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论》转型理论及其现实意义考察
2011-08-15李红珍
李红珍
(华侨大学,福建 泉州 362021)
《资本论》转型理论及其现实意义考察
李红珍
(华侨大学,福建 泉州 362021)
《资本论》是一部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光辉巨著,是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也是研究社会经济转型发展的根本理论。《资本论》转型理论一直深受学界的关注,文章通过分析《资本论》在三个阶段、两类过程、两个层面及其主体等方面的理论转型,力图在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为我国现阶段的转型发展提供学理层面的规范与指引,从而为当下实现平稳转型起抛砖引玉之功效。
《资本论》;转型理论;意义
在《资本论》研究中,存在着理论的转型,这早已在学界得到普遍认可。只是,历来人们对于“转型”的认识大多仅仅局限于“价值转型”,即“价值如何转型为生产价格”,而且在历史上有过几次热烈的争论①。实际上,《资本论》是一部百科全书,可以从不同的方位去理解,其中既包含狭义的价值转型理论、资本转型理论,还包含广义的社会经济转型理论等。从这个意义上说,《资本论》是研究社会经济转型发展的根本理论。我国现阶段正处于转型发展期,因此,对《资本论》转型理论学习和研究,无疑对当下中国实现平稳转型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资本论》转型理论的学理性考察
所谓转型,是指在原有的基础上发生变化,有层次、有阶段,不割断历史,是升级换代,不同于位移、一般的变化。对此,必须注意两点。一是转型不同于转化、转轨。转化,通常是指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灭亡,即矛盾双方关系的转化,矛盾的解决,新矛盾的产生;转轨,是脱离原来的运行、发展逻辑、程序,意味着新的起点和原有终点的发展方向和逻辑均已发生变化。二是转型作为一种历史唯物主义的发展观,因此对于“转型”这种客观过程的阶段性变化和发展,应当把它视为一种特殊的、典型的变化和发展。国内学者陈俊明教授的专著《资本转型论:<资本论>资本理论的具体化》一书中,已经对转型作为一种观点和方法,进行了很好的论证和阐释②。本文力图在学界已有的成果基础上,以求全面展示《资本论》所蕴含的转型理论。
(一)三个阶段的转型
1.第一阶段:简单商品
《资本论》研究的第一阶段,考察的是简单商品。马克思开篇的第一句话就说,“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的财富,表现为‘庞大的商品堆积’,因此,我们的研究就从分析商品开始。”③但作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的前提,是已经比较发达的简单商品经济。从整个第一篇看出,它包含“商品、交换、货币或商品流通”三章,而且内容翔实、丰富。显然,这一篇反映的是简单商品的生产和流通,是抽象了资本关系的、作为整个资本主义商品生产和流通的“缩影”。单个的商品表现为这种财富的元素形式。所以,单个商品作为资本财富的细胞,同时也是简单商品生产和流通的一般财富细胞,它在整个第一篇,勾画出了简单商品经济的种种规定和特征。
2.第二阶段:单个资本运动
在这一阶段,马克思揭示了更深层次的转型。首先是价值规律层面的转型。在进入第二阶段之后,随着相对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价值的结构发生了变化。价值已不是开篇的简单商品的价值,价值规律也不再是简单商品生产的价值规律。正因为发生了这些变化,它才能说明剩余价值的产生。其次,马克思分析、考察“劳动一般”,并阐明了“生产劳动”范畴一旦进入资本主义社会,就发生“转型”,在内涵和外延上都发生了变化;再者,原先的商品所有权规定,也发生“质变”,“以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为基础的占有规律或私有权规律,通过它本身的内在的、不可避免的辩证法转变为自己的直接对立物”④,这说明了同样是商品生产和流通由于劳动力成为商品,商品的所有权规律发生了重大的转型。此阶段研究还包括剩余价值流通的转型。马克思说:“剩余价值,作为全部预付资本的这样的产物,取得了利润这个转化形式。”⑤这里的利润,和剩余价值虽是一回事,但具有了一个神秘化的形式:在一极上劳动力的价格表现为工资,在另一极上剩余价值就表现为利润了。
3.第三阶段:社会总资本运动
此阶段,马克思要再现的是完整的典型对象,即19世纪中叶以后英国的资本运动,是资本主义比较发达阶段的社会总资本运动。所谓的社会总资本,是以单个资本为细胞或元素的整合:“每一单个资本只是社会总资本的一个独立的、可以说赋有个体生命的部分。社会资本的运动,由社会资本的各个对立部分的运动总和,即各个单个资本的周转的总和构成”。⑥客观对象既有典型性,又有历史发展的阶段性。资本主义便有了从简单商品经济为起点的两个阶段的转型发展:以简单商品经济为起点的早期资本主义,是资本主义初级阶段;然后经由初级阶段进入比较发达的阶段。与此相应的第一次转型就是商品经济的转型,即商品经济转型为市场经济;第二次转型,是在资本主义初级阶段缓慢发展和积累的基础上,包括科学技术、工艺水平等方面的发展,最终形成资本主义历史上的第一次产业革命,它大大地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使资本主义进入比较发达的成熟阶段,这个过程同时也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扩张、深化的过程,资本的各方面规定逐渐成熟、丰富,体现了从初级阶段到比较发展阶段的转型发展。
(二)两类过程的转型
一般与特殊的方法在《资本论》研究的常用方法。《资本论》主要是从最一般的意义来考察商品生产、工业化、社会化。它们虽然与资本运动有本质的区别,但它并不是单独存在,而是寓于资本运动之中,与后者一起展开,并影响后者的运动。一般过程是跨社会形态的,或者说是存在于几个不同的社会形态中。在第一阶段,马克思先暂时撇开资本关系考察简单的商品生产,即简单的一般过程。但是,起点的简单性有双重含义,单个商品既是资产阶级财富的细胞,是资本主义性质的,又可以由此透视资本主义以前的简单商品;在第二阶段,即研究资本运动的初级阶段,阐明简单的一般过程(商品生产)与简单的特殊过程(资本运动)的区别和联系。而典型的资本运动则只属于资本主义社会,因而它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资本运动总是在特定的科学技术条件下进行的,科学技术一旦并入资本,就转化为资本。同样的,工人进入资本的工厂,也以资本为表现形式。“工人作为社会工人所发挥的生产力,是资本的生产力。只要把工人置于一定的条件下,劳动的社会生产力就无须支付报酬而发挥出来,而资本正是把工人置于这样的条件之下的。”⑦两类过程是同一经济过程中由于各自矛盾运动机理、运动规律以及规律实现的机制不同,而相对区别开来的两个侧面,它们既相互区别、对立,又是紧密联系、交织在一起的过程统一体。这样,随着研究阶段的上升,资本理论的具体化就必然是两类过程侧面的同时展开和转型。
(三)两个层面的转型
根据客观对象的特点,马克思区分了两个不同层面的研究,通过“直接性、间接性、直接性和间接性统一”的方法,来把握客观对象的内在规定和外在表现,并通过“上升”法来再现对象的内在逻辑及其历史发展。按照他在第三卷开头的说明:要阐明资本的各种形式,“同资本在社会表面上,在各种资本的相互作用中,在竞争中,以及在生产当事人自己的通常意识中所表现出来的形式,……一步一步地接近”⑧,显然,其中所说的那些形式都是直接性的,所谓的综合绝非这些直接性形式的相加、拼凑,反之,是要阐明内在规定在竞争中、在各种资本的相互关系中的转型表现。他多次强调:“经济关系的完成形态,那种在表面上,在这种关系的现实存在中,从而在这种关系的承担者和代理人试图说明这种关系所持有的观念中出现的完成形态,是和这种关系的内在的、本质的、但是隐藏着的基本内容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概念大不相同的,并且事实上是颠倒的和相反的。”⑨事物的发展是分阶段的,阶段的上升导致了事物规定的转型。这决定了理论研究在阶段的上升过程中,也要阐明内外规定的转型发展。发展阶段的上升,意味着一般过程和特殊过程的内容都要发生转型,或者说是转型发展。内在规定转型了,其外在的表现形式自然也要随之转型。因此这样两个层面是内容和表现形式的双重转型。
(四)主体的转型
在《资本论》中主体是“经济范畴的人格化,是一定的阶级关系和利益的承担者。”资本运动加剧了两类主体的对立,资本家成了资本的人格化,工人成了劳动时间的人格化。⑩资产阶级能够主导、垄断整个运动并由此获得巨大利益的主体,即成为主导主体,反之,雇佣工人对资本形成了一种隶属关系,成为从属于资产阶级的从属主体。
1.主导主体的转型
资本家阶级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主导者,是主导主体。资本家作为资本的人格化,有其特有的价值观、法权观、发展观及其相应的行为,而且会随着客观经济过程的推进会发生相应变化。
首先,价值观、发展观的变化、转型。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为了刻画资本家自私自利、贪婪的野性,多处有过生动的描述,包括他们个人主义的价值观、法权观。“使他们连在一起并发生关系的唯一力量,是他们的利己心,是他们的特殊利益,是他们的私人利益。正因为人人只顾自己,谁也不管别人”,(11)这是资产阶级个人主义的价值观,但它在流通领域中又颠倒地、虚伪地表现为一种“自由、平等、互利”的景象。另外,随着资本积累和扩大再生产的发展,竞争的激烈以及资本组织形式等的创新,逐步形成了这样的发展观:发展要靠提高剥削程度,要将工人的必要消费基金转化为资本的积累基金等。
其次,行为及其相互关系的变化、转型。一是个别资本家之间的行为关系。二是个别资本受部门资本、社会总资本的影响、制约在行为上的变化。一方面资本的积聚使许多资本的实力空前强大,另一方面,与单个资本共存的是更大规模的股份制资本。“随着大工业的发展,出现在市场上的货币资本,会越来越不由个别的资本家来代表,即越来越不由市场上现有资本的这个部分或那个部分的所有者来代表”。(12)这样,各个资本先是作为某一部门资本的组成部分,然后是作为社会总资本的部分而存在。各个资本“就意识到自己是一种社会权力;每个资本家都按照他在社会总资本中占有的份额而分享这种权力”。(13)由此,剩余价值的生产即商品的生产已经不再以单个资本为转移了,每个资本家都意识到他们不是单个的存在,而是资产阶级总体。
2.从属主体:劳动者的转型
雇佣工人,已经形成“结合的劳动或总体劳动者”,也表明了雇佣工人有要求正常的工作日的强烈要求,“我愿意象个有理智的、节俭的主人一样,爱惜我唯一的财产——劳动力,不让它有任何荒唐的浪费。”(14)随着资本家剥削的加重,工人们逐渐认识到,“他不是‘自由的当事人’,他自由出卖自己劳动力的时间,是他被迫出卖劳动力的时间;实际上,他‘只要还有一块肉、一根筋、一滴血可供榨取’,吸血鬼就决不罢休”。(15)在资本家看来,工人阶级与他们的资本并没有什么区别,工人一进入生产过程,就立刻表现为资本的存在形式,他们的劳动及其产品都属于资本家,他们劳动所形成的生产力,也表现为资本的生产力。但在马克思看来,尽管客观过程如此,社会表象如此,但工人还是独立于生产资料之外的实在主体。他们有自己的人格,有自己的观念和需要,他们作为生产力的最主要因素,本身也会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马克思发现,雇佣工人起初是在“形式上隶属”于资本,后来则发展为“实际上隶属”于资本,这种隶属地位的变化,既表明两大阶级关系的对立。
二、《资本论》转型理论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一)《资本论》转型理论意义
首先,三个阶段的区分表明,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特别是科学技术在生产上的应用,随着新的部门领域、新的劳动方式的产生,资本关系的扩张、深化,生产劳动的内涵、外延也要扩大,劳动价值论就要跟着发展、具体化。在《资本论》中,劳动价值是贯穿全三卷始终的。劳动价值论的研究再现了商品经济总体从内到外的转型,接近了比较发达的商品经济的总体表象而臻于完成。其次运用“两类过程统一”科学方法从“一般、特殊、个别”三个层次理解资本运动,论说了与资本形式相关的剩余价值的各种具体形式;实现了对资产阶级经济学的彻底清算,不仅批判“三位一体公式”本身,而且顺藤摸瓜,进一步揭示和批判其庸俗性的根源和目的,是科学的政治经济学批判的集成。再次,马克思通过对资本家个人和资产阶级总体的行为、心理、观念等的观察、研究,如实地反映其能力、需要的发展。批判他们的行为、观念,特别是其发展观、价值观,最终落实到对整个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这种科学分析的同时,也非常明确、深刻地批判资本家对工人阶级敲骨吸髓的剥削,表达了自己的无产阶级情感。马克思作为主观主体,不仅从科学立场出发,如实地反映了客观经济过程的规律,再现了客观主体之间的地位、观念、行为特征、相互关系及其变化,而且站在从属主体的价值立场上,对主导主体进行无情揭露的同时彻底地批判了资本主义私有制,教育和引导从属主体通过革命斗争,推翻这种旧制度,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树立劳动者主体的主导地位。使工人阶级从自发的阶级成长为自为的阶级,在阶级利益关系的斗争中,灵活地采取经济斗争与政治斗争相结合的斗争方式。从而,导致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基础的完成。
(二)《资本论》转型理论的现实意义
从以上这些转型理论中,我们不难看出,它有利于我们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一种特殊的发展过程,既有一般过程的性质、特征,又有自身发展的规律和本质特征。如果混淆了一般过程与特殊过程,或者把特殊过程一般化,而忽视其作为特殊过程的本质规定,则会动摇了社会主义的信念根基,从而把社会主义否定掉,或者得出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趋同论”。有利于把握社会主义本质规定在现阶段内容和形式发生的双重转型。比如:邓小平同志提出的社会主义本质论与最初人们所理解的社会主义公有制有所不同,但又没有背离最初的规定,不是对社会主义的本质抽象规定、发展方向的修正,而是原有规定在具体条件下的丰富和转型。有利于我们开拓社会主义理论研究的新视界、新领域。
另外,随着研究阶段的推进,两种过程的展开、两个层面的深入浅出、两种主体相互关系深化、扩大的阐述,研究的内容也随之上升、转型,具体化。只有这样理解马克思的研究,才能够把握其再现的历史,把握其中的逻辑,全面准确地理解其中的各个理论规定。今天我们在学术研究中才不至于断章取义、浪漫经典。
注:
①程恩富:《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史(欧美卷)》第九章,东方出版中心2006年版,第157~188页;《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史(日本卷)》第四章,东方出版中心2006年版,第158~175页。
②陈俊明:《资本转型论:〈资本论〉资本理论的具体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
③④⑤⑦⑩(11)(15)(16)马克思:《资本论》第 1 卷,人民出版社 1975 年版, 第 43页,640页,640页,370页,271页,103页,261页,628页。
⑥马克思:《资本论》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390页。
⑧⑨(14)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 30页,232—233 页,218 页。
(1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3册,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515页。
Transitional Theory of"Capital Theory"and Its Practical Significance
Li Hong-Zhen
(Huaqiao University, Quanzhou Fujian 362021, China)
Capital Theory is a brilliant works of the proletariat political economy,an encyclopaedia of Marxism,and also the basic theory which is used to study the social and economical transition and development.The transitional theory of Capital Theory is concerned deeply by the academic circles.Though analyzing the transitional theory of Capital Theory,such as three stages,two kinds of procedures,two lays and main body,this paper try to provide the standard and guide of academic level for the transition and development of China.
Capital Theory; transitional theory; significance
F091.3
A
1672-0547(2011)05-0024-03
2011-08-19
李红珍(1977-),女,安徽合肥人,华侨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在读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社会主义政治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