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国家和地区对华科技合作政策分析
2011-08-15李秋香
李秋香
(黄淮学院 国际学院,河南 驻马店 463000)
典型国家和地区对华科技合作政策分析
李秋香
(黄淮学院 国际学院,河南 驻马店 463000)
在全球科技资源自由流动与配置的客观进程中,国际科技合作和世界经济与科技发展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美国为我国科技合作最重要的国家,我们需要学习其创新政策和管理经验。中英之间的科技合作正处于历史上的最好时期,而且英国是欧洲国家中对华投资最多的国家。德国是我国在欧洲最重要的合作伙伴,德国今后仍然是我国对外科技合作的重点国家之一。法国是第一个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西方大国。中法先进的研究计划以较少的投入,却在两国众多科研机构、科研人员等之间产生了强烈的共鸣。俄罗斯的科技仍具有相当大的实力和潜力,也是我国开展科技合作的重要伙伴和技术产品出口的潜在市场。
科技合作;政策;大科学项目
全球化趋势下,国际科技结构的新变化主要有利于发达国家,对于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而言,国际科技合作更多地表现为挑战[1],但科技合作也为我国特别是我国的经济相对发达地区带来了机遇[2]。作为全球科技研发资源自由流动与配置的一种客观进程,国际科技合作和世界经济、科技发展相互作用、相互影响[3]。中国政府已经提出,到2020年,使中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国际经验表明,这个发展阶段是经济社会结构变化最为活跃的时期,传统生产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日益递减,技术创新的重要性明显上升[2]。
一、美国对华国际科技合作政策分析
美国是我国重要的科技合作伙伴,目前,美方对华科技合作总的政策是“合作加控制”。这种政策主要表现在:一方面,美国在环境、能源、可持续发展等具有巨大商业前景的领域积极推进与中国的科技合作;另一方面在高技术领域,如航天航空、国际空间站等大科学项目合作上对中国采取严格的控制,对华技术出口管制非常严格。
从美方角度看,对华科技合作主要希望通过合作达到三个目的:从经济利益上,为美国的技术和产品进入中国创造条件;从战略角度上,在全球问题以及涉及美国国家安全和美国全球战略利益等问题上,希望通过科技领域的合作对中国施加影响,取得中国的支持和配合;在基础科学领域中,利用中国特定的地理位置和条件,取得我国的特有品种、资源以及其他美国不易得到的研究条件,包括不断吸引我国的优秀人才到美国从事研究工作等。
长期以来,美国对华高科技的出口限制一直是制约中美关系发展的一个敏感而复杂的问题。实际上,美方一直把对华技术转让作为其对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将其作为对华施加压力的一个筹码,尤其冷战结束后,以1989年为例,根据美方资料,美国政府当年至少中断了300项对华出口的许可[4―7]。尽管中美两国已经开展了众多领域的科技合作,也取得了积极成效,但目前仍然存在很多问题,主要包括政治因素、知识产权、经费、部门间协调等。当然,中美科技合作虽然存在诸多问题,但是双方科技合作仍是我国对外科技合作中规模和收获最大的。中美两国在科技上有共同的需要,双方合作具有明显的互补性和巨大潜力。
以往的经验证明,在我国有优势的学科和高技术领域,美方仍将主动寻求与我国合作。此外,针对美方目前科技工作的重点和兴趣,一些兼顾对方、为我所用的合作项目也将引起美方的兴趣,可使中美科技合作扩展到新的领域。例如“9·11”事件后,反恐成为中美合作的一个典型领域,而且涉及许多层次,这为生物防恐、信息安全、高性能监测技术和设备方面的合作提供了契机。
美国至少在21世纪的上半叶,仍将是世界上经济最强大、科技最发达的创新型国家。以美国为最重要的科技合作国家,学习其创新政策和管理经验,对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目标的实现必然大有裨益。
二、欧洲对华国际科技合作政策分析
中国和欧洲国家之间的科技合作是中欧关系的一个重要层面,无论在国际经济和科技合作领域,还是国际政治和外交领域,它都赋予了中欧关系实质性的内涵和持续的动力[8]。欧洲,尤其是英国、德国和法国,科技水平也属于世界一流,而且对华技术合作态度相对友好。
(一) 英国对华国际科技合作政策分析
中英之间的科技合作正处于历史上的最好时期。近年来,英国对华国际科技合作在继续坚持与美国、欧盟和传统盟友国家紧密合作的基础上,越来越重视与中国合作。尽管从目前的合作深度和广度上看,英国对华科技合作还远不能与对欧美的科技合作相比,但从发展幅度和空间上看,潜力是巨大的。英国对中国参与国际科学研究,特别是大科学计划持越来越积极的态度。随着中国科学家在英国工作的人数逐年增加,英国科学家对中国科学家的能力和潜质了解加深,愿意与中国科学家合作的发展趋势在上升。中英高层间开展科技合作的共识和认同正在不断加强,这为中英之间开创科技合作新局面创造了非常有利的条件。
中英双边科技合作具有较强的互补性,主要表现在:第一,英国对技术封锁没有美国那么严。相对来讲,从英国向中国转移技术,限制较少,相对容易。第二,中方人员到英国可接触到世界一流的科技人才、先进管理理念和新技术,英方则希望进一步开拓中国市场。由于英国的科技产业化程度相对于其他一些技术大国来说较低,因此,获取可转移的技术空间要大一些,技术转让的成本也相应会低些。第三,英国政府积极鼓励中国企业到英国发展,向英国和欧洲市场投资。英国企业管理规范,中国企业一旦落户英国,可平等地享受英国中小企业的各项优惠政策。中国高技术企业“走出去”到英国创业适逢其时。第四,中国在一些科技研究领域,如干细胞、重大流行病防治、航天技术等,有独到之处,英方愿意通过合作获益。第五,语言障碍相对较小,英语较之法语和德语更易流通使用。最后是政治方面的有利因素。中英之间政治上和经济上共同点多,合作发展的共识不断增强[9],而且英国是欧洲国家中对华投资最多的国家。
(二) 德国对华国际科技合作政策分析
德国是我国在欧洲最重要的合作伙伴,也是世界重要的科技大国之一,德国至今已与50余个国家签署了科技合作协定或协议。同时,德国还是30余个国际科学组织及科研机构的成员国[10]。德国在政治、经济上一向与我国关系良好,在技术转让方面也比美国、日本开放。
中德科技合作以政府科技合作为导向,两国相应部门之间、全国性科研组织之间、科学基金会之间相继签署了一系列合作协定或议定书,形成了以政府科技合作为主渠道的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科技合作局面。在政府科技合作的带动下,两国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企业和科技人员个人之间建立了广泛的接触和联系[10]。近年来,德国的全国性科研组织几乎都在华设立了代表机构。中德两国的合作内容不断丰富,合作领域不断扩大。迄今为止,合作几乎涉及到科学技术所有的关键领域,从基础研究到应用研究,从能源、环境、农业、卫生等传统领域到航空、航天、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先进制造及自动化等高技术领域。在科技合作中,除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之间的合作,中德两国也十分重视吸收工业企业参与合作,并且在激光、先进制造技术、可再生能源等领域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工业界积极参与科技合作项目,实施“2+2”合作模式,已经并正在为促进两国经济技术合作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近三十年的实践表明,中德科技合作是成功的、卓有成效的,对学习了解现代科学,引进、消化先进技术,提高我国整体科研水平和培养青年科技人才,均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多年来,在德国科技管理部门和研究机构中出现了一批了解中国和热心中德科技合作的人士。德国今后仍然是我国对外科技合作的重点国家之一。
(三) 法国对华国际科技合作政策分析
法国是第一个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西方大国。两国建交40多年来,虽然双方的关系有一些小波折,但总体而言是向上向前发展的[8]。法国和中国的科技合作起步较早,1978年,中法两国在北京签署了政府间科技合作协定,成立了科技合作混委会,从而使中法科技合作走上了友好、互利、平等的发展轨道。
在双方政府的有力支持和科技界的共同努力下,中法科技合作已从最初的科技人员交往与互访发展到今天的合作研究,共同开发,技术引进和人员培训等多层次合作的新阶段。为进一步突出高新技术合作与交流的地位,促进两国在高技术领域的合作,中法两国政府于1991年在北京签订了“中法先进研究计划”合作协议,并成立了专家指导委员会。中法先进研究计划的重点是进一步加强双方在生物医学、生物农业、环境、信息科学、材料科学和地学六个领域的合作。当前中法科技合作形成的多层次、宽领域、全方位合作的局面中,中法先进研究计划可谓功不可没。虽然看起来计划的项目规模小,但其涉及面广,长期以来,已在两国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企业以及地方之间搭建了广阔的平台,为两国科研人员的交往提供了难以替代的渠道。总体看来,中法先进研究计划以较少的投入,却在两国众多科研机构、科研人员等之间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三、日本对华国际科技合作政策分析
日本在战后经济恢复后,技术上有一个从最初的学习模仿西方产品到消化吸收并创新的过程。在1986年制定《研究交流促进法》以后,日本打开了封闭的大门,逐步开始接纳外国研究人员进入日本的研究所工作,加强了国际间的共同研究。经过了赶超欧美的过程后,又面临世界性IT、生命科学等新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日本进入了以自己的知识创新、以自我知识产权来推动经济发展的新时期[11]。
中日两国都是亚洲具有重要影响的国家,中日关系是中国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中日科技合作在我国国际科技合作总体布局中处于重要地位,中日双方的合作既符合各国的利益,也能促进区域政治、经济、科技等领域的共同发展。近年来,中日科技合作的环境与条件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从积极的方面看,中日两国经济贸易规模连年快速增长,科技人员往来的规模不断扩大,两国产业界之间的科技交流与合作发展迅速;两国科技部门在基础研究、生态环境、信息通信技术、软科学等领域的科技合作项目增多;科技合作项目中有实质性内容的产学研合作项目逐渐增多;在经济、科技全球化的世界性潮流中,区域合作和多边合作项目也在逐渐增多。另一方面,由于两国间存在历史问题与现实问题,双边关系处于两国邦交正常化以来最复杂和最困难的时期。日本政府对华官方开发援助从2000年度以来连年减少,双方科技合作受到政治因素的干扰,尤其是政府间科技交流与合作受到的影响较为明显。
综观近年来的中日科技合作协定的实施,合作呈现几个特点:第一,在开展的合作研究项目中,有实质性内容的项目较前几年有所增加,有些项目受到国际学术界的重视;第二,为适应经济全球化、科技国际化的发展趋势,日本从自身的经济、科技利益出发,开始与我国在基础研究、地球环境、软科学等领域开展合作;第三,双方开展了一些大型的、有一定影响的合作项目,较好地配合了我国大型科研、开发等研究工作的开展,起到了较好的促进作用。
通过开展共同研究,加深了双方科学家的理解,促进了各自国家的科技发展。
近年来,日本从自身的国家战略出发,调整了国际科技合作政策,强调“以我为主”,维护日本在科技领域的优势,同时在国际科技合作中发挥“领导”作用,提高日本的国际地位。在对华科技合作方面,一方面重视与中国的科技合作关系,积极吸引我国科研人才为己所用;同时又将中国视为经济和科技的主要竞争对手之一,加强对我国科技情况的信息收集,对与我国开展高新技术合作态度谨慎。
中日政府间(JICA渠道)技术合作是日本政府对华官方开发援助的一部分,也是改革开放后较早启动的政府间技术合作渠道之一。通过该渠道的合作,中方取得了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其主要表现在:利用日本技术、资金建立了一批实用技术方面的具有较高水平的研究开发机构;学习、吸收了日本许多先进的实用技术和工艺方法,对提高我国一些行业的研究开发水平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促进了我国科技人才的培养;促进了我国的地区开发和地方对外科技交流等。除JICA渠道外,中日民间科技合作与交流作为中日科技合作的基础和主体,近年来也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为提高产业技术水平、提高企业创新能力以及人才培养都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日本跨国公司为了充分配置其在中国的人力和市场资源,正在中国建设包括研发、生产和销售在内的整个产业链条。越来越多的日本大企业对与我国研究机构、大学开展产学研合作感兴趣,普遍注重借用中方科技力量开展研发活动。部分日资企业同中国本土企业的关系由竞争开始转向合作,一些日中跨国公司正在建立战略联盟,如三洋电机与海尔集团、松下电器与TCL。日中大企业之间由过去有不同差距的“不平等的技术协作”关系向“对等的相互互利的全面合作”关系转变。随着市场竞争的进一步加剧以及中国企业的不断强大,类似于家电领域的中日跨国公司战略联盟也将会在其他领域出现。
然而,日本政府的对华政策对中日民间的科技交流也有一些负面的影响。如日本经济产业省在2005年7月1日公布的《2005年度通商白皮书》渲染中国经济发展存在的风险,引导日本企业减少对华投资,同时鼓励日本企业增加对巴西、俄罗斯、印度、南非等国家的投资。日本经济产业省出版的《2005年度制造业白皮书》也有类似表述。此外,由于日本政府大幅度削减对华ODA经费,日本不少科技友好团体面临着不同程度的经济困难,而国内一些对口的民间交流团体也因体制改革等原因,缺乏政府资金支持,影响了正常的接待与交往。这种状况使得一些传统的渠道面临困境。
四、俄罗斯对华国际科技合作政策分析
与前苏联相比,俄罗斯的总体科技水平虽然明显下降,但其优势科研项目和科研队伍本身仍保持着世界先进水平。2000年5月俄罗斯对本国科技实力进行新的评估表明,在当今世界上102项尖端科学技术中,俄罗斯在其中的52项保持世界领先地位,27项具有世界一流水平[12―13]。
21世纪的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建立,使得俄罗斯对与我国开展科技合作相对开放。在不少高技术领域的合作项目上,西方国家对我国实行技术封锁,与此相比,俄罗斯的对华科技合作环境则明显宽松,这也使得俄罗斯成为自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与我国开展国际科技合作收益最大的地区之一。目前,多层次、宽领域的中俄科技合作主要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一) 技术和人才的引进仍为主要合作目标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政局动荡、经济危机的局面虽然给中俄科技合作的开展带来了一些困难,但困难和机遇并存,正是这一特定时期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引进技术、引进人才的历史性机遇。我国正是抓住了这样一个历史机遇,适时开展了对俄“双引”工作,引进了不少经济建设急需的技术和人才,成效显著。
由于在一些领域,中俄两国的技术差距明显,所以利用科技合作的渠道来获取俄方技术,以满足我国经济建设、国防建设和科技发展三个方面的战略需要,成为我开展对俄科技合作的主要任务和目标。许多对俄科技项目本身就源自于科技攻关计划、863计划、攀登计划、火炬计划、星火计划等国家科技发展计划,以及军工科研计划的项目。通过对俄科技合作,掌握有关先进技术,使我国在一些领域的技术水平实现了跨越式进步。随着俄罗斯经济状况的好转,引进俄罗斯技术和人才的难度在不断增大,但是合作的机会和项目仍然不少。今后一段时期,通过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科技合作,有目的、有选择地引进俄方先进技术为我所用,仍是我对俄科技合作的重要目标之一。
(二) 平等互利,共荣共赢
这些年我国对俄科技合作取得了显著的科技、经济效益,但无论是从俄购买高新技术、样机,还是委托设计、专家讲学都是在平等互利基础上进行的,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俄罗斯政府和科技界开始注重知识产权的价值,技术转让要价也越来越高。加上西方国家的高价竞争,我国对俄科技合作所需的费用已明显提高。必须指出,与任何国际合作一样,中俄科技合作也必须遵循互利互惠的原则,没有长期建立的互知互信基础不可能合作,没有双赢则谈不上可持续发展,任何不切实际的急功近利的做法都将对中俄科技合作的良性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三) 地区间合作方兴未艾,民间合作大有可为
目前,省、市政府已经认识到开展对俄科技合作和技经、技贸结合的合作能带来不少实惠,例如极具地缘优势的黑龙江省[13―14]。因此,几年来省、市领导纷纷率团访俄,为引进技术和人才,为扩大双边经贸、科技合作寻找合作伙伴,开辟合作领域,从而促进了企业之间、科研院所和大学之间以及行业协会、民间社团之间开展各种形式的合作,为中俄政府之间主渠道合作注入了活力。
(四) 进入技经结合、技贸结合的新阶段
中俄科技合作基本上走过了一般性考察、互访、签订合作意向的阶段,已进入到合作双方有更明确的目标、合作重点逐步走向高新技术领域并实现产业化、商品化和国际化的趋势,实实在在地开展技经结合、技贸结合的合作,科技合作同扩大双边技术含量高的商品贸易结合起来。俄罗斯作为我国最大的邻国,其科技仍具有相当大的实力和潜力,也是我国开展科技合作的重要伙伴和技术产品出口的潜在市场。继续保持并发展我国与俄罗斯的科技合作关系,无论从经济和科技发展的需要上看,还是从配合我国外交总体格局考虑,都是很必要的。我们必须转变观念,适应对俄合作的各种情况变化,不能简单套用固有合作模式,应注重实效。
五、其他国家对华国际科技合作政策分析
除上述国家之外,与中国保持良好的科技合作关系的国家和地区仍然很多,如加拿大、澳大利亚、独联体国家,以及新加坡、韩国、中国台湾等亚洲国家和地区,这些国家和地区的科技水平虽然不如发达国家,但是仍然较我国国内先进,因此加强科技合作与交流,有利于我国科技的发展。
美国为我国科技合作最重要的国家,学习其创新政策和管理经验,对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目标的实现必然大有裨益。中英之间的科技合作正处于历史上的最好时期,而且英国是欧洲国家中对华投资最多的国家。德国是我国在欧洲最重要的合作伙伴,德国今后仍然是我国对外科技合作的重点国家之一。法国是第一个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西方大国。中法先进研究计划以较少的投入,却在两国众多科研机构、科研人员等之间产生了强烈的共鸣。俄罗斯作为我国最大的邻国,其科技仍具有相当大的实力和潜力,也是我国开展科技合作的重要伙伴和技术产品出口的潜在市场。继续保持并发展我国与俄罗斯的科技合作关系,无论从经济和科技发展的需要上看,还是从配合我国外交总体格局考虑,都是很必要的。我们必须转变观念,适应对俄合作的各种情况变化,不能简单套用固有合作模式,应注重实效。中日国际科技合作虽然存在一系列的困难,但存在很广阔的合作前景。加强与加拿大、澳大利亚以及新加坡、韩国、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科技合作与交流,有利于我国科技的发展。
[1] 傅建球.国际科技合作新趋势对中国的挑战及其对策[J].国际技术经济研究,2005(1).
[2] 傅建球.国际科技合作新趋势对中国科技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及其对策[D].南宁:广西大学,2003.
[3] 傅建球.国际科技合作新趋势与中国的科技发展[J].技术与创新管理,2005(1).
[4] 沈国兵.美国出口管制与中美贸易平衡[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6(3).
[5] 吴桂凤.美国对华技术出口管制以及对中美贸易的影响[D].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7.
[6] U.S. Department of Commerce.Export Administration Annual Report Fiscal Year 1989[R].Washington:U.S. Department of Commerce,1990.
[7] Johnson-Freese,Joan.“Alice in Licenseland:US satellite export controls since 1990”[J].Space Policy,2000(3).
[8] 赵俊杰.中欧科技合作关系评述[J].和平与发展,2000(2).
[9] 姜岩,杨福家.中英教育、科技合作前景广阔[J].科技信息,2001(12).
[10] 李建峰.德国的国际科技合作[J].科技经济透视,2003(11).
[11] 张楠,罗睿.论中法两国全面的战略伙伴关系[J].法国研究,2005(1).
[12] 华强.日本的国际科技合作[J].科技经济透视,2003(10).
[13] 潘鑫.黑龙江省对俄罗斯科技合作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2006.
[14] 李凡.黑龙江省对俄罗斯科技合作研究[D].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2002.
G321.5
A
1006-5261(2011)04-0031-04
2010-11-25
李秋香(1980―),女,河南兰考人,教师,硕士。
〔责任编辑 朱占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