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2011-08-15王兆良
王兆良
(安徽医科大学,安徽 合肥 23003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王兆良
(安徽医科大学,安徽 合肥 23003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对象的界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得以成立的根据和发展的逻辑起点;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研究对象应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为着眼点,探讨其如何围绕中国社会主义运动的规律性,解决和回答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过程中的重大问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对象;中国社会主义运动的规律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首次提出的全新命题,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中国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党的十七大以后,理论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产生的时代背景、理论基础、形成过程、内涵特点、重要范畴、基本内容、逻辑结构、显著特点、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等进行了多方面、多视角、多层次、多方位的研究和探讨,而对其研究对象的思考却有些薄弱。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否需要确立研究对象
是否需要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研究对象,本文认为必须从两个层面上去思考。
首先,需要从科学的视域去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也即是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否属于科学的范畴。关于这一点,恩格斯早就说过:“社会主义自从成为科学以来,就要求人们把它当作科学看待,就是说,要求人们去研究。”[1]作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实践中形成发展的,它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又体现出了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毋容置疑,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属于科学的范畴。
其次,需要从学科体系研究对象的确立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构建所凸显的价值方面去把握。
众所周知,学科体系的研究对象得以确立,对学科的发展至关重要,它是一个学科成立的根据和发展的逻辑起点。如果研究对象界定不清,它所表述的就是对象不确定的理论,或无对象的理论,就不能成为一门真正的科学,或不能成为一门成熟的科学。由于研究对象的界定掣肘着学科的定位、研究方向、理论体系的建构以及对于学科发展实践的指导等等,因而,研究对象这个基本的、影响深远的问题历来成为学科体系构建的首要任务。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从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研究,应该首先搞清楚它的研究对象。只有搞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研究对象,才能正确地把握它的科学内涵,并做出科学的表述。也只有如此,才能更好地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的根据和发展的逻辑起点、学科定位、理论体系的建构,以及考察其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历史贡献。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对象应该是什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要想成为不断发展的科学的开放的理论体系,其研究对象的准确定位、号脉与判定至关重要。
党的十七大以来,我国理论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研究已经取得了突出的成果,尤其是作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若干重大问题研究”的阶段性成果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新论》一书,以“导论”加“十八章”篇幅、43万字的专著,坚持历史与逻辑相一致,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站在总结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和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实践经验和理论成果的高度,全面论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时代背景、实践基础、思想渊源、发展历程、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等一系列重大问题。[2]。
但就某些方面来说,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研究对象是什么的问题,仍有需要进一步加强研究的问题。从目前国内现有成果看,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对象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一是把“经济文化落后的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规律性”界定为研究对象[3];二是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界定为研究对象[4];三是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性质、条件、目标及其发展规律”界定为研究对象[5];四是把“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三大基本问题界定为研究对象[6]。
无疑,这些成果对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研究、进一步拓展研究对象的思路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这些成果为我们提供了理论借鉴,但也存在着一些不足。
一是界定过“窄”。如把研究对象局限于“经济文化落后的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规律性”或仅仅归结为“三大基本问题”,没有从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这三大理论成果中探寻与总结可能生成研究对象的带有共性的规律进行概括,界定显得有些稍窄。
二是界定过“宽”。如把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伟大实践”或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战略部署、研究任务都列为“研究对象”,而不是透过这方方面面的现象抓住其本质进行抽象归纳,界定又显得宽泛了些。
根据以上所测数据,计算出不同转速下的土壤体积含水率,取平均值作为最终的土壤体积含水率,从而得到实测的土壤水分特征曲线。
纵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30多年的历史实践,认真解读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容和精神实质,把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与实践放到科学社会主义发展的历程之中,我们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关于中国社会主义的运动、条件和目的的学说,其研究对象是中国社会主义运动的规律性。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对象为什么是中国社会主义运动的规律性
我们之所以将中国社会主义运动的规律性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研究对象,主要基于如下的认识。
第一,中国社会主义运动规律性的特点。
其一,客观性。中国社会主义运动的规律是社会主义制度下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客观表现;
其二,特殊性。这种特殊性体现在两个方位上:一是和私有制形态下的社会运动规律有着本质的区别,它解决各种矛盾的目的是为了多数人,即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利益,而不是私有制条件下的个人利益;二是和其他国家的社会主义不同,它所解决的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过程中社会主义运动与发展问题;
其三,层次性。这种层次性是不均衡的、不对称的,它既可以是中国社会主义运动过程中的某一个阶段性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环境等问题的总体探讨,也可以是贯穿整个中国社会主义运动过程的某一问题的研究。简言之,只要是围绕中国社会主义运动规律而展开,所解决的一切有利于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问题,都属于层次性的范畴。以此而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理论成果,即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研究对象都是中国社会主义运动的规律性。
从中国社会主义运动的整体视野考察,中国社会主义运动的规律性无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研究对象。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践过程中,把马克思主义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探索开创了一条适合我国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并形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这一理论建立的逻辑起点就是中国社会主义运动的规律性,它以中国社会主义的运动、目的和条件为出发点,解决和回答了世界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的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所凸显的特殊性矛盾问题。
毛泽东思想从制度建设层面重点探讨了中国社会主义运动的规律。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发展的前提,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就在于深刻研究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如何建立和实现社会主义问题。作为与毛泽东思想一脉相承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其研究对象既与毛泽东思想是一致的,即共同探讨中国社会主义运动的规律性,同时又有其特殊性:研究对象是如何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问题。
邓小平理论着力从经济建设层面研究了中国社会主义运动的规律。邓小平以发展生产力、经济建设这一带有我国社会主义特殊性矛盾的问题为着眼点,既对社会主义本质是什么的问题进行了长期的积极的探索和深入的思考,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7]同时又对如何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等重大问题进行了开创性的实践探索。如对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这一困惑了中国几十年的矛盾问题,邓小平以历史辩证法的科学态度,以战略家的眼光和胆识,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透视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这一矛盾时,既看到了它们之间自发性存在着对立、甚至有可能对抗的斗争态势的同时,更看到了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之间存在着融合、均衡、转化的同一性。在邓小平看来,市场经济体制,既可以成为资本主义和平演变社会主义的主要诱饵与手段,也可以成为社会主义学习资本主义、超过资本主义,发展自己的一个重要手段。正是对我国社会主义发展与市场经济这一特殊性的矛盾的分析,邓小平提出了“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的理论。[8]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等问题,形成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的发展目的是共同富裕;社会主义的发展路径是改革开放。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侧重从政党建设层面研究中国社会主义运动的规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新时期如何吸收其他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入党、扩大党的阶级基础这一特殊性的矛盾为研究对象,以“我们党已经从一个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成为一个领导人民掌握着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已经从一个受到外部封锁状态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成为在全面改革开放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9]为基点,着眼于“建好党”和“执好政”这两大历史使命,创造性地解答了社会主义新时期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形成了“政党建设”的社会主义建设理论:执政的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领导者和先锋队;中国经济发展必须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之间的重要关系;社会主义的发展要“不断创新,与时俱进”。
科学发展观研究以人类发展的新理念从经济社会发展的层面研究中国社会主义运动的规律。科学发展观立足于当代社会主义运动的实践基础,它以“人的全面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是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人越全面发展,社会的物质文化财富就会创造得越多,人民的生活就越能得到改善;而物质文化条件越充分,又越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10]为目标,以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科学态度对新时期社会主义建设发展所面临的经济、社会、人、自然之间的矛盾进行了规律性的探讨,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处理好的几层关系或几对矛盾:一是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矛盾);二是经济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的关系(矛盾);三是经济、社会、人的发展与自然发展的关系(矛盾)。着重解决了中国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应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问题,形成了“社会建设”的发展理论: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发展理念;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统筹兼顾的社会主义发展战略。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4]罗文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新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3]王怀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和发展[J].科学社会主义,2007,(5).
[5]袁秉达.整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深度思考[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东方学术文库)[C].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6]牛先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研究对象、逻辑结构和基本内容[J].学习论坛,2009,(3).
[7]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 3 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8]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 2 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9]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 3 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10]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科学发展观学习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2006.
On the Research Object of Theoretical System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Wang Zhao-liang
(Anhui Medical University,Hefei Anhui 230032, China)
The definition of the research object of theoretical system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s the theoretical basis to be established and the logical starting point to be developed of TSSCC.The study of the research object should be focused on the internal logic relationship between Deng Xiaoping Theory,the important thinking of Three Represents and Scientific Thought of Development then explore how to analyse and solve the major issues in the process of China's social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by circling about the regularity of China's socialist movement.
theoretical system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research object;the regularity of China's socialist movement
A849
A
1672-0547(2011)05-0064-03
2011-07-26
王兆良(1958-),男,安徽砀山人,安徽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与医学人文研究中心主任,教授,硕士生导师。
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重点课题(编号:2010sk144zd),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编号:AHSK09-10D107)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