,又有经济发展;既有历史回顾,又触及社会现实,有效的解决了理论与实践、书本与现实有效衔接的问题,很好地适应学生求知欲望强的特点,让学生增长知识,开阔视野。同时,通过《形势与政策》课,为大学生分析国际国内形势积累必要的知识和阅历;增强其辨别是非的能力,自觉抵制错误思想的影响;培养其对形势政策信息进行综合判断和多维度分析的思维能力,客观分析和利用好个人成长发展所处的社会环境;把握现实社会的内在规律和发展方向,培养勤奋学习、成才报国的大局观念,自觉地把个人的成长成才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紧密结合,增强服务社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在新的历史形势下,《形势与政策》课程作为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必须充分发挥其作用,不断完善各个教学环节,以取得预期的教育和教学效果。除了必须从教学管理、师资队伍建设、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考核方式等方面进一步加强和巩固,教育教学目标的实现还需要以教育客体的主观接受为前提,以学生为本,发挥主体意识,与学生的思想状况动态调查相结合,全面、准确、深刻地把握大学生的思想动态,以及学生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以及疑惑疑难问题,让《形势与政策》教学更加贴近学生,以切实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1]刘向军.关于加强高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探讨[J].中国科教创新导,2009(1).
[2]张若飞.论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的定位[J].当代教育论坛,2008(7).
[3]张桂群.新形势下增强大学生“形势与政策”课实效性的探讨[J].教育科学,2010(3)
(责任编辑:李文)
G641
A
1008—7974(2011)03—0083—02
本文系北京市教委2009年度共建项目——“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实效性研究”阶段性成果。
2010—12—10
张丹(1981-),女,吉林东丰人,现任北京交通大学理学院辅导员,北京交通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在读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