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小钙化在甲状腺癌中的诊断价值
2011-08-15周素珍
周素珍
甲状腺癌约占全身各种癌肿的1.5%,占甲状腺全部肿瘤的2.7%,以年轻女性发病较多,男女之比为1∶2.58[1]。甲状腺癌主要有乳头状癌、滤泡状癌、髓样癌、未分化癌等。乳头状癌分化好,发展慢;未分化癌恶性程度最大,转移快;滤泡状癌和髓样癌位于两者之间[2]。临床表现为颈部甲状腺在短期内迅速或突然持续增大,质地坚硬,表面凹凸不平,随吞咽活动性差,有时伴有声音嘶哑等症状。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本院2006年5月至2011年5月期间就诊的517例甲状腺手术患者,其中甲状腺癌41例,占(7.9%),女32例,男7例,平均发病年龄23~72岁,1例发现右肾透明细胞癌,然后查出颈部肿块,手术证实,1例颈部疼痛就诊,其余病例为颈部无痛性肿块。
1.2 检查方法 使用美国GE公司Vivid-7彩色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7~12 Hz。患者取仰卧位,充分暴露颈部,以纵切、横切、斜切的方式对甲状腺及颈部淋巴结进行扫查,详细观察腺体及淋巴结内的钙化情况,如钙化的形态、大小、数量等。
1.3 分析方法 检出结节后,将超声结果与病理结果进行对比,钙化形式根据大小和形态分成细小强光点(<1 mm),细小砂粒样钙化(<2 mm),细砂粒样钙化(<2~5 mm),弧形钙化(5~10 mm),粗大钙化(>10 mm)。
2 结果
41例甲状腺癌中,12例伴有细砂粒样钙化,5例弥漫细小砂粒钙化,4例密集细砂粒样钙化,2例细小钙化灶,2例细小强光点,2例结节性甲状腺肿囊性变伴有强光点,1例强光点伴弧形钙化,2例钙化伴有声影,2例无钙化;病理结果32例为乳头状癌,3例滤泡状癌,2例未分化癌,2例髓样癌,1例甲状腺转移癌,1例为甲状腺淋巴瘤;其中3例为甲状腺结节癌变,1例隐匿在甲状腺腺瘤包膜下,1例伴有桥本甲状腺炎,13例颈部淋巴结转移,3例淋巴结内见有细砂粒样钙化。
3 讨论
3.1 临床概述 甲状腺癌可发生在各种年龄,好发于40~50岁,女性较多,对生命威胁较大,如能早期诊断则预后较好,儿童甲状腺单发结节中癌可达50%,与颈部放疗及遗传有关。甲状腺癌主要分为以下几种:乳头状癌、滤泡状癌、未分化癌、髓样癌、转移性癌,其他还有扁平状上皮癌、嗜酸性细胞癌、鳞状细胞癌、淋巴癌、纤维肉瘤等。乳头状癌最多见,恶性程度较低,生长缓慢,预后良好。大部分无包膜或包膜不完整,可见大小不一的囊肿,内有乳头状突起,部分常纤维化、钙化;滤泡状癌恶性程度较高,易转移,很多病例是由先前存在的甲状腺腺瘤发展而来,在60% ~70%病例,滤泡状癌与增生性结节有关。肿瘤有完整的包膜,诊断滤泡状癌最有意义的病理标准是侵犯包膜和血管,主要通过血液转移到骨、肺、脑和肝,死亡率高;未分化癌具有高度侵袭性,5年死亡率超过95%,癌肿生长迅速,向甲状腺外扩展,浸润毗邻结构,无包膜,常有坏死、出血;髓样癌较多见于中年以后,恶性程度中等,生长缓慢,通过淋巴转移是其特征,预后比滤泡状癌差。
3.2 微小钙化特征 在高频超声上,微小钙化为层积在上皮内的10~100 um的结晶状钙沉着,在病理上它们代表钙化的砂粒体,钙化表现为强回声,无后方声影。砂粒体是甲状腺乳头状癌的典型标准,极少数髓样癌也可见细小砂粒体钙化。本组32例乳头状癌中,12例见有细砂粒样钙化,5例弥漫细小砂粒钙化,4例密集细砂粒样钙化,2例细小钙化灶,2例细小强光点,2例囊性变伴有强光点,1例桥本甲状腺炎即为乳头状癌,其内见有强光点伴弧形钙化。
3.3 颈部淋巴结转移 颈部淋巴结肿大是甲状腺癌的最初表现,尤其双侧发病的,均可见颈部淋巴结转移,并且还有远处转移,转移范围较广。颈部扫查应观察淋巴结肿大的形态及回声特征,因其超声表现与原发肿瘤相似,如淋巴结肿大呈球形,低回声或接近无回声,囊性变,淋巴结内可见细小砂粒样钙化,应考虑淋巴结内转移灶。同时,彩色多普勒超声显示淋巴结内血流丰富,排列紊乱,后期癌肿还可同侧颈内静脉栓塞及颈动脉、气管受累。
[1]石美鑫.实用外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633.
[2]郝玉芝.腹部肿瘤超声图解.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6:598.