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以楷先生老学研究述论
2011-08-15何子皿苌乾坤
何子皿,苌乾坤
(安徽大学 哲学系, 安徽 合肥 230601)
【哲学】
孙以楷先生老学研究述论
何子皿,苌乾坤
(安徽大学 哲学系, 安徽 合肥 230601)
孙以楷先生对于老学的研究,涉及老子其人、其书以及老子之思想的来源及发展三个方面。关于老子其人,孙以楷通过严谨的考证认为老子就是作《老子》的老聃。关于老子其书的讨论,孙以楷除了论证书与作者的关系,最根本的目的还是对书本身的研究。关于老子之思想,孙以楷赞同道是老子哲学的最高范畴,也是最基本最核心的概念,并以此而将老子哲学称为唯道主义。与此同时,孙以楷对老子思想进行挖掘后提出了老子的玄同论思想,并且对老子思想的来源以及老子思想上承古之道术、后启中国学术的发展做了深刻研究。
孙以楷;道家;老子
孙以楷先生(1938—2007)是著名的哲学史专家,其先后求学于复旦大学哲学系和中山大学哲学系,后相继在中华书局和地方工作,孙先生主要学术活动始于1978年任教于安徽大学哲学系后。先生治学严谨,视野宏阔,兼及儒道墨诸家,取得了卓著的成果:曾主持国家八五重点社科项目“道家与中国哲学”,主编六卷本著作《道家与中国哲学》,该书获安徽省社科一等奖,教育部人文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著有《老子通论》、《庄子通论》、《道家文化寻根》等学术著作十余部,发表学术论文近百篇;提出涡河、淮河流域是道家文化的摇篮、道家哲学是中国哲学的根基等具有开创性的重要学术观点。从学术的维度来看,二十余载的学术生涯取得如此丰厚的成就,可见先生在学术领域旺盛的精力以及孜孜不倦的跋涉。
孙先生长期笃志于道家哲学研究,取得了诸多成就,为当代道家思想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在学术研究中,对于道家学派之创始人——老子,孙先生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对于老学中存在争议的问题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老学思想,为当代老学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昔人已乘黄鹤去,但留下的宝贵的学术遗产,仍需后继者去继承、发扬。本文仅对先生老学研究的成就作一简要的综述,以此追思先贤,启迪后人。
一、关于老子其人
老子是什么时候的人?是哪国人?这在老学研究领域一直是个存在争议的问题。就连两千多年前为老子作传的大史学家司马迁对这个问题也未能作肯定的回答。近代老学的研究中,这个问题也是困扰诸多史学家的一个不能回避的难题,因为其直接影响到整个中国哲学史的书写,这从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和随后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两卷本)中对于老子在中国哲学史中地位的划定亦可见一斑,其后诸多哲学史家在撰写中国哲学史时亦绕不开这个问题。因而,对于老子其人、其时之讨论是近代老学中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作为一位老学研究者,孙以楷先生自然关注这些问题并积极地投入到讨论之中。
后世学者对于老子的怀疑和讨论源于司马迁在《史记·老子列传》对于老子的记载。其在正传之外又记录了另外两种关于老子其人的传说,后世学者由于对这段材料的不同解读从而产生了不同的观点。这些观点可以归纳为两类:一种观点认为老子就是作《老子》的老聃;另外一种观点根据《老子外传》之外的文字记载而认为老子就是老莱子或者认为太史儋就是老子。这两种观点分歧之实质是老子及其《老子》的时代问题,因为前一观点得出老子生活时代是春秋晚期,而后一结论之老子则生活于战国末期,两种相差近百年,而这直接影响到对《老子》一书的时代判定,以及老子在中国哲学史上的地位。
孙先生通过严谨的考证认为老子就是作《老子》的老聃。针对持后一种观点的学者所提出的种种论点,孙先生进行了逐一的反驳。其在丰富文献资料的征引上,作严谨的逻辑推理,使持老子不是老聃的学者之论点不攻自破。在这个结论基础上,先生对存在争议的老子故里问题进行考证后,指出老聃是宋国老氏之后,相在涡河之北,当属宋,他是宋国相人。孙先生根据《史记》中所写人物籍贯或写国籍县籍,或只写国籍不写县籍,或只写县籍不写国籍的基本体例,怀疑今本《史记》中有关老子的文字是经过后人改动的,其以丰富的史料作了翔实可信的论证,其发现存在四种《史记》本子,而这四种本子对老子里籍记载各不相同。通过深入的考证,孙先生发现这是由于边韶对老子故里的造假以致让后人对老子故里的认识产生了以讹传讹的后果,从而使老子故里成为一千古悬案。孙先生在地理及文献资料的考证基础上指出老子是宋国人。对于老子故里的考证,孙先生是以纯粹学者严谨的治学态度,在考证研究之基础上作出的结论,这与当前学术界普遍存在的为经济利益而学术有着本质的不同,孙先生坚持纯粹的为学术而学术的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与学术界通行观点不同,孙先生认为老聃生于庚寅年,小名老虎,宋陈一带称老虎为狸儿,听起来即成“李耳”。这是学界对于老子考证最为详尽,也是最有独到见解的地方。
二、关于老子其书
对于老子其人之考证,孙先生主要是从《史记》、《礼记》、《庄子》、《文子》等史料出发,证明老子早于孔子,孔子曾问学于老子。明显可以看出孙先生在此避免了《老子》一书本身,从中可以看出孙先生在论证时是很小心的,因为使用《老子》一书证明老子其人的一个前提必须是老子是《老子》这本书的实际作者。所以很多学者抓住了这个关键问题,千方百计地把老聃与《老子》分开,他们说即便有一个比孔子早的老子存在,即使孔子曾向其问礼问学,这位老聃也不是《老子》的作者。发出这种质疑的不乏学术领域内的一些权威人物,但是孙先生敢于打破学术之壁垒,以实事求是的学术精神勇于向权威发起挑战。其后孙先生从考证入手,通过比较先秦道家作品《文子》、《黄帝四经》中对《老子》思想的引述及继承证明《老子》早出,并从叔向对老子名言的引用证明《老子》的作者是老聃。
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老子帛书抄本、1993年郭店楚简《老子》相继出土后,《老子》一书写于战国后期的论点已不成立,这也验证了孙先生对于老子其书的判断。但是学术界对于《老子》成书之时间却并未因此而下定论,一些学者又提出楚简本《老子》的作者是老子,而今本《老子》的作者是太史儋。就这个问题孙先生写了数篇长文进行探讨,其指出今本《老子》与郭店本《老子》之间不仅字数相差甚大,而且文字上也有不同,而存在不同的原因是复杂的,但主要有两点:一是简本《老子》不但是《老子》的节选本,而且对原本《老子》的重要命题做了改动;二是今本《老子》所据之版本与简本不同,但二者之间并无本质的区别。最后孙先生指出今本《老子》比简本《老子》多出的文字,不是太史儋所写,太史儋与《老子》完全无关。
对于书的讨论,除了论证书与作者之关系,最根本的目的还是对书本身的研究。自《老子》一书问世后,后世解老、注老者可谓多矣,其中亦不乏广泛流行于后世的杰作,但前人由于时代及认识水平所限也并非尽善尽美,且今人之文字及语法也与古人存在一定的差异,所以当代老学研究者中亦有一些从事传统的对于《老子》本身的校注及翻译者,而孙以楷先生于其《老子通论》一书中所作的《老子》争议,不但对该书作了校注,而且指出每章之难点与歧义之处,并总各家之说作出总结,另外先生还对每章作了阐述,这不仅是先生研习老子之心得、体会,且对于学习和研究《老子》者有一定的帮助和启发。
除上述工作外,先生有感于不同版本《老子》给读者和研究者带来的不便,编写了《<老子>注释三种》,关于这本书的写作原因他写道:“我想到如果选一今本《老子》中的佼佼者,把它与帛书甲、乙本《老子》以及竹简《老子》分章进行简明校注,最后再用今译表示注释者自己对不同本《老子》文字差异的去取,使读者可以同时对照它们,不改动三种不同类型《老子》的原貌,这样做也许便于读者去比较判断。”[1]序从实际情况来看,孙先生做这样的工作是很有必要的,这与其后刘笑敢先生所作的《老子古今:五种对勘与析评引论》思路是一致的,比较而言先生之书较之刘书稍显单薄,但先生与此工作实是第一人,且先生之书所列《老子》三个版本是较为常用的,语言简练,亦别有一番韵味。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先生在这本书中于每章后列出该章见于其后道家著作原文,这为研究老学之发展提供了线索。
三、对于老子思想
老子思想是一个完整的体系,这在哲学史家眼中是达成共识的,他们一直认为道是老子哲学的最高范畴,也是最基本最核心的概念。孙先生同样持这种观点,并以此而将老子哲学称为唯道主义。与此同时,孙先生对老子思想进行挖掘后提出了老子的玄同论思想。他指出:“老子是中国历史上最早意识到并关注异化现象的人。五千言的主要内容可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道论,论述宇宙万物之本原本体及其规律;另一方面则是论述人类社会演化过程中的异化,寻求如何清除价值差别,超越争斗纷乱的现实以达到从整体上回归于道的精神境界。这就是玄同论。”[2]34“玄同,就是超越现实的精神境界。这种超越是对现实中差异纷争的超越,不是取消差异,是一种对现实差别的居高临下的俯视。”[2]36先生认为老子玄同境界包含三方面的超越和寻求三方面的和谐。具体表现为:超越现实的社会政治制度,寻求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超越世俗价值观,寻求人自身的和谐;超越世俗的有为,寻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孙先生关于老子玄同论的提出,不仅对我们进一步认识《老子》有极大的帮助,而且对我们今天的社会生活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一个思想体系的形成除了作者自身的努力之外不可避免地会吸收和发展前人的思想,《老子》五千言当然也不是凭空而降,对于老子思想之来源,学界有过多种推测,孙先生在潜心研究之后提出老子思想来源有两个:一是古之道术;二是《易经》、《诗经》、《尚书》、《国语》、《左传》等《老子》之前的典籍,这厘清了老子思想的传承,同时经过详细的考证,先生认为春秋史官思想是老子哲学思想的重要的最直接的来源。对于老学的文化归属,孙先生通过对楚地语言及风俗考察之后得出:就老学的源头而言,可以说它是夏文化;就春秋时期老学形成而言,它是楚文化。
老子思想上承古之道术及典籍,后启中国学术及思想的发展。对于这个问题,孙先生亦有所关注及研究,且有独到的见解,如其指出老子学说对孔子产生诸多的影响,这不仅表现在显层上孔子对老子观点的继承,如孔子对于老子“无为而治”思想的直接继承。又如其指出朱熹哲学的基石:有无统一的太极观——“无极而太极”实即无形与有理的统一,而这正是源自老子的无形而有物、有无相生的思想。前言都是老子对于道家学派以外人物及思想的影响,而对于道家学派,受老子思想影响自不待言,但这个问题的厘清对于道家思想的传承及发展脉络等问题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而先生于此用力可谓多矣,其主编的六卷本《道家与中国哲学》从一个侧面而言可谓是一部完整的老学史,这部书从先秦至清末,如同一幅历史画卷,视野广阔,气势恢宏,对老学的发展作了深入、系统的研究。在此基础上,先生提出涡河、淮河流域是道家文化的摇篮、道家哲学是中国哲学的根基等具有开创性的重要学术观点。
孙以楷先生对于老学的研究涉及老子其人、其书以及老子之思想的来源及发展,从中可以看出,先生之老学研究无疑是落脚于史的角度。在此研究中,先生十分重视史料,综合运用传统考据学、文献学、历史地理学和地域文化学成果,其老学研究及老学思想搜罗宏富,考证详细,见解精到,这不仅支持了理论的可信性与正确性,这些方法也值得处于浮躁学术环境下的研究者们深思和借鉴。与此同时,在史学研究的基础上,先生亦对老子思想本身作了注解及阐释,在忠于老子文本的同时,亦间有对老子文本的发挥,先生之发挥并不是脱离文本之天马行空,而是在理解基础上对于文本实现意义的挖掘,如其提出的玄同论。孙先生对于老子文本的解读与刘笑敢先生所提出的经典诠释中的两种结论是一致的,这亦值得我们在对哲学典籍的解读中学习和借鉴。
[1] 孙以楷.《老子》注释三种[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3.
[2] 孙以楷.老子通论[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4.
1672-2035(2011)06-0024-03
B223.1
B
2011-09-30
何子皿(1988-),女,安徽霍邱人,安徽大学哲学系在读研究生。
苌乾坤(1987-),男,安徽泗县人,安徽大学哲学系在读研究生。
【责任编辑 张进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