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运动员与现场观众互动策略研究

2011-08-15孙彦川张义亮蔡将

体育研究与教育 2011年3期
关键词:观赛赛场运动员

孙彦川,张义亮,蔡将

(1.中国教育学会秘书处,北京 100082;2.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北京 100032)

运动员与现场观众互动策略研究

孙彦川1,张义亮2,蔡将2

(1.中国教育学会秘书处,北京 100082;2.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北京 100032)

运用演绎法、归纳法、文献档案分析法,分析了部分体育项目赛事中运动员与现场观众缺乏积极互动的原因,以及运动员与现场观众互动的重要性;探讨了“运动员—现场观众”双方的熟悉程度、观众的观赛动机等因素对互动质量的影响。针对存在的主要问题,在借鉴体育运动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等领域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总结出提高“运动员—现场观众”互动质量的策略。

运动员;现场观众;互动;策略

1 “运动员—现场观众”互动重要性解析

对于体育赛事而言,竞技水平是关键,但是运动员与观众之间的互动质量也极为重要。在比赛现场,观众和运动员同处一个气场,双方互动的质量直接影响彼此的心理状态以及赛场氛围,继而影响运动员的表现、比赛水平等。这一切最终会影响该项目的普及水平和社会支持力,影响其长远发展。

一场比赛,只要运动员能赛出风格和水平,观众能体验到乐趣和心灵的触动,得到性情的陶冶,即使不够惊心动魄,也依然是成功的、有意义的比赛。反之,如果运动员沉湎于自娱自乐、孤芳自赏、聚焦于比赛结果或旁若无人;观众局限于偶像崇拜、排斥异己、沉溺于消遣宣泄或不讲道德,竞技水平再高也不能算是成功的比赛。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张发强同志指出:“体育赛场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系统,体育比赛是观众和运动员等群体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动态过程,缺一不可……在高水平竞技体育中,观众和运动员至少居于同等重要的地位,甚至比运动员更重要”[1]。这个论断已经被很多国际赛事所印证。

2002年韩日世界杯,打入四强的韩国队一举成名,震惊世界。与韩国足球一起令世人惊叹的,还有数百万人组成的韩国“红魔”啦啦队。2002年底釜山亚运会上,由四万多名釜山市民组成的啦啦队再次成为亚运会充满活力的重要一环[2]。与此相似,在近三届奥运会上,观众也都为体育赛事的成功举办发挥了重要作用。2004年在中国举办的亚洲杯足球小组赛,韩国队选择在济南进行比赛。济南方面很重视韩国队,比赛期间还特地举办了韩国周,希望能烘托一下气氛。但是,韩国队到济南后,冷面相对、拒绝签名等耍大牌的行为让球迷的热情变成了冷漠、敌视。7月23日,韩国队对阵阿联酋队,尽管韩国“红魔”啦啦队来了近千人,但他们的呐喊声被几万名济南球迷为阿联酋的加油声所淹没,济南好像就是阿联酋主场一样。虽然韩国队最终赢了阿联酋队,但济南几万名球迷的“喝倒彩”伤了他们的心[3]。

在比赛现场,如果运动员能睿智而主动地与观众沟通,就如同最美好的祝酒辞,使观众开心颜;观众适宜而热情的助威如同草原上的劲风,能燃起健儿的冲天斗志。遗憾的是,这样的场面在我国很多项目的赛场上很少见。30多年来,虽然我国竞技体育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但是,我们的一些赛事组织方和参赛运动员依然缺乏与现场观众互动的意识、习惯和能力,致使赛事缺乏文化内涵,娱乐、教育、陶冶等功能得不到充分发挥,竞赛表演市场缺乏人气。现场观众对运动项目和观赛礼仪还缺乏了解,部分观众道德意识薄弱,零互动、帮倒忙、喝倒彩、搞人身攻击等现象屡见不鲜。在“中国科学与人文论坛”上,北京市市长王岐山坦言,北京2008年奥运会,作为市长的他,最担心的是“没有赢得金牌的选手能不能赢得同胞的掌声”[4]。

2009年乒乓球亚洲杯比赛在杭州举行,我国派出了王皓、张继科等六人参赛。赛前虽然主办方进行了大规模的预热报道,并通过媒体活动赠送出上千张门票,但馆内观战的人数始终在二三百之间徘徊。究其原因,一是由于比赛缺乏悬念,观众不感兴趣;一是由于国乒队员将亲近球迷当成了一种负担,屡次出现拒绝为球迷签名,冲观众大喊大叫等令人失望的行为[5]。2008年8月13日北京奥运会女子网球比赛中,面对一个绝杀的机会,我国选手郑洁再一次回球落网,她无奈地扬起双手对天大吼——“不要叫!不要叫!”这是她第三次对现场观众发出请求。最终观众安静了,郑洁也顺利地晋级16强[6]。2008年8月16日,李娜在与俄罗斯名将萨芬娜的女单半决赛对决中,第二盘伊始以大比分5∶4领先,并手握盘点,然而在一个关键球的处理上,被现场观众不适时地加油呐喊声干扰而扣杀出界。打完这一分后,李娜冲着看台用英语怒吼了一声“shut up(闭嘴)”以示不满。不过李娜的“发飙”似乎收效甚微,此后,在全场依然热烈的气氛中,李娜情绪明显不稳定,最终以5∶7落败,无缘决赛[7]。由此可见,提高运动员与观众互动质量是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2 影响“运动员—现场观众”互动质量的因素

2.1 运动员和观众之间的熟悉程度

社会心理学研究发现,双方越熟悉,越容易产生积极互动,反之则难以产生积极互动[8]。例如,观众呼叫运动员的名字肯定比呼叫号码更自然而积极,运动员听了也会感觉更亲切。

2.2 双方的相互尊重程度

霍曼斯·莱维特认为:人际交往类似于商品交换。这不仅是物质商品的交换,而且是诸如赞许、声望、爱慕、服务等精神产品的交换。在社会交换过程中,给予他人的东西对自己来说是损失,从他人得到的东西对自己来说是受益。因此,人们能否相互吸引,人际关系能否持续,主要取决于双方需要的满足程度。如果交往双方都感到收益(包括认同、赞赏、尊重、信任、物质等)大于或等于支出,关系则得到维持乃至增强;若一方认为得不偿失,则吸引减小,关系逐渐淡化乃至终止[9]。亚当斯的公平理论则进一步指出,人们并非是简单的以最小代价换取最大收益,还会考虑关系中的公平性。公平的关系才是稳定的、快乐的关系,过度收益或过度受损时,都会感到不安,并产生重建公平的动机[10]。由此可见,运动员如果能认识到尊重观众是自己的义务并身体力行,就能使观众感到收益大于支出,从而在精神上获得更大支持。另一方面,观众也应当认识到运动员的状态有高有低,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下犯低级错误在所难免,应给予运动员无条件的精神支持。如果观众理解、尊重双方运动员,遵从观赛礼仪,助威方式适宜、得力,运动员就更可能产生“士为知己者竞”的斗志,就会更乐于同观众展开积极互动,并为回报观众的热情而发挥出更高水平。反之则可能表现为忽视观众,拒绝与观众开展互动,或出工不出力。

2.3 观众情绪、观赛动机以及对赛场其他群体的满意度

体育观众观看比赛的动机,大致可分为:认同支持型、审美欣赏型、体验参与型、求知学习型、消遣娱乐型、明星崇拜型、宣泄型、破坏型八种类型[11]。情绪状态包括喜悦、愤怒、悲哀、快乐和恐惧等。观赛动机和情绪状态是现场观众心理与行为的重要决定力量。观众对运动员、教练员、裁判员和啦啦队等群体的满意度,对赛会组织和服务水平的满意度以及对比赛结果的预期等其他因素都会影响其行为。

2.4 运动员的竞技状态、情绪状态和比赛动机

社会心理学研究认为,消极的情绪可能使人将注意力集中在自己身上,对外界事物的敏感性降低,所以与外界的积极互动减少。相反,处于积极心境的个体更有可能从对自己的专注中摆脱出来,更多地去了解和照顾他人的需要。由此可以推断,运动员的竞技状态和情绪状态越好,就越有可能与媒体、观众等产生积极互动,反之则可能表现出冷漠、易怒[10]。根据动机理论和人格理论,运动员越是热爱所从事的项目,内部动机水平越高,唤醒水平越适宜,逆境应对能力越强,越可能亲近观众[12,13]。

2.5 主办方的宣传水平、组织水平和服务水平

赛前宣传和后勤保障措施得力,赛场秩序和气氛就会越好,观众服务和运动员服务也会更到位,观众和运动员就容易形成积极的互动,反之则越难形成积极互动。

2.6 大众传媒的舆论导向

大众传媒越是宣扬锦标主义、个人英雄主义和偶像崇拜,观众和运动员就越难以形成积极而健康的互动关系。大众传媒如果引导观众聚焦于比赛过程,致力于从成败得失中汲取智慧和启迪,观众和运动员则容易形成积极互动[14]。

3 提高“运动员—现场观众”互动质量的策略

3.1 在赛前和赛中做好宣传、舆论引导等工作

运动员的竞技状态、情绪、动机水平等皆有高低之分,场上局势也是瞬息万变,有的运动员需要助威呐喊,有的需要鼓励和引导,有的则需要安静的环境,尤其是需要观众的支持与理解。因此,应通过网络平台、大众媒体、场馆海报、赛场广播等途径向观众宣传比赛看点、观赛礼仪、运动队的优良传统和运动员的教育背景、技术特点等[1],使观众更加充分地了解运动员和比赛,对观赛有适宜的期待;同时拉近观众与运动员的心理距离,使双方能够同享喜乐,相识相知。运动员多是代表单位参赛,但和现场观众可能会有地缘关系或其他关系,如果观众知道某位运动员和自己毕业于同一所中学或来自同一个县甚至同一个镇,就更有可能为他积极地摇旗呐喊。

另一方面,就尊重观众、回馈观众等问题向运动员提出要求和建议,要求他们赛出风格、赛出水平、以礼相待,避免出现忽视、贬斥观众的行为。

3.2 要针对不同类型现场观众开发相应的互动策略

认同支持型观众观赛时感情高度投入,能够与自己支持的运动员形成强大的互动效应,将赛场的热烈气氛和积极情绪推向新的高潮[11],其不足之处是倾向于党同伐异。比赛总有东道主和客队,运动队或运动员名气越大,不远千里前往观赛的崇拜者越多。如前所述,有的观众是有偏爱、易激动的,他们也往往情绪性强,易于冲动,只要他们认为对方运动队队员有过激言行或裁判执法不公,逻辑再严密的说服引导也难以消解他们的怒气。鉴于此,对于支持者,运动员应当充分地表达其感恩之心;对于拆台者,运动员要宽容“智取”。方式之一是自己创编致谢辞和关于冠军精神、比赛意义的语录,如“比赛是为了梦想和兴趣而展开的对抗,而不是一山不容二虎的搏杀”、“感谢激励支持,燃我冲天斗志”等。

体验参与型观众注重在热烈的赛场气氛中得到精神上的满足[11]。赛事主办方可以组织他们参与啦啦队,并帮助他们设计更响亮、更新颖的助威口号和小道具,使其获得最大化的精神满足。

审美欣赏型观众旨在欣赏运动美,通过观赛获得心灵的愉悦与满足以及精神的净化与升华[11]。可采取征集简短通讯稿、摄影图片、漫画等作品的方式吸引他们参与互动。

求知学习型观众注重通过观看比赛学习先进的技术动作或战术安排[11]。主办方可利用中场休息等时间搞一些专业性强的有奖答题,还可以在大屏幕上介绍一些优秀的专题网站,赛后还可以帮他们向运动员和教练转达有意义的建议、请求等。

消遣娱乐型观众在赛场的主导需求是娱乐和消遣,对比赛本身兴趣不大,也不是追星族[11]。运动员不能因为他们对结果及胜负兴趣不大、不崇拜自己就厚此薄彼,要做到一视同仁。

明星崇拜型观众以青少年为主,占有相当的比例。他们一般现场参与水平较高,偶尔可能会有一些叛逆和过激行为[11]。理想的互动方式是用运动家精神和冠军精神影响他们,将其培养为审美欣赏型等类型的观众。

宣泄型观众热衷于追求巅峰竞技带来的强烈刺激,这类观众具有从众性和躁狂性,在不良诱因的作用下易产生过激性行为。破坏型观众对比赛本身不太感兴趣,观赛动机在于借赛场的特殊环境和气氛,利用赛场的偶发事件或观众的冲动情绪挑起事端,发泄对社会的不满[11]。宣泄型、破坏型观众虽然只占很小的比例,但由于其容易产生违反道德规范甚至违犯法律的偏离行为,却是体育赛场中应该高度关注的群体。这两类观众产生偏离行为的原因主要有两点:第一,把体育比赛胜负与团体利益尊严等简单挂钩。可采取的对策是加强赛场文化建设,如悬挂或用电子屏幕滚动显示“比赛是节日,过程最重要,酸甜苦辣咸,味味无价宝”、“有些失望是不可避免的,但大部分的失望,都是因为您高估了我们,请原谅”、“科学巨人没有几个不曾屡遭惨败,我们又怎能要求运动员百战百胜”等语录;第二,赛场的偶发事件如裁判误判或肢体碰撞等,常常成为这两类观众过激行为的导火索。针对这类问题,可滚动播放“许多时候是我们不习惯,而不是事情本身不好,赛场只是发生了该发生的事”[15]、“不敢生气的是懦夫,而不去生气的才是智者[16]”、“自己害自己,莫过于乱发脾气[17]”、“原谅别人,就是给自己心中留下空间,以便回旋[18]”等名言。

为方便对观众赛场行为进行引导和控制,主办方可有计划地培育、招募和安置审美欣赏型和体验参与型等类型的观众,全面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他们的智慧,通过他们影响和带动其他观众[4]。例如,可设计有奖互动环节,鼓励观众通过网络或短信提供简短的广播稿或提供摄影作品,请观众通过电子平台参与最佳运动员和最佳摄影作品评选等;同时要着重抓好团体观众的组织工作,营造出和谐而热烈的赛场氛围[4]。

3.3 关注运动员的情绪变化并在必要时予以恰当的干预

刘淑慧的研究发现,参赛运动员可能产生的情绪体验有以下六种:紧张焦虑情绪体验、振奋情绪体验、陶醉情绪体验、激愤情绪体验、悔恨情绪体验和高级社会性情感体验。最容易对“运动员—观众”互动产生负面影响的当属由于对方恶意犯规、裁判偏袒等原因造成的激愤情绪体验。因此必须教育运动员有博大的胸襟,固然不能一味退缩,但对于对方运动员的恶意犯规决不应以牙还牙;固然要争取胜利,但也不要太在意一城一池的得失。既然不能选择不比赛,就要有风度地比赛,不能因为自己的激愤而忽略观众的存在,让运动员明白“输了人格,赢了比赛也无益”、“狭隘的赛场赢家必然是人生的输家”。

3.4 教育运动员更全面地向观众展示自己,增加沟通渠道

运动员首先当以优异的运动表现和运动家风度征服观众。其次,他们还可以通过电子屏幕以独特、睿智的语言介绍自己的座右铭、业余爱好、博客地址等,使观众能够更好地了解自己、支持自己。例如,用座右铭“成功就是做好每一个动作”暗示自己最看重比赛过程,用座右铭“人生难得一回搏,今朝不搏何时搏”表明自己斗志旺盛。

4 结语

我国的竞赛表演市场的拓展近年来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但仍然大有可为。“运动员—观众”互动的质量是影响竞赛表演市场的一个重要因素,运动员、观众、赛事组织方等多方主体的心理与行为都会对其产生巨大影响。赛事组织水平会同时影响运动员和观众双方的心理与行为,运动员的情绪状态、竞技状态、比赛动机、人格成熟度、人际沟通技能会影响观众的心理与行为,观众的观赛动机、人格成熟度、对赛事组织及运动员表现的满意度等以及对运动员的支持或反对态度会影响他们的观赛行为。比如人格成熟度之类的因素难以改变,但赛事组织方可以通过对观众和运动员加以规范和引导提高他们的互动技巧,调节他们的不良情绪,改善双方的互动行为。运动员可以通过提升自身修养、提高移情能力来赢得更多观众的大力支持。观众也完全可以积极为运动员鼓劲、减压,使运动员在良好的氛围中发挥出更高水平,为全体观众献上更为精彩的比赛。希望体育赛事组织方、运动队、体育人文学者共同努力,争取使我国“运动员—现场观众”的互动质量尽快实现实质性的提高,以推动竞赛表演市场的快速发展。观众通过观赛获得精神上的享受和心灵的滋养,运动队及运动员通过比赛展现自身价值,以赛带练,进一步提高竞技水平。

[1]张发强.让观众成为体育比赛的主体[J].体育文化导刊,2005 (8):3~4.

[2]辛江.感受韩国啦啦队文化[J].中国体育,2003(10):104~107.

[3]詹德华.倒彩!安贞焕们场上“斗”到场下[EB/OL].http:// news.sina.com.cn/c/2004-07-25/11253193766s.shtml.

[4]吕树庭.2008年奥运会观众研究[EB/OL].http://www.sport.gov.cn/n16/n1152/n2523/n377568/n377613/n377763/ 390331.html.

[5]胡笑丰.国乒“耍大牌”惹怒球迷观众稀少国内赛现危机[EB/ OL].http://sports.sohu.com/20090521/n264092574.shtml.

[6]网球比赛观众太吵闹李娜大喊“闭嘴”[EB/OL].http://blog.myspace.cn/e/402043817.htm.

[7]李娜浪费次盘优势不敌萨芬娜无缘奥运女单决赛[EB/OL].http://bbs.66163.com/viewthread.php?tid=888249,2008-8-17.

[8]Zajonc RB.Attitude effects of mere exposure.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M].1968.1~27.

[9]全国十三所院校组编.社会心理学[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5.236.

[10]章志光,金盛华.社会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279~297,366~376.

[11]冯惠玲,李树旺.实践人文奥运构建文明赛场[J].前线,2007 (11):67~69.

[12]彭聃龄.普通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326~350.

[13]孟昭兰.情绪心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270~285.

[14]黄希庭.心理学导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158~163.

[15]周国平.人生圆桌[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9.1~10.

[16]无名氏.[EB/OL].http://blog.edu11.net/space.php?uid= 6294&do=blog&id=232033.

[17]证严法师.静思语[EB/OL].http://www.kelecc.cn/blog/ 759777178/1293803535.html.

[18]无名氏.[EB/OL].http://bbs1.people.com.cn/postDetail.do?id=95903293.

Promotion Strategies for Athlete-spectator Interaction

SUN Yan-chuan1,ZHANG Yi-liang2,CAI Jiang2
(1.The Chinese Society of Education Secretariat,Beijing 100082,China; 2.The Affiliated Experimental High School of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Beijing 100032,China)

Analyzed the reason that caused the lack of sound interaction between athletes and spectators in some sport events as well as the importance of athlete-spectator interaction by using the deductive method,the inductive method,document analysis and historical research.Discussed how do factors such as familiarity between athletes and spectators and the motivation type of spectators affect the quality of the interaction and the primary problems existed in reality.On the basis of research findings in social psychology,sport psychology and some other fields,put forward a series of practical strategies which can help improve the athlete-spectator interaction.The strategies include improve the propaganda measures,guide the public opinion in a positive way,regulate the spectators’behavior according to their motivation and mood etc.

athlete;spectator;interaction;strategy

G804.8

A

1008-8571(2011)03-0010-04

2011-04-06

孙彦川(1979—),男,河北邢台人,硕士,研究方向:体育运动心理学、体育管理。

猜你喜欢

观赛赛场运动员
同时满足观影、游戏和观赛三大需求 Acer(宏碁)E8615 4K亮彩投影机
一位短跑运动员的孤独
我国优秀运动员商业价值的开发
最会挣钱的女运动员
运动员
对我国消费者现场观赛影响因素的初探——以全国排球联赛为例
赛场回眸
赛场回眸
赛场回眸
赛场回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