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乐课堂教学与课堂活动探讨
2011-08-15贾素梅
贾素梅
(太原师范学院 音乐系, 山西 太原 030012)
【教育学】
声乐课堂教学与课堂活动探讨
贾素梅
(太原师范学院 音乐系, 山西 太原 030012)
声乐课堂教学和课堂活动构成了完整的声乐教学过程。声乐教师要通过课堂教学动态分析和自我意识调控,排除学生的心理、生理障碍,激发其歌唱动机,并在教学过程中灵活、合理地运用教案及超语言因素,把歌唱发声理论活化为歌唱发声实践,把无声的声乐作品活化为有声的音乐形象,在融洽和谐的教学气氛下,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其积极参与到学习中,主动探索歌唱发声技能和技巧,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声乐;课堂教学;课堂活动;信息;歌唱发声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文化产业紧跟经济全球化的步伐,逐步实现了资源的共享,在声乐教学领域内,教师和学生借助网络平台了解音乐作品以及教学资源,大大开阔了师生的视野,影响和改变了课堂教学模式。因此,外部环境的变化在加速和促进声乐课堂由原有封闭的课堂模式逐步转向开放型教学。本文拟从声乐课堂教学与课堂活动出发,阐述教师处理好课堂教学的关键在于转变教学观念,改变原有教学习惯,通过学习吸收科学、适用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来逐步完善教学活动,提高教学质量。
声乐是人声的音乐,它的乐器就是人体本身,是人体通过高级神经系统调节各发声器官来进行歌唱的。声乐课堂教学应依据其教学规律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充分体现声乐教学原则,反映声乐教学特点,并使其规律和特点在声乐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得到细化。
一、声乐课堂教学的特点
其一,兴趣性和积极性。歌唱是要有心理和思想准备的,学生要有非常好的心理状态和良好的歌唱欲望,才能按照声乐教师的要求去歌唱,否则是唱不好的。因此,声乐教师要努力培养学生学习声乐的兴趣和积极性。首先是因材施教,合理编排难易适中的教学内容,使学生保持对歌唱学习的兴趣;其次是通过赏识教育、观摩、实践音乐会等形式使学生在学习和演唱的过程中获得一定的成就感和自信心;再次是声乐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的思维活动处于兴奋活跃的状态下,能够更好地掌握歌唱发声技巧。
其二,针对性和合作性。在声乐课上师生之间的信息交流直接方便,学生的演唱和教师的示范直观直感,其最大的特点是针对性强。声乐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课堂实际情况对教学内容做临时调整,也可根据学生歌唱发声所存在的具体问题,决定教学步骤、教学手段以及练声曲和歌唱曲目。
“声乐学习的过程是由传授者——教师、接受者——学生以及作为传授与接受技能的传递媒体三者相互作用下的一个动态的信息传递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声乐教师必须依据信息传递规律,把主观的歌唱发声技能经过加工传送给学生。”[1]同样,学生必须把接收到的各种歌唱发声技能信息同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整合,从而建构自己的歌唱发声体系。因此,教学双方的合作和信任就成为教学的先决条件。
其三,巩固性和发展性。声乐课堂教学由练声和歌曲演唱两部分组成。练声的目的是为了在旋律相对稳定、母音一致的情况下利用较短的时间,使学生获得基本的歌唱发声技能,然后把习得的歌唱技能迁移到歌曲演唱中。当学生经过反复练习,掌握了基本的发声方法后,声乐教师将会提高学生的歌唱发声技术要求,使其向更高级水平发展。因此,声乐课堂教学看似每节课都大体相同,其实却是在稳定中求发展,在量变中发生质变。
二、声乐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必要手段
由于学生个体的专业基础、学习的进度、接受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同,决定了声乐课堂教学主要采用一对一的教学模式,具有灵活性大和可变因素多的特点,但声乐教学仍应遵循统一、和谐、平衡、循环的教育、教学原则,实现教育目标。
其一,排除学生的心理、生理障碍,激发其歌唱动机。声乐教师要通过课堂教学动态分析和自我意识调控,保证学生的心理安全感。声乐学习的过程不但是认知的过程,也是心理变化的过程,而认知的效果常取决于心理变化,变化是心理发展的反映。认知活动以积极的智力活动为前提,积极的智力活动来自人的创造本能并发展为创造性思维。在声乐课堂教学中,学生只有在安全的心理环境下,才能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创造性的歌唱活动。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声乐教师应积极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尊重学生的人格,使学生不感到胆怯和紧张,在纠正学生错误时要把握好尺度,不能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并在此基础上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课程设计,逐步培养学生的成就感,激发学生潜在的、强烈的内在动机,强化学生坚毅、勇敢的进取精神。
其二,在声乐教学过程中合理运用超语言因素。超语言因素是指非语言(如肢体动作、手势、表情等)和副语言(如嘘声、假噪音、各种笑声、说话的间断等无意识话语行为)。在声乐课的教学过程中合理使用超语言因素能够简化教学内容,增强理解,尤其是经常重复的内容,通过超语言形式简化讲解,既增强了学生的理解,又提高了教学效率。比如在歌唱过程中,教师可以张大嘴示意学生打开口腔,通过嘘声示意学生此处应控制音量等等,使学生能够比较直观及时地领悟教师的意图,达到良好的教学和歌唱效果。
其三,在声乐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教案的导向与运用。课前声乐教师要根据学生个体的不同情况,精心编排教学内容。教案的设计要突出重点和难点,并尽可能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达方式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兴趣,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在教学过程中,声乐教师要调整自己的精神状态,在乐观向上的情绪下进行授课,能够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歌唱发声和语言行为的反馈灵活处理教案、组织教学,最大限度地发挥声乐教师的主导地位,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其四,在声乐教学过程中要适时简化教学语言。“声乐教师有两种语言,一种是科学地叙述真实情况的语言,我们称为第一语言;另一种是形容性、诱导性和比喻性的语言,我们称为第二语言”。[2]329在教学过程中,完全运用第一种教学语言,虽然科学真实地给学生传授了歌唱发声理论,让学生了解了歌唱发声方法,但“声乐发声和语言的有关肌肉很多是非随意肌,你无法直接用意念调动哪一种肌肉收缩或放松。有时一种肌肉紧张,其他无关肌肉也连带紧张,你想使一种肌肉放松,结果不该放松的肌肉也放松了”[2]329。而采用声乐教学的第二语言,虽然不符合自然逻辑,但却十分形象,易于学生理解和实践。当声乐教师想让学生获得头腔共鸣时,跟学生说通过打开鼻咽腔获得头腔共鸣,理论上没错,但学生不会具体操作。但如果跟学生说,在吸开喉咙的前提下,模仿哭的感觉唱,学生会自然张开鼻咽腔歌唱,就容易达到预期的歌唱效果。因此,声乐教师要巧妙运用声乐教学的第二语言去表述第一语言的要求,通过简化教学语言使复杂的歌唱发声方法简单化,便于学生发挥想象以掌握歌唱发声技巧。但前提条件是声乐教师必须通过第一语言的形式让学生知道客观歌唱发声原理及状态的变化。
三、声乐课堂教学活动的任务和形式
在声乐教学中,教师通过细致入微的讲解和示范引导学生进行歌唱发声训练。从整个教学内容比例来看,歌唱发声理论所占的比重远小于歌唱发声实践活动。学生在课堂上根据教师的要求进行歌唱发声练习,教师则不断地调整学生的歌唱发声状态,使其达到最佳状态。这种实践性很强的教学活动包含了多方面的内容,声乐教学活动的“活”,其语意可延伸为活化或激活的意思,在声乐教学中包括三方面的内容:把歌唱发声理论活化为歌唱发声实践;把无声的声乐作品活化为有声的音乐形象;把教学活化为交流。声乐教学中的“动”可理解为“调动”,也包含三方面的内容:调动学生身体各个器官;调动学生的认知结构;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1.声乐课堂教学活动的任务
其一,把歌唱发声理论活化为歌唱发声实践。声乐发声理论是对歌唱发声技能的文字性概括和总结,承载着语义和情感等方面的信息。在声乐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学科教学内容或歌唱技术要求的需要,指导学生进行反复、巩固的技术训练,学生则根据教师的技术要求,在不断实践和应用中,逐步加深对歌唱概念的认识和理解,从而逐步巩固歌唱技能的基本要求和方法。因此,声乐课堂教学过程,本身是一个实践和应用的过程。声乐教师要运用恰当的语言,通过讲解、对比、示范等启发式的教学方法把歌唱发声理论活化为歌唱实践。
其二,把无声的声乐作品活化为有声的音乐形象。声乐是用人声来表达音乐的。声乐表演则是歌唱者对声乐作品的再创造。在歌唱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对歌词、音乐以及作品的风格进行细致的分析,通过言语行为或录音、录像,把无声的声乐作品活化成有声有色的歌声,让学生全面感知作品的内涵。学生必须在作品中寻找“自我”,在表现作品的过程中建立自己的艺术个性。如果不活化作品内容,只是按照谱面歌唱,就相当于照本宣科,声音再好也不会打动人心。
其三,把教学活化为交流。声乐教学一对一的教学模式促使师生间的关系显得尤为重要。和谐的师生关系不仅使教学信息传输通畅,而且使教学过程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之中。声乐教学过程是相对机动的,如果在学习的过程中,师生相互信任,配合默契,即在教师主导作用下,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其积极参与到学习中,主动探索歌唱发声技能和技巧,将会使声乐教学在生动活泼、热烈宽松的教学气氛下进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相反,如果师生之间缺乏交流,彼此生疏,学生不能领会教师的意图,教师由于对学生的知识结构和接受能力了解不够全面,就会极大地影响教学的效率和进度。因此,课堂活动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学过程要在交流中进行,通过交流,促进学习,发展思维。
2.声乐课堂教学活动的形式
声乐教学过程一般经历两种不同性质的阶段——歌唱发声能力的训练和运用声音能力的训练。歌唱发声能力的训练重在掌握歌唱发声方法及规律,包括音域的扩展、呼吸的训练以及共鸣的运用等等;运用声音能力的训练重在实际运用,通过艺术化的声音表现声乐作品,是整体歌唱运动的集中体现。把声乐课堂教学划分为歌唱发声能力的训练和运用声音能力的训练,充分体现了两个阶段的内在联系和各自发展的阶段性。
声乐教学活动可分为:理解活动、操练活动、模仿活动、实践活动。理解活动是指学生对歌唱发声理论知识的心理解码过程。操练活动一般分为机械操练、意义操练和交流操练。练习形式很多,主要是围绕培养学生的歌唱发声能力、呼吸及共鸣腔体的运用能力来进行。模仿活动包括音色、语音、语调以及情感因素模仿。模仿实质上是延续的,模仿形式由简到繁、由低级到高级。实践活动是学生在已掌握歌唱发声技能的基础上,在教师的指导下,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运用已有知识对作品的词曲结构和风格进行分析,然后对作品进行演唱。
声乐课堂活动是实施课堂教学的基本因素,是教育、教学思想的具体体现。声乐课堂教学活动是在语言学、心理学、教育理论以及社会学、行为学、信息学等相关学科思想指导下进行的。这样的课堂教学活动能使课堂教学富有成效,更好地对学生进行信息传播、思想教育、思维训练、情感和能力培养,使学生在声乐学习的过程中,逐步掌握学习的要领和方法,形成富于个性的演唱风格。
[1] 贾素梅.试论信息加工理论在声乐教学中的应用[J].新课程学习,2010(4).
[2] 石惟正.声乐学基础[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
1672-2035(2011)05-0166-03
G642
B
2011-07-12
贾素梅(1973-),女,河北定州人,太原师范学院音乐系副教授,硕士。
【责任编辑 张 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