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校图书馆建筑设计之功能“本位”
2011-08-15杨琴李健
杨 琴 李 健
(西南大学图书馆 重庆 400715)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与之相匹配的高校图书馆馆舍建设也进入快速发展的阶段。据统计,进入新世纪,中国大地新建起了数百座高校图书馆〔1〕,其中,2007年新建图书馆面积为97 万 m2〔2〕,2008 年则达到 315.72 万 m2〔3〕。截至 2008 年,馆舍面积超过5万m2的达到27家〔3〕。在高校图书馆馆舍建设的风潮中,体现各种设计思想和风格、各种追求目标和定位的大楼在不断涌现。那么,高校图书馆建筑有无共同遵循的基本原则,在高校建筑群中图书馆如何体现自己独特的定位和根本宗旨,也即本文所述的“本位”在哪里?笔者试图通过对高校图书馆建筑的“本位”、建筑设计如何体现其“本位”的探索,为正在或即将进行的高校图书馆建筑设计提供借鉴。
1 建筑“本位”的一般范畴
所谓“本位”,根据《辞海》里的解释,意指事物的根本或者源头,建筑的“本位”即建筑的根本所在。建筑的根本是什么?这涉及对建筑目的、意义、存在方式的探究,关于这一问题的回答可以从建筑的起源、建筑创作的轨迹、现代建筑主张里找寻答案。
一说建筑起源于防寒、祛暑、荫蔽、安全等实用的生活要求〔4〕。人类在原始社会初期生产力发展水平极其低下的情况下,为了遮风避雨,抵御猛兽侵袭,产生了最初对居住空间的要求。一说建筑起源于对神灵的敬畏和崇拜,祭坛是迄今发现的人类最早的建造物之一,宫殿、庙宇、祭坛、陵墓、教堂、纪念碑、园林等,这些全部或基本上服务于精神生活的建筑,其成就远远超过了住宅、作坊、堡垒等服务于物质生活的建筑〔5〕。
从建筑创作的轨迹来看,一般经历如此过程:本原——创造和原型结合——建筑作品——风格形式——消解——再创造〔6〕。这样的过程称为本原建筑创作,“本原”在建筑学中指建筑目的,即业主对最终建筑作品所承担功能的期望。从创作轨迹来看,建筑目的是起点,是建筑创作各环节的参照点,也是最后检验建筑作品成功与否的标准之一。所以,建筑目的所蕴涵的功能目标自始至终贯穿建筑创作过程。
从现代建筑主张来看,“重视居住功能,充分考虑空间运用;重视新型建筑材料的应用;反对装饰,提倡简练的建筑形式和经济、逻辑的设计”是对现代主义建筑思潮的简要概括〔7〕,实用性、功能性仍然是现代建筑风格彰显的主要思想。现代建筑风格强调建筑的功能设计应当着眼实际,以人为本,建筑设计应围绕人的活动而进行。
从建筑的起源、创作轨迹、现代建筑主张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建筑都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物质、精神需求而提出的空间主张,都为实现建筑的功能而设计,功能是建筑设计中的核心要素,而且“功能”也是个动态的概念,其内涵随着人类需求的变迁不断丰富、发展。加拿大著名设计师罗布森说过:建筑是带有功能的雕塑〔7〕。何镜堂院士说“我认为建筑的功能永远是它的第一性,离开了使用功能,那这个建筑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8〕这就是建筑的“本位”,也即根本所在,建筑因此而产生,也因此而存在和不断发展。
2 高校图书馆建筑“本位”的具体体现
根据建筑“本位”的一般范畴,高校图书馆建筑“本位”的特殊范畴亦应立足于自身独特的功能需求。为此,明确高校图书馆建筑的“本位”首先要清楚其功能主张。关于图书馆的功能研究,早在1975年,国际图联在法国里昂召开的图书馆职能科学讨论会上,一致认为图书馆主要有以下四种功能:(1)保存人类文化遗产;(2)开展社会教育;(3)传递科学情报;(4)开发智力资源。2000年,国际图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学校图书馆宣言:学校图书馆在教学中为全民服务》开宗明义将学校图书馆的使命确定为:“提供信息与思想,传授给学生终生学习技能,并开发他们的想象力,从而使他们成为有责任感的公民。”〔9〕我国教育部在2002年2月21日发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修订)中对高校图书馆功能作了明文规定:“高等学校图书馆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履行教育职能和信息服务职能。”综观这些叙述,其实可以用“藏”、“用”、“育”三字简洁概括高校图书馆的主要功能。图书馆的产生,是保存人类文化遗产的需要。因为有了图书馆这一机构,人类的社会实践所取得的经验、文化、知识方得以系统地保存并流传下来,成为今天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藏”是图书馆的物质基础。图书馆对这些收藏的文化资源进行系统的组织、加工、处理、揭示,呈现给使用者,让科学情报得到传递,智力资源得到开发和使用,这些都可归于图书馆“用”的功能。近现代社会,图书馆成为继续教育、终身教育的基地,高校图书馆更是为教学和科研服务的学术性机构,高校图书馆的工作是学校教学和科研的重要组成部分。换言之,图书馆具有人才培养的功能。
因此,高校图书馆是围绕文献资源,开展“藏”、“用”、“育”服务的学术性机构,这既是对高校图书馆的一般定位,也是人们对其功能要求的简要概括。高校图书馆建筑首要的、最基本的任务就是从空间形式辅助图书馆实现“藏”、“用”、“育”等功能,这即建筑“本位”在高校图书馆领域的具体体现。
3 高校图书馆建筑“本位”设计功能要素观
高校图书馆建筑设计应紧紧围绕“藏”、“用”、“育”并顺应新时期三者的发展变化展开空间形式构想,及时、充分地体现高校图书馆的功能需求,要摈弃追求外形奇特不实用、哗众取宠、奢侈浪费的设计,以实用、理性、经济、美观、大方的思想构建高校图书馆建筑。
3.1 藏:经济且合理,顺应发展趋势
不管Google的“图书馆计划”、欧盟的数字图书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数字图书馆”以及我国的CADAL项目覆盖到多广范围的图书,纸本图书的收藏、保存仍然会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成为馆舍建设考虑的动因之一。
图书馆的藏书分为基本书库、特藏书库、密集书库和阅览室藏书四种形式,图书馆建筑设计要合理、经济地体现不同藏书形式以及不同类型文献的空间布局、传递流转的要求,尤其是可持续收藏的要求,并与所采用的管理方式和所选书架的排列要求相适应。同时,随着图书馆服务、管理理念的更新,藏书模式正在发生改变,图书馆藏书建筑设计要适应这样的变化。
3.1.1 符合藏、阅、咨询一体化的趋势。当前图书馆呈现藏、阅、咨询一体化的趋势,建筑设计要顺应这样的发展趋势,在藏、阅、咨询空间合一的区域,采用统一柱网尺寸、统一层高、统一载荷的结构设计,实行大开间,摈弃低空间、高密度的藏书格局,辅助图书馆实现开放式的藏书布局。综合考虑人、书的共同需要,不仅满足保存书的要求,还要符合人处其中的生理、心理需求。
3.1.2 适应知识服务理念指导下的藏书布局。在知识服务理念下,提倡以主题布置阅览室,将同一主题下不同载体形式的文献:图书、期刊、报纸、声像资料、电子资源及网络设备等集于一室。不同载体的集中管理,在建筑设计上,第一,按保存指标要求最高的标准来设计。比如,缩微胶片、磁带、光盘的保存对湿度、温度、防磁、防尘的要求高于纸本书刊,则按高标准进行设计;第二,为各种载体的使用配备设施。比如,某主题阅览室收藏有报纸、舆图等大型载体,那么阅读需要大的阅览桌或扫描台,该主题阅览室需要大开间,墙面要留有大片空白区域以便挂图,并配备挂图的设施。
3.1.3 设计密集存放区域。尽管藏、阅、咨询出现了一体化的趋势,但这并不否认密集存放的价值。相反,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文献老化速度加快,加之数字文献信息的日益丰富,纸本文献保存成本的增长,出于节约运营成本和节省建筑空间的考虑,将不常用文献密集存放或许是网络时代人类对知识和文化印记保存的理想模式。哈佛大学早在20世纪80年代末便兴建了高度密集式的储藏书库〔10〕。在我国,清华大学图书馆已有60万册藏书异地密集存储〔11〕。出于承重考虑,一般将密集存放书库设计在底层,底层的自然通风和湿度条件稍差,在设计中要从朝向、窗户的设置、书架的布置以及除湿设施方面充分考虑。
3.2 用:方便且高效,节省运营成本
所谓设计,即以空间形式表达用户的时间需求。有学者提出建筑设计就是根据用户对时间利用方式(指单位时间内使用者的各式各样的行为)的相关信息加以整理而来的〔12〕。建筑设计首先要关注用户的行为方式,在这里即读者和馆员的行为方式,要根据读者和馆员的行为性质和特征,为其方便、高效率使用提供支持。
3.2.1 读者的使用。读者方便使用是图书馆服务工作的目标之一,图书馆建筑设计应从选址、空间布局和功能区域划分等方面辅助图书馆服务工作目标的达成。
关于选址:列宁曾提出过“图书馆活动半径'的说法,他认为在距离居民点不远于1.59一2.12km的地方应该有图书馆可利用。”日本图书馆界则提出了“把图馆办在身边,办到生活中去”的口号〔13〕。图书馆的选址在综合考察环境、地基、安全、学校整体规划等因素时,还要注意交通方便,要接近大多数读者的生活区,校园面积大的高校可根据教师、学生居住情况,设置不同分馆或园区阅览室。
关于空间布局:读者流量是馆内布局设计的一个重要指标,在同一平层中,将使用率高的阅览室设计在楼道口附近;在不同平层中,将读者流量大的阅览室设计在低楼层。布局设计遵循灵活性和适应性原则,空间布局紧凑,动静分开。馆内布局的识别,除了借助指引标识的帮助,建筑设计本身也要让读者易于辨别,简洁的空间设计能让读者在入口处浏览布局图就一目了然。
关于功能分区设计:读者在图书馆的行为方式主要可分为阅读、获取馆员咨询帮助、读者相互研讨、书刊外借、休闲娱乐等五种类型,根据这五种类型,图书馆在空间设计上往往也相应地设置阅览区、咨询区、研讨区、公共服务区、休闲活动区等功能区域。阅览区域安静最为重要,设计阅览区时,要将各个阅览室集中设置,并与公共服务区和活动区分开,形成一个相对独立且安静的阅读环境。同时,考虑人流、书流对阅览环境的影响。设计读者进出的室外走廊,合理安排书刊采编、收藏、外借、阅览之间的运行路线。咨询区和研讨区可紧靠阅览区,便于读者就学习、阅读中遇到的问题就近咨询工作人员或读者之间相互探讨。这类区域的设计可小巧、灵活、多样,且在室内布置上要具有启发性,能激发读者思考,启迪智慧。公共服务区需充分考虑人流无障碍通行。一些空间范围受限区域可设计互不交错的出入口通道,保证使用者畅行。关于休闲娱乐,有学者将其作为并列于国际图联提出的四项职能之后的第五大职能〔14〕。随着网络数字资源的丰富,到馆查阅资料的读者逐渐减少,环境高雅的图书馆的休闲功能逐渐显露。建筑设计应顺应这样的发展变化,通过精心打造的休闲活动区为读者提供休闲功能。休闲活动区包括中庭、花园、庭院、回廊、咖啡厅等等,设计要雅致,布局要温馨,力图为读者提供一个放松心情、陶冶情操的环境。
3.2.2 馆员的使用。图书馆建筑设计中针对馆员的使用以方便开展工作、节省运营成本为原则。平面布置应符合采购、拆包、验收、登记、分类、编目和加工等流程的要求,根据书刊的流转传递路线布局各个工作间以及各阅览室和书库的相对位置。拆包间应邻近专设的书刊入口;进书量大者,入口处应设卸货平台;采编用房位置应与读者活动区分开,与典藏室、书库、书刊入口有便捷联系;书库与阅览区的楼、地面宜采用同一标高;无水平传输设备时,提升设备(书梯)的位置宜邻近书刊出纳台。书库库区可设馆员更衣室、清洁室和专用厕所。为馆员相互交流和生活健康虑,可以在与读者区域相对隔离的地方设计职工休息室、餐间、文体活动室等。
公共建筑在不同时期面对不同使用群体,即使是同一使用群体,在不同时期其价值观、需求也是变化的。建筑设计要为变化的不同群体留有动态可变的自主创新设计空间。图书馆建筑设计在满足馆员方便使用的同时,也应当考虑到馆员的使用是持续的,是一个蕴涵创新意义的主动行为,建筑设计应遵循开放、可持续发展的设计理念,遵循图书馆自身演变的发展趋势,创造馆员参与的模式空间,让馆员根据需求变化能对室内设计进行改造,创建灵活多变的使用空间。
3.3 育:启发性且实用,以高雅的环境使人潜移默化
环境无疑会对人的思想和行为起着一定程度的诱导作用,使身处其中的人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大学图书馆建筑本身应该像一本打开的书,以无声的语言向学生传递关于知识文化、关于修养情操、关于美的讯息。
首先,图书馆建筑在外形设计上,既要庄重大气,又要立意深远,引人思索。比如北京图书馆(紫竹院)外观造型具有浓烈的中国传统建筑的民族风格,雄伟庄重,突出显示中华悠久历史及泱泱大国的气魄。汕头大学新图书馆以线装书书盒为原型设计的扁平立方体造型,把图书馆与“知识宝库”的意境相联系。多摩美术大学图书馆的设计师伊东丰雄从“古人在洞穴看书”这一创作源头设计了洞窟型的图书馆,充分利用了自然光源,置身馆内油然而生恬淡安静、超然世俗的阅读境界。南京财经大学图书馆主体建筑像一本打开的书,采用层层向上推进的形式,寓意“知识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页”中间怀抱透明的玻璃球体,既可寓意学海中的珍珠,又暗喻青年学子如早晨冉冉升起的太阳。
其次,建筑要辅助图书馆实现教育的职能,在内部功能设计上要为育人提供相应的物理设施。比如设计研讨室、私密的个人研休间、学术报告厅、语音学习室、文献检索课教室以及网络实验室,艺术院校或有艺术专业的院校图书馆应设置表演厅、观摩厅、艺术展览厅等,让图书馆真正成为学生的第二课堂。另外,为了达到育人的目的,营造学习的氛围也应纳入图书馆建筑设计之中。比如采用适量的隔音材料,保障图书馆安静的阅读环境;在均匀光线设计的同时辅以局部照明设计,烘托出静谧的私人学习空间;设计能激发好奇心和探索欲望的小品,点缀环境。总之,理想的图书馆育人环境要让每一位读者身临其境时,都能体会到畅游书海的快意,享受到阅读与成材、思考与人生的乐趣。
4 结语
在当前高校图书馆馆舍建设中,绝大部分新馆建设不同程度遵循了功能本位的设计原则,满足了“藏”、“用”、“育”的基本功能需求。比如,新馆主体建筑多采用当前流行的模数化设计,构筑室内大空间、大平面、大进深化的框架式建筑结构,将现有的图书馆功能与未来的拓展功能有机结合,符合藏、阅、咨询一体化的趋势及馆员参与的模式空间需求〔15〕。另外,图书馆馆舍建设的实践也体现了功能要素是个动态的范畴。比如台湾大学图书馆从柬埔寨采购花梨木,请专业团队设计传统家具,建筑设计与家具相互衬托,呈现古色古香,韵味悠长的布局陈设,这仅仅用“藏”、“用”、“育”的传统观点似乎无法概括创建者的深远用意。
综上所述,关于高校图书馆建筑设计本位的理论分析及建设实践启示如下:
第一,高校图书馆建筑设计首先应体现“藏”、“用”、“育”的基本功能要求。其中“藏”是基础,藏书空间布局经济合理,才能方便读者使用和馆员开展工作;“用”是基本要求,使用效率高,利用方便,运营成本低才是衡量建筑成功与否的关键;“育”是区别于其他非教育类建筑的特殊功能要求,往往也是形成特色,展现独特设计思想之处。三者缺一不可,相辅相成,方能较全面实现图书馆的主要功能。
第二,功能是个动态的范畴,具体表现为:一方面,随着图书馆的发展,“藏”、“用”、“育”等基本功能要素的内涵在发生变化;另一方面,功能要素类别出现多样化趋势,除了“藏”、“用”、“育”等基本要素外,还有新的功能要素出现。建筑设计要尽可能地满足图书馆变化的功能要求。
(来稿时间:2010年9月)
1.李明华.图书馆建筑:方便读者与管理,节省人力与费用.图书馆论坛,2009,29(6):227-230
2.2007年高校图书馆主要统计数据.〔2010-08-05〕.http://162.105.140.111/tugongwei/info/affixes/news/2007tjsj.pdf
3.2008年高校图书馆基本统计数据排行榜.〔2010-08-05〕.http://162.105.140.111/tugongwei/info/affixes/news/2008data.pdf
4.中国建筑起源.〔2010-08-16〕.http://www.kepu.net.cn/gb/civilization/architecture/history/hst101.html
5.“天启”建筑观——最初的建筑是怎样形成的.〔2010-08-16〕.http://www.kepu.net.cn/gb/civilization/architecture/origin/org104.html
6.王小东.建筑“本原”与形式消解.建筑学报,1998,(4):18-22
7.周琦.现代主义建筑尽显实用.〔2010-08-02〕.http://www.wlmqwb.com/wlmqwb/map/2007-05/17/content_648549.htm
8.何镜堂痛批标志建筑泛滥 标新立异但不实用.〔2010-08-05〕.http://www.xinhuanet.com/chinanews/2008-03/20/content_12746243.htm
9.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校图书馆宣言.图书馆论坛,2001(4):108-110
10.宋力生.网络环境下图书馆储藏模式的转变.大学图书馆学报,2006,(5):63-67
11.刘征鹏.高校图书馆建筑规模探讨.大学图书馆学报,2010,(2):115-118
12.高林.关于图书馆建筑设计思想的另类思考.情报资料工作,2009,(4):82-85
13.田蕊.“以人为本”打造“三绿图书馆”.情报杂志,2009,28:186-188
14.韩珏.图书馆的功能多元及其价值搏奕.图书馆,2007,(3):11-16
15.王茜.图书馆建筑环境设计中的人文精神的思考.高校图书馆工作,2009,29(4):6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