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英语文化教学偏误与教师应对策略
2011-08-15武守信
武守信
(平顶山学院,河南 平顶山 467000)
大学英语文化教学偏误与教师应对策略
武守信
(平顶山学院,河南 平顶山 467000)
目前,在高校大学英语教学中,普遍存在片面重视目的语文化而忽略本土文化的现象,这种教学理念与国家的既定教学目标是相违背的。教师作为教学的主要参与者,应该在意识形态、教师交流、教学方法、教学技巧等层面寻找相应的补救措施,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跨文化教学目标。
大学英语;文化偏误;应对策略
近年来,伴随着国外教育学家及其理论不断涌入国内,英语教育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一方面,大学英语教师的理论能力和教学能力有了相应提高。另一方面,学生的英语运用能力也得到了明显提升,这是我们教学活动取得的成绩,应该肯定。然而,我们通过实践发现,目前教学活动中还存在很多问题,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在语言教学中过度强调西方文化,从而导致“目的语文化被热捧,母语文化则被忽视”怪现象的产生,语言学习热潮的背后,隐藏着传统文化传承方面的隐患。
我们通过调查还发现,大学英语教师的跨文化知识素养不高,特别是在传统母语文化方面的修养不够,很难完成跨文化交际的任务。与西方文化的传入现状相比较,中国传统文化缺乏传递路径,这是目前大学英语教育中存在的严重问题之一。
一、文化的概念及语言、思维、文化之间的关系
1.1 文化的概念
人类学家泰勒曾经在广义上给文化做了定义:“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具有的其它一切能力和习惯。”[1](爱德华·泰勒,1987:1)根据泰勒的定义,我们可以看出文化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它包含了人类生活可能涉及到的精神文明成果和物质文明成果,是两者的总和,也(去掉“也”)因此,文化有着一定地理环境、历史条件、民族传统等方面的属性,代表民族特征最为本质的积淀。
1.2 语言、思维与文化之间的关系
思维方式是人们用以把握、理解、评价客观对象的思维框架或思维的程序。现代科学研究发现,人类的思维规律既有一致性,也存在着各种差异,思维共性体现了人类语言中的共性现象,思维差异反映出各语言的独立性或特性,它们影响着学习主体的认知途径及认知效果。很明显,因为思维方式受到语言的影响,不同语言代表着不同的思维方式,所以英语语言背后的思维方式与汉语语言背后的思维方式肯定是有差异的。根据Sapir-Whorf的解释,语言和思维是不可能孤立存在的,语言影响思维,思维影响语言使用,语言使用者本身又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使用语言的,因此,语言、思维和文化三者之间是密不可分,互相依存的关系。语言学家古德诺夫[2](束定芳,庄智象,2001)指出:文化是通过社会习得的知识,而语言则是人类特殊的语言能力,通过后天社会语言环境的触发而习得的一套知识系统,因此,语言属于文化的一部分,不难看出,语言是文化的基石,它影响着语言使用者的思维方式及其文化认同。美国语言学家拉德也在他的《跨文化的语言学》一书中明确指出:“一种语言既是一种文化的一部分,又是该文化其他组成部分的主要表现手段,影响到双方的文化传统”,语言和文化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它们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我们在语言学习的同时,也是在学习其文化。
二、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育现状
高校开设英语课程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将国外的先进理念和技术引入国内,增强中国的影响力,进而推动中国的发展。这种培养目标有两方面的要求,一方面是将外国的东西引进来,另一方面还要把中国先进的东西推出去,缺少任何一个方面都不能完成课程所设定的基本目标。然而,我们在教学中却过分强调了英语能力、英语文化方面的培养,过分强调了西方的思维方式和认识方式,中国的语言意识、传统文化却没有得到足够的认识。关于这一点,刘聪[3](2006)等人认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他们联合几名高校教师一起针对这个问题展开了探讨,认为片面强调英语文化、英语思维,盲目崇拜西方是中国主体文化的缺位和沉沦,容易导致中国人自信心的丧失,并积极主张在高校英语教学中加入中国传统文化方面的知识,弥补目前英语教学方面的文化不足。此外,许国彬[4](2009)也指出:不要盲目崇拜西方文化,要让每个大学生学会从世界文化的视野看中国文化,培养学生自己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进而发展中国的先进文化。
事实上,作为高校教师,我们不无痛心的看到,作为地地道道的中国人,学生们已经不再关心传统的中秋节,甚至对饱含中国传统文化的春节也熟视无睹,而去热捧西方的圣诞节、情人节、万圣节等,这充分说明我们的教育出了问题,学生的知识是从教师的教学活动中得来的,教师的知识结构、思维方式、文化意识等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决定着学生的思维方式和文化认同。在整个教育系统里,教师起主导作用,教师要通过大学英语教学,让学生学好语言的同时,还要让学生兼顾西方文化、母语文化的学习,教师的知识储备迫待提高。
由于教育体制等各方面的原因,我国大学英语教师的学科结构单一,教师在大学学习期间所受到的教育,基本都是语言理论及其语言技巧,传统民族文化知识方面的积淀不多,更缺乏在课堂上渗入中国文化的意识。教师知识结构不均衡的状况,是目前传统文化在英语教学中缺失的关键所在,它使得作为教育成品的个体丧失了我们的民族精神、立场和观念,而站在全民的高度上来看,又是文化的沦陷,或者说是西方国家对中国的文化殖民,这种状况必须改变。
三、大学英语教师的教学任务及其应对策略
由于我们的英语教学出现了偏误,需要针对情况寻找出相应的解决办法。我们认为大学英语教师固然要进行语言教学、传输西方的思维方式并通过语言传递西方文化,这是符合我们所设定的教育目标的。同时,我们也要重视民族传统文化知识的教学,做到中西兼顾,为顺利进行跨文化交际活动清除障碍。为此,我们认为应该在教师之间的文化互动、思维方式、知识储备及其意识形态等方面着手,弥补目前英语教学存在的缺陷。
3.1 教师文化观的意识形态中立
在全球化背景下,不同国家、民族的文化都被纳入了世界文化体系之中,互相渗透、融合并且相互碰撞,形成了“大文化”[5](岳红星,2010)局面。在这种背景下,各种文化之间相互交错,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也变的更加频繁,因此各种文化之间的冲突也就在所难免。特别是各国之间的经济地位不平衡,再加上政治、外交等方面的影响,文化传播极容易受到意识形态的影响,容易形成文化霸权或文化歧视,这实际上是一种不尊重文化的表现,更不利于文化的传播和接受。做为肩负文化传播重任的一名英语教师,我们应该认识到各文化层次之间没有高低优劣之分,相互之间是平等关系,要平等看待各种文化,争取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做到文化正态传播。
我们之所以要树立这样的意识,是因为文化的形成是历史的自然选择,本身并没有优劣之分,教师作为文化的传播中介,应该在意识形态上采取中立立场,在文化引进和对外传布方面忠实于原文化的本来形态,以便减少文化传播过程中的冲突,在文化传递过程中,要持意识形态的中立,不要轻易地贬低别人,抬高自己,更不要贬低自身,抬高他人。
3.2 教师文化知识的扩展
教师文化知识的扩展包括两方面的内容。首先,具备良好的民族传统文化修养;其次,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内涵。从广义上讲,这两方面都涵盖了两个不同文化的政治、经济、历史、地理、文艺、宗教、习俗、礼仪、道德、伦理、心理及社会生活层面;从狭义上讲,还可以包括日常用语、专有名词、成语典故、民间谚语等和形体表情等无声语言,它们都能够反映出各自的跨文化背景知识。
教师提升文化素养的渠道很多,诸如:学习语言文化界的相关理论理论、参阅能够反映英语国家社会、政治、经济、历史、宗教以及风土人情和生活方式的报刊杂志等等,教师需要再日常生活中做文化研究的有心人,不断丰富自己的跨文化知识面,才能够在教学中得心应手。
3.3 多角度思维的文化教学方式
文化教学的方式是多方面的,在与大学英语相关的文化教学中,无论是在教材选择、教学过程、教学技巧,还是师生交流层面,教师都可以选择适当的方式弥补文化教学的不足和缺陷。因此,教师在完成语言教学的同时,做好文化教学的方式是可以选择的,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教师要根据自身的知识结构、兴趣爱好、专业特点等,选择那些能让自己迅速把握语言点,又容易寻找文化切入点的教材,以使自己在文化教学中自然能够得心应手。
其次,教师要有合适的教学过程设计和课堂技巧。例如,张燕[6](张燕,2010)曾提出了大学英语课程的整合方式,认为非英语专业的大学生也可以学习英美国家的文学课程,让学习英语有余力的非专业学生学习英美国家的文学课程,不仅提升语言技能,更要拓展非英语专业学生的文化视野。这不失为一种文化教学的好方式,我们可以学习借鉴。当然,更需要我们自己不断摸索,并选择适合自己风格的教学方式。
再次,除了课堂上的文化传输之外,第二课堂也是教师有效的文化教学平台。比如,在英文电影、宗教故事、人物传奇等方面的交流过程中,教师要不失时机地进行文化渗透,让学生在师生讨论的过程中,既提高语言能力,又能扩展文化视野、丰富学生两种文化知识。
3.4 强化教师之间的文化互动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自身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水平直接决定着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能力水平,这种特殊的教学任务要求教师既要了解母语文化,又要了解英语语言所代表的文化。然而,由于文化所包含的内容过于宽泛,在有限的精力、时间条件下,教师所了解的也只是文化的一部分,不可能是文化的全部。我们认为教师之间的交流合作是弥补这一缺陷的有效方式,具体方式如下:
教师在跨文化交流、互动方面的方式是多样的,可以对文化进行分层,组成文化教研小组,并在各个小组之间进行交流、研讨;也可以在教材内容方面进行交流,真正吃透教材背后所隐藏的文化内涵,并作出相应的文化阐释;还可以在母语文化、外来文化的各个层面进行交流,取长补短等等,这些都是非常好的文化学习方式。
我们还应该注意到:语言和文化都是不断变化的,有关语言和文化之间的新理论也层出不穷,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密切关注东西方语言、文化变化的动态,不断学习、丰富和更新相应的知识;另一方面,教师应该关注文化研究的理论动向和前沿问题,并反思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适时改进,以实现文化的顺利传递。同样,独木不成林,做好这方面的工作更需要教师之间的紧密合作、相互交流,以提高自身的跨文化业务能力。
四、小结
在全球化的社会背景下,文化教学成了外语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然而,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过分强调了英语语言所代表的文化,而忽视了母语自身所代表的文化,造成了热捧外来文化而贬低母语文化的奇怪现象,母语文化缺失往往会导致跨文化交际的失败,这给中国快速、准确、有效地进行国际交流造成了很大阻碍。
在英语教学中,既要在学好语言知识、做好英语文化的教学工作的同时,还要在语言教学中做好母语文化的教学工作,使学生既要学到西方的语言和文化知识,又能学到传统的母语文化知识。我们认为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可以在教学活动的意识形态、文化知识积淀、教师之间的文化交流等方面改善目前教学中的缺陷,通过语言学习实现中西互通,使大学英语教学更加适应现实需求。
[1]爱德华·泰勒.原始文化[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
[2]束定芳,庄智象.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与方法[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3]刘 聪.走出文化集体无意识,挺立中国文化主体性——我们对圣诞节问题的看法[N].新快报,2006-12-20.
[4]许国彬.大学生跨文化学习能力与文化忧患意识的培养[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9,(11).
[5]岳红星.论外语跨文化教育中“大文化”观的建立[J].山东外语教学,2010,(5).
[6]张 燕.学英语课程与英语专业文学课程的整合研究[J].山东外语教学,2010,(5).
G642 < class="emphasis_bold">文献标识码:A
A
1671-152X(2011)03-0073-02
2011-05-07
武守信(1980-),男,河南汉阳人,平顶山学院教师,硕士,研究方向:跨文化、法律英语翻译理化。
周金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