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道”的超越性及其意义

2011-08-15李丽

关键词:齐物名利道家

李丽

(安徽师范大学 政法学院, 安徽 芜湖 241000)

【哲学】

论“道”的超越性及其意义

李丽

(安徽师范大学 政法学院, 安徽 芜湖 241000)

道家哲学中“道”的含义是丰富的,从本体论的意义看,“道”是万物的本原和发动者,具有普遍性和无限性,且是永恒变化和运动的,彰显出其寓于万物之中运作而又不凝滞于物的特质;从认识论的意义看,“道”的意义为超越主观偏见和标准,实现万物相通的特性;从社会处世观的意义看,“道”的意义为遵从“自然”之法,从而实现无为而无所不为,呈现出不执著于俗世俗务的特性。所有这些丰富的含义都指向了“道”的一种深刻属性——超越性,即不执著不沉迷于物,而这一属性辐射在现实世界中则为超名利、超是非、超生死的逍遥境界,超越性实现了“道”在整个道家哲学中的贯通。因此厘清这一重要属性,不仅有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整个道家哲学的超越思路,更启迪我们摆脱现实的束缚与限制,从执著走向逍遥。

中国哲学;道;超越性;逍遥境界

一、何谓“道”

整个道家哲学都围绕着“道”而散发开来,何谓“道”?尽管老子与庄子有着不同的解释,但总的来说,可以将“道”的含义归结如下:

(一)本体论

从本体论的意义上来看,“道”寓于万物却又不凝滞于物:

其一“道”作为万事万物的本原和发动者,为“天下母”,它“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老子·二十五章》),在推动万事万物运动变化时有着自身的规律性;“道”作为万事万物的本原是自本自根的,并且“道”生养万物而不私有,成就万物而不恃功,自然无为而无不为,且内含于各种具体存在物中,即“生而弗有,为而弗恃,长而弗宰,是谓玄德”(《老子·五十一章》),实有性是说“道”虽然空虚无形,为原始混沌状态,但却“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老子·二十一章》),即使称其为“无”、“无名”,它也“无所不在”(《庄子·知北游》)。

其二,“道”具有普遍性和无限性,即无物不在,无时不在,无处不在,超越了任何实物与时空的限制。“夫道,覆载万物者也。”(《庄子·天地》)“夫道,于大不终,于小不遗。”(《庄子·天道》)“六合为臣,未离其内;秋毫为小,待之成体。”(《庄子·知北游》)在时间上,人们以为“太极”是最初的开端,而道“在太极之先”。在空间上,人们以“六极”为上下四方的极限,而道比六极还要深远。

其三,“道”还具有主宰性和规律性,即大道支配万物,同时使万物有固然之理。人们认为鬼神与上帝神秘莫测,但即使是鬼神上帝也要受大道的支配。人们认为“精神”不可捉摸,但归根到底还是“精神生于道”(《庄子·知北游》)。

其四,“道”还具有形而上的超越性,即“道”没有具体的实物形态与时空形式,不能为一般感官和理智所认识,只有通过精神修养来体悟。“道不可闻,闻而非也;道不可见,见而非也;道不可言,言而非也。知形形之不形乎!道不当名。”(《庄子·知北游》)因此,“道恒无名”(《老子·三十七章》),名的形式是用言语来指称,其实质是用他物对此物进行限定。“道”作为万事万物的本原,是超越天地万物的存在,不能用任何一物对它来限定,所以“道”在本质上是“无名”的,也是不能命名的。

其五,“道”永恒变化与运动,“道”发生作用表现在矛盾双方的相反相成和相互依存中。老子揭示了宇宙间许许多多的矛盾,如有无、大小、得失、智愚、巧拙、荣辱、曲直、损益、高下、贵贱、祸福、善恶、美丑、胜败、奇正、刚柔、强弱、进退、静躁、生死、足与不足、欲与不欲、为与不为……说明了矛盾的无处不在,时时存在。同时也揭示了矛盾双方的相依相存,如:大成若缺、大盈若冲、大巧若拙、大直若曲。还有事物运动中的物极必反,老子提出了“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老子·四十章》)的说法,这其实就是矛盾双方相互转化的另一种说明。又如“物壮则老,是谓不道”(《老子·三十章》),一个东西如果强壮起来就会走向衰老,有意让它强壮起来也就使它早日死亡,这是违背“道”的原则的。这触及了事物内部蕴涵着否定自身的矛盾问题。

综上可见,“道”在宇宙中无处不发生作用,也从另一方面论证了“道”的存在。并且,“道”生养万物,发挥着作用,却又不限制万物,成就万物而又不居功,因为不居功所以它的功绩就能万古长流。

(二)认识论

从“齐物论”的认识论角度来看“道”的含义。庄子曰:“以道观之,物无贵贱。以物观之,自贵而相贱;以俗观之,贵贱不在己。”(《庄子·秋水》)从大道来看万物,它们在本质上是同一的,所谓之“齐”。另外,庄子关于“齐物”有如下论证:“物固有所然,物固有所可;无物不然,无物不可。故为举莛与楹,厉与西施,恢诡谲怪,道通为一。其分也,成也;其成也,毁也。凡物无成与毁,复通为一。唯达者知通为一。”(《庄子·齐物论》)就是说从“道”的观点来看,物与物之间是没有区别的,就算有,它们之间的区别也是相对的。你从大的方面来看事物,事物都是大的,从小的方面来看事物,那么事物都是小的,这样的认识都因人的主观标准不同而不同。因而只有站在“道”的高度来认识看待事物才有意义。而“齐物论”的超越性则表现为不执著于一切主观偏见和标准,并且超越万物生灭转化的差别,实现了万物相通并统一于“道”。

(三)生活观

从社会处世观来谈“道”的含义:老子“自然无为”的治国之道,即“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二十五章》)。老子认为人做一切事情,特别是王侯治理国家,都应像“道”那样走一条“无为”之路,即不执著不沉迷于纷繁的俗世,“顺自然”、“辅自然”,不要胡作妄为,不要违背物之自然、事之自然、道之自然,从而按照“道”来看问题、办事情,达到“无不为”的目的。另外,人也应像混混沌沌的婴儿一般,没有成见,无主观偏见,心灵清静,这样在人世中才能应付自如,自由自在。

“道”的含义非常丰富,但是笔者以为“道”的诸多含义都指向了超越性,或者说超越性是其本质属性。首先笔者将超越的含义规定为:不沉迷不执著,从而摆脱物质或精神的束缚和限制,达到逍遥自在的境界。物质存在与精神存在内含于世界中,我们无法逃避这个现实世界,注定了要在这个世界中生活,与万事万物打交道,如何摆脱羁绊?就在于不沉迷不执著!“道”为万物之母,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在永恒的运动变化中主宰着万事万物,却又不凝滞于其中,因而能不受限制和束缚,保持自身的纯净和自在,超脱于万事万物之上,这就是“道”之超越性。

二、走向超越的逍遥境界

“道”因为具有超越性而可以不沉迷不执著,从而走向逍遥的自在境界。那么,这种超越性如何辐射在现实世界中?这包括三方面的内容:

(一)超名利

超名利,就是要人从名利、财货的引诱中抽身出来,不要沦为名利的奴隶。在庄子看来,功名利禄乃是极具有诱惑性的,在做事情的时候,心如果一味地追求名利,所做的这件事情就会丧失它本来的意义。名利的获取可以满足人的虚荣心,固然会得意,但如果失去呢?沮丧就会随之而来,于是心完全淹没在虚荣的得失之中,时时计算着、渴望着、兴奋着、失望着,不得安宁。在追求名利的虚荣中,真正的人消失了,留下的只是刺眼的光芒,一如夸父追日,或许接近了太阳,最终却在太阳的光芒前死亡。那么,名利也就成了人“在世”的一个障碍。这在当今世界是有很多例子的,在以西方文化为车头的商品社会中,竞争、拼搏、奋斗等字眼使人感到一种强烈甚至颇为残酷的气息,人们似乎在比赛谁最“另类”,谁获得更多,也正因此,出现了各式各样的“竞技竞赛”,各式各样的评比,各式各样的考试。比如争着进世界富豪五十人;围棋、拳击等各种高奖金的赛事;追求“超女”的一夜爆红……数不胜数。“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无以得殉名,谨守而勿失,是谓反其真。”(《庄子·秋水》)在这里,庄子不但指出了追求某些外在名利的误区,而且指出了做人的正路。

名利固然是人生中不可避免的东西,但它只是人存在的一个方面,而非全部,也非最本质的一方面。庄子认为人的福、乐不是去贪求名利、财货,而是在追求名利的过程中体会“道”的真朴之性,获得精神的恬适、心灵的放达,从声名、利益、物欲中解放出来,让自己过上一种返璞归真、恬静、适意的自然生活,拥有质朴天真、纯净无瑕的心境。

(二)超是非

超是非是指从是非判断的桎梏中解脱出来。庄子认为“黥汝以仁义,而劓汝以是非”(《庄子·大宗师》),认为仁义、是非有如加在人身上的一种刑罚。为何庄子这样认为?我们可以从三方面看:

其一,庄子认为以物观物,物有不齐;以道观物,“万物皆一”(《庄子·德充符》),事物的有和无、是和非都决定于人从哪个角度去观察,一切都随人的主观标准不同而不同。世界上的每一个事物都与众不同,执著于是非,只会让人浑浑噩噩,疲惫不堪。一切都随人的主观标准不同而有差异,那么认识就没有绝对的标准可遵循了。那么,人对于是是非非的认识的执著是否有意义呢?答案是否定的。

其二,庄子还认为人究竟是在做梦还是醒着,人能不能获得正确的认识,也都值得怀疑。为此,庄子用了一个著名的寓言来论证:“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蝴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庄子·齐物论》)庄子疑问,究竟是庄周做梦变为蝴蝶?还是蝴蝶做梦变为庄周?像这样的问题任何人永远也搞不清,是非亦无法判断,因而庄子最终否定了关于是非认识的可能和必要,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庄子·养生主》)。因此要超越是非和执著,诸如美丑、善恶、是非等相对于那个“独立而不改”的永恒无限的形上之道来说,并不具有绝对的价值,而是暂时的和有限的,因为它们之间的区别与对立只有在形下事物中才能成立,所以“是非之彰也,道之所以亏也”(《庄子·齐物论》),这是损害自然之理的,它既遮蔽了事物的本性,又使人沦为成见的工具。所以,人与其沉溺于是非之辩,倒不如“因是因非,因非因是”(《庄子·齐物论》),以“道”的澄明清静去体验事理,感悟真谛,体察生活,获得心灵的解放和超脱,从而实现精神的自由奔放。

(三)超生死

超生死,是庄子对世俗人生的终极思考和终极超越。庄子说:“万物皆出于机,皆入于机。”(《庄子·至乐》)“机”即“道”或“道”之微妙性,即是说,“道”即人的生命的终极根源处,又是生命的最终归宿处。因此,生死不过是“道”之循环往复运动的两种不同表现形式而已,它们之间相继相续,变化转移,“生也死之徙,死也生之始”(《庄子·知北游》),皆属于自然之道,没有什么神秘性。因此,我们不应执著于生死,应去追求和体味那些超越生死而真正具有价值和意义的东西。梵高是一位为现代人所熟知的天才画家,然而这位天才画家活着的时候又是何其穷困潦倒、抑郁不得志。他终生绘画无数,却只卖出了一幅,且是因为他的弟弟同情他的处境,偷偷托人买下的,否则这位天才画家就会因卖不出画而自杀。但如今,梵高的每一幅作品都价值连城,他的坎坷遭遇为当代人所惊叹,可他的那些高尚的美术作品所具有的审美价值是超脱于梵高生死的。倘若梵高没有对无关生死的艺术审美的真诚热爱与追求,他会画出那么多超越时空局限的珍贵作品吗?不会!或许迫于生计他会沦为一个平凡而又不为人知的小画商,就不会有他今天带给我们的震撼。又如中国的四大名著之一《红楼梦》,其作者曹雪芹是在顶着生死压力的情形下完成作品的,书中所描述的宝黛爱情、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命运所暗示的封建历史……多少年来被多少代人铭刻在心,倘若曹雪芹没有点超越生死的理想与追求,就不会有这本空前的巨著……太多太多超越生死与时空的东西存在于宇宙间,值得世世代代的人们去体味,去思索,去探究。褪去尘世的生死之桎梏,我们会以更卓然不群的心态去应付纷繁的事物,去追求世间真正具有价值和意义的东西。超越了生死,我们会触摸到世间的至真至善至美;超越了生死,我们的生命价值会归于永恒,在追求美好事物的过程中获得真正美好的东西。人们不必惧怕死亡,因为生来之自然而死则归于自然,是谓“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老子·十六章》)。参透生死,方可真正领略到生存的真谛!

三、从执著走向逍遥

名利、是非、生死,不论是古代还是现代,是在社会中还是在家庭中……它们是人们在应付纷繁事物时所不可逃避的东西,似乎万事万物都逃不开它的法网,世间的每个人都在面临着它的考验,在老庄所处的时代尤为如此。我们不妨来回顾一下庄子所处时代的社会背景,因为这一背景是孕育庄子哲学的直接土壤。庄子所处的时代是历史上有名的乱世——战国时期,政治上,新旧社会制度变革,社会混乱,国家分裂;经济上,奴隶制经济基础开始崩溃,呈现出新的经济特征,封建经济开始萌芽并获得发展;理论上百家争鸣。这种政治上、经济上的无序和价值观念上的无序,如刘向所说:“晚世益甚,万剩之国士,千剩之国王。敌俟争权,益为战国。贪饕无耻,竞进无厌,国异政教,各自制断,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加力争强,圣者为右。”[1]826“上无天子,下无方伯”,是为上下失序,无序的压力是沉重的,凄凄惶惶的绝不只是庄子一人,儒道墨法诸家莫不如此。孔孟荀以人为中心,立足现实,注重人生和社会实践,务求建立一个以人为基础的完备、自洽的秩序体系。道家的庄子则是以自然为中心,关于人生和社会的思想是从其本体论的核心“道”中逻辑推导出来的。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中,庄子超越现实的羁绊,避开世俗的干扰,保持自己纯真的天性并自由地“得道”,达到了他的逍遥境界。其实不管是老子还是庄子,二者的哲学虽然有着不同的体系,但都是立足现实的思考,希望从处理事务中获得感悟,体会“道”的澄明清净,从而不沉迷于现实的短暂繁华喧嚣,不执著于尘世转瞬即逝的名利、是非与生死,指引人们将目光朝向人生真实的过程,在经历过程的磨砺之后能反观出“道”的超越性,从而摆脱现实的束缚与限制,走向无欲无求无不为的逍遥境界!滤去这层笼罩在本性之上的铅华,以达至“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庄子·逍遥游》)之境。超越性是整个道家哲学的智慧特征,并且“道”的独特之处也在于此。“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老子·一章》),就因为“道”所具有的这种超越性,庄子以其敏锐的观察力和深沉的感悟力,提出他具有深刻意义的逍遥境界,为道家哲学的超越性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也使得道家哲学的超越性有了更为现实的意义,我们在阅读和理解道家哲学时要时刻体味其中超越之韵味。

[1] 何建章.白话战国策[M].长沙:岳麓书社,1992.

On the Transcendence of“Tao”and its Significance

LI Li
(School of Politics and Law,Anhui Normal University,Wuhu 241000,China)

The meaning of“Tao”is rich in the Taoist philosophy.From the ontological point of view,“Tao”is considered the origin and initiator of everything,with the universality and limitlessness,and it is forever in changes and in motion,highlight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xistence but not stagnating in matter.Viewing from epistemological point,the meaning of“Tao”is transcending the subjective bias and standard,achiev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universal inter-linkage.Viewing from the point of social etiquette,the meaning of“Tao”is to comply with the law of nature,so as to achieve a realm of letting everything take their own courses,highlight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not persisting in worldly affairs.So all these rich meanings of“Tao”point to its profound quality——transcendentality,which means not persistent and addicted in materials,and its extension in the real world is the realm of happy excursion of transcending fame,wealth,disputes,life and death.The transcendentality in the“Tao”runs through the Taoist philosophy.Therefore,clarifying this important quality not only helps us better understand the transcending idea of the Taoist philosophy,but also inspires us to get rid of the shackles of reality and limitations,guide us to achieve the realm of happy excursion.

Chinese philosophy;Tao;transcendentality;the realm of happy excursion

1672-2035(2011)06-0020-04

B223

A

2011-08-10

李 丽(1986-),女,湖南岳阳人,安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在读研究生。

【责任编辑 张进峰】

猜你喜欢

齐物名利道家
LIFE, ENTANGLED
Life, Entangled
修心
阎戈 名利对我没有吸引力
从《聊斋志异》看蒲松龄的齐物观念
漫画道家思想
漫画道家思想
牢记道家养生“十不过”
Later Wittgenstein’s Rule-following Paradox and Chinese Philosophy of Meaning
道家思想に学ぶ現代的ガバナン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