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视角下我国图书馆学教育的变革

2011-08-15傅文奇

图书馆 2011年4期
关键词:图书馆学服务体系图书馆

傅文奇

(1.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 湖北武汉 430072;2.福建师范大学图书馆 福建福州 350007)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图书馆事业迎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良机。从国家宏观政策层面来看,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公平正义成为建设和谐小康社会的政策导向。从2002年党的十六大提出“国家支持和保障文化公益事业”到2007年党的十七大把“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立”作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之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概念和理论逐步形成和确立。与此同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不断向纵深推进,日益完善,极大促进了我国图书馆事业的发展。作为图书馆事业重要组成部分的图书馆学教育迎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本文在分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给我国图书馆学教育带来机遇的基础上,探讨图书馆学教育适应社会发展的变革思路。

1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为图书馆学教育发展创造条件

1.1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有利于改变图书馆学教育的弱势地位

长期以来,制约我国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把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相混淆,政府统包统揽,应该由政府主导的公益性文化事业长期投入不足,应该由市场主导的经营性文化产业长期依赖政府,因而束缚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由职业行为变为政府行为。图书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重要文化产品提供单位,其发展建设列入政府的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并得到公共财政的支持,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很多图书馆的办馆条件得到极大改善。近几年,随着国家对图书馆事业的重视、办馆条件的总体改善和工作性质的稳定,图书馆职业越来越受到更多人的青睐,不少图书馆招聘新人的录取比率达到几十比一,甚至上百比一,图书馆的社会地位有了明显提高。

高涨的图书馆事业带动图书馆学教育事业的发展。据统计,2001年至2006年,我国图书馆学本科教育点从22个增长到28个,有17所连续5年招收图书馆学本科生,并且这5年间招生人数整体增加了7.4%;我国图书馆学硕士生教育点从18个增长到40个,图书馆学硕士生招生数量从2002年的178人增长到2006年的338人,增长了89.9%,平均每年增长22.5%;博士生教育点从3个增长到9个〔1〕。2010年,18所高校获得首批图书情报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为培养图书馆应用型人才提供新的途径。从图书馆学教学点和招生人数稳步增长的趋势来看,图书馆学教育的招生状况有了较大改观。笔者认为,在国家对公益性文化事业大力支持和全国图书馆事业蓬勃发展的大环境下,图书馆学的学科地位和影响力将有所加强,图书馆学教育的弱势地位将会得到根本的扭转。

1.2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有利于图书馆职业精神的培养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坚持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原则。而公共图书馆基本制度的五要素是开放、平等、免费、政府创建和公费支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核心思想与现代图书馆理念基本一致,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有利于现代图书馆理念的传播和普及以及图书馆学专业学生和从业人员树立图书馆职业精神。

图书馆职业精神是指图书馆职业的信念和追求,这不仅包括现代图书馆职业的先驱所秉承的理想主义和人文主义信念,也包括新一代图书馆员所倡导的信息平等、互助合作、技术创新精神〔2〕。从19世纪末以来,西方图书馆职业教育始终致力于既培养专业特长,又传授职业精神,其目的是使学生不仅能在未来的职业活动中发挥专业才干,而且能够在职业面临挑战的时刻正确选择前进方向。我国图书馆学界直到本世纪初才开始重视图书馆职业精神的培养。于良芝著的《图书馆学导论》是理论界首次将图书馆职业精神即现代图书馆理念作为教材的核心,“表明以传授现代图书馆理念为基本特征的面向职业的图书馆学教育思想已经开始在我国确立”。〔3〕2006年开始的中国图书馆学会志愿者行动对全国基层图书馆馆长集中培训,其中宣传现代图书馆理念成为培训的重点。如果说,图书馆学院系对学生图书馆职业精神的培养有助于他们坚定从事图书馆职业的信念,激发他们学习专业知识的热情,那么,对从业人员图书馆职业精神的培养有助于他们热爱本职工作,使他们主动、热情地运用专业知识和技能为群众服务。对图书馆学专业学生和从业人员进行图书馆职业精神的培养具有吸引优秀人才从事图书馆职业,稳定图书馆人才队伍的积极作用。

1.3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丰富了图书馆学教育的内容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为我国图书馆,特别是基层图书馆的发展提供了契机。文化信息共享工程、农家书屋、阅读促进活动等全国性的文化工程丰富了图书馆实践,提高了图书馆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培养一批专业技术人才,提升图书馆服务的能力。我国公共图书馆界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及时调整发展思路,自2000年以来就致力于服务网络建设、总分馆建设、向基层延伸等服务体系,促进图书馆事业发展,在“十一五”时期保持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领先地位。

国际图联(IFLA)在2000年制订的《图书情报专业人员教育计划指南》中提出,图书情报教育的使命应强调教育计划在更大的政治、社会、经济和技术环境中的目的,反映国家的需求,与所在学校的理念相一致。〔4〕图书馆职业是以最大程度地促进人类知识的交流与利用为己任的职业。〔5〕作为向图书馆实践活动提供人才支撑的图书馆学教育,其教学内容必须融入最新的图书馆理论和实践内容,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具有中国特色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理论和实践为我国图书馆学教育提供生动的教学案例和丰富的教学内容。

1.4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扩大了图书馆学专业人才需求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作为一项重要文化政策,是政府提供普惠型公共文化服务的保障机制和实现途径。图书馆作为重要的文化基础设施,在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2006年,《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加强大中城市的图书馆建设,县(市)图书馆逐步实行分馆制,丰富藏书量,形成统一采购、统一编目的图书配送体系,充分发挥县图书馆对乡镇、村图书室的辐射作用,促进县、乡图书文献共享”。当前,我国图书馆事业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很大的差距。例如,2007年至2008年,在每个公共图书馆覆盖人口数量指标方面,美国1万人,英国1.23万人,日本4.1万人,新加坡7.11万人,而中国达到47.1万人;在“馆员与服务人口比例”方面,英国1:2364,日本1:3802,而中国是 1:25529。〔6〕从世界各国文化发展规律看,人均GDP超过5000美元,国民对文化需求和消费将出现“井喷”。2010年底,我国国民人均GDP将超过4000美元。在我国全面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和文化发展内在规律驱动下,我国图书馆事业必将迎来一个跨越式发展,图书馆数量和质量将有很大提升,图书馆从业人员将会大幅度增加,这些发展趋势直接刺激对图书馆学专业人才需求的增加。

2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背景下图书馆学教育变革的新思路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一方面为我国图书馆学教育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另一方面在人才数量和质量上对我国图书馆学教育提出更高要求。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背景下,图书馆学教育应当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做出变革。

2.1 以职业的整体力量推动图书馆学教育的发展

图书馆学教育是具有明确职业导向的专门教育。当前,我国图书馆学教育机构向实践领域输送的人才在数量上远远满足不了图书馆职业的发展需求,供需矛盾突出。2002年至2006年,17所图书馆学本科教学点连续5年招收本科的总人数平均每年只有710人,图书馆学本科毕业生从事图书馆职业占毕业总人数的比例年平均49.62%,而且这个比例呈下降趋势;图书馆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发展虽然较快,但起点低,2006年招生数338人,图书馆学硕士毕业生仍有1/4从事非图书馆职业。〔7〕对比美国情况,美国图书馆职业门槛是硕士研究生,每年毕业的图书情报学硕士研究生有4000多人。1995年至2004年,美国图书情报院系的应届硕士毕业生选择图书馆职业的平均比例是91.35%。〔8〕造成我国图书馆学专业教育生源不足和毕业生背离图书馆职业的原因很多,包括高等院校招生制度的改革、考生对薪酬预期的追求、图书馆职业精神培养不够、图书馆职业准入制度的缺失和实践领域对专业教育的认可度不高等多个因素。针对图书馆学教育面临的困境,于良芝指出,我国图书馆职业应将图书馆学教育问题提升为整个职业的问题,从全局高度对图书馆学教育危机进行职业干预,放弃图书馆学教育问题的市场思路。〔9〕在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背景下,图书馆实践领域如果无法得到图书馆学教育提供充足人才的支撑,那么,图书馆推动信息平等获取和提高全民信息素质的效果将大为削弱。

目前,我国图书馆从业资格门槛低,大多数图书馆招聘新人受到上级部门的干扰和安排,招聘考试内容过于笼统,与图书馆学专业知识相脱离。在构建公共文化服务的背景下,中国图书馆学会应当从战略角度出发,加强对图书馆学教育的引导和支持,加快图书馆职业准入制度的制订。在职业准入制度尚未出台前,中国图书馆学会应组织专家修订各级公共图书馆评估标准,在“工作人员”项目中增设“图书馆学专业人数的比率”指标,这一方面有利于图书馆学院系招生规模的扩大以及图书馆学专业就业的稳定;另一方面能有效减少图书馆人员招聘中的非正常现象,维护图书馆职业的社会地位和声誉,促进图书馆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2.2 加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促进二者的良性互动

图书馆学理论产生的基础是图书馆实践,理论的终极目的是指导实践。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在图书馆的广泛应用,图书馆学教育的应用性、实践性特点更为突出。现有的图书馆学师资队伍中,有图书馆工作经历的教师偏少,青年教师几乎是清一色的从课堂到讲台,具有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其他非图书情报档案一级学科背景的教师已占近40%〔6〕,教学过程中存在着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现象。因此,强化实践教学刻不容缓,具体措施有:①改变教学过程中重知识讲授和轻社会实践的弊端,增加反映图书馆最新实践工作的教学内容以及案例教学和模拟情景教学的比例;②建立面向图书馆学本科和硕士教育的应用型和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根据用人单位的需要进行特色化培养;③加强教师的实践培训,聘请实践领域的专家当任兼职教师;④建立不同类型、形式多样的实习实训基地;⑤完善实验室建设,满足学生课外实习和开放实验的需求。以上措施的目标就是增强学生职业竞争力,适应图书馆职业发展的需要。

图书馆学教育不仅要面向实践,也要面向学术研究,促进图书馆学理论创新。图书馆学教育要善于把握理论研究的前沿,将理论最新成果传授给学生。近几年,我国图书馆学教育对图书馆学理论创新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在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背景下,一批从事图书馆学教育事业的优秀专家学者很好将国家政策和图书馆发展事业结合起来,对图书馆实践作了深入的分析和总结,并对图书馆学理论作了创新。这些理论成果又推动图书馆实践创新,实现图书馆理论与实践的良性互动。当前,我国图书馆总分馆制模式的概括和推广就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典范。

2.3 加强从业人员的继续教育,提高行业队伍素质

图书馆学教育的形式和内容应当随着图书馆理论和实践的变化而改变。目前,图书馆学本科和研究生教育招生规模小,不能满足职业发展的需要,而以在职专业技术人员为主要对象的继续教育已成为图书馆学教育的重要组成。对各类型各层次的图书馆员进行形式多样的再教育,具有实践性和灵活性的优点。相比较其他职业,图书馆馆员更需要继续教育,图书馆职业门槛低、从业人员多数是非图书馆学专业背景、信息技术在图书馆工作的广泛应用等现实原因要求对图书馆员进行继续教育。

在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背景下,图书馆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要让公民公平、无障碍地获取文献和信息。这个任务不仅是公共图书馆承担,高校图书馆、科研图书馆和中小学图书馆等不同类型的图书馆都有义务和责任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为我国信息社会的形成和全民信息素质的提高作出自己的努力。当前,图书馆继续教育的重点内容有图书馆职业精神和现代信息技术的培养两大部分,其直接目标是提高行业队伍素质,最终目标是提高读者的信息素质。

总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为我国图书馆学教育的发展提供很好的契机。图书馆学教育在促进中国信息社会的形成和全民信息素质的提高上大有可为。为了更好地履行教育使命,证明自身对社会的贡献,我国图书馆学教育需要职业的整体力量支持,也需要自身积极适应社会发展,理论联系实践,加强从业人员的继续教育,全面提高行业队伍素质。

1.肖希明,黄如花,司莉.我国图书馆学专业教育与职业需求的调查与分析.中国图书馆学报,2008(3):11-16

2,5.于良芝.图书馆学导论.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Ⅴ - Ⅵ,17

3.范并思,胡小菁.图书馆学教育与现代图书馆理念.图书情报知识,2008(6):5 -9,17

4 .IFLA's Professional Board.Guidelines for Professional Library/Information Educational Programs,2000.http://archive.ifla.org/VII/s23/bulletin/guidelines.htm

6.李国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图书馆.2010年中国图书馆学会志愿者行动培训讲义

7.肖希明,司莉,黄如花.我国图书馆学教育发展现状的调查分析.图书情报知识,2008(1):5 -10,16

8.潘笔耘.论美国图书馆学教育对职业的贡献.图书与情报,2006(4):49 -52,80

9.于良芝.图书馆学教育呼唤战略思维.图书与情报,2006(4):26-33

猜你喜欢

图书馆学服务体系图书馆
智慧出行,智绘未来——新一代出行服务体系构建与实践探讨
“三效合一”构建现代农业服务体系
建好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最后一公里”
图书馆
初具规模的健康管理服务体系
去图书馆
寂寞与喧嚣:当代图书馆学研究现状剖析
中国图书馆学之当下:反思与瞻望
广西图书馆学会2013年年会暨第31次科学讨论会在贵港举行
广西图书馆学会2012年年会暨第30次科学讨论会在南宁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